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行顛覆內行,背后的五個重大啟示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8年前

           

          640.webp (39).jpg

          來源|少加點班 ID:ishaojia2015

          作者|李少加

           

          本篇話題看似宏觀,但洞穿其本質,卻與諸位的職業、個人競爭力、甚至人生大方向的決策都息息相關。這絕非危言聳聽。

           

                    外行顛覆內行,這句話想必大家并不陌生。

           

          例如,07年諾基亞CEO就認為iPhone成不了啥氣候,理由是,作為移動電話太外行了。結果怎樣,今天我們都看到了。

           

          又比如,汽車產業興起之初,馬車才是主流的交通工具,汽車不過是富人的玩具,當時的馬匠萬萬沒想到一個完全不懂馬的年輕人(福特)居然把他們的飯碗集體端掉了。

           

             若是個例也就罷了,然而若我們認真觀察一下,會驚覺幾乎各個衰退(消亡)的行業竟是如此殊途同歸。

           

          小到垂直細分的產品,例如早期的膠卷相機、DVD、MP3、門戶網站;大到整個產業鏈,例如,通訊產業、PC產業、實體零售業等等。

           

          有意思的地方恰恰在于,這些衰退、消亡的產品、產業不是被“更高性價比、更好的質量、更專業的水平”所取代,幾乎毫無例外的都被當時看來“完全不懂行”的毛頭小子徹底顛覆了。

           

          你是否抱著聽歷史課的心態冷眼旁觀?小心了,在這事兒上,我們所有人都正在寫進歷史中——無論我們時下所處的行業多么朝陽,所在的企業多么龍頭,幾年后,日薄西山也未必可知。

           

          換句話說,現在即歷史,未來即現在。越穩定的地方就越危險(塔勒布著作《反脆弱》中也經常提到這個觀點)。

           

          要找到應對之道,我們首先就要探究,這里面的深層原因到底為何?

           

          一、外行顛覆內行的三個必然性

           

          (1)局限于「專業」思維


          許多人以為,一個產業會衰退,肯定是它自身不思進取,止步不前。而真相恰恰相反。

           

          對于一個沉淀了十年甚至百年的行業,市場占有率第一的龍頭企業,為了追求卓越、在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必然需要不斷地進行自我改善、自我優化、把行業的專業能力發揮到極致,把自身"進化"的過于適應當下環境。

           

          例如,早期摩托羅拉手機的通信能力是最牛的,但這并沒法挽回其在移動通訊行業的敗局。

           

          這些行業、企業失敗的原因恰恰在于“過于專業”,這必然衍生出行業的“權威”、“標準”以及,盲目的“自信”。因為企業以前是靠著“專業”一路克敵制勝,必然堅信以后也能繼續依賴這種思路成功下去。

           

          這一切必然意味著,業內會定義哪些思路、想法專業,哪些“不專業”,從業人員也會有一個明確的階梯晉升方向,只要朝著這個方向努力,就能晉級,否則就是“不務正業”。

           

          我們都知道,人們偏好于確定性的東西,故此,沒有多少人敢于挑戰權威,或者說,沒那個必要,這徹底扼殺了可能的創新苗頭,以及對終端消費者(用戶)真實需求的忽視。

           

          李少加在圖書館里經常看到很多從業者備考這個證書、那個證書,其實明眼人都知道,那些知識還剩多大的比例能派上用場呢?無非是為考證而考證,而我們時間畢竟有限,于無價值的知識投入越多,于有價值的知識所獲必然更少。

           

          (2)局限于精準預測的工業時代思維


          根據“專業致勝”的思維,行業內的企業,為求競爭勝利,必然只考慮招聘“專家”,不斷研發,突破產品各項技術指標……但消費者真的需要么?

           

          例如手機的攝像頭像素,其實用戶根本不需要那么高,追高的意義何在?又例如一些PC聲稱能在多么惡劣的環境中辦公,但大眾消費者,有多少人會抱著臺電腦去南北極呢?這些都是典型的機械思維。

           

          企業的整體資源是個常量,若絕大部分的資源傾斜于自認為可預見的未來,追求更新更快更專業,必然忽視了對不可預見未來的投入(社會人文及消費者喜好的改變)。

           

          大企業遇到問題的優先決策邏輯是什么?評估這事兒有沒風險。有前景、有風險?恩,留待考慮,先處理其他優先事項……

           

          這種企業戰略決策層面的行為其實還只是表象,背后的本質,是“指導思想”在作怪。

           

          吳軍博士在《硅谷之謎》提到了工業時代的機械思維對人們根深蒂固的影響,基于牛頓力學體系衍生的機械思維追求精準、認為世界是可預測的、可解釋的。這一定程度上符合工業時代,推動了數百年世界文明的高速發展。

           

          但在信息化時代,一切都變化太快,這種以精準預測為前提的思維已經行不通了。

           

          這也是互聯網“快速迭代”比“瀑布流開發”更符合當下的原因,前者更適應于應對“未知”,應對“不確定性”的市場,后者只適合應對“已知”,應對“確定性”。

           

          深層來說,這是哲學思想的根本性不同所致。

           

          (3)缺乏相應的自顛覆機制

           

          如果說我們認為這些龍頭老大、行業規則制定者們沒有意識到上述問題,那未免太小看他們了,這些人可都是人中龍鳳,他們意識到,卻又進退維艱,實因歷史包袱太重,身騎虎上。

           

          例如,一個擁有數十年沉淀的行業規則,牽動著多少人的利益?豈能說動就動。

           

          再者,前面也提到了,企業多年的優化過程導致內部的組織結構、管理機制過于適應當前行業,這里面投入了多少成本豈能輕易放棄?此外機制繁冗復雜,牽一發而動全身,而處于行業頂峰的企業,如日中天,若自我改革改革,威望何以樹立,員工們又會怎么想?

           

          然而一旦等到行業形勢突變時再行改革,哪怕不考慮“企業基因”的問題,要適應新的機制,還需要一段相當長的適應期,這如何與新興的企業競爭?

           

          例如李少加曾與一些所謂的“知名”互聯網企業談合作,明明企業規模還不算大,就要層層審批、層層匯報,在他們的匯報結果還未下達之前,我就另找合作商——這年頭時間那么寶貴,機會轉瞬即逝,誰經得起這等等待啊。

           

          扁平化管理在國內談了多少年了,其實在絕大部分公司里都是空有其形并無其實。

          那些將員工分為三五九等、開會分坐序、溝通講究門當戶對、處處體現階層優越感的公司,骨子里還是將員工當做企業的資產,而不是將之視為與企業共贏的契約合作關系,怎么充分發揮員工的才能呢?

           

          執著專業、迷信權威、束縛于龐大機制中,三座大山重壓之下,“內行”本身想要自我突破、再次引領市場,難于登天。

           

          近年來一些明星互聯網公司已經意識到這個問題,也開始了卓有成效的變革。

           

          例如Google,騰訊,對內他們授予團隊極高的自由權限進行“內部創業”,允許失敗,將失敗記為公司的成本預算內;對外則大舉收購新興領域的團隊,并盡量保持團隊的獨立性,從而避免受到母公司機制的干擾。

           

          前面這些都是企業級考慮的問題,但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下面我們回到跟大家息息相關的個人問題上的探討:如何應對變幻莫測的信息化社會。

           

          二、外行顛覆內行對個人的啟示

           

          我們現在對專業的理解其實還是繼承了現代工業理論體系的思想(基于機械思維、泰勒管理理論等),其內涵無非是:效率、精準、穩定。

           

          傳統專業的弊端前文已經論述過了,總結就一句話:步伐太重、慣性太大,難以適應快節奏的信息化社會。

           

          那么時下,我們應當如何定義專業呢?

           

          李少加認為,立命所在就是:承認世界的不確定性。意即世界幾乎是不可預測的。

          這句話可一點也不虛。它能讓我們從根本上改變我們的思維模式以及看待世界的視角。

           

          例如,如果我們有一張藏寶圖,知道寶藏所在,那么我們就能事先規劃出行路線,找到最短路徑,然后照著事先規劃的路線最快的往前沖,不用理會其他,通常就能比其他人更快得到寶藏。這是認為世界是確定性的處事邏輯。

           

          但現在我們沒有這張地圖,甚至連最終的藏寶點都不太確定,怎么辦呢?先憑著以前掌握的路線,嘗試下最大的可能唄,路上邊走邊收集信息,發現前方走不通馬上調頭,發現某段路程交通阻塞,果斷放棄交通工具走過去……最終挖到寶藏的人一定是收集到最多有效信息同時最靈活規劃路線的人。

           

          看到兩者的區別所在沒?在人人都沒有地圖的當代社會里,所謂的專業應當是:

           

          (1)以“有效”代替“高效”


          所謂的有效應當是我們做事情前,會先考慮:目標真的對么?有價值么?符合需求么?是否存在更有創造力更受歡迎的解決辦法?而不是一味追求速度、效率、流程化、標準化(傳統專業在乎的要素)。

           

          例如,銀行客服電話、中移動客服電話,她們的聲音甜美專業吧,但是幾次電話之后,是否覺得跟機器人對話似的(此處毫無諷刺之意),反觀海底撈,他們的服務員完全是不受任何束縛的,愛怎么與客戶溝通怎么溝通,它既不“規范”也毫無“章法”,但誰的服務更好呢?

           

          又比如,豐田精益生產之所以能后來居上打敗美國汽車工業,就因為它果斷舍棄大批量生產的速度,因為它已經不符合時下消費者的需求了。

           

          有效是結果,高效是過程。別主謂顛倒了。時下我們評估一樣一件事情,千萬別去想“專業不專業”,而應當是有沒有實質價值,是否真的奏效。

           

          (2)以“通才”代替“專才”


          那么我們要識別“有效”,就必須做一個具備跨學科的通才而非兩耳不聞天下事的專才。

          通才能夠具有廣闊的視野、多種靈活的解決方案、也更具有創造力。

           

          我們看蘋果之所以風靡全球,因為喬布斯本人就是個集多種學科于一身的人:計算機科學、東方的禪學、藝術等。蘋果的產品在單一指標來看都不是最佳的,但整體上,它卻是最好的。

           

          金庸武俠小說里的獨孤九劍,其實以各武林門派的“專業”眼光來看,它何來專業?然而它之所以無敵于天下,就是因為承認對手招術的不確定性,不拘一格,專門研究見招拆招。

           

          我國古代的哲學體系就強調萬物的互相依存互為轉化,在這一點上,更適用于當下。

          又比如塔勒布著作《反脆弱》的諸多觀點與道家的“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有非常多的異曲同工之處,兩者相差幾千年,可見老祖宗們的智慧之高。

           

          許多人認為哲學沒啥用,其實任何學問、實踐科學,研究到底,它就是哲學。

           

          (3)改變衡量價值的標尺

           

          時下我們做一件事,就跟我在互聯網運營理念里反復強調的一樣,一定要先評估“投入產出比”。

           

          拿“花錢”這事兒來說,時下絕大部分人會把價格作為衡量的標準。

           

          例如,租房時更傾向于選擇離公司遠但房價便宜的地段。但若長遠來看,這完全是件“吃虧”的事兒。例如你來回公司額外花費的時間,可能是一個半小時,若這些時間用來投資自己,趁著年輕學習效率最高的時候多學點有用的知識(記住前面說的通才的重要),快速提升競爭力,很快薪酬的提升就把這一年多省下的幾萬房租給填補了。

           

          這兩者的差異就在于對“時間價值”的看法上,對于有能力的人,他當下時間不值錢不代表未來的時間不值錢,若能盡快用當下廉價的時間來加速未來值錢時間的到來,這樣的投資何樂而不為?

           

          我現在窮,但我依然認為我的時間很值錢。

           

          這個時代的”專業“,應當是以“最低成本”最快的“試錯”并得到“最有效”的經驗,繼而調整,從而致勝競爭者,這才是真正的專業。

           

          (4)不迷信權威,獨立思考


          在一個變化莫測的社會中,權威即固化,固化則容易導致失效,同時也扼殺了自身的創造力。

           

          例如,我們小時候其實就非常擅于提出有價值的問題,但絕大部分長輩都會告訴我們,什么是不對的,什么是對的,非黑即白,可惜這不符合真實的世界。時下的“權威”就跟當時的長輩一樣的,它人為設置了諸多條條框框限制住了我們的思維邊界。


           前陣子與一老友聊起了他們公司(某世界500強)的銷售管理話題,我對客戶資源開拓管理存在一個明顯缺陷的問題大為不解,便向朋友請教。


          朋友卻說,公司的銷售能力是業界出名的,不可能存在缺陷。我這人好奇心勝過情商,又繼續追問,按照我的理解,有一種方式明顯能夠提高銷售業績,是否能夠采納?


          朋友答道:你的觀點確實獨特,我聞所未聞,你對互聯網運營很專業,但對營銷卻是外行,公司銷售能力是出了名的,這么做肯定有道理,你的想法肯定有問題才沒有實施。”

           

          注意到了沒,這就是“權威”在作怪。背后的邏輯是:權威之外的都是不專業的,不專業的就是錯的。萬一我這“外行”的想法是對的呢?

           

          (5)開放系統,敢為天下先


          清朝乾隆在位期間,滿清政府的實力、國家版圖均達到了歷史巔峰,然而閉關鎖國的政策卻進一步拉大了清朝與西方的差距,為后來的迅速隕落埋下伏筆。

          所謂盛極而衰、《周易》的亢龍有悔,也是類似的道理。

           

          無論是政府、企業、甚至是人,達到了一個階段性巔峰后,很容易自閉視聽,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封閉系統,這是非常危險的。

           

          要真正的將自己的大腦打造成一個“開放系統”,必須以前面4點為前提。

           

          在思想上,承認無知,然后才能兼收并蓄;在膽魄上,獨立思考,敢于從事前人所未踏足之域。未來的機會,只屬于勇者。

           

          李少加在自己的最新拙作中提到:互聯網行業最可怕的地方不是什么互聯網思維或方法論多先進,歷史很偶然的賦予了互聯網行業一個特殊的使命:

           

          它將互聯網企業與從業者都推向了商業變遷化學反應最為活躍的地帶,倒逼著人們被迫承認自己是外行,被迫不斷地自我刷新自身的認知思想、知識技能,“士別三日當刮目相待”便是對互聯網人的最真實寫照。

           

          這才是互聯網最可怕之處。

           

          最后,用一句話結束全文:知行合一,止于至善。

           

          謝謝大家。


          全文較長,再次總結下,對個人的五個啟示:

          (1)以“有效”代替“高效”

          (2)以“通才”代替“專才”

          (3)改變衡量價值的標尺

          (4)不迷信權威,獨立思考

          (5)開放系統,敢為天下先


          婆那些事兒推廣服務 點擊 :http://www.3377on.com/news/4585.html

          大家都愛搜:ASM 互聯網資訊類類有話說App推廣運營經驗線下推廣活動推薦微信營銷姑婆專題姑婆圈ASO校園推廣地推ASO100渠道刷量校園運營團隊

          姑婆那些事兒(www.3377on.com)是互聯網推廣運營知識分享平臺,關注移動推廣(android,ios)運營,網站推廣運營、校園推廣及互聯網領域最新動態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兒)。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于互聯網,僅作分享學習之用,姑婆那些事兒負責整理推薦。文章僅代表原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平臺運營者觀點與立場。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姑婆那些事兒—小秘書(微信號:gpxms001)協商解決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