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升級下的產品之道:什么樣的產品才算好產品?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7年前
          原創 | 果子
          編輯 | 姑婆小俊哥

          在消費升級下,對用戶和對企業,好產品是怎么樣的?

          —— BEGIN ——

          在說產品之前,我們得先理解:所謂的消費升級是什么?

          弄清楚了在消費升級下,消費者真正需求的是什么,才能很好的理解什么樣的產品才算好產品。

          這兩年都在談消費升級,普遍的解釋是:生活水平提高,大家更愿意花錢。說的好像很有道理,大家有錢了嘛,但是這個觀點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我看到的世界跟這個結論并不太一樣,看看下面的例子:

          • 2016 年 LV、Burberry 、Gucci 等奢侈品品牌在國內關店收縮戰線,而這波浪關店潮是 2015 年的持續。LV 、Burberry 、Gucci 不是個例,整體奢侈品消費都在下滑。
          • 小米、名創優品、優衣庫、ZARA 、H&M 在國內大放異彩。名創優品,2 年開店 1400 家。
          這怎么解釋呢,高端的賣不動,低價快消品卻在瘋狂增長,這不是在反消費升級嗎?

          但是另外一方面:

          • 海淘大熱,考拉海購,小紅書之類的海淘商城持續暴走。
          • 宜家中國 2016 財年銷售額超 117 億元 同比增 19.4% 。宜家家居時時刻刻都是人山人海。
          • 今年年初《米其林指南 上海 2017 》在內地首發,米其林星級餐廳最近被持續熱議。

          這些是好的,下面是差的:

          • 與優衣庫、H&M 同級別品牌,森馬、美邦、達芙妮、百麗這幾年迎來關店潮,這些企業已經好幾個財季持續虧損。

          這些放在一起,是不是很矛盾,只是用大家更愿意花錢能解釋的了嗎?

          我可以先說下結論:這次的消費升級我們愿意為產品品質(體驗)支付一定的溢價,但我們依然關心性價比。

          為什么?或者有不同意見? 先放下問題,看看這次消費升級的脈絡。

          消費升級的起因

          現有的商品太爛了

          前段時間在淘寶上買了條褲子,下水洗后掉色的不忍直視,幸好沒和其他衣服一起洗,不然其他的衣服也毀了,之后穿了兩個月不到,黑色就反白了,很顯舊。之后上京東也是買了條的褲子,也是這個質量。

          還有次,網上小店買了雙鞋,單看外觀其實還不錯,上腳了怎么都覺得不舒服,一個月后,鞋幫斷了,還有點脫膠。

          也許是價格不貴所以質量不好,但是真的傷心了,從那以后,只敢選些價格不那么低或者有知名度的品牌商品了。多花錢,少受罪。

          上面的事情很普通,一直都在我們身上發生,低價還能買到什么什么好東西?我們都習慣了,現在網購不都這樣的嗎?

          是啊,很爛,所以我們要找個新的突破點,能讓我們覺得靠譜網購平臺或者模式。我們其實尋找了很久,直到我們發現了 H&M、發現了 ZARA、發現了小米、發現了海淘。

          對企業來講,成本在那里。房價在上漲,店租在上漲,人力在上漲,M2(廣義貨幣)增長率持續走高,物價也自然上漲。所以,企業在價格不上漲、產品效率得不到提升的情況下,只能降低產品質了。從總體消費層面上來講,低價格已經很難買到好東西了。

          所以,這種情況帶來了兩種結果:

          • 多花錢,買放心。
          • 如果有質量不錯的低價商品,我們會瘋狂。

          這只是一個簡單的結論,并不能直接解釋消費升級,畢竟電商的問題已經好多年,消費升級也才這兩年才有這個概念,所以還有后續。

          移動互聯網的爆發讓世界變得透明

          手機已經滲透到我們生活的方方方面,移動互聯網的爆發,讓信息的爆炸的速度更快,我們不必回到家打開電腦才能查找我們要的信息,我們可以隨時隨的劃開屏幕,打開 APP,很容易就能搜到我們要的任何東西。

          O2O 的爆發和電商的成熟,讓更多的線下產品和服務搬到線上,現在哪個實體店沒有線上, 然而這些,讓我們了解一個品牌、一個產品的成本變得非常低,打開 APP,翻幾頁,看看評論,對比幾家產品,我們基本上心里有底了。

          為什么現在七天干不過格林豪泰,同等價位下,房間各方面強太多。打開酒店預訂頁面,看圖、看評價、看價格,哪好哪不好,一目了然,又沒有貴很多,可以接受。

          當同質化越來越嚴重,而互聯網讓商品的對比成本變得很低,當我們看到價格稍貴一點,但品質更高的的產品的時候,我們很可能會選擇后者。

          我們能在同等價位下找到更好品質的東西,同等品質下找到也能找到價格更加低廉的東西。

          在商品評價及展示體系完善的情況下,移動互聯網讓我們看到商品的更多層次,多花一點錢,會得到更好的品質和體驗,人均收入在提高,當我們不斷的嘗試一點點的價格升級之后,愿意多花點錢,買貴的東西會成為一種習慣。但是你看,在對比的過程中,我們是也是在乎價格的。

          泛 90 后消費觀以及中產階層的崛起

          以鞋子為例,你如果去觀察路上行人,可以看到買阿迪,耐克、范斯的 90 后比例遠高于 80 、70 后。

          去年有一陣 YSL 口紅熱點,主流群體 90 后。

          之前問了下關于女生化妝品的方面的消費,消費觀令我咂舌(好吧,我很土鱉),月入三四千,化妝品一兩千、鞋子進千塊的大有人在,關鍵是他們覺得還值得。

          泛 90 后這代人的消費觀念已經遠超起收入實力,對價格的不敏感,不在乎價格,更在乎的是個性和時尚。并且 80、90 后的父母已經積累了一定的財富,能給予一定的支持,另一方面,自身整體素質的提高,收入情況相比上一代人要更好,因而他們具有更超前的消費意識,消費欲望遠大于其消費實力就不奇怪。

          80、90 后既注重商品價值,也注重服務方面的消費,包括滿足個人興趣與愛好的體驗消費、改善個人及生活品質的服務類消費,消費觀念也從“購買產品”轉向“享受服務”,從“滿足日常需求”變為“改善生活品質”。消費觀念相對于上一代自然是有很大的不同。

          中產階層的崛起這個我就不廢話了,這類的報道很多。

          基礎起因后的演化

          我們的審美在覺醒

          如果你仔細觀察,你會發現周圍小白鞋越來越多,純色簡約,著裝上注意衣服質感的人越來越多。

          你可以看看現在做的逐漸不行的美邦、達芙妮、森馬、李寧、安踏他們的衣服鞋子真的很丑好嗎,一眼看上去都是前幾年的款,你拿他跟上面說的這些新興的快消品牌比比,價格貴還不說,穿上去之后,濃濃的學生氣,還是早幾年的學生氣。

          上面提到了 ZARA 很火,說說 ZARA。

          ZARA 在兩個方面做得非常好,第一,對設計的的重視,第二,供應鏈的強大反應速度。

          坐落于總部旁邊占地 170 平方英尺的設計師大樓表達了 ZARA 對設計師的重視,設計師時常穿梭在各大時裝周,時刻掌握最新潮流動向,每一波時尚潮流來襲,設計師必須快速做出反應。這是設計。

          ZARA 的所有的門店都保持了 1 周 2 次的上新頻率,捕捉 T 臺上最新潮流方向并于 Arteixo 的總部進行設計再到搬進服裝店,只需要 3 周的時間。也就是說,用戶能在 3 周的時間里看到頂級時裝周的最新款,而且價格還很便宜。

          說說阿迪,如果你是阿迪的粉絲,你會發現阿迪幾乎每年都會跟大牌設計師合作,Raf Simons,Rick Owens、山本耀司、Jeremy Scott(好吧,這些設計師除了我心目中的大神三本耀司,其他的我都不知道,但是看名字感覺好牛逼的樣子),這種模式已經已經好幾年了,我手上沒有拿到各大師的合作子品牌的營銷數據,但是這種持續的高成本的合作,必然是因為效果不錯才會繼續。

          ZARA 已然成為快消行業巨頭,路上你看到的能和阿迪拼的也只有 Nike 了吧。

          這樣的案例還有很多,小米臺燈,榮獲紅點和IF設計獎,用戶對他評價,你可以去搜搜。

          好的設計我們都認。

          對文化和精神的認同

          我們開始愿意為文化和工匠精神買單。

          這兩年,匠心這個詞很火。日本的各種匠人,做壽司的、做天婦羅的、甚至清潔工。還有最近說的很多的米其林三星餐廳。

          說說天婦羅之神,早乙女哲哉。

          制作天婦羅五十年,五十多年來從不請假,一個很小的館子,也就可以坐 6-8 個人,無論哪個食客需要,至少都要提前 2-3 個月進行預約。

          為什么是 6-8 個人?因為只有這個數量,才可以有條不紊地控制鍋中每一種不同食材的火候:牡丹蝦天婦羅的炸制時間是 20-30 秒,穴子是 35-45 秒,舞茸是 50-60 秒,而海膽僅需要短短的 10-15 秒。每一位客人的就餐速度不同,完全依照各人情況控制火候時間長短,但是沒有出現任何節奏不穩的局面。

          說匠心,飲食和日用品必講日本,制造必講德國。

          匠心,這個詞最近很多,為什么,收入在提升,移動網絡的爆發也讓我們的認知在提升,看看中國的大部分產品,就像前面說的淘寶購物的情況,真的很爛。因為我們缺失,自然就對匠心認同。

          為什么海淘購物迎來大爆發,考拉海購、小紅書以及更多的海外直郵。中國商品太爛,海淘就是我們對產品精神和文化的替代,我們相信國外對產品的執著。

          我一個朋友最近家里裝修,選瓷磚的時候一個是國產的,一個進口的,進口的略貴點但不是貴很多,他毫不猶豫的選擇了進口的。

          一同事買了個德生產產的保溫壺,他跟我說,水到出來像水珠一樣,但是也不會讓你覺得水流很慢,感覺上跟其他的保溫壺很不一樣。

          也許有時候覺得盲目,就像關于 iPhone 和 Android 的一句玩笑,iPhone 的應用卡,別人會說這應用的太爛,Android 的應用卡,別人會說這個 Android 機太爛。可是為什么會這樣,因為 iPhone 很少卡啊,Android 經常會卡啊。我們認同 iPhone 的體驗文化,我們放心于 iPhone 對于手機的優化的執著,可是 Android 呢,各個 Android 手機廠商呢?

          回到文章前面的問題,雕爺牛腩、米其林星級餐廳最近被白領階層持續討論,今年年初《米其林指南 上海 2017》在內地首發。也就可以理解了。

          為精神和文化買單,其實就是為產品品質買單。

          我們更愿意接納新事物

          泛 90 后的崛起,需求更加多元化,A 站 B 站的二次元彈幕視頻網站、以小咖秀為代表的視頻分享社區、以及最近引爆的厘米秀。他們的需求以及跟我們不一樣了。

          這是個老話題了,這些年輕人喜歡的產品,你認識幾個?


          另外一方面,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也讓我們能接觸的東西越來越多,認知在不斷的提升,我們越來越不滿足于當前已有的資訊信息,相對于上一代人的活法,我們更愿意接觸新的東西。

          你觀察下周圍,上班族關于生活方面討論最多的,也許就是哪里好玩,哪里好吃,哪里的東西有特色。

          這兩年有個很明顯的趨勢:獨立設計師在崛起。服裝、裝飾和家具這塊的獨立設計師越來越多。

          越來越多的人追求個性化,獨特,這種需求來越來越大,市面上的服裝款式已經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了。于是近些年催生出了獨立設計的熱潮,他們開始自己打板設計衣服,或小作坊,或找尋工廠合作。

          之前網購不知道買什么品牌好,就問了旁邊一個 95 的設計師,然后他給我推薦了一下他平時買衣服鞋子的牌子,噼里啪啦的說了一大堆品牌,我一臉懵逼,完全沒聽過啊,然后去順手去都去看了下,銷量既然都還不錯。

          在經濟基礎并不太薄弱的現在,在基礎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被滿足后,社會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就開始成為人生目標,多元化消費開始了。

          結論和產品策略

          消費升級起源于三個方面:現有商品太爛、移動互聯網的爆發、泛 90 后以及中產的崛起。

          演化為審美的覺醒、對精神和文化的認同以及愿意接納新事物。以及前面講的,我們看到低價好品質的東西會瘋狂。

          我們很容易得出一個消費升級下好產品的公式:

          好產品=品質(文化和精神)+設計(審美升級)+價格優勢

          你套用這個公式,文章前面所有的問題都會有解答(對于服務性的產品來講,品質可以理解為服務體驗)

          為什么小米、名創優品這么火,你看他這三項都有,也許你會說名創沒有很高的品質啊,但是有質量是吧,價格是有相當的優勢,其他的并沒有明顯的劣勢好嗎。

          為什么宜家火?他有品質和設計優勢,還有北歐背景背書,價格上也并沒有太高。

          奢侈品呢,價格優勢的短板太明顯是吧?

          森馬、美邦、達芙妮、百麗呢,設計沒優勢、價格沒優勢,至于品質,你覺得有?

          ZARA 、H&M 、優衣庫你可以用這個公式套一套。

          到這里當然也許你好產品本該是這個樣子的好吧,這算什么消費升級?可是回想前幾年,你能想到哪家公司精神文化讓你印象深刻嗎,你有印象哪家公司讓你覺得設計有逼格嗎?

          你也許會問,都說價格優勢了,不就是低價嗎?那怎么還會是消費升級,你看看這個公式,當你認同品質和設計的時候,也是要為它們付費的好嗎,價格優勢是在品質和設計兩者具備的前提下的好嗎,這樣的產品價格還價格能低到那里去,這個價格優勢是指有一定的品質和設計溢價的價格優勢。

          但僅僅只是這樣就夠了?怎么可能這么簡單,這只是狹義的產品,僅僅只是從產品本身來出發好嗎?

          我們想想,什么樣的產品才能滿足上面的三個條件,你會發現只有中高檔產品(非頂級),是的,這次消費升級最大受益的是中高檔層次(非頂級)的商品,我們愿意花更多的錢,但是也是在一定的性價比的限度下的。

          比如之前花 100 現在可能花 120-200,并不會花五倍十倍的錢去買所謂的高品質產品。所以,以后你看到所有對現有產品顛覆性提價的,然后告訴你這些產品高端、頂級、奢華,你完全可以嗤之以鼻孔!

          并且,低價產品永遠都有競爭力,性價比到現在依然有生命力,不同的只是這次我們對產品品質有了要求,我們不會因為低價而去買品質很差的東西了。

          我們可以繼續分解下,怎么讓用戶覺得我們的東西是好產品?

          • 好產品的定位:中高端產品(非頂級)
          • 好產品宣傳:凸顯海外背景(當然你本身要有)或對產品文化、工匠精神的執著,從產品的細節層面著手宣傳產品。
          • 好產品的目標人群:中產階層及正在上升的泛 90 后,這波人才是消費升級的主力。

          由這三個點你想到了什么,對,品牌!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信息爆炸,讓我獲取信息更方便,但同時也讓信息的更新速度更快,信息的對于用戶的沉淀更難。所以,這個時候,從上述結論中,抽取各個關鍵點,完善和積極推動品牌建設就很有必要。這個時代,酒香也怕巷子深,這是其一。

          其二,品牌也是為產品質量做擔保,獨立設計有時候也能做到品質、設計和價格的三重優勢,但是他缺什么,你想想你準備買獨立設計的產品時最擔心什么,是質量的保證。當品牌廣而告之的時候,我們是要為廣告負責人的,你吹了多大的牛皮,用戶購買后就能把你罵的有多慘。

          獨立設計發展的最大問題之一就是怎么讓用戶相信產品質量的擔保。

          好產品(對用戶和對企業)是怎么樣的:

          • 產品本身品質(體驗)很好。
          • 能讓用戶知道并且相信這個產品很好。

          希望對你有用!

          —— END ——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