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0萬跌至20萬,頭部公眾號遭遇廣告“滑鐵盧”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2年前
          【摘要】: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與我們對話的多位公眾號主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焦慮,他們訴說自己的煩惱,也關心同行的境遇。

          “2018年開始,我們每個月公眾號廣告收入不會低于100萬,但今年2月突然掉到只有20萬,3月跟4月也沒到100萬。”

          作為某頭部文化類公眾號創始人,木他(化名)的語氣中透露著疲憊,雖然他早已發現公眾號廣告業務增長乏力,但這幾個月急轉直下的廣告量,還是讓他有些吃不消。

          賬號創立5年,團隊20多人,每月百萬廣告營收,用木他的話說,“我們算是享受到公眾號的最后一波紅利”。原本按照2021年的增長勢頭,他準備在今年擴張新業務,但眼下只能擱置這個計劃。這還不是最壞的情況,如果現金流進一步吃緊,他可能會考慮壓縮團隊規模。

          近年來,短視頻、直播對公眾號圖文產生不小的沖擊,再加上疫情影響,公眾號廣告賽道的競爭情況更加激烈。

          面對比以往更艱難的市場環境,新榜編輯部聯系了30多位頭部公眾號主了解近況,他們有人呼吁抱團取暖,有人自掃門前雪,也有人禮貌回絕了這個問題。

          我們梳理了十余名公眾號主的回答,通過參考他們的近況,希望辦法能比問題多。

          廣告量下降超20%,頭部公眾號遇冷

          轉折發生于2月春節以后,那是農歷新年開工的日子,也是公眾號新一輪廣告投放的開始。

          起初,木他將廣告量的減少當作春節假期后的過渡調整,但直至3、4月,公眾號廣告量都沒有恢復往年同期水平,這讓他警覺起來。木他創立的公眾號主要服務于互聯網大廠,但今年互聯網裁員傳聞不斷,上游縮減預算,下游廣告投放自然吃緊。

          木他關注到,春節后,同類型的其他頭部公眾號的廣告投放量也普遍降低,甚至有顆粒無收的情況,“前不久有個同行告訴我,3月他虧損了幾十萬,正在考慮怎么繼續生存了”。

          與木他團隊所在的北京相隔一千多公里的上海,公眾號“筆吧評測室”創始人也發出了預警信號。

          4月13日,他在個人微博賬號“奧拉豬汪”提到,“這是2018年之后,筆吧第一次虧損運作……一直這樣下去,筆吧是肯定挺不住的”。

           

           “筆吧評測室”主要評測各品牌新款筆記本電腦,疫情之下物流受到極大影響,長期收不到新品樣機,巧婦也難為無米之炊。

          5月3日,“筆吧評測室”發布一條標題為《今天請假一天》的推送,表示不能測評新品的情況下,任誰都無法持續定期更新內容,自己需要新機器,需要新素材。

          疫情停工、互聯網裁員、品牌縮減營銷預算等因素的交錯疊加,仿佛形成一張大網,將公眾號廣告篩選、過濾。

          某咨詢公司公媒介負責人C先生觀察,相比往年同期,他對接的部分美妝時尚類頭部公眾號廣告量下降了20%-30%,加上本輪疫情,下降比例可能更高。往年電商大促期間,品牌會在公眾號進行規模性投放,但現在臨近618預熱,相關投放合作顯然不如以前。

          公眾號廣告預算縮減的同時,品牌客戶的要求也越來越高,更加重視ROI等帶貨轉化指標。“相比抖音、小紅書的帶貨價值,公眾號稍顯弱勢,所以也有號主向其他平臺轉移,多條腿走路,但想走和能走是兩碼事”,C先生解釋道。

          雖然僧多粥少,但也有一些頭部公眾號的廣告量未受到明顯影響,公眾號仍然是品牌宣發的重要窗口之一。

          某互聯網品牌公關Berry告訴我們,品牌公關部門會參考新產品上線、重要節假日、營銷助推等幾個維度制定投放規劃。如果出現變動,比如產品上線延期、業績不盡如人意等意外情況,即使是制定好的投放規劃也會臨時削減預算。

          Berry遵循著投精不投多的原則:“如果投放預算一再被壓縮,從投放10個公眾號減少到3個,那我們可能干脆把3個公眾號的投放預算,全部用于合作行業類TOP 1的公眾號,集中投TOP 1的傳播效果,可能會優于3個非TOP 1的效果。”

          公眾號主“萬能的大叔”以拆解品牌公關案例見長,算是品牌公關垂直領域第一梯隊的KOL。在他看來,媒介即傳播,更新穎的媒介形式出現,自然會分割微信的流量和廣告。當品牌縮緊投放預算,“實效”的愿望顯得更加急迫。

          步子邁小,降低風險 公眾號主如何應對不確定的未來

          廣告業務吃緊,不少公眾號主想到的第一個辦法就是轉型。

          早在2020年6月,“古典自媒體”一詞刷屏,專注圖文創作的公眾號主們應聲躺槍,“轉型”是套在他們頭上的緊箍咒,也是不敢貿然嘗試的風險區,圖文創作法則并不能完全適用于其他領域。

          步子邁小,降低風險,是更穩妥的應對未知的方案。

          某頭部汽車自媒體矩陣負責人表示,由于公眾號閱讀量整體的下滑,他考慮增加互動類內容,提升用戶黏性和社交互動性,但這項工作已經變得越來越難,“現在汽車垂類自媒體之間的競爭很激烈,抱團的可能性很小,只能是各顯神通,逐步蠶食各自細分的市場份額”。

          為了在轉型路上加強辨識度,更多公眾號主選擇出鏡詮釋個人IP。

          2020年5月,公眾號“靈魂有香氣的女子”創始人李筱懿本人出鏡,在同名視頻號發布了首條視頻,一個月后視頻獲贊10萬+。更多樣的媒介傳播形式,也帶動了廣告投放收入。

          多平臺布局是公眾號主的常見操作

          李筱懿表示,近期公眾號廣告份額雖有所下降,但結合視頻號、抖音、快手、小紅書等其他媒介形式一起,整體廣告投放份額呈上升態勢。同時,廣告類型從家居生活、日化美妝等女性產品為主,去年開始嘗試汽車、服裝、電子產品、影視宣發等。

          攤子鋪大了,出路也變多了。李筱懿認為,現在的媒體環境需要“全媒體人”多項兼顧,而不是只做以前的“公眾號作者”、“直播主播”、“短視頻作者”。她也坦言,疫情的影響,遠遠大于“選公眾號,還是短視頻”這種媒介形式的變化。

          豐富內容類型,嘗試新領域,號主們在公眾號內努力發掘活水。

          從奢侈品牌到母嬰、家居、裝修,從傳統商務人士到更年輕的顧客群體,公眾號“商務范”創始人范主的內容創作路徑正在拓寬,這也增加了她與這些品牌的合作機會。

          圍繞公眾號用戶群體,范主嘗試了線下活動、小程序商城、視頻號等新形式,“現在還沒有辦法簡單地預測未來,更重要的是根據自身情況適應和調整。再加上大家生活習慣和消費觀念的改變,消費需求可能會出現新的變化,一些新的商業模式也可能產生”。

          每嘗試一項新業務,就意味著需要搭建新團隊。

          公眾號“星球研究所”商業運營負責人洪天翔表示,目前廣告業務雖未受到太大影響,但他與團隊仍感覺如履薄冰,需要為不確定性的未來做準備

          “近一年來,政府機構的合作需求有所增多,但整體廣告增速略微放緩。如果想在垂類領域保持頭部地位,團隊需要遵循更加精準的定崗定人原則,以保證成本的合理運用,另一方面,我們也在積極探索新的營收增長點和吸納新的人才”,洪天翔解釋道。

          “萬能的大叔”也建議公眾號業務模式和團隊組織輕裝上陣。除了常規的公眾號投放合作,“萬能的大叔”已經嘗試多種業務方向,比如私域社群推廣、品牌公關線下培訓、工作內推等。

          疫情這只黑天鵝,打亂了公眾號主原有的規劃,也迫使公眾號主在重壓下找尋新出路

          拿影視公眾號來說,近兩年,為了配合防疫政策,電影院會控制上座率或者暫停營業,導致很多院線電影臨時調整檔期,也干擾了一些公眾號的投放節奏。

          公眾號“電影派”所屬的靈貓文化商務副總監鯊魚表示,雖然受疫情限制,但觀眾的娛樂需求依然存在,因此品牌方會根據市場變化,調整業務重心,比如制作網劇、綜藝等影視內容,這也給“電影派”提供了新的廣告來源。

          隨著影視行業進入轉型期,鯊魚觀察到有一批影視公眾號退出了深耕行列。當“劣幣”被自然淘汰后,留守陣地的“良幣”將發揮更大的作用。

          疫情以來,“電影派”不斷擴充內容團隊,在視頻號、B站、微博等平臺均建立同名賬號,并創作出播放量百萬以上的作品。

          與其等待公眾號廣告市場回暖,公眾號主“Kyle”選擇主動出擊,提倡每個內容創作者做好商業多元化的準備。

          “有兩種思路,一種是跨平臺做內容,另一種是深耕私域內容營銷。如果前者不能解決持續引流和私域變現,即使在其他平臺獲得流量,也是浪費。所以首先應該提高私域的內容營銷能力,再結合有競爭力的產品,最后嘗試跨平臺運營。”

          “只要微信不被取代,公眾號就有生意可做”

          還差3個月,公眾號即將上線滿10年。

          據新榜日常監測的200萬+公眾號樣本數據,自2021年1月1日至12月31日,在看數達10萬+的公眾號文章至少有46篇(基于發文后三天的在看數)。相似的維度,在2020年1月1日至12月25日,在看數達10萬+的文章是283篇。

          任何產品,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啟動期、增長期、穩定期、衰退期。從上述數據來看,公眾號已經度過了“成長期”。

          圖片來源:池騁

          自媒體人池騁在《公眾號生死劫》一文中提到:“行業不增長,對手很強大。怎么辦?不要對抗周期,而是找到新的周期。即:找到你的'第二曲線’。”

          2016年12月底,羅振宇在跨年演講《時間的朋友》上,提出一個概念:“國民總時間”。

          把所有內容、娛樂產品都歸結到同一個競爭軌道上,本質上都在搶用戶的時間,用戶的時間是有限的,內容產品擴張的需求卻是無限的。

          為了“搶到”更多的用戶時間,羅振宇在2016年5月推出了得到App,公眾號、知識付費雙管齊下,找到了自己的“第二曲線”。

          當時,抖音才上線3個月,快手日活即將突破5000萬,短視頻與直播時代還沒有來臨,公眾號圖文正值火熱。

          然而,短視頻與直播的發展速度超乎意料,“國民總時間”不再只集中于微信池子,“第二曲線”也不局限于圖文范疇。

          但是,微信仍然是目前最大的流量池,所以“萬能的大叔”堅信品牌會為優質內容付費。相較于短視頻,公眾號的文字形式更具有知識性和垂直圈層屬性,可以輸出專業的觀點和看待問題的視角,這種稀缺性將長期存在

          “只要微信不被取代,公眾號就有生意可做。當人群越來越細分和垂直,公眾號社交流量的附帶價值將越來越大”,但他也提醒到,“如果現在選擇公眾號創業,確實錯過了窗口期”。

          值得一提的是,不只是公眾號受到品牌投放預算減少的影響。

          上個月,我們對話了直播電商和短視頻從業者,他們中有人積壓了上萬筆待發訂單,有人收不到品牌的最新廣告樣品……與公眾號主相似,各有各的難處。

          Berry提到,品牌縮減營銷預算只是暫時的,“疫情期間新媒體投放少,跟用戶的消費欲望降低有關,即使現在推新品也不合時宜,比如我們就把預算壓到下半年,如果那時疫情恢復,品牌傳播的效果應該會更好”

          面對不確定的未來,與我們對話的多位公眾號主都有著或多或少的焦慮,他們訴說自己的煩惱,也關心同行的境遇。作為共同見證過公眾號輝煌時刻的同路人,做好眼前事,才有一起迎接黎明的機會。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