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企業(yè)家前執(zhí)行總編:好編輯是怎么煉成的?(微信運營必讀)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9年前

          這是原中國企業(yè)家雜志執(zhí)行總編輯張剛(現(xiàn)財視傳媒創(chuàng)始人、CEO)發(fā)表在微博上的一系列文章,值得每個微信運營人員仔細思考閱讀。文章很長,先保存吧!

          來源 | 編前會(ID:Bianqianhui123)

          作者 | 張剛(微博@媒體人張剛)

           

          一、你需要做多少案頭準備?

          我經(jīng)常說,報紙是快餐,一日三餐,每天都要吃;雜志是滿漢全席,吃的就是深度和品味。那么,無論報紙還是雜志,對記者的基本要求都是:

           

          1、廣交朋友,獨特信息源充分是你成為優(yōu)秀記者的第一步

          要素:

          a,好記者要善于交朋友。

          你們看電影里,一些記者神通廣大、黑白通吃,當然有戲劇的成分,但道理沒錯。如果你的朋友不夠多,很“宅”,讀者希望從你這里獲得什么呢?你說我可以上網(wǎng)。對不起,全國網(wǎng)民有6、7億,他們也能做記者嗎?

          以前答案是否定的,現(xiàn)在有了微博,好像又能了,但這是最初級的,他們沒受過基本的新聞業(yè)務(wù)訓(xùn)練,所以,6、7億網(wǎng)民里成為優(yōu)秀記者的,基本是千萬分之一的概率。

          b,要勤于跑動,電話、郵件永遠替代不了當面溝通。

          我曾經(jīng)有個排序,大家可以當做標準,永遠別偷懶:能爭取當面溝通,一定當面;實在不能,要保證電話;電話也不成,才是郵件。寄希望于通過MSN、QQ聊天采訪的話,你一定會招來麻煩。

          比如6年前記者,寫富士康是“血汗工廠”,題目叫:富士康,機器罰你站12個小時。就是MSN聊出來的,結(jié)果后來被起訴,家產(chǎn)也被查封。

          c,既能讓信息源充分發(fā)揮其價值,又不至于使其被動。

          比如“深喉”。在新聞界有個通行慣例,如果對方是作為朋友跟你聊天的,特別是談到了一些機密的、不適合公開的,你如果發(fā)表必須獲得對方認可,否則對方可以不認可,或者直接起訴你。

          國外的同行遠比我們職業(yè)得多。比如1970年代的“水門事件”。我們發(fā)生了“陳曉事件”,一位記者跟他聊天,結(jié)果把他對國美一些負面的判斷寫出來,導(dǎo)致國美起訴陳曉。我們當時也跟他聊過,說實話,我們掌握的這類信息可以寫本八卦小說,但我要求記者堅決不能寫,就是因為這個原因。

          標準:如果可以定量化,我建議每個人每周至少要結(jié)識2-3個新朋友;每周最少找1-2個朋友深聊,多多益善。

           

          2、博聞強識,廣闊的知識面是讓你永不落后的法寶

          我一貫的提法:記者首先是個“雜家”,其次是個“準專家”。雜家讓你的視野非常開闊,準專家則讓你在專業(yè)及深度方面發(fā)揮更多。

          許多優(yōu)秀的記者,像許知遠、張亮、李翔等等,以及許多優(yōu)秀的媒體主編,像何力、劉湘明等等,每天的閱讀量都是非常驚人的。

          對于每天閱讀量多少,我建議大家建立自己的“閱讀庫”:

          網(wǎng)站:

          比如你做跟財經(jīng)類有關(guān)的,每天建議至少看新浪搜狐網(wǎng)易三大門戶的財經(jīng)產(chǎn)經(jīng)頻道,以及鳳凰網(wǎng)、人民網(wǎng)、新華網(wǎng),同時瀏覽FT中文、WSJ、聯(lián)合早報網(wǎng),等等。瀏覽這些,是讓你“中外結(jié)合”,只看我們國家自己的網(wǎng)站,你很難中立地評判一些事,但結(jié)合外媒,至少你在判斷上是獨立的;

          報紙:

          同時自己選定至少2份日報(一份全國性的,一份本地的),比如《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第一財經(jīng)日報》;每周選定1-2本周刊,比如《第一財經(jīng)周刊》、《南方人物周刊》、《新世紀周刊》等等。

          現(xiàn)在還可以訂閱一些獨立的、有思想的微信賬號,隨時看看網(wǎng)易新聞等的客戶端,還有虎嗅等的科技博客。閱讀的時候要有選擇,尤其是閱讀報刊雜志時,哪些文章好、哪些不好,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斷。

          切記:帶著思考去閱讀,是閱讀的本質(zhì)。

          3、樂于分享,良好的討論機制是確立團隊不敗的關(guān)鍵

          我一貫的觀點是,傳媒業(yè)是輕資產(chǎn)、是創(chuàng)意產(chǎn)業(yè),如果死水一潭、沒有碰撞、沒有活力,是不可能產(chǎn)生優(yōu)秀的內(nèi)容的。所以每個人的心態(tài)都要開放,對周圍的人開放,對這個世界開放,這就是一個開放的時代,固步自封,無疑是另一種慢性自殺,思想的自殺。

          基于所有人都樂于分享、勇于分享,由此建立充分的選題討論機制,主要是大家要能碰撞起來,激發(fā)靈感。

           


          二、關(guān)于立題

          一般的,編輯部都有每周的選題會,這個選題會一定要鼓勵大家都要發(fā)言,杜絕不發(fā)言的現(xiàn)象,就像喬布斯說的,希望大家都帶著大腦(思考)來討論。

          立題其實也非常重要,你的報紙、雜志乃至網(wǎng)站是怎樣的風格,不是你說出來的,而是做出來的,通過一篇一篇報道傳遞出來的。

          你看國內(nèi),基本每家媒體都志存高遠,口號喊起來都嚇死人;你做得好,這叫名至實歸,你做不好,叫名不副實。依我看,現(xiàn)在中國的傳統(tǒng)媒體中,還是名不副實的占多數(shù)。

          所以,關(guān)于立題,是怎么強調(diào)都不過分的事兒。

          我個人比較認可的立題方式,是認真對待每一個題目。所謂“寸版寸金”,說的是你的版面一定不要浪費,魔鬼在細節(jié),你可能就是一個細節(jié)不注意,就讓讀者覺得體驗很差,最終拋棄了你。

          具體怎么做呢?

          首先要確立方向,不能“拍腦袋”定題目。

          比如一個記者提出一個選題,他必須把這個新聞事件現(xiàn)有的報道基本都掌握的差不多,知己知彼,你才能找到獨辟蹊徑的方向。如果不做調(diào)研、不掌握同行報道的情況,這樣的立題基本是“拍腦袋”,在選題起步階段,你就喪失了優(yōu)勢。

          其次要確立打法。

          媒體最通常的做法一定是有了新聞就撲上去,但恰恰忽略了獨特的切入角度。這種打法,我一貫堅持的標準是,除非我們可以獲得獨特的資料,否則盡量與競爭刊物有所區(qū)別。

          比如我們2010年做過富士康的報道《郭臺銘:走出紫禁城》,這個報道我們光立題就延續(xù)了一個月,討論多次;確立題目后,記者先后4次飛深圳,采訪了富士康幾乎所有適合采訪的高管,畢其功于一役,寫出了一個讓業(yè)界震撼的報道。后來,聯(lián)想的柳傳志專門讓人買來30本雜志,寫下4點意見,下發(fā)給集團的各位高管。

          再次就是強執(zhí)行力。如果確立了方向和打法,執(zhí)行不出來的話,也是空談。

           
          三、關(guān)于準備

          你知道最牛的情報員是怎么煉成的嗎?曾跟一些媒體朋友聊過,他們有次聯(lián)系軍方的采訪,對方很納悶,有些機密情報,你們是怎么掌握的?!其實很簡單,就是他們搜集了足夠多、足夠扎實的資料。

           

          案頭準備既是對采訪對象的尊重,易于獲得對方的認可,也會最大限度的排除你面前的隱患。我相信勤能補拙,即使你對某個方面一無所知,及時突擊一下,收效可能就會很大。以前我曾經(jīng)對記者有個大致的要求:如果稿子寫3000字,那么至少應(yīng)該搜索或找出3萬字的新聞資料、行業(yè)資訊來看。如果你寫一篇上萬字的封面報道,看的資料就不能少于10萬字。

           

          后來我把標準提高了,寫1-2萬字的報道,至少要看50萬字的素材,或者看網(wǎng)上搜索的30萬字資料,包括外文的新聞素材,外加1-2本書。再后來,我?guī)У囊恍┯凶非蟮挠浾撸趯懸恍┢髽I(yè)家的時候,干脆把寫他/她的書全部買來看一遍。那些這么做的記者,后來都很有出息。

           

          這個要求并不過分,只有這樣,才能大致判定你對此事有了大致的了解;只有這樣,你才能擬出與眾不同的提綱來;只有這樣,你才能知道哪些是陳詞濫調(diào),哪些是新鮮的,才能最終確定一個獨到而巧妙的思路。而且,只有準備充分了,在與專家或業(yè)內(nèi)人士面對面時,才不至于像“小學生聽教授講課”,你至少要到高中生的水平吧。當然,如果有時間,你有選擇地看一些專業(yè)的書籍,也是很有必要的。

           

          舉個例子,原來我這么跟記者說:你有沒有信心讓采訪對象說一句“哎喲,怎么你對我們企業(yè)比我們自己還了解”?記者說:這怎么可能呢?后來屢應(yīng)不爽。比如采訪萬向集團董事長魯冠球,他就很震驚的這么說過。只有這樣,人家才樂意跟你交流,或者跟你探討。這時候,他已經(jīng)不拿你當記者,而是拿你當“專家”了。

           

          再舉個例子。2010年5月下旬,為了做富士康,我最后一次飛深圳,飛機剛降落,遠遠看到一架灣流G550公務(wù)機要起飛,我覺得可能是郭臺銘的專機,再看飛機號:B99988,果然就是。為什么我知道呢?因為之前看了很多報道,其中有一篇就是臺灣的媒體報道,說郭老板2010年2月?lián)Q了架公務(wù)機,想要B99999的號,沒批下來,批的號是“B99988”。你看,通過這個細節(jié),你就掌握了他的行程,他馬上從深圳飛回臺灣了。后來我跟富士康的朋友說到這件事,他們都不知道郭老板的專機號,就去問,果然是這個號!而且他們說,郭老板確實剛飛回臺灣,去陪劉奇葆。

           

          最重要的,是我一直提倡的工作方式:記者、編輯同時看素材。因為如果記者進步了,編輯原地踏步,怎么指導(dǎo)記者?記者又怎么服氣?而且這種工作方式可以形成良好的互動:記者帶動編輯,編輯督促記者,共同進步。美國電影比較崇尚“個人英雄”,我覺得有點偏頗,最好形成互補,兩個人的智慧肯定超過一個人,團隊的智慧又超過了兩個人。

           


          四、關(guān)于采訪

          好了,如果我們前面講的你都可以理解接受,我們就可以延續(xù)下面的了。請記住:我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個體系,環(huán)環(huán)相扣、缺一不可。

          首先,一份精心提煉的提綱應(yīng)該不少于30個問題。

          30個問題多嗎?一點都不多。我通常的要求是,要根據(jù)所看的資料,整理出盡量不同角度的、有效的30個問題,這是最低要求。

          為什么做這樣的要求?一來可以幫助你消化所看的資料,帶著問題去看資料,才會發(fā)現(xiàn)哪些問題是必須要問的,哪些是需要求證的;二來是給采訪對象的“最好的敲門磚”。采訪對象跟你的第一次接觸,正是通過提綱開始的,如果你敷衍幾個問題,又沒深度,人家會覺得接受不接受你采訪無所謂。而一份深入的提綱,則很容易打動對方。類似事例不勝枚舉。

          記得2007年帶一個記者采訪浪莎時,我說你把提綱發(fā)我看看,結(jié)果一看發(fā)現(xiàn)只有5、6個問題,都是類似“企業(yè)上市,你怎么看?”、“市場不好,你怎么應(yīng)對?”類的問題,我當時就讓她連夜多看資料,至少提出30個問題,結(jié)果采訪效果很好。

          切記:問題一定要是封閉式的,開放式的問題盡量避免,比如,XXX一事,你怎么看?這跟“元芳,你怎么看?”一樣的,貽笑大方。

          另外,不要問違反常識或基本認知的問題,比如中央電視臺記者去問“你幸福嗎?”我房子被人強拆、街上擺攤挨秤砣,能幸福嗎?

          其次,如何讓采訪對象無法說“NO”?

          通常,你可以通過PR部門安排,或者通過對方的助理。但你要知道,通過PR及助理安排的,一般都是“錦上添花”的報道,如果你希望寫出一篇公正的報道而對方又不愿配合時,PR就成了你面前的“墻”。

          那么,你必須要直達采訪對象,讓他/她無法回避。當然,你要給出充分的理由,打動對方。

          最直接的渠道,當然是獲得對方的手機號碼。但不要貿(mào)然去打。最好的做法,是先給對方發(fā)個短信,介紹你是誰,為什么關(guān)注對方,以及你通過前期準備認為最能打動對方的理由。

          舉個例子:

          2009年2月,當時可口可樂24億美金并購匯源果汁的交易快要宣布時,我讓記者聯(lián)系朱新禮,對方PR給出的理由是,敏感時期,一概不接受任何采訪。

          后來,我看到商務(wù)部的一則新聞,大意說這個并購案要考慮民意因素。民意是什么?就是并購剛宣布時,老朱說過“企業(yè)要當兒子養(yǎng)、當豬賣”,結(jié)果9成網(wǎng)民都反對他。所以,我給他發(fā)了個短信,說:朱總,你之前一直說這個交易很好,我們也覺得好,也希望商務(wù)部能批準,但是現(xiàn)在看來有變數(shù),如果你再不出來說說,化解一些民意干擾,這個并購恐怕就不好說了。結(jié)果沒兩天,老朱就找我們過去。這成了并購案被否決前后一年中,他唯一一次接受的采訪,很珍貴!

          通常你功課做到家,態(tài)度又誠懇,人家拒絕你的概率非常小。我曾經(jīng)跟記者說,沒有你采訪不到的人,幾乎每次,都能驗證,無論采訪對象有多難搞。

          平視的心態(tài),無論你對面坐的是誰

          采訪中,平視的心態(tài)非常重要。以前有本書叫“提問是記者的天職”,這個說法很到位,理論上,你是替讀者發(fā)問,讀者最關(guān)心什么,你就應(yīng)該問什么;當然前提是不違背一些基本的社會道德及原則。

          而且,如果你采訪的是知名人物,他必須有這個胸懷和擔當,接受一切問題乃至質(zhì)疑。如果你因為怕傷了所謂和氣,而不敢發(fā)問,那就是你的失職。當然,你適當調(diào)劑現(xiàn)場氣氛,是更高超的藝術(shù)。

          淡化采訪氛圍,增強交流感

          在采訪中,淡化采訪氛圍是非常必要的,你看電視臺采訪一些人,總是在端著,不放松,他能跟你真心而深入交流嗎?不會,所以,必須以交流的心態(tài)來做采訪。

          你有沒有“資本”跟采訪對象、尤其是那些著名的人士交流?當然有,這就回到我們說過的,你看了那么多素材和資料,你準備了那么多問題,怎么聊都行。

          我原來對記者還有個要求,就是把提綱列完之后,采訪時扔掉提綱,直接聊,一般前期工作做的扎實、充分的,一點問題都沒有。

          我的一些媒體朋友后來做得優(yōu)秀了,同時去電視臺、電臺客串一些“脫口秀”欄目,跟類似訓(xùn)練也有關(guān)系。

          采訪盡量一次做扎實,但也鼓勵多次補充

          什么叫扎實的采訪?我曾經(jīng)做過界定:4個小時以下的采訪都別叫“專訪”。很多時候,記者可能跟人聊了一個小時或者半個小時,就興奮得不得了,這肯定不是深入溝通。一般的,你聊到1個小時以后,對方才會徹底放松警惕;3個小時以上,對方才會徹底打開心扉。

          我?guī)в浾卟稍L時任國美董事局主席的陳曉,以及海普瑞董事長李鋰等的企業(yè)家時,都是一上午或一下午的聊,通常會聊到讓對方改簽航班,這樣才會聊出非常多的有價值的信息。

          有些采訪,則是分次進行,比如第一次聊半小時一小時,接著約第二次,再聊2、3個小時,比如魯冠球、馬云等等,都是這樣,效果也不錯,因為你可以根據(jù)第一次的采訪素材,確立第二次聊的重點。

          之前也做過一些總結(jié),分享下:

          財經(jīng)記者的優(yōu)秀與否,還應(yīng)該體現(xiàn)在拿料上。

          但是很多時候,能否拿料是多種因素的結(jié)合。是否具備新聞眼,在很多時候還是非常重要的,甚至決定了你能否挖掘到一條含金量極高的新聞。

          2003年我在《財經(jīng)時報》時,有個同事參加一個會議,當時透露了“外匯儲備要注資中行、建行”,以解決國有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及上市的問題,今天,我們都知道這是個非常重大的新聞,但是當時,在場記者對此并沒有太在意,我個人估計,他們可能是開類似的會開多了,覺得這種會議、論壇,能出什么料?所以,我那個同事?lián)尠l(fā)出了這條消息,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我覺得,這種新聞眼其實是需要積累的。這跟前面要求的事先充分準備也有關(guān)系,只有這樣,你才會了解哪些是別人沒有觸及過的,哪些可能是意義重大的,否則即使很轟動的新聞擺在你面前,你最終也只會說:曾經(jīng)有一個機遇擺在我面前……

          至于如何積累,我覺得,首先應(yīng)該是資料的積累。

          一般的記者都會確定自己的方向,比如是房地產(chǎn)的,金融的,產(chǎn)經(jīng)的,IT的,汽車的,等等,那么,守土有責就很重要,你可以每天瀏覽新聞的時候,把一些重要的建立資料庫,無論自己是否做這樣的選題,都做長線的關(guān)注。你們都知道《光榮與夢想》,那個美國記者寫美國1932-1972年的斷代史,你想他要積累多少素材?

          我以前有個朋友寫跨國公司報道很厲害。他說從2000年開始,就有意識地關(guān)注那些大公司,每天登陸一些國外的網(wǎng)站,按年份、月份甚至日期,給各個公司建立資料庫,需要的時候就看一看,這樣會比“臨時抱佛腳”管用得多。而且,多年堅持下來,形成習慣,你就會受益良多。

          其次,既然你確定了方向,那么還要有人脈的積累。

          比方說,我是跑金融的,那好,金融圈子里活躍的知名人士,你肯定要熟悉;有影響力但低調(diào)的,你也要設(shè)法熟悉。這種人脈的積累不要過于功利,很多時候,我們?nèi)⒓右恍┌l(fā)布會,或是論壇、會議,可以多換些名片,而且,隨后不妨多交流交流,即使他幫不上你的忙,但有時候他還能幫你介紹采訪對象,拓展你的人脈圈。

          在拿料方面,很多是否還應(yīng)該是策略性的。任何記者都不要想,我只要采訪,人家就接受,不可能的,我以前做經(jīng)濟編輯的時候,大致給記者概算了一下,記者平均的被拒率,要超過50%;如果加上事件的敏感性、媒體的影響力、記者問題的設(shè)定等的因素,這個幾率可能要高于80%。

          如何提高采訪的可行性

          策略、執(zhí)著、內(nèi)功缺一不可,甚至有著更高的要求。所謂策略性,就是好多時候,即使你材料看得足夠多、事情了解得足夠清楚,提綱擬得非常新穎,也不要以為被采訪者一定會接受你的采訪。你對被采訪者,其實應(yīng)該多做些功課來研究,甚至包括查看他的履歷、了解他的性格和癖好,以及必要的心理學研究,等等。

          比如,很多人可能會對陌生人保持必要的警惕,那么,如果搞到了他的手機,提前發(fā)個短信,可能比你直接打手機要好一些。因為,他接手機,你一緊張,1、2分鐘說不清楚,你還沒有足夠的時間把自己最精彩的問題和思路展現(xiàn)出來,他也可能都沒聽得太明白,就推說自己忙,掛了,你再打,人家可能連接都不接聽了。還有,你一開始就能直切要點,讓對方感覺到很有意思。這可能對你的內(nèi)功和策略性都是一種體現(xiàn)。

          在拿料的程度上,我比較主張多多益善。很多時候,我們寫一篇稿子,總覺得不那么充分,為什么?就是料拿得不夠、事情了解得不夠詳細。所以,記者拿料的勤奮程度不容忽視。

          我在《中國企業(yè)家》時,有個記者做一篇封面報道,前后連準備帶采訪差不多2個月的時間,最后,光采訪錄音讓速記整理,就花費了3000元。所以,她那篇稿子跟當時的報道相比,非常有說服力,而且有理有據(jù),采訪扎實,素材豐富。

          在拿料的過程中,除了勤奮,還應(yīng)該有吃苦精神。記者是個需要激情的行業(yè)。2003年,胡舒立50歲了,還在SARS期間跑到山西去做調(diào)查采訪,為什么?她需要一手的、詳盡的材料,這樣的報道才顯得權(quán)威、厚重、現(xiàn)場感十足。

           

           

          五、關(guān)于寫稿

          寫稿子之前,有一道工序必不可少。按照前面的要求,你所整理的錄音是大量的,我們通常會整理出10-20萬字的錄音。所以,你需要對錄音進行再加工,以及認真梳理。

          這個過程,跟前面要求大家看資料完全一樣,你不是看一遍就算了,而是要對錄音進行標記、摘要,哪些是重點的?哪些是故事及細節(jié)?哪些基本能用的可能性不大?都要一一標記。

          切記,這些非常重要,因為它們馬上就得派上用場了。

          接下來,你需要認真思考文章結(jié)構(gòu)。

          所謂好文章,先要有一個非常打動人的開頭。通常,我會要求記者根據(jù)錄音整理,找出3-5種不同的開頭方式。

          所以,你要在浩如煙海的錄音及資料中,摘取精華,根據(jù)前期確立的選題思路、采訪中逐步確立的文章立意,苦苦尋找:到底哪些是最能吸引、打動讀者的呢?——我一直說跟大家分享的是一個系統(tǒng)的過程,如果你不能寫出好文章,前面所做的一切都將白費。

          開頭的方式有很多種,一般而言,有設(shè)置懸念的,有故事開頭的,有場景式開頭的,有用一段非常有趣而吸引人的話開頭的。

          而且,有一個好的開頭,文章就等于成功了一半。所以,你一定不要急于動筆,我容忍記者想開頭的時間可以多達3天。

          隨后,你還要設(shè)計至少3個不同的結(jié)尾。

          結(jié)尾跟開頭不一樣,它需要意味深長,最好能讓讀者越琢磨越有味道;或者是留有懸念。而且,這個結(jié)尾如果能給開頭呼應(yīng)起來,是最棒的。

          需要注意的是,結(jié)尾一定不要采取唱贊歌、主旋律的方式,這會讓讀者覺得有逆反心理,也會讓你辛苦寫的稿子大打折扣。

          比如我們寫《國美去黃》,結(jié)尾是我加上的,大致描寫了在給陳曉拍照時,總裁王俊洲跑前跑后,把自己的西裝拿給陳曉的情節(jié),感覺他們是一個“團結(jié)的集體”。最后一句是:但你仍要懷疑,你看到的這一切,會是真的嗎?

          后來的劇情發(fā)展,驗證了當然不是真的。這樣讀者就會覺得,你們當時這么寫,是設(shè)置了一個最好的懸念。

          關(guān)于內(nèi)文結(jié)構(gòu),一定要有邏輯性,環(huán)環(huán)相扣。

          不要以為想好了開頭、結(jié)尾就大功告成,內(nèi)文結(jié)構(gòu),盡管有“虎頭豹尾草肚皮”的說法,但也忽視不得。

          大家如果喜歡聽評書的話,就會發(fā)現(xiàn),他們特別會設(shè)置“扣”。每到一天評書結(jié)尾,就留個扣,比如“大英雄生死如何,且聽下回分解”,我們寫文章不可能這樣,但我們每寫完一部分,還是要設(shè)置一些情節(jié)、懸念,好讓讀者接著讀下去的。

          最重要的是給自己設(shè)定目標。比如,我用3個月時間寫好500字的文章;我再用半年時間寫好1000字文章;我用一年時間寫好5000字的文章。要有清晰的目標和節(jié)奏,不要沒有要求,一上來就貪大求全要不得。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

          1.如果一篇文章超過3000字,就需要設(shè)置小標題。

          2.在小標題之前的引文或?qū)дZ部分,一定要精練,最好別超過800字。而且,這部分最考驗人的功底,你能不能把全篇的“氣”提起來?如果不能,后面所寫的基本是浪費的;

          3.文章開頭盡量用短句,慎用長句。長句盡管有韻味,但容易讓人感覺拖沓冗長;

          4.可以把你的家人朋友同學當?shù)谝蛔x者,如果獲得他們的認可,你的文章可能就成功了一半;

          5.寫完之后,最好自己能出聲讀一遍,感覺不順或者不夠味的地方一定自我調(diào)整。

           

          六、關(guān)于消息

          首先,要掌握好基本的要素。

          比如新聞5要素,開頭要比較完整地交代出來,但要盡量巧妙,而且要吸引人;

          其次,要盡量出新出奇。

          比如《北京青年報》,早年報道全國“兩會”,會計算現(xiàn)場多少次掌聲、最大分貝超過多少等等,讀起來比通常的會議報道要耳目一新;

          再次,消息是最體現(xiàn)大家的精練意識的。

          比如微博對大家的訓(xùn)練,就140個字,一開始總是超,后來就學會如何精練了。全國6、7億網(wǎng)民,真正通過微博崛起的草根,其實寥寥無幾。


          七、如何成為一個“大編輯”

          對于“大編輯”,最基本的要求是:你要對如上三個環(huán)節(jié)都要有“可控性”,一個放任記者的編輯,不會成為好編輯。

          首先,要有指導(dǎo)記者的意識。

          大編輯,是最難做到的,你要給記者一杯水,自己就要有10杯,你要時刻思考,我到底該怎樣提升自己?怎樣指導(dǎo)記者?我該怎樣保護記者采訪、寫稿的積極性?怎樣讓記者不產(chǎn)生“單兵作戰(zhàn)、孤立無援”的情緒?這些問題,答案其實都簡單,關(guān)鍵是你有沒有去想、去研究、去做。

          其次,做最好的把關(guān)人,核實文章的基本語法,有無錯字別字白字。

          這些聽起來很基本,但如果按照標準的流程管理,很多編輯是不具備這種能力的。舉例來說,很多編輯會忽略的,關(guān)于漢語言文字的統(tǒng)一性問題,比如:唯一/惟一,好象/好像,炒做/炒作,分別如何規(guī)范?再比如“文革”需要加雙引號,哪些特定稱謂需要加雙引號,你知道嗎?

          再次,給記者提需求一定要具體,而且要有規(guī)范性。

          你給記者提的要求,一定不要是“寫稿要認真”,這樣的話人人可以說,記者即使答應(yīng)你,也照樣我行我素,因為要求很不具體,他即使寫了一篇很平常的稿子,也可以跟你說,“我已經(jīng)認真寫了。”優(yōu)秀的編輯,一定非常具體地對記者提出要求。

          我有個編輯朋友,記者寫完3000字的稿子,她覺得不滿意,回復(fù)了一封3000多字的郵件,詳細說這篇文章應(yīng)該如何修改,這樣記者會非常有目標,而且可以跟記者有互動,提升效果會比較明顯。

          你要有對版面負責的意識,記者可以沒有,但你不同。版面意識,意味著你要對版面上的圖片、圖說、文章、題目都要負責,很多人“重文字輕圖片,重圖片輕圖說”,這樣是不對的,因為你只行使了一部分職責。舉例來說,你就是戰(zhàn)場的指揮員,記者可能就是士兵,他只要“士兵突擊”就可以了,你千萬不能給他來個“集結(jié)號”。

           

          姑婆那些事兒www.3377on.com)是互聯(lián)網(wǎng)推廣運營知識分享平臺,關(guān)注移動推廣(android,ios)運營,網(wǎng)站推廣運營、校園推廣及互聯(lián)網(wǎng)領(lǐng)域最新動態(tài) 。歡迎關(guān)注我們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兒)。

           

          本文由姑婆那些事兒發(fā)布,轉(zhuǎn)載請注明本文出處,并附帶本文鏈接,違者必究。

           

           0.jpg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fā)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