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是艱難,越不該用“打折”來妥協:經濟下行期的動銷原則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1年前

          上次調查完優衣庫,跟你聊了聊「經濟下行,品牌自救的四個原則」。日本經濟大衰退時期,擁有同樣戰斗力的還有 7-Eleven ,它在經濟下行狀態下,連續41年保持逆勢增長。

          經濟不景氣時,商家都靠“打折清倉”渡過產品滯銷的難關,但7-Eleven 很硬核——“就不打折”。

          7-Eleven 的創始人鈴木敏文覺得,打折救不了滯銷的產品,關鍵是要想辦法提升產品的“銷售力”。

          “就不打折”的結果是,他們門店的單日平均營業額可以保持在67萬日元左右,比對手高出快20萬日元。這次,我以 7-Eleven 為核心樣本,跟你消化一個課題——經濟下行,如何提升產品的“銷售力”?

          *  7-Eleven 在文章中分享會比較多,但不含廣告。

          經濟下行期的購買心態:尋找“購物的合理性”

          在受經濟下行影響嚴重的日本,年輕人正在走向“低欲消費” 。但低欲消費,不意味著低價消費。

          走進 7-Eleven,你會看到年輕人工作日會來買便宜的便當和飯團,可一到周末,他們就會放棄“便宜貨”,把手伸向更貴的“7-Gold系列”食品。

          人們之所以在周末“買點兒貴的”,是因為他們覺得“我已經努力工作一周了,周末必須吃點好的犒勞一下自己”。這種消費心態,可以叫它“自我獎勵式消費”。

          “7-Gold”的熱賣,給了我們一個深刻的啟發:經濟下行時期,顧客并不是沒錢,只愿意買便宜貨。而是在手頭比較緊的時候,大家說服不了自己消費。人們最需要的不是折扣,而是說服自己購物的理由。

          經濟環境好的時候,大家心態上更加開放和喜歡冒險,可能會盲目崇拜潮流。但經濟衰退時,人們面臨著公司倒閉、失業、股票跳水的風險,內心極度缺乏安全感。

          在一個不確定性的環境,商家不是要琢磨怎么幫顧客省錢,而是要挪開他們捂著錢包的手。具體的方法就是,研究他們在這個時期的心理狀態,幫顧客找到購物的理由。

          比如,幫助用戶重拾生活的信念。知識付費產品,在經濟下行時依然紅火,就是因為它們幫人們樹立了一種生活信念——當我們無力改變現實的時候,讓自己變得更好,未來一定會更好。

          再比如,有部分用戶在生存的高壓下,會渴望短暫地麻痹神經,忘記社會的毒打。類似香煙、啤酒這類“精神致幻劑”反而會賣得更好。

          而像潮玩手辦,積木拼圖、YY小說這類產品,如果能正確經營,也能成為大家短暫避世的港灣。

          在經濟下行時期,商家不要盲目地打折,要充分研究用戶的購買心理。只有讓用戶的購買行為“正當化”,才能打開用戶的錢包。

          如果你不能幫用戶合理化自身的消費行為,僅僅靠“打折”是沒用的。

          經濟下行期,人們未必喜歡“占便宜”

          1997年,日本政府為了緩解財政危機,出了個購物要交消費稅的政策,人們一看買個東西還要交稅,紛紛捂緊了錢包。伊藤洋華堂為了挽回人們的消費欲,直接給產品打了八折。

          盡管他們在降價上給出了足夠的誠意,但依舊沒讓低迷的消費市場回暖。

          當時,鈴木敏文還在伊藤洋華堂工作,他不顧所有人反對,把降價改成了“返還5%消費稅”!大家一看,這“返還5%”比八折還貴了15%,肯定不成啊。

          但結果卻讓人大吃一驚,那年的營業額暴漲了60%!而且,賣得最好的還都是幾萬塊的高價產品。

          2008年金融風暴以后,全球經濟再一次陷入冰點,伊藤洋華堂又玩了一把“返現”游戲:消費者每消費5000日元,就可以用一件舊衣服抵扣1000日元。

          這個“返現”游戲依然比打折有用,伊藤洋華堂又迎來一波消費潮。“打折”和“返現”,消費者在價格上得到的讓利其實是一樣的,但在體感上完全不同。

          打折”給人的感覺是:你把不屬于我的東西,打個折扣塞給我。而“返現”給人的感覺是:你把我原本有的東西還給我。

          相比于占便宜,人們天生更怕“吃虧”,這種怕吃虧的心理,專業術語叫“損失規避”。我用一個例子,解釋一下什么叫“損失規避”。

          一到下雨天,紐約晚上就很難打到車。因為司機在每天開工前,會算自己今天要賺夠多少錢,只要達到預期就會收工。而下雨天,打車的人多了,司機很快就賺夠了當天的數額,往往就提早收工。

          不下雨的時候,只要沒賺夠那個數,司機們就會堅持長時間地工作。因為在司機看來,達不到目標就意味著今天虧了,所以寧愿多干一會兒。

          如果你是一個“聰明”的司機,你的做法應該恰恰相反。下雨天活好,你應該盡量多拉人,因為這個時候你的“單位產出收益”更高,更容易賺到錢。

          而司機們往往只看到車損、油費這些看得見摸得著的“成本損失”,看不到雨天提早收工的“機會損失”。

          “返現”就是利用了人們更在意“成本損失”的心理。所以,在經濟下行期,高明的商家不是要幫用戶省錢,而要幫用戶止損。

          僅僅靠“打折促銷”,你會陷入更大的惡性循環。

          不能賣“慘”,要賣“信心”

          經濟下行,商家也常常因為規避“成本損失”,丟掉更多賣貨機會。比如,很多商家為了避免產品滯銷會減少備貨量,可一旦你這么做,產品可能會更不好賣。

          假如我們去面包店,如果看到面包架上還剩倆面包,原價20元,打5折,我們是不會買的。不買的原因不是因為5折還不夠便宜,而是我們覺得這面包是賣剩下的,肯定不新鮮了。

          你越打折越賣不掉貨,越賣不掉貨越不敢多備貨,顧客越覺得這家店總賣剩面包,從此陷入惡性循環。

          當商家營造出“凄涼”的景象,讓用戶覺得你很慘時,顧客不會仁慈地體諒你,他們的心態是:“我千萬別當接盤俠”。所以,越是困難你越不能賣“慘”,而是要給他們足夠的“購買信心”。

          經濟走下坡路的時候,伊藤洋華堂反而會擴大產品的陳列面積。

          比如,別人的蘋果都是用一排貨架陳列,但他們會用兩三排貨架。他們把煎魚的陳列面積都擴大了好幾倍。小面積陳列時,煎魚一天只能賣不到100份,但擴大陳列面積后輕輕松松就能賣出500份。

          因為顧客看到擺滿商品的貨架,就會下意識地覺得,他們的產品很充足,品質一定不錯。

          鈴木敏文特別擅長向消費者“傳遞信心”,他的具體方法就是上面的“大面積陳列”和“密集型布局”。

          Seven ATM 推向市場的頭兩年一直在賠錢,別人都說他們不行了,但鈴木敏文堅持給所有門店都裝上機器。當每個店里都裝上了ATM機之后,他們的業績開始爆發式增長,很快實現了三年內盈利的目標。

          伊藤洋華堂和 7-Eleven 在經濟下行時依然做大面積陳列和密集產品布局,其實就是在向消費者一種“產品很好,放心買”的信念。消費者感受到他們的這份自信,不用打折,他們也會主動來買。

          記住,越是經濟下行,你越不能賣慘,你要賣信心。你越是賣慘,用戶就會覺得你越“不行”,他們就越沒信心買你。賣信心,才能讓顧客心甘情愿為你氪金。

          你可能會質疑,大面積陳列和密集型布局,其實都會造成浪費。但是我們說過,比起“成本損失”,普通人常??床坏?ldquo;機會損失”。

          永遠抓顧客明天的需求

          7-Eleven 有個傳統,店員每天要在進貨之前,腦補顧客第二天有什么需求。假如這是一家開在海邊釣魚碼頭的便利店,第二天是周末,天氣很好。

          他們的店員就會推測第二天釣魚的人會變多,這些人都是一坐一整天,所以他們會提前來買中午飯。但中午氣溫會增高,那么不容易變質,又頂飽的梅干飯團應該好賣,店員就會在前一天進很多飯團。

          每天都做這樣的需求假設,是因為鈴木敏文認為永遠抓顧客明天的需求,才能讓產保持暢銷。而抓住明天需求的關鍵是:你不能只盯著眼前的數據,你要大膽地預測顧客潛在的需求。

          • 春季黃金周,日本的年輕人都出去旅行了,但家庭旅游,不一定是全家出動,店員就會假設,爸爸有可能會居家留守,他們很可能懶得做飯,增加即時咖喱的訂貨量剛剛好。
          • 冬天雖然整日氣溫低,但偶爾天氣回暖的時候,用戶可能會感覺比較燥熱,他們就會主推中華冷面。

          • 還有一次,7-Eleven 的店長發現,一到周末,利樂小包裝的果汁飲料就會賣得很好。他觀察了周末的用戶,發現大家都是在出去玩的時候,買給孩子喝的。

          • 果汁飲料健康,盒裝有吸管,孩子坐車的  時候喝,也不會灑出來弄臟汽車。第二周,店長就在周末增加了利樂包裝果汁的采購量,并把產品放到顯眼的位置。

          這種“不斷假設顧客明天的需求,再用產品和服務驗證”的方法,就是7-Eleven成功的秘訣之一。

          之所以非要這么“冒險”,是因為當下的產品生命周期比以往大大縮短了。產品的生命周期,大約經歷了三個階段,我用三種波型來表達一下:

           

          最早是賣方型市場,這種市場的特點是:產品只要投入市場,產品銷量增長會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市場波型好像一座富士山。

          后來,市場變成了“茶葉罐型”。產品進入市場后,很快進入巔峰,過不久就會被市場淘汰。而現在市場變成了“鉛筆型”,產品在爆火后,馬上就會進入下跌期。

          在“鉛筆型”市場里,當你看到機會再跟進就晚了。顧客需求瞬息萬變,你要在產品巔峰期時,就開始籌備下一款爆品。

          7-Eleven 曾經推出一款黃金面包,比普通面包貴50% ,但4個月賣出去1500萬個。當時,日本經濟連續下跌,做到這個銷量是很驚人的。但鈴木敏文卻在產品最火的時候,下達了“立刻開始研發新一代產品”的指示。

          在“鉛筆型”市場環境中,追隨機會永遠抓不住機會,不斷引領需求才能讓機會主動靠攏。

          如何持續用產品和服務捕捉新機會?

          站在外行立場,不斷打破“前定和諧”

          7-Eleven 在一款產品暢銷時,馬上研發下一代產品,因為鈴木敏文堅信一個道理:絕對不能把顧客昨日追求的東西提供給明天的顧客。

          7-Eleven 主打的優勢是近距離便利,一開始他們的運營策略是 24小時營業,方便人們隨時買。

          后來,他們把水電煤繳費業務遷進來,成為社會的基礎設施;看到用戶取錢很麻煩,他們安裝了ATM,便利店又成了一個“微型銀行”;如今日本人口老齡化更加嚴重,為了讓老年人足不出戶感受到便利,他們增加了上門送貨服務。

          7-Eleven 的蝶變非常頻繁,這種變化是非常驚人的。因為它不是產品和服務的升級,而是更接近跨物種的進化。

          在鈴木敏文的認知中,A和A+即使存在差異,在顧客眼中依然是同一個A。只有不斷打破“前定和諧”,擁有把A改頭換面成B或者C的決心,才能讓顧客保持新鮮感。

          所謂“前定和諧”,指的就是人們對一個東西約定成俗的認知。比如我們都知道玻尿酸是抹在臉上的護膚品。如果你生產出一款抹在腳上的玻尿酸,在顧客眼里沒什么不同,因為你沒有跳出他們的認知圈。

          但你做出可以喝的玻尿酸,事情就變得不一樣了,因為你打破了前定和諧,顧客會覺得眼前一亮。如果你能持續打破顧客預期,人們才會對你產生“哎呀,下一次會有什么新驚喜”的期待感。

          打破前定和諧的前提,是你跳出專業認知,把自己當“外行”。保持外行立場的好處是可以站在普通人立場感受他們的不滿,從中得到啟發,建立真正能滿足顧客需求的假設。

          上個世紀80年代,旭山動物園陷入了倒閉危機。

          園長把自己帶入游客視角后發現,飼養員都從動物園內部出來給動物喂食,動物追著食物跑,就會背對著游客。游客天天看到的,都是動物的屁股和背影。

          于是,旭山動物園改造了動物園結構,比如把企鵝館做成透明的海底世界,泳客走來走去的時候,就會激發企鵝追逐魚類的習性。做完這些改造,旭山動物園人氣大漲,成了日本人氣最旺的動物園。

          企業里從不缺“專業視角”,缺的恰恰是“普通人視角”。同樣的產品,站在不同的立場看,觀感是完全不同的。站在專業視角,你會被經驗束縛住。站在顧客立場思考,你才能體察到他們的真實需要。

          比如,在日本人的認知中,銀行是個很高大上的地方,他們去銀行的時候都會穿戴得非常正式。但實際上,這些人可能只是需要取個錢而已。站在顧客立場上思考,穿正裝去銀行其實很不方便。

          7-Eleven 把ATM裝進便利店,讓人們穿著拖鞋就能進。就是站在顧客立場上,打破了前定和諧,創造了全新的市場機會。

          想要持續用產品和服務捕捉新機會,你就記住一個法則,永遠站在外行立場,并不斷打破“前定和諧”。

          結語

          經濟下行,保持產品大賣的方法,不是用“打折”向大環境妥協,而是站在顧客立場上,抓住顧客明天的需求,幫他們找到購物的理由。

          來源:梁將軍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