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與社交是自媒體平臺的光明大道嗎?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7年前


          1.jpg

          來源丨一寸明言 (ID:yicunmingyan)

          作者丨賀乾明



          嘈雜與喧囂的2016即將過去,這一年都發生了什么?下一年又即將發生什么?我想通過一個專題的方式,來記錄下來我對科技互聯網領域內關于過去與未來的一些思考。


          “截至2016年9月底,今日頭條已經有5.8億用戶,日活用戶超過6300萬,單用戶日均使用時長是超過76分鐘,也就是說現在用戶每天在今日頭條上會停留45億分鐘。”


          這是今日頭條CEO張一鳴在一次演講上披露出來的數據。


          根據36氪發布的2016年獨角獸氪估值排行榜,今日頭條估值達到620億人民幣,位列第七。就其成長前景而言,業界更將其和美團、滴滴合稱為“TMD”組合,視之為目前對BAT帶來最大沖擊的挑戰者。


          從廣告營收來看,有媒體報道稱,截止到2016年10月,已經達到了60億元,全年將會達到100億人民幣。而根據財報數據顯示,2016年前三季度,新浪的總營收還不足50億人民幣,搜狐的總營收也剛剛突破80億,這個剛剛成立4年的內容媒體公司的能量可想而知。


          不過,今日頭條的核心產品邏輯十分簡單——基于興趣驅動的用戶行為來形成算法模型進行內容資訊分發(下面簡稱推薦)。


          在見證了今日頭條指數級發展的情況下,各大新聞資訊客戶端也紛紛在產品的更新迭代中加入了推薦的功能,一時間“信息流+推薦”儼然成了新聞資訊客戶端的標配。


          作為中國互聯網巨頭的BAT更是推出了基于該模式的新聞資訊產品,分別為百度好看、UC頭條和天天快報。


          伴隨著推薦成為主流,在內容資訊領域,自媒體平臺也逐漸成為了各家的戰略重點。在眾多參與者中,除了微信公眾平臺之外,都紛紛給出了對優秀自媒體人流量扶持(植根于推薦)的優厚條件。


          再加上大量的用戶、精準的用戶興趣鎖定,給自媒體人繪制出了一個美好的藍圖,此外更有廣告分成與補貼的刺激,一干自媒體人紛紛涌入這些新的媒體平臺,希望能夠享受這波紅利。


          那么,在“信息流+推薦”產品邏輯下,能做成自媒體平臺嗎?



          圖片1.png


          進入2016年,自媒體人頗為感嘆的一點便是微信平臺的紅利已經消失了,不僅漲粉困難、而且取關率上升、活躍度也不高。對于新媒體新手來說,借助微信進行冷啟動簡直難上加難。


          從曝光度來說,在微信較為封閉的產品構架下,沒有關注,基本上沒有太好的途徑能夠讓更多的人看到自己的內容。當然,那些自帶營銷BUFF的大V除外。


          但在其他自媒體平臺的推薦邏輯下,新手的冷啟動變得較為簡單輕松,只要內容用戶喜聞樂見,成千上萬甚至上百萬的曝光量也分分鐘能夠達到。


          這讓自媒體人的內容能夠更加快速地被讀者消費,也是各大自媒體平臺的吸引力之一。


          但是在內容被消費之后粉絲的難以沉淀卻成了推薦功能的短板。


          圖片2.png


          上圖是一個自媒體平臺的活躍作者的文章閱讀量和粉絲數量的截圖。其中粉絲數量最多的一位,閱讀轉化比還不到千分之一。在微信平臺上,根據業界共識,單篇閱讀量一般為關注者的5%-10%左右,恰恰與其他平臺形成鮮明的對比。


          圖片3.png


          這是另一個自媒體平臺的閱讀與粉絲轉換,同樣不到千分之一。


          這背后或許與大多數新聞資訊客戶端的用戶使用習慣有莫大的關聯。一般情況下,用戶看新聞往往是不斷刷新、刷新、刷新,看累了自然而然就離開了。


          在推薦的機制下,給用戶提供的是基于興趣的內容分發,看重內容而非看重作者。


          因此,盡管在微信紅利已經消失的情況下,大多數有長遠計劃的自媒體人都還抓住微信不放手。


          圖片4.png


          粉絲難以沉淀,對自媒體人的黏性不足,也就直接影響了自媒體人無法在平臺上完成商業化。讓摩拳擦掌的自媒體平臺頭疼不已。被傳即將離職搜狐總編輯陳朝華此前在朋友圈里感嘆:


          渠道越來越不值錢了,所有不能留存粉絲關系、沒有社交鏈的平臺,日子都會越來越不好過。


          搜狐也在自媒體平臺社交化上做出了諸多努力。12月16日的時候,搜狐官方微信搜狐開放平臺對搜狐的“粉絲”功能進行了介紹。表示粉絲功能是對所有自媒體人量身定做功能,可以增加與用戶的互動強度等。


          不僅于此,搜狐新聞客戶端也在更新迭代的過程中加入了“狐友”的功能,希望培育出來社交關系鏈。


          當然,其他的自媒體平臺中,也都有類似的關注、訂閱的功能。


          但在新聞資訊客戶端中,“入口隱藏極深、無法提供更多功能與交流等”都使其顯得非常雞肋。留之無用——用戶閱讀大部分靠feed流或推薦;棄之可惜——沒有這個關注,自媒體就更加無法下沉,平臺的作用力也就無法凸顯。


          這讓人想到支付寶做社交的努力。網友調侃道“誰會在提款機旁邊聊天呢?”這背后隱藏著這樣一個邏輯——用戶對支付寶的認知就是一個關于支付的工具,加入社交難免會各種尷尬。


          而在新聞客戶端中增加社交元素,是不是也變得如支付寶一樣,格格不入呢?


          圖片5.png


          前幾日,三節課推送了一篇對話俞軍的產品的文章,文中提到一個觀點:


          用戶即需求,用戶是自然人的某一類需求,用戶不是自然人,隨著內外部的場景變化會發生變化。

           

          也對這個觀點用微信進行了解釋:微信有7億多用戶,在中國所有的用戶都是微信用戶的子集了(注:根據CNNIC報告,截至2016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達7.10億;微信+wechat用戶則已經達到了8.47億)。


          那么,既然訂閱+關注的這一需求,已經被微信公眾平臺做到了極致,其他的平臺走這條路又想要解決什么差異化的需求呢?


          比如今日頭條表示,“平臺后續將基于頭條號指數和粉絲量自動開通自定義菜單功能。”從字面意思來看,這個自定義菜單和微信極為相似。


          就算是各個自媒體借鑒微信(當然,也有很多功能在效仿微博),由媒體出發構建出來了社交關系,也只能稱得上微信(微博)第二,更不用說這還不一定能做成。


          微信在社交的基礎上做自媒體平臺,是一種典型的高頻打低頻的做法,由多到少自然不會耗費多少精力,但其他的平臺做,就是從低頻打高頻,無疑會事倍功半。


          圖片6.png


          當前,在平臺給錢和流量的支持下,自媒體人都想打了雞血一樣的奔波于各個平臺中。在這樣的形式下,自媒體人也就成了一種“奶牛”的存在,給媒體平臺方用低成本輸送了大量內容。這批內容不見得好,這樣分紅不見得就公平,自是不消多說。


          這個模式也不可能做成平臺。很顯然,這樣模式讓內容生產者依附于平臺而生存獲利,非常缺乏獨立性,大量的內容生產者都會針對平臺的規則來調整內容生產方向與生產模式。對于商業則毫無助益。


          按照經濟學的定義,平臺在本質上就是市場的具化。其產生的平臺經濟特指一種虛擬或真實的交易場所,平臺本身不生產產品,但可以促成雙方或多方供求之間的交易,收取恰當的費用或賺取差價而獲得收益。


          既然是做自媒體平臺,那么可以從當前的平臺級產品中尋求參考與借鑒。媒體的盈利方式一直以來都較為單一,就是賣廣告。


          賣廣告就是向企業收費,在中國向企業收費的平臺公司最成功的莫過于阿里巴巴。那么,自媒體平臺能不能做一個類似于淘寶或天貓的平臺呢?


          圖片7.png


          根據上圖模型,平臺承擔的角色是一個連接器,連接了廣告商和內容生產者,廣告商可以根據自身產品的定位來選擇契合的內容生產者,內容生產者也可以發揮自己的特長尋找廣告主。這樣產生的廣告也可以說更加優質,更加有針對性。用戶在平臺中一方面消費了內容,另一方面也呈現出了廣告的價值。


          PS:至于這個平臺可行不可行,那么我也不知道,這只是我的一個小想法而已,受啟發于搜狐的多贏(DM)平臺。



          【相關閱讀】

          寫10W+的文章不如好好學習如何構建品牌社群經營粉絲

          奧運爆文頻出,借勢“傅園慧”閱讀破200萬,熱點人物該怎么跟進?

          NB的新媒體團隊都需要哪些能力?

          不花錢,給我從0做到20萬。你怎么辦?

          一個新媒體運營小白的4點解讀,告訴你如何做好從0到1!


          姑婆那些事兒推廣服務 點擊 :http://www.3377on.com/news/4585.html

          大家都愛搜:ASM 互聯網資訊類類有話說App推廣運營經驗線下推廣活動推薦微信營銷姑婆專題姑婆圈ASO校園推廣地推ASO100渠道刷量校園運營團隊

          姑婆那些事兒(www.3377on.com)是互聯網推廣運營知識分享平臺,關注移動推廣(android,ios)運營,網站推廣運營、校園推廣及互聯網領域最新動態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兒)。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于互聯網,僅作分享學習之用,姑婆那些事兒負責整理推薦。文章僅代表原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平臺運營者觀點與立場。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姑婆那些事兒—小秘書(微信號:gpxms001)協商解決 。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