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 | 中國互聯網20年紅利見頂,大收割時代到來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7年前

           

          640.webp.jpg

          來源|二說  ID:chongershuo

           

          當馬云在云棲大會借Beyond經典一展歌喉時,粉絲高喊“爸爸我愛你”的癡迷癲狂令人震驚。中國互聯網20年造就了植根于潛意識深處的認同和狂熱。

           

          它所帶來的自我心理暗示,就像《華爾街之狼》中小李子的自嗨:

           

          要表現得像一個現成的高富帥,你就會變成真的高富帥;

          要表現得你有無敵的信心,這樣人們自然會對你有信心;

          要表現得你有無與倫比的經驗,這樣人們才會聽信你的意見;

          要表現得像是已經取得巨大成功的人,這樣你最終會和我一樣取得成功。

           

          一、中國互聯網為什么總能擊敗美國老師?

           

          梅姐救不活的雅虎沒落了,但它在中國投資的公司成功了;eBay做死了易趣中國,亞馬遜與樂視傳出緋聞,而阿里和京東都成功了;攜程吞并Expedia的中國據點藝龍;Uber燒了10億美元后把中國業務交給了滴滴;再加上把谷歌逼到香港的百度,頂住Facebook和Twitter的微博、微信,以及把YouTube拒之門外的優酷、愛奇藝們,讓Symantec和McAfee難受的360免費殺毒……


          總之,不管出于什么原因,使了什么手段,中國互聯網公司手下的美國敗將已然不少。這是事實!

           

          但勝利的理由未必值得興奮!

           

          你可以說中國市場足夠大,足夠特殊,足以發揮互聯網產業的價值轉移優勢,但真正的因素無非是中國公司更大膽、更敢于違背經濟規律做事而已。

           

          從支付寶開始,中國公司一窩蜂做支付,拿到支付甚至征信牌照的公司不在少數,中國網民需要這么多支付工具?

           

          最初,支付只是電商平臺的一種壁壘保障。以支付寶為例,它與銀行的交易成本是固定的,但為了迅速撬動需求,費率一直是隨競爭動態調整,B端隨著淘寶和天貓站穩腳跟,費率企穩在6‰的水平,C端逐漸收緊,直到最近終結免費提現。

           

          時至今日,躺在用戶慣性上的螞蟻金服就有了轉嫁成本的能力,而它捆綁了賬戶體系的沉淀資金卻留存下來,為后來的衍生金融場景做好了鋪墊,甚至可以拿銀行祭旗了。

           

          相比之下,美國公司做支付,就只是做工具,較少觸及合作方和友商的利益。

           

          比如Apple Pay不做賬戶體系,不沉淀資金,不做資金清算,只專注便利性整合,不燒錢,不秀情懷,這份淡定在中國互聯網支付公司眼中不啻傻瓜。

           

          從eBay分拆出來的Paypal主要依賴高昂費率生存,既沒興趣沉淀資金,也不想挑戰銀行;拉卡拉的美國老師Square也僅是提供程序性、功能性的便利,比如銀行按月結算,它是按日結算,而沒有社區O2O之類的雄心壯志。

           

          中國公司為交易流水、想象空間或OTT式的越頂截流而瘋狂,美國公司普遍致力于社會成本更低的非顛覆式功能創新。

           

          再說滴滴,很多人震驚于它的大筆補貼,一是因為Uber在美國都沒有這種魄力,二是腹誹這是不是可持續的商業模式。

           

          Uber在美國與Lyft掐得最激烈時,會不定期調價,比如年初在北美100個城市降價10%-45%左右,就是為了抑制Lyft的新一輪融資,但Uber很少用現金補貼司機,只是減少抽成而已,倒是個別小城市如佛羅里達的Altamonte Springs,唯恐Uber運力離場損害當地經濟,愿意倒貼50萬美元的補助。

           

          在更高燒的中國市場,Uber入鄉隨俗的燒了10億美元后,TK還是把這個惡性競爭市場還給了滴滴,轉而用控股的方式隱身幕后。

           

          其實,明眼人都知道,擁有全球市場+海外盈利的Uber要比滴滴更有燒錢的資本,補貼本身既談不上什么技術含量,賠錢買量也算不上什么業績,頂多是一種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商業選擇而已。

           

          滴滴吞并優步中國后始終沒有把那些“生而驕傲”的年輕人合并到自己的體系中,自然是很清楚這一點。

           

          長期以來,中國互聯網公司只培養兩種創始人:一種是劉邦,另一類是項羽。

           

          當年秦始皇出巡,儀從烜赫。

           

          劉邦的反應是:大丈夫當如是也!

           

          項羽則是睥睨和不屑:彼可取而代之!

           

          前者見獵心喜,后者蔑視權威,可說是創業者的精神鼻祖。

           

          所以中國互聯網公司燒了多少情懷,就會收回多少利潤作為補償,它追求的不過是邊際成本下降后的規模效應,是一統天下后的唯我獨尊,他們變得比自己誓言顛覆的對手更貪婪只是時間問題。

           

          二、中國公司為什么醉心做智能手機?

           

          Q:因為有基于摩爾定律的延時放量盈利模式?

           

          A:當然不是,蘋果和三星利潤超過全行業的事實早就否定了這一點。

           

          Q:因為低價或免費硬件可以由增值服務來回補?

           

          A:迄今為止還沒有任何一家國內手機廠商完全做到這一點。

           

          Q:因為有機會在發布會上效法喬布斯,表演情懷單口相聲?

           

          A:這個真有人做到了。前兩天上海就有一場表演。

           

          真正原因無非是因為智能手機是可以控制友商和用戶的移動入口,方便夾帶私貨、予取予求而已,所以手機上量之后,馬上要做黃頁,做內容,做支付,做社交,綁定用戶的衣食住行,喜怒哀樂,做這些早有替代品的冗余創新當然不全是為了方便。

           

          大多數人只是還無緣領教“媳婦熬成婆”之后的威風罷了。

           

          憑心而論,中國互聯網的門戶之私還少嗎?

           

          下載一個應用就奉送全家桶早就是新常態,殺毒軟件經?!盁o意”干掉別家的程序,淘寶、天貓的微信轉發要用口令,阿里舍棄方便的微信不用,非要開發來往(雖然最后變成了點點蟲)。

           

          多少封閉假手開放之名,多少私欲藏身情懷背后!

           

          三、中國O2O為什么遍地開花?

           

          如今常有懶人經濟的痛點被發掘出來,加以互聯網改造,升華出嚇人的商業模式,例如各種數不清的上門服務,很多創業者發現了這些看來特別不互聯網的消費場景。

           

          說它們與互聯網格格不入是因為:

           

          1、全是勞動密集型的人力結構,而不是互聯網的知識密集型;

           

          2、不講效費比,簡單粗暴,單純的拼規模,拼補貼;

           

          3、業態很苦逼,還要秀科技感和技術含量;

           

          4、流行傳統服務業早上跳操、飯前自勵、晚間反思那一套;

           

          但O2O解決了中國商業模式的一個核心問題,即業務的快速上量。這對以GMV估值的創業公司特別貼心,所以前仆后繼,長盛不衰。

           

          中國真需要這么多上門服務嗎?除了某些剛需消費場景,有多少是補貼燒出來的偽需求,平臺、用戶、投資人都心知肚明。

           

          如果剝去華麗的外衣,大家都似曾相識,外賣不過是架構于互聯網的大號麗華快餐,滴滴不過是超大號的出租車公司而已。

           

          況且這些公司用小恩小惠積攢起來的人望其實相當脆弱,小學課本里的《曹劌論戰》,魯莊公吹牛說自己有恩于民,曹劌直言“小惠未遍,民弗從也。”馬基雅維利也教導我們,“民固因小怨而懷忌,臨大仇則惴惴?!?/p>

           

          這點從今年6月交通部新政出臺到10月各地新政落地,短短4個月之間滴滴因并購優步中國所造成的品牌異化,就可見一斑。

           

          從長遠看,那些因低價或免費膨脹起來的商業模式正在慢慢耗盡自己的生命力,它們急不可耐的尋求變現是規律使然。

           

          事實上,克里斯?安德森曾經設想的4種免費模式都在瓦解:

           

          1、直接交叉補貼,用一部分免費業務來推動另一部分收費服務,這種游戲免費,道具收費的模式也快玩不下去了;

           

          2、三方市場,廣告商付費而消費者免費,最典型的就是已然沒落的互聯網廣告;

           

          3、免費加收費,部分用戶免費而另一部分收費,內容平臺用的比較多,但也在向限免過渡,即通過嘗鮮式免費來引導付費會員。

           

          4、純免費,即熱心人半公益化的運營。射手網和字幕組的命運已經很說明問題了。一如射手網的公告里所說,“需要我們的時代結束了”,而字幕組還面臨官司。

           

          中國互聯網的20年紅利已然到頂,隨著用戶薅羊毛時代的結束和平臺集中度的強化,互聯網情懷將不可逆轉的進入變現時代。

           

          很多人樂見的中國互聯網超越美國,準確的說是中國由消費驅動的互聯網應用場景多于美國,導致中國互聯網的經濟比重快速增加。

           

          美國沒有那么多興旺的O2O,因為人力成本太高,Uber在美國沒那么多現金補貼,美國也沒那么普遍的線下掃碼支付場景,因為信用卡文化的發達程度是中國人無法想象的。

           

          亞馬遜快遞一周能到就算謝天謝地,而中國電商拼次日達、當日達,京東甚至有3小時的極速達,相比“笨拙”的美國人,中國用戶和互聯網公司都快得根本停不下來。

           

          谷歌所關注的那些黑科技,除了每次被拿出來敬畏一番,或者調侃一下百度,大多數人是不屑于身體力行的,除非有利于資本運作。中國互聯網公司更關心那些與人互動的,能夠即時切入消費場景的新玩意。

           

          所以,直接后果是中國互聯網經濟比重在不斷提高。

           

          按麥肯錫全球研究院的說法,2010年中國互聯網經濟的GDP比重只有3.3%,2013年達到4.4%,接近美國的6%。


          而按清華大學、上海社科院、新加坡國立大學等多家機構聯合出具的《G20國家互聯網發展研究報告》,2015年中國互聯網經濟的GDP比重已達到6.9%,領先G20國家5.5%的平均水準。

           

          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本土繁榮也掩蓋了一個真相。

           

          阿里在全球電商交易額中達到26.6%是很振奮人心的,但除了亞馬遜等頂級公司之外,其他45.2%的份額大多掌握在美國公司手中,其中90%是B2B模式,而不是淘寶傳承eBay的C2C模式。按個體而論,阿里鶴立雞群,按國別而論,美國是占絕對優勢的。或者換個說法,美國電商產業的格局比中國更有活力,更健康。

           

          此外中國與美國公司的市值差距在擴大而不是縮小,從2014年的2倍拉大到2016年的3.4倍差距。

           

          僅從互聯網普及率上看,中國目前52.2%的普及率在G20國家中仍屬中下游水平,但增量空間主要是四五線城市和農村,一二線城市的紅利已經基本透支。

           

          所以有人又做恕詞,以為互聯網不會產生壟斷,仍有很多機會,就像當年新浪搜狐如泰山北斗時沒人想到會有BAT一樣。但事實是最近幾年顛覆創新已經非常少見,多的只是臉萌、足記這種應用層面的流星,偶有高估值的巨無霸如滴滴,其實也在BAT的卵翼之下。

           

          真的沒有什么力量能夠阻止情懷逝去之后的紅利收割了。

           

          中國互聯網財富觀其實就是兩種道路:

           

          要么習微信、支付寶、滴滴之故伎,當規模效應不再需要免費或補貼等口號做背書時,就堅定的躺著賺錢;

           

          要么走直播、分答式的道路,鼓勵甚至煽動參與者從暴紅的流量中玩命變現,大家懷著不知哪天“天上就不掉餡餅”的危機感,實踐著法王路易十五的名言,“在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p>

           

          總之,當豬身上不產羊毛時,一切還是那句市井名言,全是套路。

           

          【相關閱讀】

          羅胖發明的這個概念,可以解釋整個互聯網的下半場了 

          阿里前CEO衛哲萬字長文:B2B的春天已到,關注這十大核心問題 

          未來,用戶究竟是誰的奶酪? 

          錘子發布會:羅永浩學會了妥協,帶來一款“誠意”滿滿的作品 

          風雨17年,阿里帝國成長之路,馬云的操盤與做局 

           

          姑婆那些事兒推廣服務 點擊 :http://www.3377on.com/news/4585.html

          大家都愛搜:ASM 互聯網資訊類類有話說App推廣運營經驗線下推廣活動推薦微信營銷姑婆專題姑婆圈ASO校園推廣地推ASO100渠道刷量校園運營團隊

          姑婆那些事兒(www.3377on.com)是互聯網推廣運營知識分享平臺,關注移動推廣(android,ios)運營,網站推廣運營、校園推廣及互聯網領域最新動態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兒)。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于互聯網,僅作分享學習之用,姑婆那些事兒負責整理推薦。文章僅代表原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平臺運營者觀點與立場。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姑婆那些事兒—小秘書(微信號:gpxms001)協商解決。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