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活躍用戶和留存用戶?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7年前



          來源 | 知乎

          作者 | 秦路

          活躍用戶的定義通常是打開一次APP記為活躍,也能拓展出周活躍數(shù),月活躍數(shù)。至于用哪個時間維度作為核心的分析指標,可以看產品的低頻,高頻程度。像女性經(jīng)期APP,用月活躍統(tǒng)計就比較好,道理你懂的。

          活躍用戶的分析以產品和業(yè)務出發(fā),像學生群體,寒暑假的數(shù)據(jù)和其他時間段會有明顯差異,大學生的就業(yè)網(wǎng)站,九月十月,三月四月也一定會有流量高峰期。

          假設有一款新產品,這是它四個月內的活躍數(shù)據(jù)。


          這個數(shù)字除了看出活躍用戶數(shù)在上升,沒有任何分析的意義。

          好的數(shù)據(jù)指標,都應該是比例或比率。

          設定一個新指標,活躍率:某一時間段內活躍用戶在總用戶量的占比。

          按照時間維度繼續(xù)引申,有日活躍率DAU,周活躍率WAU,月活躍率等MAU。

          例:月活躍,本月活躍用戶在截止月末的總注冊用戶中占比。一般而言:活躍用戶數(shù),看的是產品的市場體量。活躍率,看的是產品的健康度。


          從圖中看,雖然活躍用戶數(shù)上升,但是活躍率下降,這對新產品來說很正常。

          進一步拆分指標分析,區(qū)分新老用戶,為什么呢?因為新老用戶兩個群體是不一樣的,老用戶是產品和運營決定的,而新用戶是渠道決定的。

          新用戶被吸引進來,肯定是打開過APP的用戶,故一定是活躍用戶。

          先計算出新增用戶數(shù),也就是兩個月的用戶數(shù)相減


          區(qū)分開來后統(tǒng)計各自的活躍率。


          這里稍微復雜,看最后三行,老用戶的活躍率比預期還低。

          在產品早期、渠道投入資源推廣、或成功的病毒傳播后(比如足記),因為新增用戶數(shù)量的暴漲,總是會帶動活躍數(shù)的上升。

          A產品打算在五月份做大投入,在APP上進行活動,希望用戶大力參與,同時在B渠道進行推廣。在常規(guī)的統(tǒng)計指標中,發(fā)現(xiàn)活躍數(shù)據(jù)上升。事后分析發(fā)現(xiàn)活躍為新增活躍,老用戶的活躍數(shù)據(jù)沒有顯著上升。配合其他活動數(shù)據(jù),證實活動效果較差。

          C產品獲得投資后,通過大規(guī)模的燒錢推廣,獲得一個正向的活躍數(shù)據(jù)反饋,此時活躍可能是由新增用戶撐起的。但隱藏的致命問題可能是,老用戶活躍率不高,這也是我們常說的留存概念。導致錢白白浪費不少。

          新老用戶是使用時間的區(qū)分,是否還能細分拆分呢?可以。我們不僅要引入活躍用戶的使用時間,還要引入不活躍用戶。因為好的指標能對比嘛。

          現(xiàn)在定義更全面的指標:

          流失用戶:有一段時間沒有再打開產品,那么我們就視為流失用戶, 也可以認為卸載。根據(jù)產品的屬性,可以按30天,60天,90天等劃分。

          不活躍用戶:有一段時間沒有打開產品,為了和流失區(qū)分開來,需要選擇無交集的時間范圍。比如流失用戶是60天以上沒打開產品,那么不活躍則是0~60天沒打開。

          回流用戶:有一段時間沒用產品,之后突然回來再次使用,則稱為回流用戶。回流用戶是活躍用戶,且是由流失用戶或不活躍用戶喚回而來。

          活躍用戶:某一段時間內打開過產品。

          忠誠用戶:也可以叫超級活躍用戶,長期持續(xù)使用產品,比如連續(xù)四周,或者一個月內15天等。 (部分產品會不加忠誠的指標,還是看產品的場景)

          活躍的維度豐富起來。


          通俗的理解一下用戶活躍的變化 。


          回到一開始那款產品的數(shù)據(jù),我們將分解后的新指標統(tǒng)計出來。(定義忠誠用戶一個月內有15天活躍;流失用戶為兩個月沒打開過)


          看表格是不是有點頭暈?我們把它轉換成桑基圖就清晰明了。


          活躍和不活躍的轉換新人也能讀懂。
          于是運營針對不同的活躍群體進行分析。用戶用的好好的為什么不活躍了,什么樣的用戶能成為忠誠用戶,什么樣的用戶會流失?總之還是圍繞自己的產品和業(yè)務分析。

          這里有一個關鍵的分析點:新增用戶數(shù)是否大于流失用戶數(shù)。你把用戶群體想象成一個水池,你一邊往里面灌水,一邊底下漏水,如果水干了,產品也就死了。這是一個健康指標。

          既然有用戶來,也就會有用戶走,這就是留存。留存是活躍用戶在下一個時間段有多少用戶仍舊活躍的比例。自然也有次日留存、七日留存、十五日留存、周留存、月留存等不同概念。

          這里要的注意多是:留存率有兩個概念。一個是新增用戶留存,一個是活躍用戶留存。

          新增用戶留存是新用戶有多少最終留下來,取決于渠道的用戶質量和產品引導。SEOSEM,口碑傳播,廣告等渠道帶來的用戶質量都是不一的。新增留存一定要做好渠道來源監(jiān)控。

          新增留存率的分析重點是擇優(yōu),挑選出留存率高的渠道。

          一般來說,新增用戶次日留存都搞不到哪里去,基本都是50%以下。(數(shù)字不是很確定,歡迎指正)

          活躍用戶的留存是老用戶有多少一直在用,和活躍指標結合看就明白了(就是水池的漏水),取決于運營手段。

          老用戶留存率的分析重點是監(jiān)控,衡量自己整體的運營健康度。

          新老用戶的留存拆分開來,是為了精細化運營。下面是兩個例子:

          產品改版,老用戶不習慣會罵,于是老用戶們的活躍留存率下降了,但這次產品改版確實不錯,于是新用戶留存率上升了。

          產品做活動,造成老用戶的活躍留存率上升。但是新用戶留存率沒變化。因為新用戶還沒玩轉呢。

          指標還是能再拆分的,比如回流用戶留存率,忠誠用戶留存率等。這個就復雜不少。有沒有必要就看產品本身了。


          圖片是用PPT虛構舉例的,絕大多數(shù)產品的衡量方法。如果是渠道對比,折線圖為佳。

          分析的重點一般是新增留存,主要考慮成本,現(xiàn)在獲取新增用戶的成本非常高,除了留存率本身,也得考慮性價比。最簡單的例子A渠道是花了10000元帶來1000個新用戶,一周后留下50%。B渠道花了20000元帶來1500個新用戶,一周后留下60%。新增留存可以當成是一個策略最優(yōu)分析:花最少的錢讓更多更優(yōu)質的用戶留下來。

          iOS應用的渠道統(tǒng)計是一個難題,沒有特別好的解決方法,只能預估(如果有,歡迎告訴我)。

          活躍留存也能分析,但活躍留存是運營的一系列結果。挺復雜的。

          另外留存群體和非留存群體也是一種分析思路。比如新浪微博,關注了不少微博號的新增用戶,和沒關注過微博號的新增用戶,兩者留存率肯定天差地別。這也是新浪對新手推薦一大批微博號的目的。雖然質量不咋地。

          留存群體和業(yè)務更加息息相關。


          表格的例子比較簡單,目的是通過部分數(shù)據(jù),觀察哪些方面、功能、特征會影響到新用戶的留存。運營的業(yè)務直覺和經(jīng)驗在此就顯得比較重要了。數(shù)據(jù)可以找數(shù)據(jù)部門或者研發(fā)導出歷史數(shù)據(jù),隨機多抽幾天的樣本。

          假設新用戶注冊的七日后沒有再次登陸,則標記為沒有留存。如果熟悉統(tǒng)計分析,可以直接套算法。

          我們也可以簡單點,用Excel匯總統(tǒng)計,沒有完善資料的用戶,百分之多少最終沒有留存下來,完善的又有多少留存下來。雖然結論未必靠譜,至少能有一個直觀印象。之后產品就能加以引導或改進了。

          活躍用戶和留存用戶是一體兩面,留存率高,那么活躍用戶也能越滾越大。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fā)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