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戰略|后發制人——讓對手給你鋪路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7年前



          來源 | 品牌圈圈
          作者 | 小云子


          “你一定要搶先占領顧客的心智資源!”


          這句話多次出現在被無數營銷人視為“品牌圣經”的《定位》系列里。




          于是,人們爭先恐后的趕在競爭對手之前,搶先推出自己的產品,并希望快速占領市場,然后轉攻為守,躺著賺錢。




          趴著也行...


          不過,事實真的是這樣嗎?一定要“先發”才能“制人”嗎?


          不一定!



          一、牙膏戰


          對于某些產品來說,“先發”的確有優勢。比如以前的牙膏大戰中,高露潔就比佳潔士搶先占領了中國市場中“防止蛀牙”這個概念,從而擊敗了佳潔士。




          佳潔士是寶潔旗下的品牌,寶潔的產品一直在美國市場獨領風騷,但由于在進入中國市場的時候步伐緩慢,被高露潔鉆了空子,并“盜取”了其“防蛀”概念,從而導致寶潔鮮有的失利,這個案例也被很多營銷書籍列為經典。


          不過,并不是每種產品和品牌都要嚴格遵循“先發原則”的。



          二、共享單車戰


          就拿摩拜和ofo來說吧




          在上海,摩拜是第一個在廣大市民心目中建立“共享單車”定位的產品(最開始ofo只做校園市場)。然而,在短短的三、四個月之后,作為后來者的ofo瞬間就成為了人們的首選,只要路邊還有ofo,絕大部分人都不會騎摩拜。


          原因很簡單:ofo騎起來更省力,當時的價格也比摩拜便宜。


          為什么在高露潔和佳潔士的案例中,先發就能制人,而在摩拜和ofo的案例里,先發就制不了人呢?


          玄機就是四個字:




          什么才是決定顧客選擇的關鍵因素?


          就牙膏來說,它是一種不太被關注,不具有話題性,并且實際功效很難被感知的產品(薄荷味只起“裝飾”作用)。所以,大部分消費者并不會花很多時間和腦力來對比和選擇究竟買哪款。


          他們是這樣想的:既然有人(廣告)說“高露潔能防蛀”,那我就聽他的吧,我也不想有蛀牙,就買高露潔了。其他什么佳潔士的就別鬧了,反正都差不多,我還要忙著工作呢!


          所以,在牙膏領域中,關鍵因素就是“如何幫助消費者快速完成選擇”,先發制人很有效。


          而共享單車呢,由于大部分用戶每天都要騎,一旦新鮮感一過,關鍵因素就是“騎行體驗”,先發制人就不一定很有效。


          所以,(在上海)摩拜就成了為ofo鋪路的先行者。為了吸引眼球,第一代的摩拜必須是人們沒有見過的,一眼就能認出來的自行車。它不得不采用獨特的、“反力學”的、造價高昂的、笨重的車架外形設計:




          摩拜獨特的外形看似很輕巧,其實力學性能很差,結構非常厚重(否則一壓就斷)。就自行車來說,最合理、也最常見的結構是三角結構(三角形是最穩定的結構),其次是類三角結構(也是ofo的結構類型)。不過,類三角結構雖然更輕巧,但由于太常見了,所以很難吸引人們的注意。




          除了在結構上做出了犧牲,在推廣初期,摩拜還不得不故意派人把車停到地球人不可能停車的地方(比如在沒有任何公交站臺和出入口的路邊),進一步吸引人們的眼球,引發傳播和討論。慢慢地才使人們認識到:“哦!原來這是一種共享型的單車,它人人都能騎,想停哪兒就停哪兒!”




          而作為后來者的ofo,由于之前人們已經通過摩拜,對“共享單車”產生了認知,所以在推廣方面就比摩拜容易多了,推廣速度也更快(因為生產成本低),接受門檻也較低(押金只要99,摩拜要299),騎行體驗也更好(輕便省力)。這些優勢,就可以讓ofo明目張膽的對共享單車的“開山祖師爺”發起挑戰。


          其廣告語——“黃的那個”就是針對摩拜來制定的。




          也不知是有意還是無意,當初ofo選擇聚焦和“潛伏”在校園市場的戰略真的是太帥了!也許它就等著像摩拜這種“用自殘來賺吆喝”的同行來幫助它打開更大的市場,然后坐收漁翁之利。

          從模式上來看,摩拜是一輛車,而ofo只是一把鎖,任何自行車只要刷成黃色,再配上ofo的鎖,它就變成了ofo,這是一種很輕的、平臺型商業模式。摩拜卻更像一個傳統的租車公司,只不過沒有店面而已。



          三、電池戰


          除了ofo與摩拜之間的斗爭,還有一場戰斗也值得一提,那就是南孚糖果裝電池和小米的彩虹電池之爭。


          2015年,南孚和小米都準備推出一款“針對年輕人使用的電池”(其實就是換了彩色的包裝):



          (上圖為南孚電池,下圖為小米電池)



          當時南孚的策略是:搶先于小米推出自己的新產品,從而快速占領年輕人市場。


          但對南孚來說,這并不是一個好策略(其市場表現也說明了問題)。


          首先,“年輕人專屬”,“話題性”,“時尚”和“潮流”等并不存在于南孚的品牌基因里,這不是它的優勢戰場(篇限,不深入討論);其次,所謂的“搶先”,其實是吃力不討好的事。


          南孚并不是優秀的話題生產者,但小米是;小米并不是更好的電池生產者,但南孚是。如果我是南孚,我會選擇后發制人:讓小米在各大渠道上為我鋪路,然后坐享其成。


          由于主打“年輕人”,所以在廣告的投放上,社交媒體肯定是少不了的,比如微信和微博(小米本身也主打這類渠道)。南孚完全可以通過數據監測手段找出小米在哪兒投放了廣告,然后迅速跟進,打出“新南孚,不僅僅是漂亮”之類的口號。




          上圖為fooads對小米電池的實時監測數據,南孚可以很容易發現小米電池在哪些公號、微博和知乎大號上進行了投放并引起了較大反響(如評論和點贊等),然后迅速跟進(投放廣告或參與互動)。


          這樣一來,南孚就可以借小米的嘴巴告訴消費者:“大家快來看?。‖F在有一種年輕人專用的電池啦!”再利用自身已有的“性能優勢”對小米進行反攻:“咱們的電池可不僅僅是漂亮哦~”從而搶走市場。


          因為在電池領域,產品性能的可感知度(比如持久和強勁)比較高,人們也挺在意電池的性能,于是性能就是關鍵因素之一。這也是南孚的優勢戰場,其“一節更比六節強”的口號和“聚能環”概念早已深入人心,所以,“后發制人”的策略在表面上看,是南孚模仿了小米的包裝,實際上是對小米電池的性能發起了挑戰。


          相比之下,南孚實際采用的“先發制人”的策略實施起來太費勁,容易產生自嗨,而它那具有話題性和傳播性的廣告文案,更多的也只能是孤芳自賞了...




          所以,對于有些產品和產品概念,不一定非要“第一個占領市場”。因為有時候致勝的關鍵因素并不是“誰先”,而是消費者能否感知到“誰更好”或者“誰的故事更好”。


          如果你在推廣方面存在劣勢(比如品牌本身不太被人們關注),但產品的性能又明顯優于競爭對手,你可以嘗試先讓競爭對手幫你把整個市場做大,然后,緊隨其腳步,從它手里搶走屬于你自己的蛋糕。


          當然,必須要確保你的對手不能輕易得學到你的關鍵優勢,否則“跟進”是沒有多大意義的。


          就像小米電池很難學到南孚電池的性能,摩拜也很難學到ofo的騎行體驗和低成本。


          “騎行體驗”是技術問題,雖然目前的摩拜二代已經有很大改善,但發電機的存在還是會讓它騎起來更費力;“成本”是商業模式的問題,摩拜的確可以學ofo,用別人的產品進行組裝,降低成本。但這需要時間,只能小步迭代(否則,對內,成本太高,產品線太長;對外,“組裝貨”容易模糊摩拜的品牌)。而這段時間,已經足夠讓ofo占領更多市場了。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