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你拼命拉用戶,其實害了公司 ? | 實例透析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8年前

          b8aeed9904a81834febf52.jpg

          來源丨運營控

          作者丨飛魚船長


          什么?!!!作為運營拉用戶還有錯?我這么辛苦加班,到處發廣告,公司也投了那么多錢,你居然告訴我害了公司?


          其實,不是每個產品階段都需要拉大量用戶的,在錯誤的階段引入大量用戶,反而是對公司有害的。


          你應該看出來了,這里有一個非常關鍵的詞——“階段”,產品之所以區分出了不同的階段,主要來自于一個“產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 的理論。產品生命周期也不是互聯網時代才有的,更不是運營控首創,在50年前的管理理論中,就已經提出了這一理論。


          什么是產品生命周期呢?


          640.jpg

          (注意:縱坐標不是用戶總量,而是活躍用戶量)


          產品生命周期和生物的成長周期是一樣的,都會經歷從生到死的整個過程,而不同的階段亦有不同的階段使命和特點。


          產品剛剛誕生就處于種子期,在這個時期里產品才剛剛上線,很多地方還不夠完善,使用的用戶也不是很多。


          隨著產品完善,開始進入成長期,這個階段用戶增長很快,開始爆發,甚至速度會越來越快。


          在用戶增長趨近飽和之前,增速開始放緩,這時候就進入了成熟期。


          成熟期的產品也無法永遠留住用戶,用戶的流失大于新用戶的增長,開始逐漸進入衰退期。


          上面的圖展示的其實是一個成功產品才會有的曲線,而大部分的產品曲線應該是這樣的:


          640.jpg


          不同時期的產品有不同的使命,而最重要的就是種子期,因為大部分產品都沒能做出真正解決用戶痛點的產品,而停留在種子期里。


          種子期的判斷標準不是只依據用戶數量的多少定的,而是依據用戶是否真的對這個產品有依賴來判定的,數據上的指標就是留存率。


          留存率是什么呢?  


          就是指經過某段時間還在使用的用戶比例,比如次日留存率(DAU)就是指第二天還有使用產品的用戶比例,類似的月留存率(MAU)也是這樣計算。


          留存率是判斷產品好壞的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如果用戶只用一次產品,之后就再也不來使用,則證明這個產品對于這個用戶來說價值不大。這種感覺到產品價值不大的用戶越多,產品的留存率也就越低,也就說明產品并沒有很好地滿足用戶需求。


          有的人會問,現在互聯網都在強調要“快”,這時候不快速沖量做用戶,競爭對手馬上就超過我們了,他們有更好的用戶、更好的融資建立了更強的用戶壁壘,這種情況下,你怎么辦?


          初期“快”的是產品的迭代和驗證,而不是用戶的數量增長上。因為在種子期的時候,不正確的拉入用戶會有以下五大問題:


          640.jpg


          產品還未完善,這時候大量投放導入用戶,流失會非常嚴重。由于留存率過低,會導致平均活躍用戶獲取成本大大增加,且量上來之后成本更扛不住。如果不是付費推廣,而是各種渠道獲得的免費流量呢?無論是付費推廣還是免費推廣,獲取的用戶都是有成本的,比如人力成本、人脈成本,加速創業資源的消耗,而種子期最重要的就是驗證方向、快速迭代。


          640.jpg


          還有一個致命問題,由于留存活躍過低,會導致很難進行下一輪融資,并最終導致創業失敗。投資人不僅關心你的用戶總數,更關心用戶留存率,不精準的用戶總數拉大了,就使得留存率變小了,這時用戶數多反而成為融資的一個障礙。


          640.jpg


          毫無疑問,做大量的投放多少都會帶來一些用戶的增長,大量用戶涌入,也會影響對于產品數據的準確判斷。由于不全是精準用戶,用戶數據并不能很好地反應核心用戶的數據。


          640.jpg


          注意!種子用戶不等于初期導入用戶,不是導入產品的第一批用戶就能稱為種子用戶。


          種子用戶,應該是痛點清晰、愿意積極反饋的一群用戶,他們對產品要解決的痛點比周圍的人更痛更急迫解決,他們希望你的產品能夠更好更快地解決他們的問題,所以會積極地體驗產品、提需求建議 ,種子用戶很多時候比產品經理更深刻地知道問題的場景。所以有時候對于優質種子用戶可以付出更大的投入,用人工一個個請來都值得,前提就是一定要精準。


          640.jpg


          MIUI系統早期的種子用戶,來自于熱愛刷機的ROM發燒友,他們給MIUI提供了很多的產品迭代建議。


          利用種子用戶投票出來的建議,在每周一次的迭代中MIUI中開發出了一個在當時相當酷的手機系統。


          但是如果MIUI早期一股腦兒引入了一大批用戶,其中包含了不少普通小白用戶,他們會無法理解發燒友用戶的那些功能建議,如果讓他們一起參與投票和建議,最終肯定只能做出一個很平庸的系統。


          640.jpg


          每個產品都會有自己的產品調性和文化的,尤其是社區類的產品,而這個調性是社區類產品的靈魂,如果被破壞了就很難凝聚用戶。社區是需要意見領袖的,氣質相投,品味相符才能更好地再一起交流、互動。你如果是個高端精英,肯定不希望和太low的人在一起討論不同的興趣領域。


          豆瓣、百度貼吧、QQ空間、知乎有完全不同的社區氛圍,也許你同時有這四個平臺的賬號,即使討論同一個話題,比如馬航失蹤,在這4個平臺上討論的方式和風格都會很不同,為什么?這就是社區平臺早期定義的氛圍和氣質。


          640.jpg


          知乎早期的運營就做得非常好,嚴格限制了準入門檻,在前2年里,不開放注冊,只給定向邀請的用戶可以進入知乎問答,前200個用戶還都是創始人通過手寫郵件邀請來的。早期精準的用戶,保障了良好的氛圍,團隊著力培養了知乎貢獻知識、正確提問的氛圍,并且有了很好的內容沉淀,開放注冊之后迎來了爆發式地增長到現在的五千萬用戶。


          有人會想,“我其實不太在意社區最終氛圍是什么,只要用戶肯到這里來有足夠的用戶量,最終形成了什么氛圍,我其實無所謂”。但問題是用戶需要有一個非常明確的理由才會進入一個新社區,不然他們為什么來呢? 所以缺少打造獨特的氛圍就很難形成用戶的積聚,而早期導入大量用戶會破壞產品氛圍的形成。


          640.jpg


          早期產品體驗不完整,推廣給小白用戶體驗不好,就會在應用商店、社交媒體留下大量差評,這些都是后期推廣很大的麻煩。這個時候如果只是讓包容心更強的種子用戶體驗就更好了,即使問題百出也會支持你不斷改進產品。


          即使是一下子爆紅的產品,過早大量用戶也會透支用戶對于產品的認知,足記和臉萌一炮走紅后本身很難再突破。


          640.jpg


          曾經紅極一時的今夜酒店特價創始人任鑫反思: 


          “初創公司還是要保持低調,以用戶和產品為先。回想當初,我不該那么大張旗鼓地去做宣傳,包括發動許多大V的朋友幫忙轉發推廣。在第一版產品上線的第二天,我們的下載量就沖到了AppStore排行總榜的第二名,我們很早就有了100萬用戶。但是大家提到今夜酒店特價不會覺得這是一個好用的App,相反,他們的印象是酒店選擇太少、支付程序不方便、程序設計太丑。盡管我們很快有了后來的幾次優化版本,但我卻已經得罪了我的用戶。在產品沒有做好之前,應該“偷偷摸摸”地閉門造車,等到測試完成,相對成熟的版本上線之后,再去高歌猛進吧,否則只能浪費資源。”

          注: 此段轉自《財經天下》


          640.jpg


          有一個基本的事實大家要意識到,創業初期選擇的方向99%都是不靠譜的。


          那為什么還會有那么多人去選擇創業呢?


          兩個原因,第一,1%成功的誘惑真的很大,第二,創始人提出idea的時候停留在想象狀態,而用戶的真實需求往往差別很大。


          正是因為這么多都是不靠譜的,所以需要快速驗證然后迭代修正,這個核心目標在于“驗證”,而不是“增長”,如果走了一個錯的方向,做的都是無用功,如果有太多用戶,反而很難調整。


          前面多次提到了,種子期最重要的事情是驗證方向、快速迭代。  在最小成本驗證的情況下,摸索出有效的產品模式,如果用戶留存低趕緊調整,調整迭代很多次用戶依然不愛用,就趕緊放棄尋找下一個產品模式,如果驗證留存非常好,就快速完善產品,做好進入爆發期的準備。


          創業初期的天使融資額也是很有限的,如果控制得好,是可以進行2-3次比較大的方向調整驗證。如果前期就投入了過多的資源、人力在用戶增長上,消耗了創業資源,會透支未來可能改善的機會,可能在產品進入成長期之前就花完了公司的錢破產關門,這樣就很可惜了。


          創業不應該全力以赴嗎?


          全力以赴要用在對的點上,最有價值的事情上,不要在非戰略方向上浪費戰略資源,這個時代不論苦勞只論結果。為什么不能產品迭代和用戶增長同步進行呢?一是投入的用戶增長資源極可能會因為產品留存低有浪費, 二是用戶增長是會擠占團隊精力的,應該聚焦做好當下最重要的事情,做正確的事情,比把事情做正確更重要。


          640.jpg


          聚美優品的創始人陳歐在早期創業的時候做的其實是一個游戲平臺,在產品驗證階段遭遇瓶頸后,偶然遇到團購的爆發期,在人人網上開貼驗證后成功轉型化妝品電商,要是在第一個產品游戲平臺就大量燒錢拉用戶的話,可能就沒有轉型成功4年后赴美上市的聚美優品了。(后面退市的故事這里就不論了)


          640.jpg


          Homejoy 是清潔服務行業的Uber,是美國第一家清潔服務平臺,客戶通過這個平臺預約清潔服務,公司調度家政服務人員上門清潔,按時間收費。有點類似這兩年逐漸在國內興起的上門保潔服務的O2O公司,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清潔服務需求和供給的匹配。


          640.jpg


          家居清潔領域有近 4 千億全球市場,是一個互聯網行業值得進軍的大行業,HOMEJOY作為第一家在初期也得到了資本的青睞,從谷歌風投和 PayPal 的聯合創始人 Max Levchi 得到投資,也逐步完成了A輪和B輪融資,融資共4000萬美金,隨著用戶數據的快速增長,覆蓋全球 30 多個城市,包括洛杉磯、倫敦、柏林和紐約,逐漸走向成為一家用戶高速增長、高估值的獨角獸公司。


          在用戶增長上HOMEJOY無疑是做得非常頂尖的,很多科技公司都在向HOMEJOY學習和效仿。


          640.jpg


          在斯坦福大學舉辦享譽世界的經典創業課——YC創業課堂,在2014界的第四堂課就是由HOMEJOY的CEO Adora Cheung 去分享。

          640.jpg

          上圖選自YC課程視頻


          就是這樣一家增長非常牛逼的公司,在2015年7月31日宣告正式關閉。


          在HOMEJOY宣告關閉之后科技界很震驚,并對這件事進行了很多討論和反思。


          HomejoyCEO對外表示,導致該服務關閉的“決定性因素”是平臺上清潔工的勞動關系問題,即清潔工應被視為全職員工還是合同工,對應不同的勞務成本,涉及到法律問題。


          但實際上,成也蕭何,敗也蕭何,外界認為Homejoy的倒下還有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用戶增長中的種種。


          增長之罪: 過分注重快速增長,而不注重用戶留存


          一些HOMEJOY前員工,在一個月內重復消費的用戶只有約15%至20%(公開數據為25%)。Homejoy的競爭對手Handy在一個月內會有超過35%的用戶重復消費。


          640.jpg


          這個模式的重點在于客戶的重復購買率,復購率這么低,除開模式本身的問題外,還有4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1.巨額補貼換來大量低質用戶:


          主要通過團購網站Groupon帶來了大量的用戶,以19.9美元的超低服務價格(市場服務價格80美元)狂吸用戶,吸引來了大部分貪便宜的用戶,當第二次需要正常價格使用的時候,這些用戶就迅速流失了。

          2.核心服務品質控制低:


          也許是缺少經驗,也不夠重視,對于這些非聘用職工,管理不利、缺少培訓、無統一服務標準、缺少激勵發展體系,清潔工服務質量也就大部分很糟糕了。與Homejoy高速增加截然相反的是,公司一直沒有建立起穩定可靠優質的服務體系。很多第一次使用過 Homejoy 的客戶都對清潔結果不滿意,或在最后時被告知服務無法準時進行。


          3.產品迭代更新節奏慢:


          也許是公司投入了過多精力在用戶增長上,獲取用戶反饋及產品的迭代更新上變得非常慢。HOMEJOY產品有一個非常煩人的BUG,系統在兩個地點之間調度接單,不考慮實際距離和路況只給30分鐘。


          比如一個清潔工Nick,剛剛才在布魯克林打掃完,馬上又去位于新澤西的第二家,而中間穿越鬧市曼哈頓只給了 30 分鐘,紐約人都知道這不可能完成。這個Bug導致了清潔工無法彌補的大量遲到,而遲到極大損傷了用戶體驗,最后客服只能給降價或更多補貼券去撲滅客戶的怒火,這帶來了更高的成本。


          而這么重要的Bug客服部門多次提交,期望盡快修復,那么后來修復這個問題用了多少天解決呢?花了幾個月才解決,幾個月!!!這公司可是有很多從Facebook和谷歌挖來的優秀工程師啊!


          為什么這么長時間都沒解決呢?他們花了大量的精力去獲取用戶上了,而在產品的核心體驗上都還漏洞百出,這足以見得管理層對于產品的核心體驗不夠重視。


          4.財務控制失去理性:


          為了迅速擴大規模,拓展了大量的新城市,由于都是補貼獲取用戶,使得公司迅速虧損。不同的城市中還出現了很多管理的漏洞,比如對于清節用品耗材的使用和統計并未督查,這個漏洞導致大量的浪費,這都需要公司用現金買單。


          更可怕的是,在美國還沒站穩腳跟的他們,還開啟了國際上的迅速擴張,拓展到全球共30 多個城市運營,而多國語言和當地狀況的復雜,進一步加劇分散了本身控制服務質量不力的管理層精力,更快加速了死亡。


          就這樣,一個融資4000萬美金的準獨角獸公司,就倒在了它快速增長的道路上。


          640.jpg


          歸結起來,HOMEJOY的管理團隊錯誤地認為了“只有足夠的用戶規模,就會有很大的企業估值”。這個觀點時至今日在很多創業者和投資人口中都經常提到,“只有我有足夠用戶,我就不愁掙錢,我就肯定有很高的估值,”這句話只能在部分場景下是對的,用戶規模確實是企業估值的重要標準,但我們不能因此忽視了留存率、用戶平均獲取成本,脫離理性瘋狂燒錢難以為繼。


          有人會問,京東不是一直都在虧損嗎?


          其實京東只是在賬面上虧損,而京東的控制毛利、成本的能力是極強的。劉強東采訪中提到,京東賣的商品都是有毛利的,只是攤到如自建物流、信息系統等上才會讓賬面上顯得虧損。即使是虧損,京東都一直把這個虧損控制在相對安全的界限里。尤其是當用戶規模比較大了之后,用戶規模變大后,每一個貼錢動作都會成倍地放大。


          即使是背靠騰訊海量用戶的微信,在微信剛出來的時候,也沒有馬上進行大范圍推廣,產品的第一年里都在快速迭代產品,提升產品核心體驗。你之前有收到過QQ彈窗提示你安裝微信嗎?沒有彈窗你為什么安裝了微信了?大部分都是通過周圍人發現微信這個溝通工具很好,免費還很好用,不少朋友都在上面,用了就發現離不開他了,這種有留存的用戶增長才是有價值的。所以有不少BAT內部孵化最后失敗的新產品,其實不是產品方向沒有做對,反而是在早期過早引入了大量用戶。


          最后,回到今天分享的主題《為什么你拼命拉用戶,其實卻害了公司》,我們會發現大部分的公司的產品還處在種子期階段,而這個時期導入大量用戶的方式基本是錯的,做得越多,反而是害了公司。


          當然我們不能把這個鍋讓運營來背,而是做出產品和運營策略的CEO要為此負責。


          如何做好種子期產品運營呢?總結起來是四條,更具體的方法之后聊。


          640.jpg


          姑婆那些事兒ios快速審核服務 點擊 :http://www.3377on.com/zhuanti/3128.html

           

          大家都愛搜:互聯網資訊類類有話說App推廣運營經驗線下推廣活動推薦微信營銷姑婆專題姑婆圈ASO校園推廣地推ASO100渠道刷量校園運營團隊

           

          姑婆那些事兒(www.3377on.com)是互聯網推廣運營知識分享平臺,關注移動推廣(android,ios)運營,網站推廣運營、校園推廣及互聯網領域最新動態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兒)。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于互聯網,僅作分享學習之用,姑婆那些事兒負責整理推薦。文章僅代表原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平臺運營者觀點與立場。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姑婆那些事兒—小秘書(微信號:gpxms001)協商解決,謝謝!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