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字干貨】投完100個抖音全案之后,我總結了消費品牌增長的六個底層邏輯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2年前
          【摘要】:萬字干貨,消費品牌增長的六個底層邏輯

          近幾年新銳品牌的快速崛起,新星耀眼奪目,資本群雄逐鹿,這種場面似曾相識。人口紅利結束,互聯網成為社會的基礎設施,新消費回歸成為了新的戰場,這幾年是消費品牌創業最好的時代,天時地利人和都具備,更重要的是 “所有的產品都值得重做一遍”。

           我從事互聯網、營銷、電商領域15多年,在近3年投了很多的抖音全案,遠不止100個抖音全案項目,服務國際、本土、新銳等各類消費品牌,服務的內容包括KOL、KOC、Dou+、達人競價、信息流、UD、Co-Ads、千川等,抖音閉環或全鏈路投放。

           我投出過很多爆款,也見證過很多品牌從初創到頂峰的過程,也見過很多品牌一夜爆紅之后的快速隕落。我跟很多品牌創始人交流與探討過,也一直在思考 消費品牌增長的底層邏輯到底是什么?

          下筆這篇文章需要很大的勇氣,也感謝很多朋友的鼓勵, 消費品牌增長的六個底層邏輯,是這幾年我的一些思考與總結,希望對各位有所啟發。

           01第一個底層邏輯:品類創新

          創業最可怕的地方是:選錯了方向,再多的努力也是徒勞。消費品牌創業也是典型的 “選擇大于努力” 模式。 

          什么是好賽道?

          賽道的本質就是品類選擇 ,甚至今天我認為絕大部分的消費品牌,其終極目標是要成為“品類品牌”。

          在消費者認知中,成為某個品類及其特性的代表,才有機會成功。

          賽道的選擇,我總結了一個“最佳市場模型”:

          第一,品類規模:

          從宏觀上去判斷市場容量,是選擇市場的基礎,如果市場規模過小,即 使再大的努力,成長速度依然受限。

          第二,品類增速:

          從未來趨勢去判斷市場增長空間,也許你的發展可以順勢而為,千萬不要去選擇一個往下坡路走的市場。

          第三,品類競爭:

          競爭環境的慘烈程度,很顯然已紅海,或者已出現寡頭格局時,請謹慎入局。當然還應該重點關注,潛在玩家是誰,有可能是現在很不起眼的新星,也可能是從邏輯上適合跨界打劫的門外漢,往往一個行業被顛覆,很多都是門外的“野蠻人”。

          對于前三點是需要大量的數據支持,今天信息足夠透明,也有很多工具可用,除了洞察電商數據以外,我認為社交數據洞察的價值更大,電商數據是“已發生”,而 社交數據有很多是“未來發生”或“新的需求” ,它更客觀還原消費者的真實需求。

          第四,品類創新:

          我認為是否選擇某個品類賽道的核心,是這個品類還是否有創新的機會, “顏值即正義”、“用戶極致體驗”, 我認為只會是未來消費品牌的基本功, 創新的本質是如何在紅海市場中找到新的藍海或是價值洼地,并ALL IN搶占該領域的用戶心智,成為品類的創新者甚至顛覆者 。品類創新的壁壘越高,顛覆的難度就越大,你用了100%的力量突破一個點,和成熟品牌分10%的精力的來復制,你覺得有得打嗎?

          花西子是典型的品類創新者, 賽道選擇了品類規模較大且增速較快的彩妝市場,品類競爭激烈,最大的競爭并非來自成熟品牌,而是同期的新銳品牌,如完美日記、稚優泉、ZEESEA等。 而在品類創新是“東方彩妝”,從文化與審美, 重新建立了市場格局, 在紅海市場中撕開了一片藍海。

           2019年初我們開始服務花西子,我與花西子創始人花滿天交流,我問他:“你認為花西子未來最大的短板會是什么?”花滿天說:“我覺得是如何做品牌,我們團隊確實沒有品牌基因,我請教了很多行業大咖,他們不認可也不看好,但是我覺得可以,我們要走一條不一樣的路”。2021年618,花西子品牌成為天貓彩妝NO.1、京東彩妝NO.1、抖音彩妝NO.1、快手彩妝NO.1。

           前段時間我和林清軒的創始人孫先生聊起分眾,林清軒投了很多電梯廣告,我們交流下來的結論是: 分眾不是打品牌心智,而是打品類心智。 如果更深層次,用戶對于品類創新者的好奇與關注,這種記憶度遠遠高于平庸的品牌,這絕對不是靠洗腦可為,而是靠用戶的需求升級。

          沒有汽車之前,馬車就是最好的。

          今年內衣市場中最火的品牌應該是Ubras,相信很多人都刷到他們的抖音廣告,或者是分眾上的歐陽娜娜與無尺碼小涼風系列內衣。Ubras的“無尺碼內衣”,是一個創新品類,Ubras是不是這個品類的開創者,已經并不重要了,但重要的是通過 品類的創新、飽和式投放,Ub ras已經在消費者心中,牢牢打上了無尺碼內衣品牌的心智,誰是第二名大家根本不會去想。

          品類創新的賽道一旦心智形成,用戶很少會記得誰是第二名。 當大品牌覺醒,想殺入新賽道,難道可以把品牌重新定位嗎,還是孵化一個去競爭,結局如何不言而喻。

           02第二個底層邏輯:產品系數

          在90后這一代消費者之后,每5年形成了一代新的消費圈層,新生代市場推動著品牌的年輕化浪潮,以及伴隨著國力崛起的文化與品牌自信。在過去老一代的消費者崇尚“洋貨”,而今天年輕人的風向是“國潮”。

           近幾年流行一句話:所有的產品都值得重做一遍。今天被稱為的網紅產品,如果不能經歷時間的檢驗,最終還是歸于塵土。

           硅谷著名投資人彼得·蒂爾在《從0到1》一書里有這樣一句話: “冪次法則(Power Law),是宇宙的法則,是宇宙最強大的力量。”

          R(X)是你要的結果,a是系數,b是冪次。同樣的冪次(b),系數(a)越高,結果(RX)越大。冪次量變可以產生指數質變在沒有抵達指數質變的時候,什么也不是,可一旦抵達質變點,就是“陡峭曲線”的升級,即:指數級增長。

          消費品牌的增長邏輯,完全符合冪次法則,而產品就是冪次法則的系數(a)。

          在充分的競爭環境中,后來者只有創新,才有可能拿到市場份額,逆風翻盤。正如產品是冪次法則的系數,別人的產品系數是1,那就是線性增長,如果你的產品系數是1.1,那么長期的加速度就會更快,如果產品系數是1.2,越往后越可能是一騎絕塵,指數級增長。

          什么可以加持產品系數? 

          第一,品類創新

          這有可能是最高的產品系數,在品類創新質變之前,所處在的競爭環境,就是零和游戲的博弈,市場上的玩家在存量市場爭奪有限的資源。而品類創新的價值在于,從有限市場(紅海)到無限市場(藍海)的突破。

          第二,顏值正義

          酒香不怕巷子深,在今天就變成了低效營銷,從你做投放開始,消費者還未了解更未體驗,何以知悉酒的香醇,但是至少你要讓她停下來,吸引,心動,行動,有認知才可能有下一步。

          第三,品質功效

          品質是品牌最長期的投入,長周期看本質。功效以抖音的投放邏輯來講,就是能夠擊中痛點,有痛點有剛需就能產出好內容,而好的內容就會有品效合一的傳播。抖音爆款其實是有共性的,顏值只是表象,底層都是「強剛需」的「功效性」產品。

          第四,精神態度

          今天媒體的碎片化,傳播品牌是效率很低的事情,消費者對品牌的認知是自下而上的,通過產品種草,感受到品牌態度,長期才會有品牌心 智。品牌的態度與精神,要植入到核心產品里, 產品的認知一定程度代表了品牌的認知,每次與KOL共創,與消費者觸達的機會,一條短視頻、一個腳本、一句文案、一張落地頁,如果沒有精神的傳承,那么最多只是一個隨時可被遺忘的爆款。

          消費者,始于新奇,鮮于顏值,愛于品質,忠于態度。

          記得花西子第一波抖音投放的時候,很多人并不認識,在同品類中幾乎又是最高的售價,從第一次投放的市場反饋來看,并不是很理想。那時候花西子團隊最關心的是博主和用戶真實的反饋,并且不斷打磨和升級產品,直至「百鳥朝鳳」雕花眼影產品上市,當時看到產品時,感覺是震撼的,是驚艷的。果不其然,這款產品在推向抖音時,KOL和KOC“爆”視頻的比例非常高,每條大爆的視頻,除了為花西子帶來了大量的品牌曝光,還有至少六位數的成交數據,更重要的是一次次彰顯了品牌的態度。

          在此之后,花西子的產品就像開了掛一樣,苗族印象、并蒂同心、花露玲瓏、牡丹鏤月,一次次驚艷世人。

           今天消費者對花西子品牌的認知,是態度鮮明的,如果提及東方彩妝,那么大家只會想到花西子。 我們回過頭來復盤,那么花西子的變量在哪里,很顯然他們一直在 加持「產品系數」,最終依靠產品突破質變,實現指數級增長 。

          03第三個底層邏輯:內容建設

          這幾年我最大的感受是,品牌建設這件事,從過去傳統媒體的自上而下,逐漸轉變成了社交媒體的自下而上。

           今天消費者了解到一個新品牌,更多是通過社交媒體的博主,一篇產品種草筆記,一條好物推薦的短視頻,通過這些「種草內容」,發現了一個寶藏,點燃了購買欲,然后下單開始嘗試。從外包裝開始,到產品文案,到包裹里的卡片,到產品的效果,以及使用感受,消費者會在過程中,以及多次使用中,通過這些「內容」,感受到品牌的態度。 當消費者在傳播渠道中被「種草內容」反復觸達,且她也非常認同品牌所傳達出來的「態度」,那么她將在該品類產生品牌心智。

           我認為今天是消費品牌創業最好的時代,因為做好品牌這件事,已不取決于你能買多少的媒體資源,而取決于你在最源頭,能不能做好內容本身。

           今天的「品牌建設」已經約等于「內容建設」,這就意味著內容不再是「策略」,而是「戰略」。 

          兩年前我服務了一家老牌的國貨彩妝品牌,那時也經常與品牌創始人交流,抖音高速崛起那幾年,他們的態度從不屑一顧到慌亂跟進。前期還有些紅利,也有不錯的ROI,但對于抖音淺薄的理解,他們在那段時間唯ROI是從,急功近利追求效果,可想而知,ROI不斷走低,預算也不斷收縮,在競爭對手跑馬圈地的時候,他們迷失了兩年。

          今年我又重新服務了這個客戶,創始人近一年也有很多反思,認為社交媒體的內容是品牌的命脈,自己也躬身入局,從產品研發到內容投放,都帶領團隊積極參與。很慶幸我們找到了突破點,3個月時間深扎內容,靠好的內容和投流配合打出了爆款。最近他們試水抖音自播,五家直播賽馬,自己團隊跑出了第一名,且遙遙領先。創始人與我分享了很多,比如直播間裝飾是內容,主播講的產品話術,甚至主播對品牌的情懷,都是好內容。 

          如果認同內容是戰略,那么品牌創始人就應該躬身入局。

          我過去曾服務了一家國貨頭部的護膚品牌,挺傳統的,當年產品老化也很嚴重,記得第一次去客戶的公司,大會議室桌子上滿滿當當全是產品,讓我們幫忙選品投抖音。我記得當時我問了幾個關鍵問題,比如品牌定位,品牌文化,我沒有只是從產品角度去看投放這件事,因為我知道今天做的這個選擇,這個產品很有可能就代表了品牌的未來。

          后來的選品,是結合了品牌的核心基因,甚至成分本身都可以代表品牌。之后我們投了不下12個月的抖音KOL(同時流量加持),堅定不移的以內容的力量,影響消費者心智,而在內容上永遠都圍繞著「小白燈」、「美白」、「珍珠多肽」這三個品牌高關聯度的關鍵詞去打,結果就是一年后品牌占據了國產美白精華的NO.1,曾一度被認為是抖音網紅品牌,這個明星產品幾乎代表了品牌本身。

          如果今天產品依靠內容進行傳播,消費者所接收的不僅僅是產品本身,還有品牌傳達的態度,長此以往,品牌心智更是由品牌態度所決定。

          在大量的投放經驗中,我們也總結了一些內容的方法論,如 社交符號(社交種草)、PAVG(KOL選號算法)、4T法則(內容共創) 等。 

          但是我認為這些都只是高效的工具,不能替代品牌的靈魂(內容)本身。今天的社交媒體傳播,我覺得沒有秘密,傳播載體是一致的,為什么不同的品牌傳播效果差異巨大?

           沒有深入骨髓的內容思考,創作所得,很有可能就是沒有態度, 沒有靈魂。品牌該放棄的是內容營銷,該正視的是內容戰略。

          04第四個底層邏輯:效果投流

          在投流業務中,我一直秉持著一個觀點,我管它叫 「一零法則」: 火車跑得快,全靠頭來帶,內容是「一」,流量是「零」 。

          只有一(內容)夠好,你才可能在后面加無數個零(流量) 。 如果沒有那個一(內容),后面的零(流量)都是浪費。 

          在抖音大部分品牌都追求品效合一,在投流上也倍加鉆研,但從大量的投放案例數據來看,內容好壞影響到投流結果的影響,我想可能會占到50%以上的因素。而另50%的影響因素是對于投流產品的組合應用。

          其實我接觸投流這事,也是比較偶然,打通全鏈路投放也有個過程。

          第一階段,我們團隊做了很長時間的社媒內容營銷,在抖音平臺上,隨著KOL價格水漲船高,ROI勢必下滑,但KOL在傳播影響力與轉化模型確實有著巨大優勢,如何與之通過對沖流量成本,拉高ROI,是我們一直在摸索的。 

          第二階段,最早我們使用了Dou+的工具,Dou+是個好產品,是內容流量池,不僅可以放大流量,還能一定程度上幫助KOL沖擊下一個流量池,獲得自然流量反哺。我們也曾經吃到過抖音淘客的紅利,也享受過野蠻生長的短暫快感。Dou+可投出百萬級流量。 

          但Dou+的量還是不夠,或者還不夠極致,我們又開始使用內容熱推(今天叫內容服務),人群包更精準,流量規模更大。內容服務可投出百萬級流量,但仍有局限。

          第三階段,我們是行業中最早吃螃蟹的人,投了抖音后來出現的達人競價,KOL原生信息流,繼續在KOL身上疊加流量,繼續追求著內容流量的極致效果。達人競價可投出百萬級流量。

          再以KOL的視頻授權,剪輯處理后,通過信息流繼續放大優質內容的流量。信息流可投出千萬級流量。 

          第四階段,UD、Co-Ads、千川、抖音搜索更多投流產品的出現,不同的流量池,更多的流量組合拳,將內容的效應可以放大到極致。 

          最后在大量投放實踐之后,我總結了抖音全鏈路閉環的解決方案「抖音內容流量七段論」 。

          投了很多的案子,投流產品也越來越多,數據沉淀、管理、解讀成了很大問題,嚴重影響人效,為了提高投放的效率與效果,我們開發了集成式的「社交效果投放中臺」,完成數據回流及效果分析與優化,投放中臺已經覆蓋了星圖KOL、抖音AD、阿里UD、千川等。

          在這么多投流的案子中,我總結了三個重點:

           第一,做好內容本身重中之重

          內容是撬動抖音這塊蛋糕的鑰匙。你的內容所傳達的信息,不僅僅是品牌想做這個生意的欲望,更重要的是內容代表了品牌的態度。

           第二,好的內容流量不能浪費

          內容有不低的成本, 如果不把優質內容放大,就是對成本的浪費,對傳播效率與效果的浪費,所以投流組合要盡可能要把內容價值放大到極致。 抖音的內容流量閉環是: KOL+Dou +內容服務+達人競價+信息流+搜索。

           第三,抖音主戰場外,內容可分發

          一旦優質的素材被驗證,在不同的流量池中,都有良好的效果,全渠道的分發邏輯有:阿里UD、巨量千川、京東Co-Ads、快手磁力引擎等。 

          今年我服務了某世界500強日化集團的某個護品牌,從最初的一個單品,一直做到全線產品都由我們團隊操盤。在接這個案子之前,我了解了客戶過去的做法,Marketing部門一直采用常規的內容營銷手段,找抖音KOL種草,雖然也掛購物車,但是ROI非常之低,分析下來主要的問題在于沒有流量加持,KOL自然流量有限,再好的內容表現,產出也是非常有限。

          我接手后給出的解決方案是「抖音全鏈路閉環」的投放策略 ,選擇帶貨類型的KOL,基于ROI的結果反推內容模型,然后最大限度放大流量規模,提升投放效果。在這個案子中,投出了很多爆款視頻,也有好幾個銷量過百萬的KOL,這些KOL的背后都有大量的流量產品在加持,我們所使用的投流產品有Dou+、內容服務、達人競價、信息流、搜索,每一段流量,都會計算它的ROI和投放上限,追求極致放量的效果。 以ROI為導向所產出的共創內容,最終在流量加持下,幫助品牌實現了品牌傳播、產品種草與生意增長的三豐收。

          2021年天貓618大促,身體護理類目,該品牌雄霸前三名。

           回到這個案例,其實也是我的核心思路,內容是「一」,流量是「零」,內容不行,投流效率低下,內容很好,流量吃不到極致,也是浪費。

           05第五個底層邏輯:渠道分銷 

          隨著抖音流量大盤的競爭日益飽和,流量成本上升,ROI效果下滑,雖然在局部空間中仍有少量的紅利,但整體而言,僅靠投流獲客,品牌難以維持長久的生意。 

          這幾年與很多品牌創始人的交流,基本大家會有接近的共識,從前在央視媒體打廣告,可以快速紅遍中國,今天的抖音其實類似,只是操作更復雜,精細度更高,自然難度會更大,但如果操盤得當,會有類似央視的效果,其把控度也是更好的。抖音火起來的爆品,今天的銷售渠道其實更買賬。

          記得跟某一個品牌創始人聊起此事,他說:“這跟我們過去一樣,炒作出來一個爆品,全渠道去批發,只是今天換成了抖音。” 這 應該算是最簡單粗暴又接近本質的理解了。

           在防曬類目上的競爭,可謂慘烈至極來形容,從去年12月份有防曬品牌開始鎖定KOL排期,至今年2月抖音防曬市場的競爭開始白熱化。某品牌防曬產品負責人說:“到3月我們已經訂不到什么KOL了,稍微好一點的可能2個月前就已經被搶完了。” 

          今年我們服務的一個客戶,品牌在防曬品類上全面發力,他們吸取了去年的經驗,提前布局市場,從代言、KOL、投流、直播全矩陣進行飽和式投放,至5月時銷量已破1.2億,防曬品類NO.1。 同時在各大電商平臺、直播、線下商超、CS連鎖門店,也幾乎做到了全渠道分銷覆蓋,并且線上渠道拿到了最多的資源位,線下渠道拿到了最大的堆頭,幾乎在各大渠道,該品牌的防曬產品銷量都是前幾名。 

          今天消費者的購買決策已經前置化,電商平臺產品詳情頁的瀏覽時長從幾分鐘,縮短到現在的十幾秒,她在社交媒體被種草,來到電商平臺下單,至于詳情頁寫的是什么,在這種狀態下并不重要,這也是為什么我沒有重點說站內運營。

           抖音今年發力做電商閉環,我認為成功是大概率的事,消費者的決策心智已經發生在抖音, 在哪里下單的重要性已經被稀釋了,如果通過KOL種草、店鋪自播,不斷養成平臺購買心智,那么在抖音購買,是一個不刻意,卻水到渠成的事。

           如果消費者知道或聽說某個產品在抖音很火,在她的生活圈,在其他購買渠道觸達時,也會優先進行轉化,如果再被分眾觸達,消費者將深信不疑。

           在這種情況下, 爆品為王,渠道都是弱勢的 ,渠道愿意免收上架費,給出更多的資源甚至補貼來力推爆品,因為從最終在GMV核算上,這還是一筆劃算的帳。

          爆品火出圈,打出了消費者購買心智,在任何有流量的地方,都能拿到最好的資源位,品牌在渠道中都是收割場。

          品牌在內容端的投入,建立了爆品火的理由是什么,在投流端的投入,建立了放大聲量與月銷的積累,最終讓爆品在市場中的聲量,火出天際,讓在銷售端的10w+月銷,與“火”相得益彰,這樣的繁榮就造就了。但這個過程必然是虧損的,至于虧多少,可以精確計算全鏈路ROI模型。

           回到這個案例,品牌底線是,天貓大盤不虧損,所有毛利全部投入打造爆品。那么品牌賺錢這件事也是顯而易見的,犧牲一個渠道的利潤,預算投入抖音,打出爆品的聲量,最終在全渠道進行利潤收割。

           為什么很多新銳品牌會被看成是燒錢的機器,因為沒有渠道利潤反哺,只有燒出來爆品,燒出來品牌,那才有收割的可能性。爆品打造與渠道節奏也是相輔相成,渠道不是一天建成的,但每一步都算數。

           06第六個底層邏輯:私域運營

          我會發現成熟的大眾品牌,通過抖音打造爆款,依靠于全渠道來收割利潤,而很多新銳品牌,他們沒有渠道積累,甚至在早期鋪設渠道是寸步難行,而這時候私域的意義就非常重大。

           如果一個消費品牌,通過抖音的投放策略打出了爆品,既無法在渠道收割,也無法在私域收割,那么這個品牌如何能夠長期生存下去?

           如果從投資邏輯來看,我更喜歡有能力私域化的消費品牌,因為可私域這件事,并不是所有品牌都適合,本身就意味著非常高的門檻,長期以往,更是不斷累加的品牌壁壘。

           我談談我對私域運營的看法:

           首先,不是所有品牌都適合做私域

          私域化的前提是品類具有周期性購買的特征,要有較高的復購率,否則私域運營基本是不成立的。

           其次,私域化對品牌特性有較高要求

          你有什么樣的特質,有什么樣的情感連接,值得讓用戶有選擇私域,與你互動,忠誠于你,這需要經得起推敲的理由,不然選擇更主流的天貓京東等電商平臺,豈不是更簡單。

           第三,私域對利潤的貢獻是絕對的

          沒有平臺的苛捐雜稅,但有更高的用戶忠誠度,以及更高的ROI,這就意味在前鏈路的投放時,可接受的獲客成本更高,投放規模更大。

           第四,私域是反大眾的

          至少是某種特質的用戶聚集于此,私域用戶應該是被珍重的,甚至我更喜歡稱私域用戶為品牌體驗官,幫助品牌打磨新品,反饋意見,是品牌建設過程中的參與者,同時也是對品牌忠誠度最高的群體。如果上升到品牌情懷,那是最高級別的私域。

           我認為中國做私域最好的公司是小米,雖然造車這件事是順勢而為,但卻更像是米粉的民心所向,讓米粉的情感連接,上升到品牌情懷。以此邏輯推演,花西子可能會達到難以企及的高度,從品牌情懷,上升到國家情懷。

           

          如果今天我作為投資人看消費品牌的投資,我會優先看具有私域化可能性的項目,再以此倒推回品牌選擇的品類賽道與產品創新,如果“頭”和“尾”選擇得當,未來的增長邏輯幾乎確認無疑,這樣的項目我會投。今天在內容、投流、渠道這些能力,我認為已經非常標準化了,無論是In-house還是外部專業分工,都可以做到,標準化的能力即使做到了驚才絕艷,把時間拉長來看,可能都未必能形成太高品牌的壁壘。

           對于今天還在初創的新銳品牌,我的建議是一定要做私域,這是未來品牌的壁壘之一,如果你發現消費者沒有理由選擇你的私域,那說明可能從“頭”就沒做對。

           今天消費者的購買決策都前置到了社交平臺,成交在哪個平臺已并不重要,品牌的運營也從平臺運營邏輯,逐漸轉向消費者運營邏輯,成為消費者生命周期的運營管理。

           品牌也會從消費品銷售公司,慢慢進化成消費者運營公司。

           今天的消費品市場是很浮躁的,資本的熱錢也推波助瀾,大家都在增長的神話與資本的估值中享受著泡沫的盛宴,當這波巨浪退潮之后,還有多少新銳品牌會留下來,每一個留下來的品牌,我相信在消費者心中自會找到答案。

           07全鏈路ROI模型

           除了這六個底層邏輯,我也經常和品牌創始人探討增長與生意的關系,我發現一樣的事情,不同的認知,不同的理解,不同的選擇,會得到差異巨大的結果。 

          基于我多年的經驗所得,我最近會跟消費品牌分享“全鏈路ROI模型”,很顯然今天在單一渠道,單一投放模式,除非在紅利期,否則很難直接盈利,而“全鏈路ROI模型”是可以讓品牌的經營看得更長期、更清晰,數據化的結果可度量、可拆解,成為品牌未來的“生意羅盤”。

           全鏈路1.0模型:

          單品投抖音,到天貓,即時轉化ROI,很顯然過1已經很難了,這個模型,品牌必虧。 

          全鏈路2.0模型 :

          站外,單品投抖音,到天貓,即時轉化拉新。站內,UD+站內投放,高ROI收割。可測算單品在站內外全鏈路綜合ROI。一些品牌在這個模型上盈虧平衡。 

          全鏈路3.0模型:

          站外,單品投抖音,到天貓,即時轉化拉新。站內,UD+站內投放+自然流量+直播,天貓單鏈接月銷售,除以單品月投入,為天貓單品ROI。很多品牌用這個模型打爆款,有些更極致的品牌,計算的是全店的ROI。這個模型為什么適合打爆款,因為只要打平,就能瘋狂的放量。

          全鏈路4.0模型:

          單品全渠道所有銷量,除以單品所有投放,即全渠道ROI。這個模型是高階打法,品牌利潤收割模型。

          所以這里就能理解,為什么有些品牌明明是不賺錢,卻一直在大力投入,但最后結果好像沒虧,并且持續增長,有些品牌小心謹慎,控制精細,生意卻越做越小。其實用哪種思維,大概就能夠得到什么樣的結果。

           全鏈路1.0到4.0的模型,通過幾年投放的實踐,已被驗證是可以精確的計算與度量,持續每月復盤,不斷迭代與修正,是完全可以成為品牌運營的指南針。

           08結語

           消費品牌增長的六個底層邏輯,其實是個組合拳,賽道決定產品,產品決定內容,內容決定傳播,傳播決定增長,這本身就是個「螺旋上升」的過程。

           為什么今天很多新銳品牌In-house化,在我看來,如果時間可以拉得足夠長,只有品牌In-house團隊是有可能做到「從量變到質變」的突破,擁有完整的能力是未來品牌升級的必經之路。

           今天品牌的高度,取決于水桶最短的那塊板,供應鏈、產品、內容、投流、運營、渠道、私域沒有哪塊板是輕松的。

           短期來看,外部Agency可以幫品牌補上那塊短板,在這個過程中,我認為最重要的是In-house團隊的學習能力,可以持續迭代,但說實話,消費行業的優秀人才非常稀缺,加之流動性大,難度不小。另外一種思路就是In-house與Agency賽馬。

           從長期來看,In-house與Agency賽馬是更好的選擇,在賽馬過程中讓團隊不斷保持學習和迭代,而內外部的競爭,內部In-house不會心生驕傲自滿,外部Agency賽馬必須要贏,兩邊都會為此努力做得更好,同時也更加的安全。

           在最后,我想回過頭再說一下「冪次法則」,也是我認為最重要的底層邏輯,甚至沒有之一。

           按照內容與投流能力的加持,以及全鏈路模型的思維,假設這已不是稀缺能力,那么放大效果,打造爆款,就不是問題,市場又會回到零和博弈的游戲。

           如果市場終局是這樣,「產品系數」的價值就會更加突顯,因為「品類創新」的突破就是冪次法則的最高系數。

           如果你領先對手10%,隨著冪次的不斷累加,你的優勢就會不斷放大,時間越長,就越有可能創造指數級增長。

           我堅信「產品為王」,消費者用腳投票,決定未來。

          本文作者

          飛揚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