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文字編輯轉行新媒體運營的一年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8年前

           28B8.tmp.jpg

          來源|三節課 ID:sanjieke

          作者|菜菜

          本文由三節課官方出品,作者菜菜,三節課知名志愿者,從傳統媒體一腳踏入新媒體的玻璃心女漢子。

          三節課,不僅是口碑最好的互聯網人學習社區,也是最有溫度的學習社區。


          【  眾生記  】

          《三節課?眾生記》是一個記錄一系列互聯網人和他們的真實經歷、故事的原創內容欄目。

          借眾生,看自己。


          Youcan寫在前面的話:


          菜菜是個姑娘,曾經是個傳統出版社編輯,后來跑到互聯網來做新媒體。


          差不多一年前,她跑來參加了三節課的課程,并在此后迅速成為了三節課群內的名人(主要是依靠各種一言不合就發紅包),進而又成了三節課的一名主要志愿者。


          菜菜對文字和內容特別有感覺。我記得有一次看她的文章,甚至連她圖文格式的排版都會讓我覺得很美很打動人心——坦白說,我甚少對于圖文的排版會產生這樣的感受。


          還有次她從公司離職,自己寫了篇微信圖文介紹自己,然后讓我們幫她轉個朋友圈找工作。當時她那篇自薦信發過來,我看完的感受是:臥槽要是我也招新媒體運營,我一定要招個她這樣的。


          所以不出意料,她那篇圖文,后來引來了超過200個人主動勾搭她。


          但菜菜其實也有很多她的問題。


          我記得我們剛出來做三節課時,我找她聊過一次。我說我挺喜歡她的內容感覺,要不要考慮下跟著我來一起做內容好了。


          但她卻表現出了我意料之外的高度遲疑和不自信。


          她說,她對互聯網不夠了解。她說,她有點害怕承擔壓力。她說,她自己寫內容更喜歡在沒啥約束的情況下寫,想到哪寫到哪,要是必須讓她一周出一篇類似的狀態,她估計搞不定。


          總之,那次聊天的感受挺不好的,我相信對我和對她都是這樣。


          那次聊下來,給我的感覺就是:菜菜雖然擁有對于內容上的敏感和天賦,但她可能還沒能找到一些自己在內容上的“信仰”。以及還不能比較得心應手的把自己在內容上的一些天賦運用起來,以及,或許與她此前一直待在一家壓力不大的國企出版社有關,她的內在看起來也還挺脆弱的,有點風雨飄搖不堪重負的感覺。


          于是,后來,我開始會鼓勵她多去寫些自己想寫的東西,開始會偶爾跟她聊怎么才能既不違背自己的初衷念想又能讓內容更容易被用戶消費。


          我知道,對于一個喜歡做內容的人來說,有一個關卡,能不能過去,可能是決定性的。


          這個關卡叫做:找到滿足自己和迎合用戶迎合市場之間的某個奇妙的平衡點。


          在我眼中,菜菜這個點還沒過,但她在努力。我覺得她可能快了。


          這篇文章,記錄的大約是菜菜從一年多以前從出版社轉行進入互聯網至今的一些思考與心路歷程。我覺得這個記錄很真實,這已經足夠。


          菜菜對自己的評價是:從傳統媒體一腳踏入新媒體的玻璃心女漢子,寫文做事都遵循人本主義,常常被評價為一碗雞湯。


          祝接下來她的雞湯可以煲得更濃郁可口,玻璃心也可以不再那么易碎。


          以下是正文部分


          1.


          有一次我跟「她生活」的蘇娟見面,聊起職場上的員工,她說的一句話讓我記憶深刻。


          她說:“有兩類人比較容易能成事的,一類人是自燃的,另一類人則是需要被點燃的。但是如果一個人本身就是不能燃燒的材料,那我也沒有辦法了?!?/p>


          聽完后,我回了一句:“那我可能是需要被點燃的那一類?!?/p>


          的確,我無法做到像很多創業的人一樣,充滿激情地為別人描繪藍圖,談成功,談上市,預估很樂觀的數據。我一直覺得,我可能是需要有人來給我點兒能量,然后我才能回報給ta更絢爛火光的那種人。


          過去一年,經歷了很多,也思考了很多。相比之前在出版社,到了互聯網后,我接收到的信息量放大了五倍十倍之多,這讓喜歡安靜的我略感疲倦,也病了好幾場。同時,我也一天天對于充滿了“成功、上市、夢想、數據”的“互聯網”感到悲觀,這樣的互聯網,傳遞給我的感覺,慢慢從真實變得虛假。


          這讓我開始懷疑,我是不是慢慢成了一個無法再被點燃的人?


          一年前的我,究竟為什么要選擇進入互聯網的世界呢?


          2.


          回想起來,一年前,我還在清華的校園里漫步,過著無比悠長的時光,那張臉任誰看都是一個未出茅廬的學生。看看稿子,搬搬書,每天忙亂卻很簡單,遇到的總是那幾張臉。


          如果這樣生活下去,一輩子也是無憂無慮的。


          但后來發生的事,讓我決定走出去。


          一天下午,我接到某大學的電話說我考研復試未通過。一瞬間,規劃好的未來完全被打破。陽光曬過舊窗戶,那一刻我懂得什么是懵逼的感覺。那時的我不需要安慰,因為大腦已經空白了。為學習奔波這么多年,并沒有一個結果,我覺得自己像一個笑話。


          再加上之前分手被嫌棄眼界太窄,我決定不再過著漫步校園、夢想讀研的日子了。


          我必須重新規劃未來,雖然外面的世界我完全不懂,但我覺得第一步,是需要走出去。


          我需要走出校園,走出心理的舒適區,也走出陳舊的媒體氛圍與觀念。我希望自己能接觸新鮮的世界,不荒廢青春,不沉寂在一個角落里。


          那時候,我還完全不懂互聯網的世界長什么樣。但是不斷聽說,張泉靈、黃健翔等央視名嘴接二連三離開了穩定高大上的央視,開始去搞互聯網了,也只知道互聯網更有活力,聽人說過“互聯網象征著無限的創造性與可能”。僅此而已。


          我做事情很多時候是被理想主義驅動的,現在也是。當時,在不知道會遇到何種困難的情況下,我就奮不顧身轉行了。


          于是,我成為了第一個從所在出版社事業部出走的人。


          3.


          準備轉行后,我就到處打聽怎么入門,一個PM朋友就說,去聽聽「三節課」吧。于是,我就拿著她給的驗證碼報了名。聽了兩天課(也可以說參與了兩天活動),的確如我所想,互聯網新鮮、開放,能激發人的潛能與活力,尤其被Luke老師的”性感”這個詞打動了。


          然而,雖然上了課,還請教了許多業內人士,我對產品和運營多半時候還是一臉懵逼。充滿熱情的我,有的也只是這一腔熱血而已。


          再之后,僅僅只上過兩天三節課培訓,只用過微信、QQ和微博的我,就開始找互聯網的工作了,當然,這種情況下很少得到反饋。包括參加zank的彎面會(我是直的),也在運營總監溫暖的笑容中兩秒被迅速pass。


          后來,機緣巧合下,愛旅行的劉璨(也就是我后來的上級)從脈脈上找到我,約我面試新媒體運營。當時我隱約知道新媒體運營是一個需要寫東西的職位,卻完全摸不到頭腦到底是什么,要怎么做。她問我旅行類公眾號的內容該怎么做,我說是不是可以考慮電影元素加旅行的方式,可能是這個點打動了她,又或許是我以前寫的東西還可以,總之,她覺得我基本達到了他們的職位要求,讓我入職。


          我就這么沒頭沒腦地進了互聯網。


          4.


          初轉行的我,真的是個小白,后臺不會用,業務也不懂,大家討論活動怎么做的時候我只能在一旁聽,就連我擅長的做文章,閱讀量也起伏不定。


          在幾次閱讀量新低后,我把做好的微信圖文到處發,讓朋友們提意見,大家說標題太平,跟你的性格有關系。我的玻璃心時常就在這些反饋中碎得噼里啪啦——如果是性格問題,難道說我永遠做不好新媒體嗎?


          還好我的搭檔彩云有俠女范兒,經常及時出手解救我,也時常給我一些鼓勵——說起彩云,她是個曾經獨自窮游一整年的姑娘,從尼泊爾到埃及,這段經歷簡直傳奇。在愛旅行,我們是一對默契CP,雖然性格不同,卻能彼此取長補短。要是有機會,我也一定要寫寫她的故事。


          除了彩云,也有一些朋友給我肯定和鼓勵。我記得有一次在某旅游群發文章,一個帥哥前同事聽說我很苦惱,就跟我講了很多運營知識,還有一大堆讓我如獲至寶的營銷技巧。類似的一些幫助、信任和肯定,在不經意間給了我很多力量——現在很多人都太忙,沒時間管別人幫別人,有一個熱心幫助你的朋友不容易,這一點,新人都懂。


          但無論如何,那個時候我最緊急的目標還是讓閱讀量能夠高起來,所以我盡量挑有噱頭的文章,起扎眼的標題,全然不顧自己對這些東西本身的反感——我相信很多做新媒體的同學都會經歷這個階段。


          直到后來,從鳳凰網來的市場總監吳晨光,給了我一些新的觀念:微信公眾號就像微雜志,要做出自己的調性。做品牌也不是一天兩天的,要堅持下去才能看到效果,現在閱讀量不好也沒關系,先把調性建立起來。


          這之后,他不斷給我指導建議,我也慢慢放棄了那種目光短淺的做法,并且樹立了一種信心:能打動人心的文章永遠是好文章。


          5.


          但即便如此,我仍然需要對閱讀量負責。于是我仍然每天都在嘗試,每天的發布都戰戰兢兢,發布后兩秒刷一次文章看閱讀量,哪怕是在洗澡的時候。用戶這種“點擊”的行為,是對我的反饋。通過點擊數量與速度,我慢慢發現了哪種標題有利于打開,以及哪種內容有利于轉發;也找到了一種不惡心自己不惡心別人,同時能相對保證閱讀量的方法。


          這之后,我下定決心要堅持自己的價值觀,既不能違心,也要符合品牌調性,還要能夠一定程度的迎合大眾口味,為了更好做到這一點,我像對自己動手術一樣進行了長期持續的改造。


          那個階段,我各種心情起伏不定,有新鮮、有好奇,有失落、有懷疑。真是不知道怎么挺過來的,那幾個月時間,比之前兩年經歷的都多,受到的沖擊都大。


          至于適應公司和熟悉行業,這倒沒成為什么太大的問題,旅游行業的朋友都很玩得開,我花了不太長的時間就融入了公司,跟一堆人成為了朋友,也進入了旅游這個行業圈子。


          后來,愛旅行投資中斷,倒閉,我也離開了。離開的時候很不舍,在那里學到的很多,都一直影響著我。我在那里經歷了好幾個上級,他們都對我要求很嚴格,也為我的成長感到高興。每天的工作看似簡單重復,但是回頭一看,我卻成長了很多,對做內容運營也越來越充滿熱情。


          6.


          不過,互聯網圈里內容的從屬地位是人人皆知的。“編輯”這個詞,有時甚至可以用來代表“新手”、“菜鳥”、“沒前途”。


          那個階段,我也一度陷入了一些懷疑中:內容這個方向,真的有前途嗎?


          去年九月,我組織了一群人去十渡玩,下山的路上跟三節課的有璨老師聊了起來,說起自己曾經想做產品,但是無奈不擅長。自己只會寫點東西,但又覺得做內容很沒前途,對未來很迷茫。


          有璨當時回了我一句,其實可能不是非得設計APP才是“做產品”,“產品”可能是一種做事的方法和理念。真的喜歡和擅長內容的話,你可以試著把你的文章當成產品來做啊,把你的內容做得讓人足夠感動讓人足夠認可也挺好的。他說,他熟悉的很多人,比如程苓峰,大約就走在這條路上。他還說,好的內容和好的內容人,一定是很稀缺的。


          這次聊天,讓我心里通透了很多。雖然聽起來這可能是條好長好長的路,不過,走下去應該很有趣。


          此后,有璨又跟我聊過一兩次,關于做內容寫文章的各種,關于什么樣的內容更有力量,關于如何提升內容的“精細度”和“打動力”,關于我應該如何去練習,等等。


          至于他自己,也是身體力行。他保持著有點驚人的高產,持續用他的文字為用戶提供價值,也為三節課帶來了許多互聯網業內大牛小牛的關注。


          毫無疑問,他是個完全自燃的人。他的文字就是火炬,發亮發熱。


          7.


          平時,我也開始有意識更多關注互聯網內容方面的事情:怎樣的內容有傳播力,內容傳播的規律是什么,不同平臺的內容有什么差異,什么樣的排版最舒服,什么是自媒體自身的調性……


          這之后,我寫過幾篇還不錯的公眾號文章,朋友對我也多有贊賞,還經常有人問,能幫我推薦個像你一樣好的新媒體嗎。


          不過當有人對我問起“你寫過爆文嗎”的時候,我還是瞬間大腦靜止了。


          我覺得,我只想遵循內心寫東西,讓一部分人喜歡,但我從未想過要讓我的文章“爆”啊。


          于是,半驚慌半疑惑的我馬上找到一個WeMedia做小編的朋友,問他:“你寫過爆文嗎?” 他說:“寫過啊,怎么了?” 我要來他的文章,是電影《速7》中關于保羅的最后的鏡頭,還有那首熟悉的Say you again,短短幾句煽情的話語讓文章格外出彩,加上電影上映之前這個節點,還有那個大號平臺,一個簡單的文章就妥妥10w+了。


          那個瞬間,頓時覺得內容這條路真的是很長很長。


          8.


          到現在為止的這一年來,我真的是跌跌撞撞滿鼻子灰。但是看張泉靈、黃健翔,還有一干創業的名人,他們也沒一帆風順啊,他們遇到的麻煩比我還要多。


          張泉靈是央視女神,但跟咪蒙、papi醬相比,她的公眾號實在慘淡。她說她哭過很多次,她說互聯網水太深,不靠譜的人太多,她很多時候都在適應這種不熟悉的場面。


          如此種種,于我亦然。


          有時我會覺得,互聯網就是這樣,不講資歷,不講規則,不論優秀與否對錯與否,只看公眾的眼睛瞄在哪。注意力在哪,影響力就在哪,影響力就是話語權。有互聯網話語權的人,就是新時代的平民領袖。聽起來很殘酷,但這似乎就是所謂的“流量為王”了。


          一年來,我對互聯網圈子算是熟悉了一點點,做新媒體也純熟了許多,對內容的直覺也更準確。


          這當中,我最滿意的一點,或許是——


          經歷了這一系列迷茫和跌跌撞撞后,我依然有所堅持,有所欣賞,也有所抵觸。我所抵觸的那些浮躁和喧嘩,是利用人性,是反人類的。我很堅定,我不覺得因為是在互聯網的世界內,那些為所欲為的言辭就會被人接納。相反,我更加相信,那些動輒就一驚一乍的標題,越來越讓人厭倦和唾棄。


          我也很欣喜,這期間還認識了許多和我有相同觀點的同僚。昨天,讀了有璨老師一篇文章(也就是這篇《為何段子手標題黨們都很難成為內容領域內的頂尖高手》),晚上又見了詩社的兩個朋友,在三里屯的老書蟲天臺,我們一起聊得心有戚戚。


          那時我忽然明白了,這就是被點燃的感覺。


          這些人們,都是在互聯網的圈子里行走多年的人,但內心始終有所堅守,積累下的除了豐富的經驗,還有更明確的人生。


          9.


          也許即便到了現在,還是會有人說,做內容是沒有出路的。但是,專心做內容有什么錯呢?


          我的語文老師數學水平不好,不影響她是全國優秀教師,印象中她總是親切溫和地跟我們說笑,還在我考上中文系后,祝賀我離詩人又近了一步。在45歲的時候她成為一個北漂,依然教語文,又收獲了眾多優秀的學生。她在我心中,是楊絳一樣的人生導師。


          我喜歡把自己的事情精雕細琢做下去,復雜的目的與我無緣。任何時候內心的純粹被打亂,我就成為一個廢人。所以,經過漫長的彎路,我決定堅持內心價值觀。我喜歡做與人相關的事情,旁觀世界,發現人性。不管是寫東西還是做咨詢,對人好,助人成長,就是我的追求。


          專注做好一件事,本來就沒有錯。更何況,那是能給人帶來價值的事情。


          10.


          這一年,我經歷了公司變動、互聯網寒冬等各種困境,我的心逐漸從小女孩心態變得強大,視野開闊許多。我也收獲許多良師益友,認識了一直給我支持的張先森,微信好友從100多人陡然增到1000多人。最近我打算利用空閑時間見見這些未曾謀面,甚至沒打過招呼的好友們,看看他們都有怎樣的故事。


          這一年,我也發現自己性格中一些致命傷,它們不止一次阻礙著我。但我很慶幸,我現在看到了它們,開始面對它們。我想,也許這就是我的人生課題吧。


          我也慶幸,一路走下來,我還有一顆赤子之心。


          最后,我要認真感謝一下三節課的幾位老師們,你們是少見的在我問了問題后一定會認真回復的人!也感謝三節課同學們陪我走過了這難言的一年!


          最后的最后,如果有天堂,我還是覺得它會是圖書館的模樣,而不是手機電腦加WiFi的模樣。


          姑婆那些事兒推廣服務 點擊 :http://www.3377on.com/news/4585.html

           

          大家都愛搜:互聯網資訊類類有話說App推廣運營經驗線下推廣活動推薦微信營銷姑婆專題姑婆圈ASO校園推廣地推ASO100渠道刷量校園運營團隊

           

          姑婆那些事兒(www.3377on.com)是互聯網推廣運營知識分享平臺,關注移動推廣(android,ios)運營,網站推廣運營、校園推廣及互聯網領域最新動態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兒)。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于互聯網,僅作分享學習之用,姑婆那些事兒負責整理推薦。文章僅代表原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平臺運營者觀點與立場。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姑婆那些事兒—小秘書(微信號:gpxms001)協商解決。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