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具+社交+電商”一體化,我能告訴你的都在這兒了!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8年前

          u=908994958,4243372817&fm=21&gp=0.jpg

          來源|APP干貨鋪子


          微信和支付寶之間爆發的“紅包大戰”,神州專車針對Uber展開一系列攻勢,快的和滴滴兩大打車軟件公司宣布合并…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

          工具+社區+電商”的三位一體化模式已經成為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主流模式,工具如同一道銳利的刀鋒,它能夠滿足用戶的痛點需求。

          但它無法有效沉淀粉絲用戶,社區就成為了沉淀用戶的必需品,而電商化則是衍生盈利點的有效方式。

          下面,我們來說一下關于工具類產品社區化的一些總結和思考。

          1為什么社區化

          1、增加用戶粘性:

          工具產品一般都非常受場景制約,要想用戶在非使用場景下打開產品,最好的途徑就是滿足它「理性」之外的「感性」需求,讓用戶為了社交關系、為了歸屬感、為了虛榮心、為了社區里的內容而在更多的碎片化場景下打開產品。

          2、構建用戶壁壘:

          一般而言,工具產品在技術上很容易被復制,而從資源上又抵不住巨頭的沖擊。因此需要構建壁壘防止用戶遷徙、防止巨頭抄底。

          3、提升運營數據:

          各位自己腦補一下來自投資人的壓力吧…

          4、縮短變現路徑:

          在國內互聯網「收費免談」的環境下,一些工具產品很難通過工具本身的增值模式盈利,因此需要求諸別的途徑來縮短變現路徑。而社區則可以沉淀用戶,并將轉化鏈條做深。

          5、收集用戶反饋:

          產品可以更直接的與用戶接觸,收集用戶的想法和建議,同時還能起到積累口碑的作用。

          2哪類工具適合社區化

          1. 最基本的,要有分享欲,用戶不是只打開你看一眼就走了
          說一個反面案例,比如墨跡天氣做的實景,需求明顯就很弱,顯得比較無聊。

          也許墨跡是為了讓用戶能夠感受到「數據」之外真實的戶外天氣,但顯然解決得不是很好。
          而且單從社交上來說,實景也很難摳出用戶的表達欲,有點為了社交而社交的意思。

          不過既然實景存在了這么久還沒下,大概是數據證明還是有效果的吧。

          2. 工具本身所能完成的任務要能產生足夠的話題和討論,進而沉淀,另外用戶以女性為主最宜

          這回說個正面的,豆瓣恐怕是國內工具社區化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了,從書影音到泛興趣,全都是用戶能夠張口即來的話題,人嘛,自己感興趣的話題總能滔滔不絕,溝通需求也由此而生。

          另外像在線課程類,用戶碰到不懂的問題自然會問,此時需求價值就體現出來了。
          雖然這種社區離社交比較遠,用戶之間的關系也不很強,但要的就是效果。因為社區(背后是知識)本身就是用戶的需求,而不是需求(工具)的附帶。

          此外像新聞客戶端中的網易,也能算作這類。從中也能看出沉淀討論也是一種推廣。

          當然,如果用戶以女性為主就再好不過了。畢竟女性對于話題的討論和參與程度都要強過男性(消滅零回復能力比較強)。
          國內工具社區化比較成功的產品都能看到女性用戶活躍的,更不用說美柚和大姨嗎兩位移動界的先驅。

          3. 工具所能完成的任務具備一定門檻,并且能夠通過專業度區分成果質量,因而激發用戶的成就感和分享欲

          這類工具以下廚房為代表,較為專業的用戶能夠產出質量較高的成果,進而進行分享,而入門的用戶則會為此請教/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成果質量,最后因為成就感而產生社區歸屬感(當然也包括繼續分享)。

          這是一個相當好的正反饋閉環,同類的還有唱歌的、游記的、理財的、照相的等。

          它們的共同點是工具背后的任務主要依靠經驗,而經驗又很難通過具體形式表現出來,因而用戶會為了獲取「經驗」而不斷泡在社區里,并針對各種細枝末節進行學習、反芻和分享。

          這也是這類產品與前一類的不同,畢竟一位老鳥幾乎沒有理由整天泡在一個課程的社區里,因為它收獲不到持久而新鮮的正反饋。

          4. 最后,如果任務能夠回歸到人本身,那么它便具備了閉環特征
          此類以知性為代表,門檻低、知識本身的深入度足夠高,容易沉淀知識。
          但這類知識又能夠回歸到人本身,通過人本身的特征對知識進行個性化輸出,最終反哺知識,進一步為用戶提供了服務。

          3怎么社區化

          1、在初期,社區功能宜輕不宜重,還是要以工具為主。
          看看你的用戶愿不愿意分享,愿不愿意理睬他人的分享,這是一個最基本的嘗試。

          同時原來的工具部分還是最主要的,產品不優秀,用戶不會單純因為你的社區而來用你。

          比如Keep便規定用戶只有在完成健身課程后才能發布動態,保證了產品的主流程,同時把功能做到足夠輕,不強制用戶拍照片,借此了解用戶對于社交互動的態度。
          當發現配圖的用戶確實比較少,但又不是不想拍,而是曬不出手之后,很快想到通過對比之前照片,增強用戶的成就感,以激發分享欲。

          換句話說,要先摸清楚用戶的需求,把路鋪平,然后再放開社區,慢慢實現規模化。

          2、別去引導話題。

          十幾年前BBS還火的時候曾做過一段時間版主,包括后來學校的BBS也有運營過,很強烈的一個感受就是想要引導別人去談論什么話題是很困難的,就算你在那個版塊搞活動,這個版塊的人還是照樣聊自己的,因為他們不感興趣,需求不在這。

          這也是很多產品都遇到過的問題,用戶的實際行為和自己當初設想的不太一樣,這種時候還是順著用戶比較好,否則吃力不討好。

          3、關注討論質量,而非話題數量。

          樣也來自做版主的經歷。論壇上總有些用戶特別喜歡灌水,有時候沒人理他們,他們就上門戶搬新聞,「充實」版塊。

          所以偶爾打開論壇首頁會看到各個版塊新帖不少,但點進去一看全都是零回復。而許多新用戶看到這種情況,會覺得論壇沒人氣,全都在自娛自樂,于是就走了。
          反而是新帖適中,但質量高、討論活躍的論壇更能吸引新用戶。

          總而言之,互聯網通過改變人與人的聯系和連接的方式,深刻地改變了人的生活方式。

          不管是由工具走向社區化,還是由社區走向工具化,都是為了更好的活下去,更直接的是為好的實現商業價值。

          在工具上不能被滿足的東西必須通過文字和互動來解決,而在社區不能系統、流程化解決的問題就要通過工具來解決,所以從這個層面來說工具自然衍生社區,社區也是工具。


          大家都愛搜:互聯網資訊類類有話說App推廣運營經驗線下推廣活動推薦微信營銷姑婆專題姑婆圈ASO校園推廣地推ASO100渠道刷量校園運營團隊

          姑婆那些事兒(www.3377on.com)是互聯網推廣運營知識分享平臺,關注移動推廣(android,ios)運營,網站推廣運營、校園推廣及互聯網領域最新動態 。歡迎關注我們的微信(gupo520),新浪微博(姑婆那些事兒)。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