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頭爛額!中產階級的知識危機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7年前



          來源 | 3W互聯網深度精選

          作者 | 包三先生

          近日,作為一個中產階級,看著房價不落、人民幣貶值、豬肉有點貴,我有點焦慮。不光我焦慮,我身邊的朋友或多或少也處于焦慮著和準備焦慮的狀態。此文是探討中產階級焦慮的第二篇文章,第一篇有了孩子,便有了煩惱 ,重在探討中產家長為孩子出路焦慮的根源。后續我們會從各個角度去剖析中產焦慮的面面觀,解讀中產焦慮的多方面原因。

          前幾天,和一個很久沒見面的朋友聊天讓我真正“見識”到,什么叫“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

          期間我們的聊天內容,從最新上映的電影《你的名字》里日本文化現象,到最近人民幣跳水問題,再到大眾心理學、羅爾事件、個人英雄主義等等,天馬行空、無所不談。

          朋友和我說起這些的時候,頭頭是道、滔滔不絕,專業的名詞術語一個接一個,但是我聽著,總有一種說不出的感覺。正當他抄起勺子將一口菠蘿飯喂入口中,匆忙咀嚼完剛要開口的時候,我忍不住了。

          “停,我覺得我要制裁你下。這些這么高端的逼,你都是從哪里學來的?“

          朋友得意洋洋地晃了晃手中手機,屏幕上一堆花花綠綠的 APP 顯得特別扎眼。

          我感覺,就在剛才我被噴了一臉。

          01 你學習了么?

          據朋友說,他的生活是這樣的:

          清晨上班的路上,他會在 APP 上聽某胖的最新音頻。

          中午休息的時候,他會開始刷某乎,除了看看有沒有最新的某乎 live 課程,最主要的還是讀信息流里推薦的自己關注的話題有沒有答案。

          而下班路上,他則會輾轉于各個訂閱的推送中,有的時候可能也是一段音頻,打開一篇篇推送文,然后再一篇篇關掉。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很多人就是這樣學習,并認知外界事物的。我們在鋼筋水泥構成的城市森林里,小心翼翼地生活著、緊張兮兮競爭著。

          畢竟,周圍的人都在學習著,誰都不愿意成為那塊弱肉、任人刀俎;畢竟,我們的地鐵擁擠不堪,難以翻書,唯有巴掌大的手機能夠靈活運用;畢竟,我們雙手緊握方向盤、大腦思考方向標,只有耳朵是空閑的。

          都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但是沒時間,那就聽萬卷書,看介紹異域風情的視頻。還是沒時間,那就只能找 5 分鐘,聽脫口秀大咖、知識界網紅帶你讀書,亦或是利用 2 分鐘,看視頻了解某個小知識。

          那么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你學習了么?又學什么呢?

          02 你學習了什么?

          我們從需求的角度分析我們會學習什么。

          ● 應試知識,以應付各類從業證書考試
          ● 專業知識,以應付綜合類或交叉類工作的需求
          ● 資訊八卦,以應對社交圈的共同話題,防止被社交隔離的談資
          ● 心靈雞湯,以應對越來越嚴重的虛無主義思潮,壓力感和孤獨感
          ● 深度解讀,以尋求和作者的共鳴和排解自身困惑
          ……

          然而互聯網最大的特色就在于,互聯網上的同質化產品非常的多,應試知識和專業知識的分享非常容易同質化,而且就用戶粘性上來說,基本是用過即棄的狀態。

          所以更多吸引我們學習的資源,就是那些擁有一定“賣點“,或顛覆慣常思維的知識。

          它們可能擁有深入淺出的內容,讓我們在幾分鐘之內了解某個領域的冷門學科;可能是風趣幽默的段子,幫助我們在午間閑談時口若懸河;也有可能,只是某個嗓音迷人的人發的音頻,讓我們聽了耳朵會懷孕,在夜間甜甜入睡。

          而這些知識、段子、音頻內容的提供者,就是所謂的“知識網紅“。

          在某聽書軟件最火節目榜單的前 20 名中,閱讀類的占 15%,專業知識政策解讀類的占 20%,心理類分析類似心靈雞湯和深度解讀的占 40%,而余下的 25% 則由資訊八卦所占據。從節目的火熱程度來看,我們看什么的答案呼之欲出。




          03 你們為什么學?真的學到了么?

          我們剛才從學習的動機角度,去分析”在這個知識經濟爆炸的時代,我們到底學了什么“這個問題,似乎已經把”我們為什么學“這件事情講得很透徹了,然而實質上,前面的提到的只是一些表象原因。

          在這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我們為自己找一個堂而皇之的學習理由是非常簡單的,事實上,很多人就用這樣的理由掩蓋了自身階級的焦慮與不安。

          捫心自問一下,有多少人是因為周圍的人都在用類似的 APP,從而強迫自己去學,或者說為了拓展自己的談資而去學呢?

          這種情況最典型的鏡頭,就是《老友記》中沒有受到過良好教育喬伊在和室友聊天的時候由于很多基礎的常識都不知道,以至于去買了一套 26 冊按照 A-Z 編纂的百科全書。

          當然也有很多人會說,這種學習也算是學習的一種啊,哪怕是被迫學習,也是學到東西了啊。

          我不否認這種學習的必要性,但是如果大家都抱著這種需求,然后通過 APP,通過淺嘗輒止的在線課程、火爆微課,而非連貫性、系統化的學習,那么就很容易造成前面我和朋友聊天的時候的感覺:聽他談起來口若懸河,似乎什么知識都涉獵,讓你在羞愧中感覺“被噴一臉”,但當你問他更深的問題,他就不知道了。

          看似什么都感興趣,卻沒有一件事專注。

          所謂“被噴一臉“,就是像我的朋友這樣,在通過網絡渠道獲得談資之后,會在聊天中表現出極大的表現欲,然后照葫蘆畫瓢,用自己聽到的二手知識對你跑火車,在你艷羨的眼光中獲得極大心理滿足。

          而如果你中途插話,只會被他當做無知群眾,或者你提的問題他不理解或回答不了,那么他可能就會刻意無視,繼續在胡謅中將你的注意力再次繞回自己的體系。

          而你若問他你為什么不學的再深一些、再專業一點的時候,他就會告訴你“沒有時間”,從而暴露了他碎片化學習的致命弱點——什么熱學什么,而且學得毫無體系、毫無章法。

          一方面,人們越來越追捧有營養有價值、深入系統的“干貨”;另一方面,人們又總是希望這些知識是淺顯易懂、一看就會的,最好短短幾分鐘閱讀就能讓你掌握精髓。

          這也是為什么,書店的暢銷書榜從來都是《極簡 XXX》高居榜首,而經過數十年、數百年歷史積淀的大部頭巨著,卻鮮有人問津的原因。

          人人都渴望極速變得聰明、成為大師,可是哪有這樣的好事?如果真有,那些花了十萬小時深度練習的大師,豈不是要在墳墓里氣得跳起?

          我們在朋友圈分享轉發各種專業文章,各處 MARK、各種收藏,可是收藏夾滿了、印象筆記滿了,干貨都堆在那里積了灰,依然沒有時間完成學習一遍。

          要么就只是囫圇吞棗地閱讀、過目就忘,等下次再看到這類知識,才發現腦中空空、肚里無貨。

          隨著微信深度侵入我們的生活,微商被鄙視、微課卻火爆,知識網紅們緊緊抓住人們快速求成的心態,紛紛推出“十分鐘掌握 XXX”、“半小時精通 XXX”的課程,無論是免費還是收費,人們都是呼朋引伴、趨之若鶩。

          然而,等到報名課程開課的那一刻,有幾個人按時去聽了呢?

          不是因為應酬忘得九霄云外,就是因為懶惰,寧愿躺著看八卦。我們總是不能準時參加,即使參加,也總是無法耐著性子聽完,紛紛指望好學的同學整理出課堂筆記,分而享之,繼續存在收藏夾里積灰。

          我們的訂購,更多是因為看到了搶眼的課程介紹,想著這個東西總會有用得著的時候,而如果訂閱了就會比別人有優勢、比別人學得多。而倘若別人看了,自己卻沒看,那就會焦慮不堪,生怕因為這一小時的課程,讓別人趕到前面去。

          競爭關乎成績的學生時代已經過去,而成年后的世界,競爭關乎收入、關乎地位,關乎我們所奮斗的一磚一瓦、一屋一室,我們怎敢甘心落后?

          可是,這種浮躁的到處報名、四處聽課,如果只是抱著“不能落后”的心態,又怎能真正學得進去呢?

          別人講出的知識,可以當做興趣的入門材料聽一聽,而如若沒有后續自發的深入閱讀、入心思考,這些知識就只能是拾人牙慧的二手材料,永遠變不成自己的東西,更不要說利用這些知識升職加薪了。

          在這個時代,深度的學習還是必要的、彌足珍貴的,知識網紅、段子科普雖好,卻總是別人咀嚼過的,要領會其中精妙,還得自己去深究。

          好在我們的粉絲中,有很多積極好學的讀者,我們也收到了許多家長的留言,要求我們提供部分參考資料和論文研究。目前我們正在考慮資料的發放形式,之后會提供給大家參考。

          04 你焦慮,你學習

          說到底,還是中產階級太焦慮了。如果你讀了有了孩子,便有了煩惱, 就會明白,他們不僅焦慮孩子的出路和地位,還焦慮自己是否能再上一步。

          所以,哪怕是一點點的可以帶來安慰的東西,無論是心理上的還是生理上的,人們都會死拽著不放。

          我們習慣性地拿著手機,刷著微信,翻著朋友圈,在新聞資訊的版面搜索著有用的、有趣的訊息。

          時刻有一種強烈的不安籠罩在心,生怕被飛速變化的時代所拋離;日夜因為激烈的競爭焦慮不已,擔心訊息通達、八面玲瓏的人把我們比下去。

          在這個沉默即落后的城市中,七嘴八舌展露談資的背后,實際上是深深的焦慮和黯然的孤獨。我們生怕錯過任何一個搭上話的機會,生怕被周圍人甩在后面。

          這一點在,一線城市的外來年輕人中尤其明顯,我們將這樣的中產稱為“移民中產”。關于他們的焦慮,其實還有更深層次和多元化的原因,我們會另作文章和大家分享,而他們的知識焦慮,實則源于從小就已經習慣了的“高度競爭的憂患意識”。

          當然,“高度競爭的憂患意識”并不是移民中產的專利,只不過,他們在經歷過涌向北上廣的艱難過程以后,從此膠著在一線城市,面對回不去的家鄉、融不進的都市,從而顯得更為焦慮罷了。

          記得在一個分析知識網紅如何形成的文中看到一段話,大抵可以形容這群為知識問題焦頭爛額的中產階級。

          “聽完某甲的演講,感動到希望再聽一次;看完某乙的視頻,恨不得立刻請教;打開手機,朋友圈里某丙的線上分享爆滿,于是加入其中,佩服到想把其作品全看一遍——每場激動、感動、崇拜……都具有可換性,因為人早已失去對質感差異的分辨能力,以至于每次情緒都顯得那么地類似,那么地具有可換性,那么地膚淺,那么地激蕩人心而又毫不重要。”

          “當人們沒有能力分辨,情緒與情感,一時的激動與原本可以持久的感動,真心的表白與虛假的逢場作戲,深刻的演講與膚淺的演講,以及,真正的知識精華與粗淺的知識表象時,一切都具有可換性。”

          可能你今天聽到的是某網紅,明天卻發現,這網紅的文章是某大咖代筆的。但是,Who cares?我得到我想要的就行了。

          所以,我們該如何學,才能既平復自己的焦慮,又能真正學到東西呢?

          首先,我們并不排斥互聯網時代碎片化的學習模式。

          各位讀者不妨將此作為學習興趣的開端,拋棄掉把碎片知識作為談資的想法。通過網絡閱讀了解大概,然后主動尋找體系化的書籍,真正的去了解這個知識或者這門學問的前世今生,以及這門學問的具體內容。

          長期沉浸在電子閱讀中,大腦會形成對電子屏幕的新回路,從而讓你的注意力片段化。科學家說,每時每刻看手機的人,會喪失社交能力、溝通能力,會變成雙眼無神的木頭人。

          相信在這樣沉浸式的個人探索的過程當中,大家也會自然做到“去功利化”的學習目的,同時也收獲徹底掌握某個知識技能的滿足感。

          這種方法,就能幫你和“關注太多公眾號、強迫癥一樣逼自己看、看了好像又沒學到什么、繼續焦慮”的惡性循環說再見。

          與此同時,大家的知識體系越是碎片化、寬泛化,對于有專業化學科素養的人的社會需求,就會越強烈。

          在這個斜杠青年層出不窮、微信創業屢獲紅利的現在,你掌握了深層次的知識,你就能將知識變現、用知識名利雙收。

          其二,先花 1000 小時在某個領域上求得深度的學習,是最樸實最直觀的學習方式,避免了拾人牙慧的嫌疑的同時也在塑造自身世界觀,價值觀。如何進行十萬小時的刻意練習,可以閱讀 如何比父母走的更高遠?普通子弟逆襲指南:孩子篇。

          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最開始都是聽到的是各個大咖們咀嚼過的知識,或者借了別人的眼睛去游歷的經歷,人云亦云、飄然不實。

          但是如果用自己的眼睛去閱讀文字、用自己的大腦思考心得、用自己的雙腳去感受生活,充分調動自己各種感官進行學習,自然就可以漸漸分辨得出哪些是事實,哪些是思想。

          在這個互聯網時代,人最容易犯的錯誤,就是把事實當作思想而隨意質疑,把思想當作事實而趨之若鶩。

          而這個錯誤,若你是個深度學習者,便可以直接無視。

          大家大可繼續聽書,只是有時候,還是要讀完整的書、寫一篇長長的讀書筆記,在深度學習中將知識內化,形成自己的思考體系。

          再走出去和人多多交流,摒棄掉炫段子、炫談資的想法,在真切的求知探討和思想碰撞中,汲取他人的思想。

          如果有時間,旅旅行也是不錯的選擇。

          你焦慮么?不如深度學習一把。

          焦慮變不成金錢,也無法讓你變聰明。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