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戶不再增長?你需要系統精細化的增長策略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2年前

          在互聯網營銷圈最常被提及的一個詞無疑就是“增長”,用戶增長是每個品牌和產品都想達到的目標,而最近幾年增長變得越來越難。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獲取新用戶的成本在變高,但更重要的是傳統老方法效果變得越來越差,簡單的刷屏、買量不太容易奏效,更加系統化且精準化的用戶增長體系就顯得尤為重要。

          很多運營者在思考用戶增長的時候都會陷入一個誤區,就是用戶增長只是一個獨立的運營環節,無非是在傳播過程中通過加大曝光、配合福利活動等等,但是其實用戶增長涉及方面很廣,包括產品、運營、市場等等多個環節,只有每個環節都配合到位才能可持續化的完成用戶增長的目標,否則即使某次實現的爆發也難以留住用戶。

          又有人覺得增長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那些大牌怎樣做我就怎樣做,但是每個品牌和企業自己的增長體系都不同,拼多多和淘寶、瑞幸和星巴克,同類產品的方法都不一樣,更別說市面上數不勝數的品牌了,如果學錯對象,最后只能是東施效顰,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在進行增長這項行為之前,系統性思考,搭建增長體系變得尤為關鍵。

          找準痛點打好增長基礎

          雖然是老生常談,但是精準切入用戶的痛點依舊是所有增長的基礎。很多公司,尤其是一些不太成熟的創業公司自以為找到了用戶的痛點,但那些“偽痛點”正是造成公司運營困難的元兇。在前些年共享經濟大火的時候,無論什么產品都想在共享市場分一杯羹,共享籃球就是一個偽痛點的典型案例。這個產品的初衷是認為大家去籃球場打球,帶著籃球非常不方便,如果直接到球館用幾塊錢就能租個籃球,方便又快捷。

          已經破產倒閉的共享籃球品牌“豬了個球”

          但籃球愛好者真的會因為帶著球去球館感到麻煩嗎?并不是,相反很多打球的人都對籃球本身的品質非常看重,手感不好的籃球本身就無法進入球局,而共享籃球中選擇的籃球為了壓低成本質量注定難以達到標準,而且如果使用所謂的好球,籃球本身的維護成本也會變高。所以很快,共享籃球這個產品迅速湮沒在了市場洪流中。

          這樣的例子比比皆是,那么為什么很多創業者甚至是資深產品人都會找錯用戶的痛點呢?那是因為我們思考用戶痛點的時候往往帶入自己的視角,造成思路的局限性,就像共享籃球,它確實會有一定的用戶,但量級不大。思考用戶痛點最重要的是站在用戶的角度,放在使用的場景,解決用戶的問題,而不是自說自話。

          比如外賣這個行業為什么能火,那是因為很多人懶得做飯也懶得出門;為什么團購能火,那是因為物價上漲的情況下大家的省錢意識變的更強。每個用戶的身份不同,消費場景不同,想要解決的問題也不同,你給那些懶人推薦你家餐廳的菜品有多好,服務有多周到,不如推薦你家外賣又快又好吃。所以這三點必須同時思考,缺一不可,而這里面問題包含在了用戶與場景的思考中,就不做展開了。

          對于用戶層面來說,一款產品能夠覆蓋不同的用戶群體,例如成人英語的用戶中,有人希望能通過考研;有人希望學習商務英語,提升職場競爭力;還有人有出國學習生活的打算。這些不同的用戶所處的層級也不同,而一款新產品最重要的是找到自己的核心用戶,切忌貪多求全。把握住這群核心用戶之后以此作為傳播基礎,逐步實現破圈。還記得小米在成立之初,打著以“為發燒而生”的旗號迅速收獲了一批追求高配置、極致性價比的用戶,而現在小米的產品線已經覆蓋了高中低所有檔次。

          當你確定了自己的用戶群體以后,就要清晰其使用場景。在這里先問大家一個問題,腦白金究竟是哪個品類的產品?肯定很多人脫口而出的就是保健品,但其實腦白金自己將產品定位成了禮品,為什么呢?因為腦白金的用戶無疑是那些中老年人,但是你覺得有多少中老年會自己購買腦白金來吃?那么腦白金會更多出現在怎樣一個消費場景中呢?那就是晚輩給長輩送禮,孩子給父母送禮的時候,腦白金無疑是最好的禮品。如果腦白金將自己和其他保健品放在一起宣傳營銷,并沒有什么優勢可言,但當腦白金作為禮品出現的時候,在這個送禮場景中直接脫穎而出。

          強化痛點驅動用戶增長

          當你耗費很大精力找到用戶的痛點之后,千萬不要馬上著手做一個完善高級的產品,因為你找到的痛點還沒有通過驗證,萬一錯了怎么辦?想要驗證用戶的痛點是否準確,最優的方案是提煉出產品的核心賣點,圍繞賣點打造一個最小的初級產品,在此基礎上更新迭代,否則一個大而全的產品不僅耗費成本巨大,后續的優化和精簡也會讓你頭疼不已。

          比如微信最一開始就是一個通訊工具,只有發送文字、語音、圖片的功能;而《得到》APP的初級形態甚至只是羅振宇在優酷上的15分鐘視頻節目。由此可見,成功產品的初級形態可以非常簡單,甚至不需要一個APP,但是這個產品一定要能代表你所想在未來產品中注入的核心賣點。當你驗證完痛點并發現確實可行之后,那么這個核心賣點就是你做精做深的對象。

          當年滴滴打車最早推出的產品是在線打車租車服務,距離我們現在用的滴滴打車,中間過去了2年。或許有些人在發現痛點可行的第一時間就想把產品改進上線,但其實這樣做有很大的風險。首先是產品形態不夠成熟,很有可能給用戶不良的使用體驗導致用戶流失,但更深層的原因是培養用戶習慣和強化用戶痛點是比較漫長的過程,在滴滴這個例子中,當年線上打車的用戶習慣還沒有培養出來,這時候貿然上線很有可能讓大眾對于線上打車這類產品望而卻步,也就沒有后來的故事了。

          搭建矩陣實現持續增長

          當產品日臻成熟之后,才是考慮增加業務線和組合產品的時候,而且這個時候可能你的用戶增長也會遇到瓶頸。這些互相組合的產品形成矩陣,同時產品之間承擔不同的職能,這樣才能相互導流,形成正向循環。比如我們經常看到的騰訊系產品之間的互相導流,小米的MIUI、智能硬件、新零售之間的組合等等。一個成熟的產品矩陣主要包括三部分,引流產品、獲利產品、形象產品。

          顧名思義,引流產品就是能為品牌帶來流量的人氣產品,獲利產品就是能夠獲得較多利潤的產品,而形象產品是為品牌提升形象的產品,比如那些概念車就是為提升車企形象而存在的。就比如小米旗下的子品牌紅米,眾多千元機型就是引流產品,能為品牌帶來大量用戶;而小米主品牌的旗艦機型則作為獲利產品,定價對標競品旗艦機型,配置更高;而每年都要推出Ultra系列則作為形象產品,配置拉滿,體現品牌的產品能力。

          這個案例中的所有產品都是圍繞用戶購置手機這一個痛點來展開的,但是也有些企業會在核心業務之外發現一些衍生痛點,這些衍生痛點同樣可以為企業帶來新的業務。例如日本的雅馬哈公司,你可能在很多行業都能看到雅馬哈的身影,樂器、摩托車、電器等等,而且還都是行業的頭部品牌,涉獵這么多完全不相關的領域,雅馬哈是如何做到的呢?

          其實雅馬哈一開始的業務很簡單,就是修理鋼琴,但是越修就越發現,很多鋼琴品質都不好,于是就開始自己制造鋼琴。在制造鋼琴的時候,雅馬哈又開始研究木質家居,而在那個年代,精通木材就能踏足木質飛機螺旋槳的領域,也就順利的進入了飛機制造業,從此逐漸發展,成為了我們現在看到的全能雅馬哈。

          這種衍生發展業務的模式也被稱為藤蔓式增長,國內最明顯的企業就是字節跳動。在今日頭條高速發展的時期,張一鳴機敏的發現圖文市場已經遜于視頻市場了,于是他果斷的提出在視頻領域發力的戰略,打造出了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和抖音。也正是這個決策,讓字節跳動在短視頻時代取得領先,收割了大量用戶。

          結語

          痛點是用戶增長的基礎,找到痛點、驗證痛點一定不是拍腦袋的事情。在此基礎上打磨產品、搭建矩陣,一步一步在與用戶的對話中實現用戶增長,才是健康的增長方式。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