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說小牛電動U1是為討好政府和投資人“定制”的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7年前
          【作者 | 周超臣】
          【編輯 | 姑婆小俊哥】

          4月12日下午,牛電科技推出全新的U系列,小牛U1從視覺上更富張力的同時,續航里程也隨之縮水,還“預見性”地給出了上牌照的空間。

          在滿城盡是“共享單車”的京城,小牛算是過去兩年在出行領域做得比較成功的自主品牌,尤其考慮到其創始人兼CEO李一男正在遭受牢獄之災,這種成功就顯得尤其難能可貴了。

          讓我們先來看看臺面上的事情。U1給了用戶各種折騰的空間,各種外掛:菜籃、貨架、側掛,小牛在其官宣中自豪地說,小牛U1有多達30個改裝掛點,用戶能把它改得讓你認不出來。

          另外,最高60公里的續航(動力版60公里、都市版45公里、青春版40公里)較N系列和M系列均有所妥協,后兩者的最高續航可以達到100公里,換高配電池后可達到120公里(但這些官方聲稱的續航里程都是在理想環境下測出來的,以騎了小牛N1和N1S的經驗,估算實際續航里程要打個7-8折)。

          上面這些都是虛的,試想,肯定是續航越長越好,60公里的續航顯得有些捉襟見肘。做了這些鋪墊,我們回到標題上。

          為什么說是討好政府?

          讓我們來看看小牛U1的slogan——為上牌定制的好車。說U1是一款為政府或即將到來的新版《電動自行車管理辦法》量身定制的也不為過。

          給電動車上牌討論已久,尤其從小牛2015年推出N1之后。由于它可以在科學解鎖后速度由25公里/時飆升到45公里/時甚至更高,所以外界對于電動自行車橫沖直撞的擔心就沒有消停過,當然,這不止小牛一家,幾乎所有的電動自行車品牌都存在時速和體型、體重遠超國標的現象。

          沒轍,1999年執行實施的《電動自行車管理辦法》還沉浸在當年最高時速不超過20公里、整車重量不超過40公斤的自娛自樂里。時代發展了快20年了,當年的大哥大都進化到現在的iPhone 7了,管理辦法卻遲遲沒有任何改變,不可避免地就成了擺設。

          2014年的時候,說是要修改一次,當時討論的是,建議將時速上限提高到28公里/時,整車重量上限提高到55公斤。彼時說是會討論半年,差不多2015年上半年出臺具體的新管理辦法。但是這都2017年上半年了,依然沒個蹤影。

          但顯然最近的“共享電單車”讓對出臺新政的呼聲再次空前高漲,從小牛電動這次主動為掛牌、為合法化推出新車U1來看,應該是小牛得到了風聲——政策要來了,否則沒理由給自誕生起至今就沒上過牌的電單車起個“為上牌定制”的概念啊,這不就是給自己的輪子戴上鐐銬嗎?

          而小牛此舉顯然在“前瞻性”地討好政府,表明一個積極搖旗吶喊的態度。否則你想,政府政策一出臺,小牛N1、N1S和M1,從速度到體重都嚴重超標,政府一刀切之下,小牛就可以直接關門大吉了。這是小牛承受不起的,并且這兩年,北京滿大街的小牛電動車已經驗證了它的成功,越是成功,越是經不起這種政府政策的蹂躪。小牛U1的推出可以分攤風險啊,大不了以后不生產N系和M系列了。

          政府應該會為小牛的自覺性點贊。而說不準,這次能讓政府下定決心給電動自行車上牌照,畢竟,已經有政治正確的小牛現身示范了嘛。

          為什么說是討好投資人?

          過去幾年,以滴滴為代表的網約車火了,估值幾百億美元;以摩拜、ofo為代表的共享單車也火了,一個月融資一輪、發布會一周一次的節奏讓人內心騷動,分外眼紅。

          君不見最開始讓自行車重新回歸大眾視野的700Bike在維持了自己兩年文藝小清新、都市慢生活的慢慢慢之后,都被共享單車這股泥石流給裹進來了,給ofo又是設計車,又是提供供應鏈,做起了管道。如果張向東早點兒想明白,也就沒后來的摩拜和ofo了。此是后話。

          無論是汽車還是自行車,這些代表出行的代步工具都“共享”了,都成了獨角獸甚至超級獨角獸了,那個夾在兩者之間的電動自行車卻尷尬了。所以最近共享電單車的概念開始蠢蠢欲動。前不久剛被叫停了一波共享電動自行車,近日又卷土重來。

          今年情人節(2月14日),一款叫“小蜜電動單車”的共享電單車剛在北京地鐵10號線的地鐵口投了50輛,就嚇得交管趕緊出動及時制止——如果他們能在出臺新的符合時代需求的《電動自行車管理辦法》方面這么高效的話,那就太好了。

          但這并沒有阻止鋌而走險的人,4月12日,2000輛共享電動單車“7號電單車”在昌平區、海淀區和石景山區等區域投放,“7號電單車”相關負責人表示,車輛符合國標,也符合上牌標準。
          而日前一款叫“西游電單”的共享電單車獲得了數千萬人民幣投資。

          “共享”概念簡直成了這個時代創業、融資的靈丹妙藥,挾裹著資本和創業者在颶風的中心瘋狂下注,賭的就是下一個獨角獸。

          此情此景。比這些共享電動單車更有技術優勢和供應鏈優勢的小牛電動車能放過這個千載難逢的機會而繼續小作坊式地造車、賣車嗎?

          從車體設計到各項指標瘦身并努力向未來的新國標靠攏就意味著小牛對共享電單車示好,也是向VC、資本示好。

          創業圖的是什么?估值,盈利,上市。眼看著那些融資動輒數千萬美元或人民幣的后起之秀一覺醒來就成了獨角獸,小牛能不眼紅?

          700Bike和小牛電動幾乎是同一撥起來的創業公司,也都前瞻性地看到了各自出行市場的巨大潛力,但是他們都萬萬沒想到的是,自己的業務模式五行缺“共享”。結果就是,被后起之秀的共享單車呼嘯著碾壓而過。

          小牛顯然明白自己不能再等了,再不給自己貼上“共享”的標簽,錯過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李一男盡管失去了人身自由,但是據說還能遙控指揮,加上他曾經金沙江創投合伙人的身份,關鍵是小牛的底子好,這兩年已經收割了不俗的口碑和市場,投資人如果看準了“共享電單車”這個概念,小牛拿到高額融資應該是分分鐘的事兒。

          為了合法化,為了融資,為了估值,討好政府,討好投資者,可恥嗎?可恥,也不可恥,畢竟企業要發展,“共享”是靈丹妙藥啊,前提是“共享”的泡沫不破滅。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