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職場新人,欠缺這種能力對你是致命的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8年前

           

          FD2B.tmp.jpg

          作者|千古劉傳


           

          本文原創且首發于微信公眾號:千古劉傳(ID: qiangulc)


          先說這樣一個案例。


          實習生A和實習B同時接到老板一個很重要的信息整理工作,并要求他們把整理好的文檔寫好后發到他的微信上。

          A用word寫好文檔后,直接把word文件發到了老板微信。B寫好后,多花了半個小時把內容編輯成了公眾號圖文信息,再推送給了老板。后面幾次類似的工作,A和B均如此操作。

          雖然整理的內容差距不大,但很快所有重要的整理工作都交給了B,優先級低的任務交給了A。對A來說,這是好事嗎?當然不是。B后來的薪資很快就上漲了,A只能原地踏步。

          為什么?先說下A和B兩個人的推送方式這個工作細節。如果你在微信上看過word文檔,你就知道,由于適配問題,word里的文字即便你排好版,也都是擠成一堆的,極難閱讀。而用公眾號圖文頁閱讀就很清爽。

          難道一個老板會因為這個細節就更重用B?是的。

          對于一個老板來說,最缺的不是錢,而是時間。這是一個很多職場新人并不知道的一個事實。

          如果一樣物品對你來說是稀缺的,你就會極其重視這樣物品的消耗,避免任何多余的浪費。雇主聘請雇員,本質上就是為了彌補自己的能力短板,提高效率,節省時間。

          另外一點,B在沒有提醒的情況下,主動使用圖文推送方便老板閱讀。這一點足以看出,B擁有很強的需求理解能力,這才是B被重用的真正原因,并不僅僅是因為推送方式這個細節。

          老板只會跟你說,我要這個文檔,但不會跟你說,我要簡潔易讀的文檔,我要很快能看完這個文檔以便決策,我還會將這個文檔發給其他重要的人員。

          雖然給A和B的明確需求只是一個文檔,但只有B理解了隱含需求。

           

          133C.tmp.jpg

           

          職場上的需求

          表面需求和隱含需求,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需求。對于很多職場新人來說,理解完整需求的能力是欠缺的。而且,這是一種只有通過反思才能提高的能力。為什么這么說?

          在上述的案例中,對A來說,老板會花時間跟A講為什么不重用他嗎?不會,這樣的細節老板很少會管,時間投入產出比很低,老板的精力基本都放在公司經營上。另外一點是因為實習生的崗位可替代性太高了。

          老板是否愿意往你這個人身上投資時間,取決于你的不可替代性。

          B會告訴A嗎?B怎么可能開口去跟A講我為什么拿的工資比你高。雖然對A有好處,但現實中B真這么做,不僅顯得自己情商低,還會得罪了A。

          中國人都是靦腆而好面子的,這導致很多情況下,你都很難得到正面反饋。

          所以我一直認為,真正的好老板是對人嚴厲苛刻的。真正的好同事,是會直接指出你的毛病的。

          可惜大部分情況下,你不能等到別人來指出你的錯誤再改,如果真要到這個時候,雇主隱含的意思是,你隨時可以被替換掉。

          在職場中,協作隨時都在發生。只要有協作,就一定有需求傳達。不具備理解完整需求的能力,意味著你跟任何人協作都會出現問題,這將對你的職業生涯產生致命的影響。

          那么,如何提高理解需求的能力?一共有三個階段。

          段位一:理解自我的需求

          消費者行為學里有一個概念,叫做消費者黑箱。它的意思是,我們只知道消費者在外部接受了哪些消費刺激,以及消費者的購買及購后行為。至于消費者如何決策的,就像黑箱一樣不可見。一旦搞清楚了這個黑箱如何運作,也就知道如何正確地通過各種營銷手段引導消費者購買,也就能區分偽需求和真實需求。

          實際上,這種黑箱根本不局限于消費者行為領域,在人類決策行為范疇呢內隨處可見。

          你跟女神表個白,女神就一直瞪著你不說話,這個時候她的決策行為對你來說就是個黑箱,你根本不曉得接下來她是要上來擁抱你還是會胡你一巴掌,你表白的時候,她是否對你有需求對你來說根本是兩眼一抹黑。

          很多人都試圖通過研究客體的方式理解真實需求,但他們沒意識到,研究客體真實需求最好的方法就是研究自己,因為只有自己的心理活動對自己來說不是黑箱。

          人類的決策行為,在大數概率下基本是一致的。也就是說,適用于你的規律,大數概率下,也適用于別人,這意味著不要假設你自己是特殊的1%。認可這個前提,本文所要闡述的提高需求感知能力的方法才適用于你。

          順便插一句,你也許會反駁并舉出各種“萬一”、“還是有可能”。這不重要,只要是這個前提適用于50%以上的情況,都是值得采納的。你之所以會這樣反駁,恰好是因為一條適用于大部分人的決策特征:少數異常的情形總比大體普遍情形更引人關注。

          回到正文。在認可“人類的決策行為,在大數概率下基本是一致的”這個前提后,提高理解需求的能力,就可以先自己入手。

          例如,我經常會在群里看到大段不空行不分段的長文字。直觀上來講,我自己根本看不下去。而另外一種長文字是空行并帶有序號列表的,我很快能找到重點。

          我相信這樣的感受也適用于其他人,為什么?因為人是按組塊的方式來識別視覺信息的。組塊越小,認知負載越輕。

          這讓我想起小學時,我的數學老師說了一句話:你們以后寫字時,段與段之間一定要空一行,這會讓你們受益一生。現在我終于知道為什么了。

          所以在跟對方交流時,隨時考慮到認知負載問題,你就知道該如何組織信息。這樣的隱含需求,對方是不會跟你提出來的。

          你會問了,如何區分這到底是個人喜好,還是適用于大部分人的行為規律呢?這就需要用心理學、認知科學、決策科學的知識來做判斷標尺。具體方法就是將理論與個人體驗進行聯系,在知與行進行對比和修正。因為觸及到了心理黑箱,這種研究方法比起研究他人更容易獲得隱含需求的理解能力。

          那如何進行自我訓練呢?

          就研究自我來說,最重要的技能就是元認知。強大的本體感,和時刻保持的情緒心理監控感,是元認知的一種標志。元認知就是要求你能隨時隨地對自己的心理和行為進行快照記錄。堅持沉思反省以及肌肉本體訓練(無論是思想還是肉體的),都有助于提高對自我的監控。

          接下來就到了第二階段。

          段位二:理解他人的需求

          理解自我的需求,能極大程度上提升理解他人需求的能力。將理解自我需求獲得的感悟,套用到對方身上,再根據具體情形做出一些修正。這里需要的能力,就是共情。

          你能通過對方的描述和言行進入到對方的情感世界中嗎?我認為這有個前提。如果你沒有為交響樂而沉醉過,你如何與一個古典樂愛好者共情?如果你工作清閑沒有被時間壓得喘不過氣,你怎么能理解一個日理萬機的人不秒回你的原因?

          共情力,就是自我感受與他人的感受相互映照的過程。

          舉個栗子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