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被問過最多關于微信公眾號的問題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8年前

          源|多金童鞋扯扯淡  ID: ltx627

          作者|多金童鞋


          一、常見關于微信公眾號的問題類型


          我加入微信開放平臺已經是2014年了,當時微信公眾平臺已經很火,平臺“BD”(商務)這個角色人員很少,希望與微信官方接洽的單位很多,我們有個BD同事悲催的表示,他和合作伙伴見面洽談事情,都已經要按分鐘來安排時間了!(有點浮夸)


          我有幸加入到這個平臺,接觸的合作伙伴很多,還有身邊一些朋友或內部其他部門同事在從事微信公眾號相關工作的,都陸陸續續會找到我,詢問一些關于微信公眾平臺的問題。


          55bd70fee0adec820c1e5728e79b2432.jpg

           

          我把這些問題分為幾類


          第一類:基本規則咨詢類。


          就是什么“公眾號在哪里注冊?”“訂閱號和服務號有啥區別?”“怎么認證?”“運營妹子離職了,怎么換運營者啊?”等等。在早期,我基本都會找到答案,然后回復,這個動作幫助我更好的了解平臺規則。而如今公眾平臺都幾年了,如果還有問如此“低級”問題的話,我會統一發一個地址和一個微笑臉給他們。


          第二類:想“走后門”類,比較典型的有:


          1、能給多發幾條消息嗎?

          答:不能。。。


          這是此前新聞哥與和菜頭撕逼撕得火熱的問題,也是我們公眾平臺很多同事會遇到的。找到我這里問的,我都是拒絕的,一方面是我真的沒有這個能力或渠道給你增加,二來,你增加那么多消息,真的好嗎?我是覺得一天發一條都多了。


          2、能加快一下注冊或認證的進度嗎?項目過兩天要上了,急!

          答:好的,帳號多少,發我。


          上面的回答是我1年多以前的回答,當時因為流程設置、人力等等原因,注冊和認證的時間確實比較長,一般合作伙伴找到我,在他們項目比較急的情況下,我會幫忙催下審核的同事。


          但是如今,注冊和認證流程都做了大幅度的優化和簡化。如果你提交的資料齊全的話,一般2天就可以完成認證。根本就沒有必要催。


          所以今年基本很少有這種情況找過來了,偶爾幾個心急火撩的,我一般也是說:好的,現在流程很快的了。然后第二天通過了。這中間我并不需要再去找相關同事催促。


          除此以外還有比如說希望開通原創的、開通留言的、希望修改帳號類型的、修改帳號主體的、帳號或鏈接被封,希望解封的,等等。


          在最早期,我找過好幾次平臺運營的同事,但基本都被駁回了,坦白說,剛開始我還是不理解的,感覺這樣不近人情。后來我想明白了,一視同仁,是效率最高的做法。


          一旦破了口,找你走后門的人就會越來越多,你的規則就會被洞穿。后面我開始負責微信城市服務運營工作時,就更有深刻體會了。所以我現在是很尊重平臺規則的,規則以外不合理的需求,在我這里就直接拒絕了,這樣效率最高。


          當然這樣的做法,對運營者的挑戰就非常大了,你的規則要必須盡可能的縝密,通用,符合大部分用戶的述求,同時還要平衡好規則與平臺的關系。


          這一點上面,我是真心佩服平臺運營的同事,堅守規則底線,不容易的。


          3、則不完善或誤判類


          上面提到平臺制定了規則和很多策略,特別是對違規帳號和鏈接的處理方面,因為平臺流動的內容數量實在太龐大,規則和策略難免有誤判的時候。


          這一類需求,我一般會先看一下,做一次判斷。比如誘導分享被封的,明顯的誘導分享,還求解封?解個屁啊,趕緊修改啊!修改好了提交流程申請解封就好了,根本不用找人。沒改好的話,找誰都不管用。如果從提交的內容來看,確實是有存在誤判的可能,我才會找相關同事咨詢,一方面幫助用戶解決問題,另外一方面也幫助平臺完善規則。


          一套嚴謹縝密的運營規則,加上強而有力的“守門人”,會讓整個事情效率最高。


          二、分享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問題:


          ①  我到底是做公眾號,還是做app?

          ②  公眾號怎么拉粉?

          ③  公眾號里的流量怎么變現?


          1、我到底是做公眾號,還是做app?



          我現在的建議,和2年前初到微信團隊是一樣的:先做公眾號,再考慮app的事兒!不同的是,如今說這句話的時候,語氣會更堅定一些。


          微信公眾平臺已經出來4年了,支持服務號的高級接口也發布快3年了,這個問題幾年來都陸續有人在問。


          我一個大學的師兄,他在大學生求職培訓、高中生高考志愿指導等領域做了10多年,但做的事情太傳統,希望“互聯網+”一下。今年年初,他跑來問我“做app還是公眾號?”我當然是建議先做公眾號啊。可是他有幾個擔憂:


          ①  沒有app,只有公眾號,到時不好談融資


          ②  覺得app才是自己的,公眾號是微信的


          ③  app能實現更多功能


          這應該是許多創業者的心聲。可事實真的是這樣子嗎?


          app真的是拿投資的關鍵點?我對投資圈不熟悉,但我知道前幾天上線了一個公眾號:自客。這是一個專門服務自由職業者的平臺。他們沒有app,只有公眾號,卻已經拿了超過1000萬的投資。我和他們的創始人文雙,在聚會上認識,當我分享到app和公眾號的時候,他特別有感觸,因為他就是這樣做的,先做公眾號,app后面再說。


          app是你的,公眾號不是?這么想的話,其實app也不是你的,是蘋果的。。。是各大應用市場的。。。其實只要你遵循微信平臺的基本規則,不做觸發底線的行為,擔心啥呢?


          app能實現更多功能。這個確實是,畢竟原生的和h5還是不一樣,但一開始做產品,你真的需求做那么多功能?再者,實際上現在微信公眾平臺,服務號+企業號,能夠實現的功能,可能超乎了你的想象。此前有一篇《別開發App了》的文章在我朋友圈傳得很火,里面很詳盡的介紹了公眾平臺能提供的能力,建議沒有讀過的朋友可以搜索一下,看完也許你會堅定一些。


          可是關于公眾號不好融資的疑慮還是戰勝了我的口水。這位師兄選擇了先做app,他找了一個外包團隊,簽了協議付了定金,結果外包團隊把活又外包了一層,開發周期也比原計劃長了太多。。。最后甚至被外包開發團隊毀約了。。。總之結局有點慘痛。


          7月初和這位師兄吃了個飯,得知他沒有再搞app了,而是找人把幾個核心功能做成h5,放在了公眾號里,光今年廣東高考志愿填寫的這個功能,就給他們帶了30多萬的UV,這里產生的付費訂單已經夠他今年運作了。


          這不挺好的嗎?(微笑臉)


          當然,我的觀點并沒有上述《別》那篇文章那么絕對,認為只做公眾號就足夠。我只是說在剛開始做互聯網產品的時候,特別是現在很流行的傳統行業互聯網+的升級。可以優先做公眾號,等有了一定用戶,再搭自己的app和其他體系。


          (題外話,傳統行業的互聯網+升級,必定是一個大趨勢,基于微信生態的升級這里會有很多機會和需求,開發者們可以多關注一下)


          先做公眾號有幾個好處:更快,更輕,更廣



          更快:

          相比app的開發周期,公眾號可以讓你更快的上線,ios和安卓都可以覆蓋到。如果你做app,光安卓機子的適配就可以搞殘你。


          快速試錯,快速迭代,無需等待審。剛開始做互聯網產品,想法很多,彎路肯定要走,公眾號里的迭代相比做app會更靈活。


          大哥,如果你做app,ios和安卓你總得找兩撥人吧,做公眾號的話,一撥人就夠了,找人的時間也省不少啊。


          更輕:

          這個也是我當時建議師兄做公眾號一個很重要的點,他是有資質的專業講師,有很多大學和中學邀請他到學校開講座,這也是他很重要的一個渠道。但如果他做了app,一場1000人的講座后,愿意在現場下載他app的,3%都難。如果是關注一個公眾號的話,這個比例提高到10%以上還是可以的。(數據是拍腦袋的,如果你有做過實際測試,歡迎留言告知實際比例)


          船小好調頭,用公眾號來試錯,成本更“輕”。茂巍分享過一個案例,精明購,也是先做了公眾號,積累了幾十萬用戶后,才推出自己的app。


          更廣:

          這里更廣想表達的是微信天然的社交流量,作為中國最大的社交app,移動互聯網大部分的用戶都在這里了。利用好這里的社交流量,能夠幫助你更快的找到用戶。至少,你把公眾號二維碼發到朋友圈,請身邊的朋友關注及傳播,要比你請朋友們去下載你的app更容易一些。


          微信的用戶多,池子大,但這些用戶不是你的,如何更快的獲取用戶,在下一個話題會講到。這里更廣指的是:足夠多的人在這里,并且是有方法去把他們喊過來的。


          2、第二個話題,怎么拉粉?



          上次去參加不懂學院的深圳站,臺上的講師說了半天如何用好微信的接口,做好服務,做好工具。結果講完,臺下熱情聽眾提的第一個問題是:老師,我要怎么快速的漲粉呢?


          我想當時臺上講師的心應該是很累的。臺下提問的聽眾,心也是很累的。我此刻的心,也是很累的。我在分享如何漲粉,可自己的帳號也才1000多關注。。。心累。。。(跑偏了,回來)


          其實我不太喜歡用“粉絲”這個詞,我更喜歡用“關注者”。關注你公眾號的用戶,真的不能都說是“粉絲”,他們大部分只是你的“關注者”,他們只是關注了你,想看看你寫的東西,或者獲得你的服務。甚至有的只是為了來罵一下你。。。


          回到正題,如何更好的獲得關注用戶,我總結了三點:渠道、內容和服務


          渠道:

          擺在你眼前,最好的渠道,就是投公眾號底部廣告或朋友圈廣告啊!!!微信生態里面,僅有的兩個官方流量,杠杠的黃金位置。


          現在公眾號底部是走廣點通的,按點擊付費,朋友圈廣告的門檻也降低到5萬起步。其實并不是很高門檻的獲取用戶渠道。如果你迫切需要用戶,這里一定是最快的渠道。


          至于要不要投,投多少,值不值。要看你做什么業務,ROI是可以很快計算出來的。在1年多以前,公眾號一個關注用戶的成本最低可以做到2元左右,現在應該要到5塊-10塊了,貴不貴?可以說很貴,也可以說很便宜。如果你的業務,5塊的獲取用戶成本,20%能轉化為付費用戶,單客利潤有25塊的話,那你已經平本了。提高轉化率或提高單客利潤,你都能賺錢了。為什么不投呢?


          上面說的是官方的渠道,那你自己的渠道有沒有?如果有,用起來沒?有沒有用好?


          前面提到的那個問如何拉粉的“熱情聽眾”,是來自某大型旅游景區的營銷負責人,她迫切希望能快速漲粉。這個景區在廣州,我15年底去過一次,當時去的時候,那么大一個景區,還有配套酒店。他們公眾號的二維碼我幾乎沒有見到過(只有酒店前臺放了幾個牌子)。你酒店景區一天那么多客流,為啥不先都撈進來呢?二維碼多放一些啊,告訴他們關注了可以有什么服務。微信連wifi用起來啊。停車場接微信支付啊,這幾樣東西做下來,按照這個景區的客流量,一天躺著也能有過千的關注了。


          內容:

          開始講這個話題之前,先給大家看一張圖和幾個數字。



          上個月我寫了一篇文章《鵝廠廠工的自我修煉六式》,在我發出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號有243個關注者。發出的第二天,這篇文章閱讀數超過了1萬,在一周后,閱讀到了20764次,一共被分享了2602次,而我帳號的關注者,增長到了1405位,漲了1162位,翻了接近5倍。我收到了1800多塊的打賞。


          好的內容,它會長腿跑,會給你帶來新的關注者。


          這個是大家都認同的觀點,也被說爛了,但往往就是簡單的道理,最難做到。


          聽說現在有一些大的自媒體帳號,已經有成熟的套路來產生“好”的內容:

          早上回來小編花1個小時搜索今天或近日熱點--篩選2-3個點---進入評審(加入主編角色,花1小時左右討論)--確定命題--花2小時左右搜集該觀點相關素材(周邊信息,微博相關等)---花3-4小時完成寫作--初稿評審--修改--評審(往返)--確認內容--發布。


          生產好內容的方式方法有很多,知道了套路也不一定能寫得好,但不變的共性就是---你是否花了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創造內容。


          服務:

          平臺花了很大的精力去做“原創”的相關功能,希望有更多優質的內容可以在微信生態里流動。但在平臺上,除了“內容”,還有一塊很大的需求,就是“服務”


          公共服務領域公眾號里,從服務號和訂閱號的占比發展趨勢可以看到,服務號的比例一直在上漲,現在已經超過30%,越來越多的政府及公共事業單位,在微信生態里提供有價值的服務(歡迎體驗,微信-錢包-城市服務)。


          銀行應該是最早一波運用微信公眾平臺提供服務的,其中招商銀行信用卡我最喜歡,它的交互做得很棒,查詢信用卡還款信息及明細非常方便。2015年10月招行官方就公布他們關注量超過2000萬,其中75%進行了注冊綁卡。


          有價值的“服務”,應該會是下一波微信生態的熱點。


          總結一下公眾號“拉粉”的三個路徑:

          1、渠道:有錢的投廣告,沒錢的多鋪物料


          2、內容:好的內容會長腿,用心投入是第一步


          3、服務:提供有價值的服務,可以留住人



          3、第三個話題:流量怎么變現?



          這里我主要討論兩種類型帳號的“變現”,一種是自媒體,一種是企業類型帳號。

          對于自媒體,流量的變現方式是比較清晰的:贊賞、廣告和電商


          贊賞:

          這個是獲得原創標識后才具有的功能,用戶可以給作者打賞。在沒有贊賞功能之前,也有自媒體把作者個人微信收款二維碼貼在文末,讀者可以通過轉賬方式打賞,比如我前面提到《自我修煉》的文章收到1800元的打賞,就是通過收款二維碼收到的

          我沒有確切的數據,但我有一種感覺,用戶為認可的人或內容付費,這種行為伴隨著公眾平臺贊賞功能的推出,在不斷發酵。羅輯思維旗下的app【得到】在前不久也推出了付費訂閱欄目,199/年,目前有9個欄目,我訂閱了《萬維剛.精英日課》和《李笑來.通往財富自由之路》,花了398大洋。其中《李》的訂閱量已經達到58000多人。


          在去年微信公開課上,官方就說付費閱讀的功能,也許是2016年原創的大招,我們可以期待一下。


          廣告:

          這應該是目前自媒體最直接的變現方式吧。


          有一個廣州本地生活的帳號,叫:吃喝玩樂in廣州。我弟弟在廣州開了一家密室逃脫店和一家奔跑主題店,兩家小小的店,在這上面就投了差不多10萬塊廣告。據我了解,他們現在頭圖廣告都排到20天后了,收費2萬多一條啊。光頭圖一個月就能收60多萬。


          他這種做本地生活的,廣告其實很好收,而且對用戶來說,廣告的味道也不算重。但有一些帳號,比如說咪蒙,廣告有時候就做的太生硬了。。。廣告要做得生動有趣,確實很難。有個帳號叫《六神磊磊讀金庸》,我最早就是被他“沒有一點點防備”,卻又讓你大呼“真沒想到”的廣告植入方式所吸引,看他文章很大的一個樂趣是看他怎么植入廣告。但畢竟能做到這樣的太少,而且也不是每篇都植入得那么好。


          不過總體來說,通過廣告變現還是最直接,且收入比較高的方式。當然,還有粉絲達到一定數量后,開通的廣點通的底部廣告分成。(據說分成越來越少了,囧)


          電商:

          我曾經很懷疑在公眾號里自媒體做電商的靠譜程度。直到我慢慢接觸到多個帳號運營者和我分享數據后,我才發現這里真是別有洞天。


          比如有個帳號,叫【物道】,定位生活美學,倡導精致生活,內容做得很美,以獨立設計和非遺手藝為主打內容,目前關注者已經超過180萬,電商是他們目前主要的盈利模式。和他們的創立者有過一次交流,談到他們第一次嘗試在公號賣一個小玩意(沒記錯應該是一個原木文具收納盒),銷售的數量超出了他的預期(具體數字記不太清,只記得是一個讓我吃驚的數量)


          另一個案例,早在2014年羅胖就嘗試過在他的號里做電商,那年中秋他賣了一次月餅,活動13天,形成了2萬多筆訂單,賣出了4萬多盒月餅。


          當時羅胖的關注者是240多萬,我也不知道上面的銷售數據是否達到了羅胖的預期,但那次之后,羅輯思維節目主要推的是書籍,而他的商城大部分的位置留給了書籍,和他去年推出的得到app。


          大概,賣符合自己公號氣質的產品,才是正路吧。


          企業類型帳號的流量變現,我換了一個角度看:成本、arpu、眾籌


          成本:

          降低成本,也是一種流量變現。比如說運用公眾帳號,做客服,做“短信通道”。這一點上,銀行是最大的獲益者。2014年招行在粉絲800萬的時候,公布過一個數據,當時每天通過微信下發的交易提醒是200萬條,如果這些提醒都換成短信,按一條1分錢算,一年也是近800萬了。而如今招商粉絲已超過2000萬,節省的短信成本就是很大一筆錢。


          渠道成本,比如7天酒店當年做的7天會(現:鉑濤會),2014年下旬的時候,7天會公眾號日訂單已經達到1萬筆,超過了OTA渠道。2016年8月,鉑濤會公眾號關注已經接近1200萬,整個鉑濤的會員數是8000萬,微信這里占了15%。目前鉑濤自建渠道,包括app、微信公眾號和網站的訂單,占了總體的80%。通過微信公眾號下訂單,省下來的渠道費,大家可以感受一下。


          ARPU

          我把游戲中常用的apru值用到這里,簡單理解為客單價。通過微信公眾號,服務好用戶,提升客單價,也是“流量變現”的思路。


          今年公開課推的一個案例:花+,這個案例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可以說對微信生態,包括朋友圈,社交流量的運用做到了非常好的切入。但我這里想重點提的是,花+通過公眾號后臺留存的用戶信息、交易數據,不斷的調整產品線、搭配產品和服務,從而將apru值做高。我老婆就是花+粉絲,第一個月訂的98元的產品,第二個訂了168的,現在已經訂第三個月了,這個月還加買了保鮮液....(后兩個月都是抽到了20元優惠券,覺得不用浪費。。。女人的消費觀啊,很可怕)


          用心設計好你的服務或商品,通過更優質的體驗,提升公眾號用戶的arpu值,不也是將流量“變現”嗎?


          眾籌

          我特意把“眾籌”這兩個字放大,因為這是我覺得公眾號流量變現一個非常好的模式。并且這個模式不局限在企業類型或自媒體類型的帳號,都可以用,只是方式略有不同。


          眾籌不是什么新鮮概念,好多年前就有了,各種眾籌平臺也很多。


          有一個帳號,叫開始吧,引起了我的關注。關注到他們,是因為一篇文章《永遠不要低估理工科老爹,花了3年造一座黑科技農場,只為讓兒子安心當個吃貨》(尼瑪不打出來不知道這標題居然有這么長!)文章內容我就不說了,但這個故事背后的項目,在開始眾籌上面,籌到了151萬!


          我開始翻看開始吧過往的眾籌項目,從4月底開始翻看10個項目的眾籌額度,分別是:83萬,18萬,525萬,10萬,6萬,10萬,180萬,177萬,3900萬,7萬。


          這真是太有意思的數字了,從3900萬到6萬,金額的差異當然是因為不同項目,吸引力不同以及眾籌的金額不同,但我發現很有意思的是,眾籌的模式,非常好的釋放了粉絲的付費力。


          關注你帳號的每一個用戶,對價值的理解和付費的能力都不一樣,如果你有一件商品,定價10元,高付費力的粉絲,他無法釋放付費力,他不可能買你100或1000件產品吧,但你可以眾籌一位商品合伙人,分1%股份出來,收1萬塊。如果你有一件產品,定價1000元,低付費力的粉絲,他買不起,但你可以設置1元抽獎眾籌,他也可以參與進來。


          眾籌模式是流量變現最有意思的模式。



          總結一下流量變現:


          • 自媒體三大法寶,廣告贊賞和電商。


          • 企業帳號換個角度,降低成本,提升客單價也是“變現”


          • 眾籌玩法多關注,多嘗試,很有意思。

             


          婆那些事兒推廣服務 點擊 :http://www.3377on.com/news/4585.html

          大家都愛搜:ASM 互聯網資訊類類有話說App推廣運營經驗線下推廣活動推薦微信營銷姑婆專題姑婆圈ASO校園推廣地推ASO100渠道刷量校園運營團隊

          姑婆那些事兒(www.3377on.com)是互聯網推廣運營知識分享平臺,關注移動推廣(android,ios)運營,網站推廣運營、校園推廣及互聯網領域最新動態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兒)。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于互聯網,僅作分享學習之用,姑婆那些事兒負責整理推薦。文章僅代表原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平臺運營者觀點與立場。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姑婆那些事兒—小秘書(微信號:gpxms001)協商解決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