中國社交新洞察:網民在分享時,遵循七個法則|企鵝智酷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8年前

                                        

          來源|企鵝智酷  ID: BizNext

          作者|王鑫

                                                 

          用戶到底喜歡在社交網絡上分享什么?

          用戶在哪些情緒下更愿意分享?

          多少人是分享活躍者?他們有什么特征?

          多少人會刪自己分享的內容?

          在微博和微信上,用戶的分享有哪些差異?

           

          當然,還有一個終極問題:

           

          ——因為社交網絡的存在,你的世界發生了怎樣的改變?

           

          在今年中國好歌曲節目中,一位歌手有節奏地唱道,“他們問我每天做的事有哪兩件,那就是睡覺、刷朋友圈”。這首名為《刷刷刷刷》的歌曲刻畫了一位重度社交網絡依賴癥“患者”。

           

          現實當然沒這么夸張。但如果告訴你,一個微信用戶平均每天要刷30到40次朋友圈時,這個數字是否讓你小小驚訝了一下?

           

          社交網絡已經成為現代人看世界的一個虛擬窗口。這個窗口展現的世界,是一個個“發送”按鈕所分享出來的信息。分享者是我們的朋友、同事、同學、親人、戀人,還有那些素未謀面、但同樣維持著交流關系的陌生人。

           

          不得不認清的是,分享的世界并不代表真實的世界(畫外音:這里并不單指美顏工具帶來的容貌美化)。而是人們更愿意分享自己開心快樂的一面,尤其在朋友圈里。

           

          這個結論來自企鵝智酷近日發起的社交分享調查,共有全國6680名智能手機用戶參與。他們的回答,展現出了一個社交網絡的分享世界面貌。

           

          報告目錄:

           

          1、 活躍的大多數:超過七成智能手機用戶,會在社交網絡上分享信息

          2、 超越80/20法則:每天分享的重度智能手機用戶,占比三分之一

          3、 春天與冬天:自媒體持續走高,電商依然疲軟

          4、 情緒的力量:女性在開心時的分享意愿,遠高于男性

          5、 中距離法則:積極在社交網絡和你互動的,并非最親密對象

          6、 社交鏈割裂:大城市用戶使用信息過濾和屏蔽的比例,遠高于三四線

          7、 微信VS微博:朋友圈用戶愛開心時分享,微博用戶愛在不同平臺發不同內容

           

          以下是報告全文:

           

          一、活躍的大多數:超過七成智能手機用戶,會在社交網絡上分享信息

           


           

          此次針對全國智能手機用戶的社交分享調查,主要指包括微信朋友圈、新浪微博、QQ空間在內的“狀態”分享,而不包括通過微信通信錄、QQ等即時通訊渠道產生的個人之間和群分享。

           

          此前有研究稱,中國是全世界社交網絡分享最活躍的地區之一。事實上的確如此。調查結果顯示,76.2%的調查者稱會在社交網絡上分享信息。另有21%表示自己基本不分享,主要看別人分享的內容,僅有2.8%既不分享、也不看。

           

          在愿意分享的用戶中,約四分之三將朋友圈作為自己分享時的首選平臺。“刷刷刷刷,刷我的朋友圈”,不難看出,以熟人關系為主、私密性更強的朋友圈已經是國內最核心的社交分享網絡。

           

          那些自己基本不分享、主要看別人分享,以及既不分享也不看的用戶中,男性群體占比均遠高于女性。前者的男性占比約60%,后者的男性占比則接近75%。

           

          在這里向大家分享一位哈佛大學學者發現的有趣數據,克拉耶?皮斯科爾斯基(Mikolaj Piskorski)發現,人們在社交網絡上瀏覽的照片有三分之二都是女性照片。“男性最喜歡瀏覽他們不認識的女性的照片,其次是他們認識的女性的照片。而女性喜歡瀏覽他們認識的其他女性的照片。”也許,正是龐大的“圍觀需求”,激發了女性更愿分享的動力。

           

          二、超越80/20法則:每天分享的重度智能手機用戶,占比三分之一

           


           

          在分享的頻率上,平均每天發3條及以上的活躍分享者約占10%。另有23.1%的用戶每天發1到2條,兩者之和,即每天會分享至少一條的用戶,占比約三分之一。

           

          如果將刷朋友圈和分享朋友圈的頻率進行對比,可以發現,若刷的次數多,一些用戶看到更多的是那些分享活躍者所展現的世界,這些人可能只占朋友中的10%到20%。

           

          活躍的分享者有哪些特點?對比發現,他們有這樣一些特征:愛相同內容分享多個平臺,他們可能既活躍在朋友圈中,也活躍在微博;這些人樂于嘗試更多內容形式的分享,比如視頻;活躍的特性也讓他們有更多因興趣認識的朋友與自己互動;此外,在分享工作相關信息方面,頻率也高于其他人。

           

          三、春天與冬天:自媒體持續走高,電商依然疲軟

           


           

          50.8%的調查者表示,他們經常在社交網絡上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狀態。居于第二位的是喜歡的文章,占比為35.4%。

           

          這也解釋了為何媒體對社交網絡的依賴程度不斷加深,以及在微信等社交網絡生態中,自媒體群體為何能夠快速崛起。

           

          歌曲和視頻也是用戶會分享的內容,值得注意的是,視頻分享的占比還有更高的上升潛力。

           

          其它應用信息和商家紅包優惠在分享中的占比并不高,相比過去可能還出現了下滑。這說明,用戶在社交網絡信息分享中表現出了一定的克制和信息自凈能力。對于電商而言,社交平臺目前尚不構成足夠的契合性。

           

          另外,工作相關信息的占比也達到了12%。這和微信承載了部分用戶職場關系鏈相關,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用戶在這里分享工作內容的需求和動機。

           

          四、情緒的力量:女性在開心時的分享意愿,遠高于男性

           


           

          這是最能展現男女差異的一個調查選項。當問及你更有可能在哪些情緒下分享信息時,男性和女性均表現出會在開心時分享,但此時女性的分享需求要遠高于男性,前者為50.1%,后者為30%。

           

          整體看,若當情緒出現波動,除了在開心時,其實在難過時和生氣時,女性的分享需求也都要高于男性。

           

          而男性則比女性更容易在無聊和孤獨時進行分享。

           

          五、中距離法則:積極在社交網絡和你互動的,并非最親密對象 

           

           

          互動越多,用戶分享的積極性也會相應提高。從調查結果來看,信息分享后,和用戶之間分享互動比較多的,首先還是自己的好朋友。其次是因工作認識的人和同學。

           

          親人和戀人并不是和自己在社交網絡上互動最多的群體。即便是那些有戀人的人群,兩人之間的互動也不會更多在朋友圈中展現。不過在微博中,戀人間的互動活躍度要高于在朋友圈內。

           

          這組數據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我們對社交網絡的最真實互動需要——維護“中距離的關系”。親人和陌生人并不是社交網絡互動的主要對象,而處于好友、同事等關系狀態的社交對象,成為了社交網絡中最核心的互動鏈條。

           

          六、社交鏈割裂:大城市用戶使用信息過濾和屏蔽的比例,遠高于三四線

           


           

          相比其它年齡用戶,70后群體更擔心自己分享多,會引發好友反感。這里需要提及的是,70后也是更愛分享文章的群體,約50%的70后經常分享文章,而經常分享自己心情和生活狀態的70后,占比只有36.8%。這一點和低于其年齡段的群體產生了明顯差異。

           

          15.4%的智能手機用戶表示經常刪自己分享的內容,16.1%有時會在分享時設分組可看。雖然并非大多數人都會這么做,但前者在00后中表現更明顯,而后者則在大城市中更為明顯——近五分之一的一線城市用戶會在分享時考慮使用分組可見,而這一行為在四線城市中的占比僅為8.5%。

           

          七、微信VS微博:朋友圈用戶愛開心時分享,微博用戶愛在不同平臺發不同內容

           

          若對比國內主流的三家社交網絡,也可以發現一些差異。

           

          微信朋友圈:80后用戶、用戶更易在開心時分享、分享工作相關信息、怕分享多引人反感、因工作認識的人和自己互動較多,這些方面的用戶占比都要高于QQ空間和新浪微博。

           

          QQ空間:00后用戶、分享自己的心情和生活狀態、分享沒人互動會失落、同學和自己互動較多,這些方面的用戶占比高于朋友圈和新浪微博。

           

          新浪微博:90后用戶、易在無聊時分享、經常分享有價值或有趣的文章、不同平臺發不同內容、因興趣認識的人和自己互動較多,這些方面的用戶占比要高于朋友圈和QQ空間。

           

          總體上,不同的社交網絡逐漸形成了能代表各自風格的用戶分享特點。

           

          總結:社交網絡世界是一個過濾后的世界

           

          用戶分享是社交網絡存在的基礎。借助分享,人們表達自我、建立關系、讓信息傳播。

           

          但分享在社交網絡的世界會自帶“美化”,有時可能是“丑化”。分享背后的用戶訴求、平臺營造的分享規則、社交圈子的親疏遠近,都在影響分享的內容。

           

          傳播學里有一個詞語叫“擬態環境”,這是美國學者李普曼在上個世紀二十年代提出的概念,用來解釋人們所看到的信息并不是對現實環境的客觀反映,而是經過了大眾媒體的重新選擇、加工和組合。

           

          如今,在社交網絡上,人們看到的已經不僅僅是大眾媒體,而是一個個經過個人和個人的好友們選擇和加工后,分享出來的信息。這些分享反映了不同人的趣味、性格和利益動機。

           

          我們仿佛把信息的選擇權重新交到了我們自己手里,但與此同時,我們又陷入了另一個經過選擇和加工的“擬態環境”。這個環境依舊和現實環境有著距離。

           

          四年前,微信在一個新版本的歡迎頁寫道:是時候放下手機,和朋友面對面了。

           

          這句話,如今你是否還記得?

           

          【相關閱讀】

          互聯網營銷|『深度』從BIG IDEA到人工智能,《騰訊智慧贏銷白皮書》到底說了什么?

          從品牌、產品、用戶到營銷,故宮淘寶這個爆款IP是如何打造出來的?

          騰訊數據總監:運營人員必須掌握的APP基礎數據分析體系(沒有比這篇更系統全面的)  

          騰訊發布8月安卓生態報告:大樣本調查解讀95后社交APP使用行為

          掘金新出行時代:中國旅游APP市場全數據報告

           

          姑婆那些事兒推廣服務 點擊 :http://www.3377on.com/news/4585.html

          大家都愛搜:ASM 互聯網資訊類類有話說App推廣運營經驗線下推廣活動推薦微信營銷姑婆專題姑婆圈ASO校園推廣地推ASO100渠道刷量校園運營團隊

          姑婆那些事兒(www.3377on.com)是互聯網推廣運營知識分享平臺,關注移動推廣(android,ios)運營,網站推廣運營、校園推廣及互聯網領域最新動態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兒)。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于互聯網,僅作分享學習之用,姑婆那些事兒負責整理推薦。文章僅代表原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平臺運營者觀點與立場。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姑婆那些事兒—小秘書(微信號:gpxms001)協商解決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