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長崗位的 30 歲職業困境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3年前

          最近兩年創業/守業/做生意難度陡然爬升。增長職業雖市場呼聲更高,但從業難度卻更大。跟增長職業的朋友們線下交流,普遍遭遇瓶頸,「反脆弱性」和「長期主義」成為高頻詞。

          交流反思中,我寫了幾條「增長職業的 30 歲生涯瓶頸」的 MEMO,今天摘錄若干分享如下:

          • 1、賽道決定業績上限

            • 「衣食住行」成就巨頭,「貪嗔癡懶」強于變現;反觀靠新平臺/新技術崛起的「工具」「社交」賽道,可以階段性快速起量,卻往往陷入長期變現困難+平臺對手的圍追堵截,最終慢慢腐朽。

            • 因此,我做增長職業的朋友里,混得最好的那一撥,在移動互聯網的黃金十年里,前半段生涯依靠勤奮+「雞賊」,在「貪嗔癡懶」型項目做獲客增長,業績優異;后半段生涯跳槽到壟斷/寡頭平臺或現金牛項目,完成商業價值和個人價值的變現。

            • 反過來,前半段若做平臺,缺基礎設施(關鍵是支付)、缺方法論、缺熟練工,還有諸多道德和法務上的束縛,縱然努力仍容易淪為先烈、炮灰;后半段如果加入成熟賽道(eg.游戲、社交、電商),也難有石破天驚的立功機會。

            • 還有些賽道的增長,與增長職業關聯性低,先天地取決于其它外部因素。比如,你如果做視頻網站的付費會員增長,會發現優化投放、做 Landing Page、調 A/B 測試、上深度學習,都不如自制了一部年度爆款網劇/網綜的貢獻度大。

          • 2、太多觀點,太少事實

            • 行業爆發時,業內分享活躍,各路觀點迸發如諸子百家;待行情降溫,沉淀下來的正確觀點(此時已可判定為「洞察」)不及 1%。阿貓阿狗也能上臺說兩句的時代落幕了。

            • 增長本身就很敏感,拼的是認知和資源的不對等。愿開誠布公者,多是早期團隊拿來套融資、壯聲勢,鮮有成熟企業無事自報商業機密(我幾個熱衷社交的增長職位好友,加入頭條后就沉寂了)。不像技術圈的交流,大多直接開誠布公,甚至做成開源組件,全行業一起進步。

            • 諸多觀點彼此矛盾,容易脫離劑量談毒性。譬如:「產品為王」VS「渠道至上」;「活動發獎應該陽光普照」 VS「集中資源打造豪華錦鯉」;「早期做 MVP 講究快糙猛」VS「給用戶良好第一印象的機會只有一次」;「小額投放,逐漸放量」VS「直接投放最大劑量來衡量策略的上限」云云。

            • 真正的精準洞察,事后看來,落在自然科學領域的都符合「第一性原理」,落在社會科學領域都是逢迎人性+重演歷史。共同點是:大道至簡。

            • 所以做增長,很像是做股票市場,就應該遠離愚眾,探求本質,多讀讀查理·芒格,少聽聽跨年演講。

          • 3、對結果負責 VS 對過程負責

            • 同是增長職能,做 Branding 操作空間大、灰色收入多、不需要或很難直接跟業績增長掛鉤;做 Growth 則需要完全對每一項改動負責、歸因、反復迭代,成績能被量化和比較,個人收入與實際業績強綁定。前者出入高大上場合,光鮮亮麗;后者在報表堆里加班,灰頭土臉。

            • 增長是多重因素的向量和,包括但不限于紅利、政策、巧合、競品犯錯、肯花錢、狗屎運。再有能力,也無法承諾不受管控的客觀因素?!笇Y果負責」是增長職位的良好愿景,卻是充滿變數玄學的旋轉窄門。

            • 麥肯錫的創始人,就是在親自下場給客戶執行咨詢方案后累癱,郁郁而終的;他生前最后的囑咐是:公司以后只做方案策略,執行層面絕不再親力親為。

          • 4、獨家資源/內幕信息 > 選擇和努力

            • 從平民素人揭竿而起也能顛覆行業,到資本進場收割成熟產業,個人的選擇和努力價值在不斷被稀釋。

            • 你想出驚世駭俗的產品 feature,不如巨頭照抄+資源注入;你清北復交常青藤畢業的戰略分析能力,不及體驗生活的富二代同事打幾個電話搞定渠道和客源。

            • 選擇離錢最近的那些行業(比如網貸、幣圈)時,如果你預先知道誰家有國資背景、「免死金牌」,就能大概率避免莫名其妙踩紅線、暴斃;如果你提前獲悉資本敲定的上市時限,就多少能判斷可花費的預算量級、將承受的業績壓力、有多少「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 5、難跟時間交朋友

            • 政客、醫生、律師、教授在全球范圍內都是越老越賺錢的職業,主要因為它們的專業知識從長期看來,不會發生劇烈變化,所以經驗履歷和自身價值是強相關。

            • 做增長則不然,如前所述,拼的就是認知和資源的不對等。正確的認知,會隨著成功實踐而對外擴散;稀缺的資源,會被敏銳市場的無形之手調劑配平。「Growth Hacks」變成行業通識,小眾技巧演化成常規手段,最后渠道和方法論均失效。

            • 行業總會日趨成熟,用戶也不會永遠犯傻。曾經風光無二的權限漏洞、私域裂變、大數據殺熟的路子如今就被堵死,從業者必須另覓他法。在缺少新技術新平臺的時候,這件事難且未知。

            • 被資本催熟的行業,風口變化迅猛,生命周期被壓縮。本身就不利于企業和個人的積累沉淀。

            • 所以業內的「增長明星」都是各領風騷三五月,穿越周期是奢望。像我這樣寫完《增長黑客》給行業貢獻四五年才過氣的,也就是運氣好。我現在自身的所有輸入輸出,也早已盡量剝離時效性過強的新聞或觀點。我認為如果再寫書,長銷 50 年勝于暢銷 5 年。

            • 如今,我不做流量代運營,但更關注零售快消的商業本質;我不關心平臺扶持短視頻、vlog 的策略調整,但對成熟的好萊塢工業體系產生濃厚興趣;我不去追 36氪、Product Hunt 冒出哪些新的模式,但思考倘若有下一個類似移動互聯網的巨大機會,歷史將如何再度上演;我愛不寫微信公眾號博取轉發和「在看」,只在這封你們每周收到的一對一 Newsletter 里沉淀真實想法。

            • 套用巴菲特的一句話,「如果一個技能/觀點不值得被持有十年,那么它就不值得被持有一天」。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