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上廣容不下“雪蓮冰”,十八線沒有“鐘薛高”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2年前

          2020年,中國冰淇淋行業供給規模達到567萬噸,位居世界前列。市場擴容給了國產品牌更多機會,伊利、蒙牛、光明、鐘薛高們,得以和哈根達斯、和路雪、雀巢等一較高下。但與此同時,也帶來了高價驅逐低價的普遍市場表現。

          畢竟一支網紅高價雪糕的利潤,數倍甚至數十倍于平價雪糕。

          公允地講,雪糕的制造成本確實在上漲——據統計,2008年至2020年冰淇淋生產所需的牛奶、淡奶油等原材料成本上漲大約80%;與此同時,由于需要全程保鮮,雪糕的冷鏈運輸成本大約比傳統貨運貴了40%到60%。

          不過,被所有品牌奉為圭臬的消費升級,或許是溢價背后更主要的原因。推出新概念,聚焦新用戶,然后定出新價格,雪糕同樣沿用了這套屢試不爽的成功路徑。但相較于購買品牌服飾箱包背后的社交、情感價值,當我們在夏天打開便利店的冰柜,雪糕消暑的功效顯然才是剛需。高端雪糕,這方面并未比平價雪糕提供更大價值。

          與之相反的是,一些反應略顯遲緩的品牌,以其十年如一日的包裝、價格,在這場新消費思潮中,顯得更為樸素。它們意外地博得了年輕消費者的好感,成為所謂的“寶藏國貨”。

          無關營銷,品牌帶給消費者好感的,是其產品背后所飽含的社會情緒——比如鴻星爾克曾因大方捐款,與略顯頹勢的企業經營之間的反差而躥紅。蜂花依靠經年不變的價格,被社交媒體翻牌。如今,機遇似乎給到了“雪蓮冰”們。

          90后眼中的雪糕“白月光”

          高價雪糕,迫不得已?

          驟升的氣溫是雪糕銷量的催化劑,但今年雪糕的話題熱度,可能超過了其銷量。

          一系列熱搜,從#不認識的雪糕不要買#,到#雪糕刺客#(不標明價格的昂貴雪糕,會在結賬時刺痛你的錢包),加之鐘薛高“室溫不化”引爭議,讓“雪糕護衛”(守護錢包的平價雪糕)開始走紅。雪蓮冰作為山東一個平價雪糕品牌,以十幾年不變的5毛錢定價,與90、00后本地人士對其所保有的童年濾鏡,成了“護衛代表”。而網友們所創作的“愛蓮說”,不僅是對雪蓮冰這一產品的調侃式贊歌,更是借此發起的一場對平價雪糕的集體緬懷。

          消費者其實更想問:為什么市面上都是高價雪糕,平價雪糕去哪了?

          網友創作的雪蓮冰文學

          杭州余杭區人工智能小鎮附近,一家服務園區內公司白領的連鎖品牌便利店,冰柜內齊整地陳列著一系列品牌雪糕。既有鐘薛高、夢龍、八喜等定位中高端的雪糕,也藏著包裝精致但一眼看不穿“出身”的雪糕刺客。玻璃柜兩側羅列著各產品價格,5元到20元不等。

          當然,對比網上被炒到上百元的茅臺冰淇淋,這些雪糕的價格倒也“平平無奇”。在如今普遍高價的便利店冰柜內,夢龍甚至成了性價比代表。

          “日常賣得最好的是5元左右的雪糕。”便利店老板并不避諱透露其選品策略,“一般雪糕有20%的毛利率,我的店平均一天賣出20支。3塊錢以下的冰棍,只能賺幾毛錢,我是不會進的。”

          連鎖品牌便利店,拿到的批發價相較于自主進貨的店鋪更貴。同時,品牌在當地雇傭了物流公司配送訂貨,門店因此承擔一千元每月的物流配送費,加之品牌加盟費,這些都會變相減少便利店整體的經營利潤。

          “每天都得訂的主要是關東煮、雪糕、咖啡這些周轉較快的商品,司機繞余杭跑一圈,挨家挨戶送一遍,他的工資,還有車錢、油錢,最后都得由消費者承擔。而且這只是終端的物流,雪糕工廠配送到杭州大倉還有冷鏈、倉儲費用。”

          可見雪糕溢價,接近于一場品牌、經銷商、零售終端的共謀。一方面,商人逐利是天性。與此同時,持續走高的地租、人力、冷鏈物流成本,都合力將雪糕推向了一個不接地氣的價格帶。

          上市公司“內蒙古伊利實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財報顯示,其2021年冷飲產品銷量為47.31萬噸,同比上漲9.57%。冷飲產品銷售額為71.61億元,同比上漲16.28%,銷售額增速高于銷量,即意味著其批發給市場的冷飲產品單價也在提升。

          “品牌冷飲往往通過在成本上‘堆料’,間接提升雪糕的溢價能力,雖然毛利率變化不大,但更高的定價,帶來了更厚實的利潤,也給了經銷渠道更大的分潤空間。所以便利店、商超更樂意賣高價雪糕。”

          有業內人士解釋,雪糕溢價的底氣在于更考究的用料和加工深度。觀察伊利最新年報,其冷飲業務中“直接材料”占總成本比重逐年提升,達到62%。鐘薛高創始人在談及“厄爾多瓜粉鉆雪糕”單品時,曾表示采用的日本柚子、粉色巧克力都是高價原料,66元售價,成本差不多就占了40元。而鐘薛高走量的單品,有乳業分析師稱生產成本大概在3—5元左右,平均毛利率在60—70%之間,作為對比,伊利冷飲業務毛利率為40.27%,蒙牛36.7%,而“八喜”母公司三元股份的冰淇淋業務毛利率僅為31.7%。

          居高不下的還有冷鏈成本。據悉冰淇淋在冷鏈存儲環節,需要保持-22℃以下庫溫,而在運輸環節則為-18℃以下的庫溫,否則就會影響口感。通過伊利最新財報計算可得,其冷飲產品平均裝卸運輸費為861元/噸,接近液體乳443元/噸的兩倍。

          單位運輸成本由裝卸運輸費/銷售量計算所得

          但財報所披露的運輸成本,僅是從工廠到零售終端整體運輸成本中的一部分。同樣可作為參考的,是鐘薛高此前透露,其雪糕冷鏈相關的成本占比達到46%。

          “中國絕大多數冷鏈物流服務商,業務體系仍是常規冷凍冷藏食品,在執行標準、成本管控、客戶需求理解等方面,沒有對品類進行精細化運營的經驗。像對冰淇淋提供的專項冷鏈服務,目前許多冷鏈物流服務商,都沒有深層次的研究,這同樣會導致運輸成本的增加。”某品牌冰淇淋供應鏈負責人曾解釋。

          誰在賣平價雪糕

          有多少雪糕刺客,就有多少雪糕護衛。雪糕市場,是折疊的市場。

          雪蓮冰、老冰棍、冰工廠、小布丁。當高價雪糕橫行于大城市便利店的冰柜時,平價雪糕棲身于那些被忽視的“下沉渠道”。如伊利推出了“甄稀”“NOC須盡歡”等中高端雪糕,但并未收縮小布丁、冰工廠等低價品的產能。對不同渠道、人群,投放不同價格、賣點的產品。雪糕經銷網絡的搭建,遵循銷量、利潤最大化原則。

          “賣得最好的是1元一根的綠豆、鹽水棒冰這些,我這里連巧樂茲都賣不動。”一家位于余杭某老小區附近的小賣部,老板對記者表示,不論是年輕人、老人、小孩,在他這里首選的就是一兩元的產品。這些雪糕從當地的雪糕批發點進貨,薄利多銷。

          “其實大家都圖便宜,吃個涼快而已。”

          “零售價1—3塊錢的冰棍比較好賣,1塊錢的種類很多,29元一箱,40支裝,2箱起批。一支毛利潤約2毛5。2元檔的有伊利心情綠豆雪糕、泰國米仁、綠舌頭這些。”杭州上城區某雪糕經銷商向記者透露,城區內的一些老小區,城郊的小賣部等,都適合賣平價雪糕。

          杭州上城區某雪糕經銷商

          觀察社交媒體,不難發現相較于南方,北方雪糕源頭工廠所在的城市,平價雪糕有更大的市場。小紅書上被譽為雪糕護衛的“禮拜天方糕”“紅旗奶油冰棍”“老鼎豐哈爾濱冰糕”等,都出自東三省。

          我國的規模雪糕企業廣泛分布于東三省,源頭產地直供市場,一方面承擔的冷鏈物流成本更低。其次,有在吉林上大學的網友表示,雪糕對東北的意義不同于其它地區,它是一年四季都可食用的小零食,太貴了,就會傷害到消費者的感情。

          在東北,雪糕也可以擺攤

          但許多平價的東北雪糕,走不出“山海關”。一方面是口味和用材,比如東北雪糕熱衷于加工剔透爽口的“冰”,而扎根于上海本土市場的“光明冰磚”,則是整根的牛奶和奶油。但更主要的原因在于,從東三省運到東南沿海,冷鏈、人力、倉儲等硬性成本,是平價雪糕所不能承受之重。

          乳制品、冷飲企業的財報,同樣可以作為論據。三元股份的生產工廠搭建在河南、河北,其超一半的營收由最近的大城市北京貢獻。上海單一市場,就為上海乳企光明貢獻了近25%的營收。內蒙古伊利在華北的銷售額,遠超消費力相對更強的華東地區。乳品、冷飲這類依賴冷鏈物流的產品,平價品的銷售往往與其生產呈現出較高的地域一致性。只有高價單品,可以依靠不俗的利潤,漂洋過海,賣向全國。

          因5毛一包而走紅的雪蓮冰,如今淘寶上有商家借著熱度做起了代購生意,單價高至2元。在東北5毛一包的中街糯米糍、1元一根的禮拜天方糕,如今在南方城市的便利店同樣有售,只不過定價也“入鄉隨俗”,踏上了3—5元價格帶。

          但當冷鏈成本被轉嫁給消費者,雪糕護衛,似乎也成了刺客?

          曹春生在淘寶做了多年冷飲批發生意,“徽旺冷飲批發”店鋪早年用順豐冷鏈配送雪糕,一箱得放2公斤干冰,總運輸成本在40元一單。所以曾經的包郵門檻很高,消費者得一次性買上一百多元甚至數百元,才比較劃算。

          如今淘寶上,做“平價雪糕”批發生意的經銷商不少。2元的雪露東北大板、2.5元的奧雪大冰桶,月銷動輒幾百上千。定制的SKU,往往幾十件起賣。電商在國內的高滲透,一定程度上為消費者突破了雪糕消費的地域限制。

          曹春生如今的銷售規模達一年數千萬元,很多顧客在他店里已經買了六七年,冷庫每天往外發出六七萬件雪糕,巧樂茲等熱銷品的批發裝,月銷量輕松破千。比實體店便宜,是買家的主流評價。

          在網上“批量”零售的雪糕

          雪糕逃得過消費升級嗎

          一支雪糕的成本,主要由原材料、運輸倉儲、終端零售地租、人力,以及加工和營銷費用構成。其中,原材料和運輸往往是主要成本。進口水果、巧克力、鮮牛乳,日益多元的原材料,催生了雪糕刺客。而高居不下的運輸成本,又阻礙了雪糕護衛。

          事實上,5毛一包的雪蓮冰,無法真正走進一二線城市的冰柜。而縣城小賣部花花綠綠的雪糕堆內,也翻不出一支設計素簡的鐘薛高。輿論中昂貴到離譜的雪糕刺客,和平價親民的雪糕護衛,大部分時間,分屬不同時空,對應著迥異的消費場景、人群,鮮少真正的交集。護衛們,未必真能保護消費者的錢包。

          所以當我們談論平價雪糕時,更多只是將其作為一個消費符號,借以緬懷那些冰棍還沒有被賦予無糖、低脂、格調等五花八門的噱頭,仍是純粹的消暑神器的時光。

          不同于咖啡、奶茶,年輕人對雪糕的價格認知,如同對1元一瓶的礦泉水、5毛一包的辣條一樣,在童年時期就有了堅固的錨定。如今漲到幾十元,已是心理所不能承受的昂貴。這也是為什么,消費升級席卷咖啡、奶茶、糕點在內的一切零食、餐飲賽道,卻在雪糕上翻了車。

          但從純粹商業的角度來講,雪糕在原料、口味、設計上,較其它品類,想象力似乎更大,這也意味著,更充分的溢價空間。所以當飲料、糕點們一致地去糖降脂,身價翻番時,平價雪糕,或許也終將一去不復返。

          年輕人們在社交媒體上,可以為“雪糕護衛”大唱贊歌。但轉身為一支“雪糕刺客”買單,似乎才是現實。

          本文來自合作媒體:電商在線(ID:dianshangmj),作者:沈嵩男,編輯:斯問,原文鏈接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