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向思維:怎樣的偏門三招,能幫你制造病毒式傳播?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8年前

          截圖57.png

          隨著社交網絡的發展,在市場與傳播中原本存在的用戶、企業、媒體與廣告公司之間的傳播關系在發生巨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直接面對用戶,打造自己的品牌。


          我之前在傳統媒體擁有很好的機會觀察這種變化。不管是微博還是微信,媒體一開始做,都是大號,都是上百萬、幾百萬成千萬的大號。然后每天要接觸幾十篇的傳播案例,在這個過程當中,真的可以積攢非常多經驗。


          當我自己出來創業做企業的時候,是在消耗以前的這些積淀。


          在這些積淀中,我們有三個蠻偏門的嘗試,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讓大家在傳統和推廣的過程中,有不一樣的思路。


          一,品牌要不要露出?


          第一條,通常我們做品牌,做媒體投放,有一個鐵律:我的品牌很好,我一定要多做露出。在能貼上條的地方,全部貼上了條,追求品牌的露出。報紙上我的面積越大越好,雜志上面,我最好有一個封面。


          截圖53.png


          這個問題,其實沒有對和錯區別。但是,如果我們逆向思維去想還有沒有其他可能性和做法呢?


          我一直認為,赫芬頓郵報的聯合創始人 Jonah Peretti(他同時是美國新聞聚合網站 BuzzFeed 創始人)是當今世上做社交傳播最牛的一個人。他有很多傳播的理論都非常牛。其中有一條,大家現在做微信推廣的時候都會用到——標題里面多用數字。這就是他當年總結的一條經驗,現在你看微信里面都是這種玩法,“追女神的八種方法”、“你必須知道的來這兒的12種交通工具”。


          但Jonah Peretti做的產品,都在避免品牌露出。這與傳統做法是完全相悖的。


          但是它的理念就是,社交網絡上傳播效果是第一位的,任何阻礙傳播的東西都要竭力避免。


          有一個創業的朋友曾經舉過一個例子,如果我們要去推廣賣一個烤面包的烤箱,那么文章中,尤其是標題中都不要出現“烤”面包。因為家里沒有烤箱的人,就有可能不是你的受眾,甚至拒絕傳播。所以“面包”是比“烤面包”更好的標題。


          放在這種背景下,大家可以理解,任何一個品牌,大家有喜歡的,也有不喜歡的。比如關于可口可樂的內容,百事可樂的粉絲會潛意識地阻斷它的傳播。所以,與品牌的露出相比,你所傳播內容理念的到達率才是真正最關鍵的東西。


          舉例來說,我們以前做媒體,每家媒體都有一批非常忠誠的愛好者,但是也有很多人不喜歡某家媒體。媒體在社交網絡上發自己的文章,總是恨不得把自己的報紙整張都貼上去,標題里面愛顯擺“某某媒體專訪”,如果采訪的人少,還“某某媒體獨家專訪”。“獨家專訪”就浪費了社交傳播標題上4個寶貴的空間,如果加上媒體的名字,標題上至少6-10個空間就被浪費了——標題的位置一共才多少啊?


          后來我們在在不同的傳播場景下,嘗試去品牌化,逐漸發現,絕大多數情況下,不加媒體品牌的露出,傳播效果一定更好。


          所以,如果大家下一次想把自己的品牌加入到標題里去,或者準備占領最顯眼的傳播位置時,不妨停一下,想一想:如果我的品牌不露出,會加大這個案子的傳播還是阻礙這個案子的傳播?


          社交傳播上,傳播效果永遠是第一位的,別任性,別當小公舉。


          二,要不要賣萌、耍賤、露肉?


          第二個,可能大家在微信上也都見多了,社交傳播的內容操作有三大鐵律:賣萌、耍賤、露肉。當你不知道如何操作內容時,基本上從這三個詞去做就可以了。它已經變成新品牌傳播中的老八股了。


          截圖54.png


          通過這兩年的海量實踐,其實賣萌、耍賤已經很容易做了,露肉就更容易了。深究起來,這背后能找到人性深處的憐愛、快樂、性需求等基本母題,所以非常具備可操作性。


          但我特別想提去年年初柴靜的《穹頂之下》。這個案例談的是打量環保人士和媒體長期關注的問題,但之前從來沒有一個案例能夠在一夜之間席卷大地,席卷整個中國。我覺得她最關鍵的一點,在于直面母題,在大家都在想辦法繞著彎子都機靈去呼應母題的時候,把人性中的關于母愛、同情、正義等共性給提煉了出來,并且表現得很精致。


          簡單來說,賣萌、耍賤、露肉,是長期實踐過程中大家總結出來的回應母題的一些具體手段,有點偷巧。每天要發稿的自媒體,用用這些技巧,無可厚非。但真正為品牌做傳播,敢于直面母題,打正面戰場,尋求人性更深出、更本原的一些訴求,會在更大群體中取得更好的傳播效果。


          我們的“美麗閱讀”為《給孩子的詩》這本書做了一個 App。這是詩人北島先生挑選了全球101首最適合兒童的現代詩,由“活字文化”出版成紙書。詩人、現代詩,這些都是高冷的題材,在互聯網上怎么傳播?


          當然,賣萌是容易做到的手段。紙書封面有好多手繪的小動物,非常可愛。電子化的時候,讓封面那只貓頭鷹的眼珠子賊溜溜地骨碌亂轉,就直接可以增加萌度。事實上,很多用戶留言,是看到這張動圖之后,馬上就動手下載 App。但如果我們多問一句:簡單地把高冷題材和賣萌手段疊加起來就夠了嗎?


          然后,這個產品的產品經理,一位90后小姑娘說:不夠!


          在詩歌最火熱的年代,伴隨的是大量的詩歌朗誦會(雖然那個時候,小PM還沒出生,但聽了太多人熱淚盈眶地回憶當年的景象),聲音作為具有穿透力的介質,連接了具有共同美好意愿的人們。于是,我們的APP里面,把聲音作為觸動每個用戶內心的手段。推廣時,用上了三歲孩子嬌滴滴嫩秧秧的音頻,也有逗逼父親帶著小男孩用方言搞怪的音頻。


          截圖55.png

                  

          這些素材,喚醒的首先是成人們,包括已經和尚未為人父母們的,心里對美好與詩意的向往,并進而動手為自己的孩子或者自己親自洞口開始錄制讀詩的音頻,并通過社交網絡分享出去。最初的一批用戶,一段認真讀詩的音頻,能帶來超過一百個下載,錄制更加認真也更有特色的音頻,甚至能拉動五六百個下載。非常小的一個素材,卻起到了撬動一個歡樂鏈的效果。一個高冷的題材,如果能觸及人們內心美好的情感,迸發的力量讓我們都有些始料不及。


          三,追求覆蓋,還是第二次傳播?


          最后一點,我們去做傳播的時候,做品牌案例,會做很細致的媒體組合,要求內容投放第一接觸面的覆蓋面要廣。然后呢?然后就沒有然后了。我們把這種做法叫做“一波流”。你推出去這個活動覆蓋了多大的人群,乘以一個轉化率,你就預期有多大的效果。但是在實踐當中,我們發現大部分好的傳播——我們歸納它叫做富二代,就是第二重傳播者的發動,第二層傳播者的傳播更加重要。


          截圖56.png


          以前我們有一個很粗的模型,大致是,如果一篇文章的第一波有效傳播達不到1.2,那很難引發爆點,也就是說,如果沒有第一波傳播有效覆蓋的人群里面,沒有至少20%將這篇文章再傳播出去,拼命傳播、去刺激它在第二波傳播領域里面更大的傳播的話,病毒傳播是沒有辦法構成的。


          這個模型做得很糙,并不完善,怎樣定義有效覆蓋,到底20%對不對,應該更高還是更低,這些都還有非常大探索的地方。但無論如何,只停留在傳播第一層覆蓋,不能擊穿第一層的傳播,在社交傳播時代是沒有前途的。


          背后:傳說中的品牌市場“鄙視鏈”


          隨著社交網絡的發展,在市場與傳播中原本存在的用戶、企業、媒體與廣告公司之間的傳播關系在發生巨變,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直接面對用戶,打造自己的品牌。


          我之前有媒體從業經歷,“媒體”在傳統意義理解的品牌和市場中,一直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這是一個怎樣的角色呢?


          品牌和市場中,一直存在一條傳說中的“鄙視鏈”。這條鄙視鏈里,用戶是付錢的,或者是收入的來源,然后企業是在傳播和品牌活動當中出錢的一方。所以,企業代表著甲方,牛逼的甲方。


          截圖52.png


          鄙視鏈往下面傳導,4A公司拿了企業的錢開始做案子,做策劃,做設計,做了很多東西,最后交給媒體來執行。


          為什么這個話題值得談呢?因為這條傳統的鏈條,叫食物鏈也罷,叫鄙視鏈也罷,走到今天已經變得非常非常大,尾大不掉。但隨著網絡化、社交化、移動化的發展,尾大不掉也得掉。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直接面對用戶,不在像以前那樣,必須通過媒體尋找乃至留住用戶——這是傳統的品牌工作當中非常重要的價值所在。


          而現在越來越多的企業,第一個,它自己擁有更多的用戶,或者叫粉絲,甚至比媒體還多;第二,它可以在社交網絡上直接接觸和與用戶發生關系。也就是說,企業的品牌和市場工作如果做得好,能直接影響的用戶,在數量上和質量上都會超過媒體。


          所以,它會帶來企業產品本身的媒體屬性在不斷提升。所謂的媒體屬性就是這樣:你影響的人越多,你說個什么,更多的人知道,因此你就擁有了媒體屬性。QQ也罷、微信也罷,開始只是一個聊天的工具,但是當它的忠實用戶越來越多,自然而然的,會形成這樣的合力,使得他們具備了媒體的屬性。這甚至是不以產品提供者的意志為轉移的。


          而企業本身具備了媒體屬性,會帶來什么問題呢?


          最大、最直接影響的就是在最初的鏈條中,負責傳播環節的媒體,價值在下降——有它沒它,好像效果差不多。


          當企業能夠直接面對用戶的時候,它為什么還要花錢,還要花那么大的精力讓媒體雁過拔毛呢?


          這個鏈條的變化,在過去十幾年里面發生得非常明顯。所以到今天,就有一個很通俗的詞,叫做傳統媒體的冬天已經到來,包括我在內,好多好多的原來干了很長時間的媒體人紛紛轉型。這背后就是行業的生態鏈、食物鏈變化的背景。



          姑婆那些事兒(www.3377on.com)是互聯網推廣運營知識分享平臺,關注移動推廣(android,ios)運營,網站推廣運營、校園推廣及互聯網領域最新動態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兒)。


          版權聲明:本文來源于互聯網,僅作分享學習之用,姑婆那些事兒負責整理推薦。文章僅代表原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本平臺運營者觀點與立場。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系姑婆那些事兒—小秘書(微信號:gpxms001)協商解決,謝謝!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