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微信上線的視頻號?它會成為下一個風口嗎?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3年前

          無論大家如何評價,微信已經進入了全面視頻化時代,歷史不會再開倒車。

          在我看來,有幾個關鍵點需要注意:

          1、可以看出,微信對直播的看重,甚至超過短視頻。從產品邏輯的角度說,直播更類似于群聊,提供的是群體性的即時體驗,短視頻更類似于公眾號和朋友圈,那么你參加群聊更多還是刷朋友圈更多?同時,直播離錢似乎也更近。

          2、直播帶貨的輕度審核,附近直播的打開,會帶來一波早期紅利,不用我多說,懂的自然懂。

          3、視頻號應當首先抓住的人群,是還沒有抖音快手使用習慣的人群,如繁忙的白領“精英”人群和銀發族。

          4、目前視頻這塊有幾個關鍵問題需要論證:

          圈外用戶使用“視頻號”按鈕看推薦流的習慣培養的如何了?

          用戶看超過1分鐘的中視頻的場景是否已經形成?

          粉絲數的商業價值究竟有多大,顯然與幾年前重關注的公眾號不一樣?

          直播的擴散場景有哪些?

          點贊可視化,是否影響了內容擴散的邏輯?

           

          9月22日

          微信視頻號:“財富密碼”?“避坑指南”

          如果因為錯過抖音而流淚,那么你也將失去視頻號了?

          最近幾個月,微信正在加速迭代,視頻號開始放量。

          最近又有消息傳出:到了10月,視頻號有可能向全民放開,開閘放水的時刻到了。視頻號更要與微信直播、小程序、小商店直接打通,同時一波新的流量紅利正在路上。

          看起來,要放大招了?

          行業觀察家們喜歡指點江山,關注的是視頻號的戰略推演。在他們的眼中,“大國”爭端的幕后陰謀、異形大戰鐵血戰士之類,最為精彩。

          但對于咱老百姓們來說,真正關注的就一個事:我能不能做視頻號,這事還有沒有機會?

          “我想通過這事發財,找到新的上升通道,登上人生巔峰,別凈給我整虛的。”

          因此,為了避免本文淪為晦澀難懂的惡臭裝逼文,先讓我們來描繪這樣幾個“動人”的畫面。

          一、賺錢的空間

          (一)“預告片”

          某天深夜,你正在刷朋友圈(或視頻號),忽然看到一條懸疑短片。

          “你知道在熟睡的3小時里,都發生了什么嗎?有一天半夜,李慕陽忽然從噩夢中驚醒,發現窗戶……”

          還挺刺激的?你一下子來了精神,一口氣看下去。

          很快60秒完了,但是這視頻只是一個“預告片”,混剪了幾個非常精彩又懸疑滿滿的鏡頭和場面。你興趣更大了,去哪看正片?

          好在你很快發現,視頻下方有一個鏈接:想看完整版?請點擊……

          你點了進去,一個公眾號的推文頁面打開,上面果然有一則視頻,大約8分鐘。

          你如饑似渴地看下去,這回可以看一個完整的故事了。

          “這時候手機忽然響了,他收到了一則短信,李慕陽定睛一看,嚇得一身冷汗……”

          8分鐘很快過去了,但是你萬萬沒有想到,這故事居然沒有講完!

          這時你才發現,視頻下面有一篇完整的故事,文字的。

          我靠,這是龍王贅婿的套路啊!你幾乎可以肯定,這篇推文看完你也不會知道結局的,后面不是有付費內容,就是有……

          但是你也沒辦法啊,你已經被這個故事牢牢吸引住了,不知道后續怎么行,你必須看下去!

          于是,在地球的某一個角落,這個號的號主刷新了下后臺,又有一筆進賬了。

          (二)“金句集”

          你是個對行業資訊很感興趣的人,某天、你正在刷視頻號,忽然看到這樣一條:

          “今年的創新中國年度峰會召開了,60秒看看大佬們說了什么?”

          反正就60秒,你又是個好奇心重的人,就一路看下去。

          張磊說,要堅持長期主義,做難而正確的事,而非別人都在做的事。

          嗯,很有道理!

          徐小平說,……

          金句一條接著一條,每句都擊中你的心坎,盡管有時似懂非懂,但你還是堅持一路看下去。

          60秒轉瞬即逝,你意猶未盡,好在這時候,你看到下面有一個提示:

          想看其他30位大佬的金句,請點擊:

          于是,一篇公眾號的推文打開了。你看到更多的金句映入眼簾,而且每個金句下面都有完整的詮釋。你更爽了,一路看下去。盡管此時,你已經猜到,文章結尾難免會有:想看更豐富完整內容,請購買……

          但你想,如果內容夠好,我會下單的。

          (三)“講課講一半”

          最近,你和男朋友老是吵架,你隱隱覺得感覺變了。

          晚上刷視頻號,你忽然刷到這么一條:

          如何判斷自己有沒有被綠,注意以下特征。

          如果沒有感覺了,如何平和無傷害地分手?

          哎呦喂,正是你現在需要的,趕緊看下去。

          果然,視頻上出現了一個業界聞名的“老師”,形象友善親和而體面,他講的每句話都很到點,你一下子被點醒了,仿佛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

          如果說有什么美中不足,那就是這視頻太短了,60秒才開了個頭。

          好在視頻下面掛了個鏈接,你點進去,打開一則推文,里邊有一個十分鐘視頻。

          你完全被這個老師的魅力吸引了,一字不落地看下去。即便視頻的下方掛了條廣告:想參加我們的愛情套路訓練營嗎,現在只要99元,加入我們的社群。

          即便下面可能有個小測試:測測你被綠的可能性,付費1元看結果。

          如果此刻你被感情問題折磨的無法入睡,一定會毫不猶豫地下單。

          (四)“互動小游戲”

          你最近刷視頻號,老是會刷到一些小姐姐,原來這是本地的一個女團,每個人都有一個賬號。

          你很快關注了女團中所有的成員,每天看她們的各種生活和表演。

          有時候她們會推薦一些小東東,反正不貴,視頻下面都掛了鏈接,你順手就買了。

          有時候她們會發起小游戲,在這條視頻下方評論,點贊數超過100就可以參加抽獎,中獎了可以獲得和我合影的機會喲。

          當然,你都評論了,還發到朋友群拜托他們點贊,真的見到了幾個小姐姐,還握到了她們冰冰涼軟綿綿滑溜溜的小手。

          而這些點贊數爆表的視頻,當然也都上了熱門。

          到了年底,這個女團忽然宣布,我們要總決選了!在宣布的視頻下方,掛了投票鏈接。

          你可以免費投一票,如果要投更多,需要買她的周邊喲!投票數達到……可以和女團成員見面吃飯。

          你想起了冰冰涼軟綿綿滑溜溜的小手,心里忽然有了氪金的動力。

          (五)“種草種草”

          你最近挺愛在視頻號上種草的,上面的好物評測、種草視頻,下面都掛了小商店。

          你已經不覺得這是啥違和的事情了,抖音上、快手上、手機淘寶上,不是處處都是嗎?

          看短視頻順便買買東西,就跟逛街一樣。

          但是有一天,你忽然看到了一則短視頻!

          那是一個手藝人,正在把蒙娜麗莎刻在一個核桃上。

          老牛逼了!

          他還在視頻的結尾說,大家還想我在核桃上刻什么,留言區說。

          結果下面的評論爆了,最終得到最多響應的回復是:你能把整個陸家嘴刻在一個核桃上嗎?

          說干就干!這家伙真的放出了一個視頻,他正在核桃上刻三座神器:上海中心、金茂大廈……

          接著下方出現了一則消息:想要獲得這枚價值連城的核桃嗎,只要花10元就可以參加抽獎。

          你已經被折服了,你迫不及待想得到這枚全世界只有一個的核桃。

          你當然不知道,視頻號主進行了控評,評論區點贊最高那條是事先安排好的,而“陸家嘴核桃”他已經儲存了1000個……

          (六)“點心店又火了”

          由于疫情,老張的點心店關門了,一關就是幾個月。

          好在,他終于挺過去了。

          復產復工了,點心店也開門了,就是客流忽然沒有以前那么好了。

          平日里,老張也喜歡拍拍短視頻,他的微單用的很利索,拍出來的東東高大上,也會發視頻號,不過流量還不算多。

          有一天,他忽然想到一招!

          如果每個用戶來,我都專門幫你拍拍短視頻呢,內容就是你在我這買點心、吃點心,你如果更放得開、可以隨意說兩句“誘人的好話”。

          我拍了以后,為了把視頻做好發你,得要你的微信號吧?這樣一來,用戶聯系方式到手。

          然后,只要你發了視頻號、加上位置、發朋友圈,下次來我這,可以打一個9折。

          如果你的視頻號閱讀、點贊、評論超過……,會有……

          如果你的視頻號閱讀、點贊、評論超過……,會有……

          當然,贈送的金額一定不能高于“刷假量成本”,這樣如果你造假可就劃不來咯!

          這樣一來,老張就有了若干個視頻號,還有了自己的社群,只要一條火了,所有的成本都不算什么。只要有一條火了,他也就找到了最能幫忙宣傳的人(koc)。

          這樣的故事還可以講很多,這樣看起來,用視頻號賺錢的創意和點子簡直太多了!

          別高興得太早,這樣的事情真的能成嗎?你還得關注這樣幾個要點。

          二、賺錢的要點

          (一)一個公式,幾個關鍵指標

          以上的賺錢模式能不能走得通,不妨來推理一下。

          別怕費腦子,這個推理很簡單。

          1、你的這條短視頻,多少人能看到?(流量)

          2、多少人看了后,會點擊視頻下面的鏈接?(轉化率)

          3、多少人點開下面的鏈接、打開推文(或小程序、小商店)后,會一直看下去,并且最終忍不住下單?(轉化率)

          4、你拍這條短視頻,花了多少成本?你推這條短視頻,花了多少成本?你商品本身的成本是?(成本)

          5、你在123中所獲得的利潤,能不能覆蓋4這個成本?

          這里就涉及到一個公式:客單價*流量*轉化率*復購率-成本(流量獲取成本、拍攝成本、商品率履約成本……)

          只要結果是正的,而且足夠大,這個事情就可以做。

          如果結果不僅是正的,還非常大,這個事情就應該大張旗鼓地做。

          (二)航母邏輯

          以上的每個故事,都建立在一個基礎前提上,那就是你不只做短視頻。

          你還做了中視頻(1-10分鐘)、公眾號推文、小程序、小商店。

          你還布局了私域流量,個人號、社群、企業微信。

          這就是在微信生態里做短視頻最大的要義,也是和抖音、快手、b站最大的不同。

          抖快b就是純粹的視頻內容平臺,而微信不是,視頻號只是它引流的一個小功能、小插件、小模塊,雖然眼下這個階段,這個“小”足夠重要。

          所以那些把視頻號當抖音號做或者當公眾號做的人,一開始就搞錯方向了。

          視頻號+微信生態的其它要件(上方已經列舉)才是王道。

          不要孤立地看視頻號這件事,不要以為正在走來的紅利只是“60秒短視頻的紅利”。

          如果那樣就太狹隘了,微信的生態是一個整體。

          以上這兩句很重要,我要說三遍嗎?

          如果,把過往的公眾號比喻成一艘神勇無敵的戰列艦,那么現在的微信內容體系則像一個航母編隊了。

          公眾號,就是擺在中心的母艦。

          視頻號的60秒,是一架架戰斗機,從母艦飛出去,獲取更多的戰果(流量)。

          私域流量比如個人號和社群,就像是母艦的加速跑道,可以讓飛機從一開始就飛得更快更高(短視頻冷啟動、加熱容易)。

          小商店和付費閱讀,像是母艦的動力系統,把流量轉化為更高的動能(變現賺錢)。

          飛機飛出去,帶回更多的戰績(流量),流量轉化為動能(變現),帶來更寬的跑道、更多的飛機……事情越搞越大了。

          這是一個正反饋、一個賺錢的飛輪。

          只要你抓到了財富密碼,后面的事情只是時間問題了。

          (三)老虎機邏輯

          以上的邏輯看來很清晰了,有沒有雞血滿滿準備干一把了?

          喏,你還是太年輕太幼稚。

          整個賺錢體系,都受到一個關鍵變量的影響。這個關鍵變量是一個不確定因素,好的話那是如有神助,不好的話那就是黑天鵝了。

          這個變量就是,你永遠無法精確判斷一條視頻發出去以后,會獲得多少流量,能不能上熱門?

          于是,你也就很難判斷,你獲得多少流量(真實的不是刷的),究竟要花多少錢!

          這和幾年前的公眾號完全不一樣,那時候的公眾號流量,計算方法就是粉絲數*平均閱讀率,最終結果大差不差,有可能大大高于這個值(爆文),但一般不會遠遠低于這個值。

          但是短視頻完全不一樣了,上熱門主要靠的是算法推薦,而這就變成了一個很玄學的事情。

          過去幾年里,你一定聽過各種對于算法推薦的解讀,黃金三秒、完播率、播贊比、評論率……

          但是,即便你完全如法炮制,視頻發出去的瞬間,你還是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禱:

          上熱門,上熱門,上熱門,求求你讓我上熱門……

          更多的時候,結果是:哇塞,怎么還沒有破播,就這點播放量,勞資拍得那么用心,是不是又限我流量了!

          所以發短視頻,有的時候就像是玩老虎機,你不論對老虎機玩得多熟,每次按下彈射按鈕,還是只能在心里默默祈禱。

          因為最終流量能不能爆,依然是概率。

          你可以通過不斷迭代優化內容去適應算法,可你怎么知道這算法會不會調整呢?

          那么最簡單的辦法是什么?如果一個人,他有無數個游戲幣,或者能以超級低的價格造出無數游戲幣,他就可以玩無數次老虎機,那么中獎的概率是不是大幅度提升了?

          用規模彌補概率,把不確定性降到最低!

          這就是做號黨和短視頻工廠的邏輯,他們運營成百上千個賬號,同時能夠以簡單粗暴到令人發指的方式,工業化生產成千上萬條短視頻,然后一起發出去。

          只要一條爆了,前面的成本就都覆蓋了!

          只要一條爆了,他們就按照這條的方向、套路、腳本再生產幾千條投出去!

          記不記得有一段時間,你老是刷到樊登、馬云、陳果……演講的視頻,或者各種各樣的電視臺主持人視頻,然后發現以“他們姓名+關鍵詞”注冊的賬號都有幾百個?

          記不記得有一段時間,你老是看到n個剪輯視頻,n個龍王贅婿?

          是的,這就是超級老虎機邏輯,一口氣生產n個游戲幣,投射n次老虎機。

          可能作為有些文藝逼格小清新的內容創作者,你打心眼里瞧不起這種行為。但是說實話,你精心搗鼓了半天、精雕細琢,最終的效果可能不如他們好。

          如果你同時不是頂流,高不成低不就,這可就麻煩了。

          當然還有另一種賺錢邏輯,有些短視頻明顯不符合任何算法規則,內容也一般般,可最后偏偏就上了熱門,甚至頻繁上熱門。

          這時候,你可千萬別抱有僥幸心理,或許我也能像他那樣,不搞套路、不按常理出牌?

          因為,人家搞不好背景足夠硬,本身就是“天龍人”,認識“賭場老板”,拿到了“老虎機的后門”呢?

          (四)未來屬于“中視頻”

          短視頻太短了,尤其視頻號只有60秒,感覺根本說不完,也放不進什么內容,更別說立人設了!

          問題在于,我們的思維是不是太狹隘了?

          為什么一定要在60秒說完?

          為什么一定要把所有東西都放進60秒里?

          為什么一定要強求通過60秒來立你的人設,你又不是三毛,張樂平畫四格就可以了?

          別忘了,視頻號下面可以加鏈接,這樣一想是不是豁然開朗了?

          60秒只是用來引流的,短視頻比起中視頻,一個優點是“容易爆、一爆就不得了”,缺點是“概率太不清晰,爆不爆像玄學”。

          所以如果追求更穩定的流量,還是要看中視頻(1到10分鐘)。

          要想容納更豐富的內容,要想帶來更充分的購買動機,要想立人設,還是要看中視頻。

          畢竟,地攤文學雖火、各種簡報快訊每天很多人看,但這種娛樂均low碎片化的內容,好像立不起任何作者的人設。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還記得微博如日中天的那會嗎,140個字的表達風靡一時。

          當時很多人以為,中長內容沒機會了,以后人類的思維就是碎片化的了。

          可是后來呢?

          最終成為整個自媒體帝國的中堅力量的公眾號,其主流恰恰是1-5000字的內容。

          這就是過去一百年來人們的閱讀習慣,其實一點也沒改變。說到底,這和人們的閱讀習慣有關:

          一是非常繁忙的時候,想要忙里偷閑純放松,這個時候要的就是簡單粗暴迅速爽。

          二是有大把時間的時候,就會想要沉浸其中、追求心流體驗來殺時間。學知識也好,看短劇也罷,追求的都是一個思想或情緒的深刻體驗。

          短視頻和中視頻,恰好對應來這兩種需求。

          這就好像人們吃飯,特別忙的時候吃快餐、全家羅森就好了。

          不那么忙的時候就要下個館子、吃點好的。

          如果天天吃快餐,沒營養還發胖,最后也會吐了的。

          短視頻就是一陣流行風,看久了、時間沒了還空虛無所得,人總該膩味的。

          在中國除去最繁忙的一線城市年輕白領們,在更廣大的范圍內,下沉市場、銀發族、寶媽們、z世代年輕人……這中間的閑人總是很多,有大把的時間,不至于繁忙到只能看幾十秒短視頻。

          所以發現了沒:

          最近公眾號里發中視頻的內容、似乎流量更多了。

          b站和西瓜明爭暗斗、打得不可開交,爭的是中視頻。

          知乎開始全面扶持視頻內容了。

          新浪微博、小紅書推出了自己的視頻號且都是大于1分鐘內容。

          甚至抖音快手的內容也開始變長了。

          巨頭們都反應過來了,中視頻戰爭正在全面爆發,短視頻的虛火終將消散,未來屬于中視頻。

          (五)圖文作者的短板

          最近很多圖文作者,都在想著轉短視頻的事情,很多平臺也在張羅著“文章視頻化”。比如西瓜的活字計劃,b站的視頻化供應商。

          很多人以為這事很容易,不就念個稿配個畫面嗎,要么露張臉演講兩句,以前高大上的分享會不是常去嗎,動不動上臺做分享嘉賓、掌聲雷動。

          結果,他們一做,就掉到坑里了。

          文章是寫出來的,但視頻絕不是念出來的、而是說出來的。書面語和口語完全是兩種邏輯,如何說給你的粉絲聽,這可不是一朝一夕能會的。

          你參加大會,臺下的人當然給你捧場,而且距離太遠、也看不清你的中年油膩臉上有多少痣和斑。但是短視頻發出去,推送給的人往往都是“專業圈子之外的人”,誰知道你是誰?一張中年油膩臉湊在鏡頭跟前,還中年油膩地講道理,反不反胃?

          更嚴重的問題是,寫文章我們往往追求信息密度和信息量,一方面字數總是剎不住(比如本文),另一方面總是恨不得加入無數信息點。

          但是短視頻,其實10分鐘最多也就3000字,信息密度也是很低的。

          如果從純專業的角度,你會覺得10分鐘下來、壓根沒聽到幾點內容,更多的是一些廢話:

          自吹自擂立人設的話,求彈幕求三連的話,賣各種梗兒引發彈幕吐槽的話,各種提問故弄玄虛勾著你的話……

          就像是一瓶美酒,去掉了多數精華,還被嚴重摻水。

          但是怎么辦?這就是短視頻觀眾要的,人家臨睡前、吃個飯來看你短視頻,主要的目的是娛樂爽快,而不是來費腦子添堵的,就算學知識那也是“在娛樂爽快中覺得自己學到了可以吹牛逼的知識”。

          從這個角度說,圖文作者轉視頻,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文案如何轉成腳本”,不要小看這一點,它需要的是二次創作,加入一種網感。

          這種網感的缺失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決的,就像默片演員拍不好有聲電影,作家常常不是好導演。由于短視頻的算法推薦和規則不透明,這就導致原先公眾號時代依靠社交關系可以解決的一切,在這里完全走不通,一個貴人的分享幫不了你,你需要的是若干個不知名用戶自然的完播、互動。

          這是非常殘酷的,很多人很難過渡到這里。

          另外,自媒體作者千萬不要延續公眾號時代的臭毛病。

          千萬不要好為人師!千萬不要好為人師!千萬不要好為人師!

          作者們好為人師的沖動,和用戶們普遍抵觸說教的本能,正在構成一組尖銳的矛盾。

          視頻號上幾萬贊的不是很清楚嗎?感性的往往大于說道理的,哪怕說道理的,用講故事來說也是超過列邏輯123的。

          (六)視頻號不要復制抖音快手模式

          因為視頻號一上來是分發給你的好友和二度人脈的,而非其他平臺那樣,分發給不確定的人或者下沉市場人群,冷啟動的思路完全不一樣。

          這是個大坑,筆者一開始也用抖音快手的思路,做一些娛樂搞笑視頻破播放。結果就有人留言:你還是寫文字更好,你做視頻有點不持重,影響人設。

          持重?

          筆者的朋友圈多是創業者、媒體人、投資人、互聯網公司中高管,他們會在意這個。

          如果不符合他們的審美要求,最初的完播和點贊就不會有,那如何擴散?

          (七)不要過度推廣。

          很多人建立了互贊群,一上來各種發紅包求贊,久而久之透支人際關系不說、還會讓自己背上莫名的包袱。

          但是你想過沒有,視頻號目前最重要的指標是完播,如果人們只是點贊而不完播,反而會降低你的推薦權重。

          這簡直是南轅北轍!

          (八)不要害怕錯過。

          現在視頻號上有一批率先嘗到甜頭的,動輒張口閉口:

          我今天粉絲破萬了。

          我這條視頻,閱讀偏偏十萬加了。

          我已經賺到第一桶金,幾百萬了。

          這些人還往往抱團互推、互捧臭腳,你是不是看得焦慮無比?

          其實大可不必,你還記得最早火的那批微信公眾號和微博號嗎?現在還火的有幾個?

          不要怕熬,不要怕寂寞,要經得起時間,要打磨產品。

          (九)從一開始就帶貨。

          從一開始就加鏈接,鏈接里一開始就賺錢。

          很多人還是老思路,要先養粉絲、“豬養肥了再殺”。

          但這個時代,白嫖黨太多、路人粉太多,你這樣做到最后就是搞了一頭虛胖的豬,要么根本養不肥、要么根本無法下刀、要么下刀了發現沒幾塊能吃的肉。

          現在這個時代,就是講究“趁著熱乎割一茬是一茬”。

          如果你一開始不商業化,那么真的粉絲上去了,你又會束手束腳放不開,這個世界上到處是可能罵你恰爛錢營銷號的白嫖黨、扛精和噴子,想捶你那不是分分鐘?

          所以,還不如一開始就亮牌,我是提供價值,但別指望我用愛發電,我也是要恰飯的。

          定位越垂直、價值越清晰、私域流量越豐富,越好賺錢。

          (十)警惕開大會、割韭菜的人

          前面說了,視頻號上有一群動輒張口閉口秀優越、渲染焦慮的人,你得警惕這些人。

          看過成功學大會和傳銷大會吧,還記得互聯網剛起來時互聯網上到處是教人賺錢的人吧,是不是感到了某種熟悉,熟悉的套路,熟悉的配方,熟悉的味道。

          沒錯,他們中間很多不是通過視頻號賺錢,而是通過“教你用視頻號賺錢”來賺錢的,簡言之割韭菜的。

          你去學他們毫無意義。

          首先,他們的數據可能不一定是真的,現在視頻號刷贊、刷粉絲有多便宜,儂曉得伐?

          其次,就算數據是真的,他們也有可能是“天龍人”(瞎猜的,微信爸爸別打我),因為最早被邀請,得到了最多的扶持紅利。你確定你自己可以是天龍人?

          再次,就算他們不是靠身份背景,他們的社交圈你也復制不來,給他們點贊的都是大佬,冷啟動效果一流,你有這樣的社交圈?人家經緯的張穎發個滑雪都能幾萬贊,你發個滑雪試試?

          最后,就算以上都不是,人家貨真價實內容牛逼。這時候更麻煩了,這種內容生產來自長時間深度積累,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你覺得你積累足夠。

          行業里常說,聰明人總是發現問題、尋找方法,而屌絲只是盲目堅持、感動自己。現在很多發視頻號的人就是這樣,明明內容還差的可以,肚子里就那點貨,卻執著于日更,執著于發紅包求贊,仿佛自己這么拼就可以感動微信爸爸了。

          少逗我了,選擇大于努力,尤其是大于沒腦子、沒思考的努力,純粹感動自我的努力只是自嗨。

          另外,以上的秀優越黨中還有很多挺喜歡開會,動不動打著視頻號的名義,搞上“全球全宇宙”的名號,拉上幾個大佬和機構站臺,搞得挺高大上。

          然后呢,就是賣門票,普通票幾百,vip幾千。

          還動輒發視頻:能獲得這么多牛逼的人脈和分享,你又真的想成功,會在乎這幾個錢?

          噗,割韭菜不帶這么玩的,搞得和洗腦傳銷大會一樣,實名diss一下。

          今天的很多行業峰會,那是行業真的穩定成熟了,真的有牛人分享干貨,門票也算良心。

          可視頻號,一切才剛剛開始,八字沒一撇,江山大勢還遠沒確定呢,就開始玩這一套了?

          人家微信官方也辦了創造營,可怎么沒見這樣收錢呀。

          恰飯可以,有些人那個吃相……

          過去幾年,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幣圈的泡沫,早就讓我們認清了很多大會的面目。

          事實也證明,頻繁跑會、到處混臉熟的人,一般都不會有太大的成就,你以為你得到了人脈,大概率就是換張名片、加個微信,大佬根本懶得回你、或者“你是誰”。

          圈子很現實的,只有自己足夠硬,才能得到足夠硬的人脈,其它都是無效社交,是微信上的“擴列之交”。

          而就像公眾號時代一樣,最終有大成就的,一開始都沒有跑會,都是埋頭苦熬打磨產品、獨立思考不斷迭代的。

          他們成功以后當然會去大會上分享,不過當然……一般都是有所保留的,真正水面下的看家本領誰會說。

          他們只會說:“我用心生產內容,堅持日更,依據算法建立選題庫和關鍵詞,建立私域流量……只有真正提供價值,獲得的粉絲才足夠優質……”

          嗯,這也確實是喜歡大道理、片湯話和感動自己的屌絲們最愛聽的內容。

           

          8月31日

          經歷過互聯網和app創業時代,對當下的很多事情,會冷靜很多,視頻時代要以史為鑒:

          1、一切從用戶出發,而不是從自己出發。自娛自樂、好為人師的東西可能暫時互相捧場,長遠一定沒有價值。

          2、不符合邏輯和常理的事情一定走不長,相信你的判斷,但是如果有人還在哄抬之,如果不是傻,就一定是想利用其割韭菜,他有其他以此概念賺錢的門道。

          3、不僅要有創意,也要有概率意識,不僅覺得這事有可能,也要想這個可能是萬一還是億一。

          4、沒有團隊化就會能力不足,團隊化了又會覺得很多人做事成本上去了、效果未必如自己一人,團隊化永遠是冒險的重要一步。找人、找厲害的人永遠是第一要務。

          5、不要相信別人承諾的各種資源和機會,哪怕這種誘惑讓你眼前一亮,沒有實際閉環和利益往來都等同于畫餅。

          6、必要的高調,有時候不是為了給用戶講故事,而是為了同行的圈子,但是這類圈子是否真的有用?很可能真正賺錢的,最后都是你發現不混圈子、不被四處吹捧的。

          7、分享精神和快速迭代驗證的意識都非常重要,但面對完全陌生的深水,很多時候大家都在信息差中,這時候與人討論除了緩解寂寞,其實意義不大。

          8、對任何虛假繁榮時刻保持警惕,眼看他起高樓,眼看他宴賓客,你再等等。

          9、對于人性要去理解,但不一定要真的去刻意迎合所謂的平均審美,你做不到就會夏蟲語冰,正確的做法是用一套技術手段自己去接近。張一鳴自己不需要去迎合二三四線城市的屌絲文化,但他的產品一樣可以通過技術捕捉到。

          10、太混人際場的人,如果找不到太善鉆研的人,兩者還不能認識到自身局限而緊密配合起來,那么一定雨打風吹去不會有大成,反過來亦然。

          11、不要打雞血,不要一廂情愿,不要精神勝利法,這本質和宗教信徒或者狂熱賭徒沒有任何區別,創業者是積極樂觀又時常悲觀的。

          12、也不要相信毫無理由的抱團取暖,其實是沒有解法的互相欺騙,更不要相信沒有邏輯閉環的每日堅持,本質就是一種戰術勤奮掩蓋戰略懶惰,我天天拜佛總會好運的……

          13、不要試圖去教別人,或者改變別人,甚至他們來提問也假惺惺回應,因為他們多半不是真想來問。遇到笨蛋如果沒有剩余價值可以榨取,就趁早遠離,把時間留給自己和正確的人事,這一條看起來殘酷其實是創業者應有的自覺。

          14、書生們無法戰勝的,是內心對于“造假修真”的道德排斥,是對于low的鄙夷不屑,是對于缺乏原創精神的不爽,是對于關系資源的本能抗拒,是不做分享不好為人師的漫長寂寞,是法律道德邊界的恐慌……但是很遺憾,在我們這個社會,以上各條客觀上可能是最正確的,雖然很難看。

           

          7月14日

          關于視頻號,有幾個觀點:

          1、雖然現在搬運的很多,但是最后能做起來的肯定是和抖音不一樣的,視頻號的優點在于建構在微信體系中,可以和公眾號、中視頻、社群有效結合。大家不妨想想,有哪些有趣玩法?

          2、建立在朋友在看基礎上的分發模式,則早期做了微商和私域流量的真的太占便宜,特別冷啟動時。這塊未來可以“賣水”。

          3、視頻號的關注可能不會被太多瀏覽,所以短期內我認為如何快速打通變現閉環更有意義。

          6月23日

          張小龍在下一盤大棋,下一步抖音?

           

          一、張小龍出手了

          終于,微信視頻號“開閘放水”了。

          愈演愈烈的視頻戰爭進入關鍵時刻,如日中天的抖音正迎來史上最強對手。

          6月21日,我們經歷了魔幻的一天,上午夸父下午追日,到了晚上微信仿佛都看不下去了。有生之年,我們第一次發現微信的朋友圈居然崩了,2020年真的是分分鐘見證歷史。

          但也有人說,這是微信在憋什么大招吧,估計微信教主張小龍又在整什么新花樣。

          就在這兩天,微信的各種傳聞不脛而走。

          一方面,低調內測“小商店”功能,可以帶貨、直播,似乎是要對忙于618帶貨的阿里、拼多多、抖音、快手們來一場奇襲。

          另一方面,升級版本的微信正在迅速開放視頻號注冊,越來越多的人正在開通視頻號。

          果然,在魔幻的一天之后,一條張小龍的朋友圈忽然“泄漏”出來:2億,是個開始,mark一下,因為再不mark就三億四億了。

          就在這一天,騰訊的股價又一次走向歷史的峰巔。

          2億!視頻號用戶數還是日活躍破2億了?

          那個躊躇滿志、攻城略地的張教主又回來了,接下來的話表明一切才剛剛開始:很多次迭代,還有很多很多行代碼……我說的是新版視頻號。

          在整個移動互聯網都剎那進入視頻時代(長中短視頻、直播)之后,蟄伏已久的張小龍再次向業界亮明他的野心,在經歷視頻動態的短暫失利之后,這一次張教主認真了,張教主要玩真的。

          視頻號真的有2億用戶或者活躍了嗎?筆者觀察到一個有趣的現象:

          一方面,圈內的同行(產品經理觀光團)們紛紛嘲諷質疑,里邊的內容太low了,不是中年大叔講課,就是渣畫質,占了“掃一掃”位置的提醒也太粗暴,我早給他關了。

          另一方面,我忽然發現在視頻號的朋友點贊中開始出現很多陌生又熟悉的身影。沒錯,他們是tmt圈子之外的人,政府單位的、傳統行業的、銀發族的、下沉市場的……

          視頻號的爆發可能是真實的,只不過他出圈了,這場驚天巨變發生在我們這群喜愛裝逼的行內人視線之外。

          天天瀏覽視頻號,會發現一些非常奇特的現象,在眼下的抖音、快手那里絕對看不到:

          一是奇葩的頂流。一些完全無法理解、動輒點贊10萬?的號出現了,卻不是李子柒、papi醬、朱一旦那樣的內涵制作。比如一些“拜佛”號,里邊全是各種佛陀+梵音;比如一些木雕號,里邊全是匠人雕木頭,并且一定要套路滿滿地表示“別發了,沒有人會給農村人點贊的,沒人會關注我們的”;更有甚者,一個只有學生帥哥打籃球的號,居然每條都是10萬?。

          二是穿越與土味風。視頻號正處于明顯的“野蠻生長”階段,就像公眾號剛起來時那樣,很多人直接搬運其他平臺上的熱門視頻,居然屢屢得手破播,另一些人開始玩一兩年前在抖音快手流行的套路。于是,剎那間我們忽然覺得自己穿越了,各種性感暴露美女、雞湯正能量、殘酷吃播……但依然可以獲得驚人的流量。

          三是割韭菜的人來了。我發現了一個叫大c的家伙(此處隱去原名,避免廣告),他用短視頻把用戶引導到推文(長視頻)里洗腦,再引導去小鵝通頁面賣課,1000元的課居然已經賣了700多份。這讓我忽然想起公眾號剛起來時,先是程苓峰,后是羅振宇,他倆賺到錢的消息讓整個圈子打了雞血,人們紛紛涌入,這大c會是視頻號時代的羅胖嗎?而另一個籃球號則是引導觀眾去自己的個人號,里邊都是賣球鞋的。

          經過分發機制的調整(主推朋友點贊評論)和一段時間的沉淀,先前飽受詬病的“中年大叔臉上課視頻”漸漸減少,一個各種類型視頻百花齊放、魚龍混雜的時代正在到來。公眾號最初兩年的情況重演了,未來似乎孕育著各種可能。

          看來,這是張小龍志在必得的一仗,微信必須贏。

           

          二、大爭之世

          最近這段時間,微信麻煩不斷。

          作為中國移動互聯網史上最龐大的帝國、滿載榮光與毀譽,它似乎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是中年危機、英雄遲暮、創新力早已不再?還是寶刀未老、年富力強、正躊躇滿志于下一場戰役?微信迫切需要給出一個響亮的回答。

          這是一個人類平均注意力只能維持8秒的時代,即便微信已經無數次證明了自己的偉大,但健忘的輿論永遠只盯著下一刻,“一代新人換舊人”世態炎涼 從來如此。

          一方面,微信與蘋果之間的摩擦已經持續了數年,小程序的推出在ios端一直命運多桀,這相當于是在生態里邊建生態、應用商城里建應用商城,當然是動了蘋果的蛋糕。

          雙方明爭暗斗、博弈已久,最終蘋果作出了讓步,但對其中的“虛擬支付”緊咬不放。要虛擬支付就得走ios,30%的過路費一分也別想少。

          中美關系壓力加大以來,蘋果似乎變得強硬,我們不知道這里邊經歷了怎樣的步步緊逼,最終微信作出了悲壯的抉擇:公眾號關閉所有ios端虛擬支付,一時輿論嘩然。

          一方面,微信與抖音的戰爭已經持續了數年,盡管從產品角度說兩者完全不是一個品類、但是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吃瓜群眾仍然執意要把他們放在一起比較。

          畢竟,這兩個產品都是各自母公司最耀眼的“第二曲線”,也都最長于“搶用戶時間”。在用戶總時間一致的情況下,抖音用戶時長的增長就是對微信的積壓。

          此時的抖音,其海外版tiktok正在全球范圍內與臉書開戰,居然把扎克伯格壓制得不行,這是騰訊一直想做沒有做到的;同時在國內全方位地投入了“直播帶貨”中,其力度之大,儼然已經有了點叫板馬云、變身新一代淘寶的意味。

          無論雙方如何回避,微信與抖音終有一戰,并且事實上已經開戰了。

          在更大的范圍內,整個移動互聯網正從“app時代”進入“視頻時代”,那些天天想著開發一款應用、拿到巨額融資、進而改變世界的產品經理們漸漸沒了聲音,舞臺的中央被短視頻創作者和直播網紅們占據,畢竟用視頻內容獲得規模流量、進而商業變現,在本質上和很多app創業并無不同,但是視頻的門檻和成本低多了。

          作為微信內容的基本盤,在公眾號上創作圖文內容的作者們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焦慮。“不會做視頻就是古典自媒體人”,這是一種無情的揶揄。

          (視頻)內容創業者的日子一點也不輕松。伴隨著去杠桿去泡沫的推進,甲方預算的急劇壓縮,整個互聯網圈正面臨著“品牌廣告”向“效果廣告”的歷史性變軌。與之對應的,各大平臺都在內容分發模式中強化“算法推薦”,降低“粉絲關注”的權重,過去那種只要積累了巨量粉絲就可以隨便發發內容、高枕無憂吃廣告費的時代正在過去,直接帶貨變現正在成為新的潮流。

          正如蛋解創業說的那樣,過去是豬養肥了(粉絲積累到一定量)再殺,現在是趁著熱乎(上熱門)有一茬割一茬。

          作為最龐大的內容生態帝國的構建者,微信必須適應這種變化。果然,訂閱號從按時間順序排列轉為基于算法推薦(常讀用戶)的亂序排列,引發了史無前例的地震,有人說這是跑到“敵人”(字節跳動)的優勢戰場上打仗,是自毀長城。

          歷史進程到這里似乎凝滯了,接下來的戰役將會怎樣?一切忽然變得微妙有趣起來,似乎有無窮變數和可能。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不妨讓我們回顧微信崛起史上那幾場決定命運、震撼世界的關鍵戰役,或許可以找到線索和脈絡。

           

          三、荷爾蒙奇襲

          十月對于中國人來說,從來都具有特殊的意義。100年前的那個十月,一聲炮響為我們帶來了全新的社會。

          而2010年10月,一個改變移動互聯網的革命靜悄悄地發生,一款叫kik的(免費)手機即時通信應用忽然上線,只用了15天就吸引了100萬用戶。

          這是震撼世界的15天,歷史只屬于有心人。千里之外的廣州,騰訊廣研院的張小龍敏銳捕捉到了這一信號,空氣中彌漫著變革的氣息。

          他當即給馬化騰寫了一封信,表示要開發一款“可以在本地通信錄建立聯系、并實現免費聊天的產品”。理由只有四個字:這是未來。

          馬化騰的回復也只有四個字:馬上就做。

          但是,張小龍并不是唯一發現這個機會的人,即便在騰訊的內部、也有至少3個團隊在做一樣的事情。

          此時的騰訊正面臨中年危機,qq尾大不掉、向移動互聯網的轉軌一直不順,人人網、開心網、新浪微博你方唱罷我登場,企鵝帝國的光輝一時被遮掩。

          在騰訊之外,明星創業者雷軍也開始向kik進軍,據說產品立項比張小龍早了一個月,這款叫米聊的app一經推出、立刻名聲大噪、被寄予厚望。加上之前的飛信、go短信,行業看來要變天了。

          與雷軍相比,張小龍的團隊只有大約十人,用了70天。

          2011年1月,這款被馬化騰命名為“微信”的app終于上線,介紹很簡單:熟人間的通信工具,可以免費發短信和照片。

          但是業界的反響卻出奇地冷淡,有用戶評論道:他不能像飛信那樣給電話號碼發消息,也沒有qq的功能。那要這個應用有什么用。

          當時的微信確實太簡陋了,但是對于張小龍來說,這只是一場漫長迭代升級的低調開端。他在飯否上輕描淡寫地寫道:哥做的不是產品,哥做的是發揮潛力的自由。

          幾年之后,我們才明白這句話的意義。

          微信的第一場戰爭開始了,對手是雷軍的米聊。到2.0時,米聊有1000萬用戶,微信有400萬用戶,差距看起來有點大。

          “哥喜歡的不是產品,是戰爭。”就在這時,張小龍魔術般的金手指開始生效。

          第一場突襲戰發生了,我們看到張小龍在飯否上感嘆:還是你們用戶爽,哪里爽到哪里,苦的是做互聯網的,要整天分析你們的陰暗心理好讓你們更爽,還不能明說。

          后來的事情,我們知道了,在雷軍躊躇著不知道該推出什么功能時,微信一口氣推出了附近的人、搖一搖、漂流瓶,霎時間居然成了當年的“十大約炮神器”之首。

          張小龍改變了游戲規則,用戶日增長轉眼提升到10萬。2011年7月,微信已經追上米聊。緊接著,在發布了433天后,微信用戶已經破億,而米聊的用戶規模永遠停留在了3000萬。

          聲言“人欲即天理”的雷軍最終沒有看懂人欲,洞悉了荷爾蒙與窺探欲的張小龍贏得了微信的第一場勝利。他長嘆一聲:這兩年,我博覽了群書與群山,路過了死亡之谷和罪惡之源,現在終于可以坐下來喘口粗氣了。

          而馬化騰,終于找到了那張心心念念地通往移動互聯網的船票。

           

          四、誰是王冠上的明珠

          當微信擊敗了米聊、拿下即時通信的頭一把交椅時,整個移動互聯網的戰爭才剛剛開始。

          當時如日中天的應用是新浪微博。如果說,2g時代的殺手級應用是短信,那么3g時代呢?很多人認為是微博。

          你還記得那個時代嗎?微博就像今天的抖音、朋友圈一樣,是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刷、永遠刷不完的存在,是所有公共輿論熱點的中心。人們壓抑了已久的旺盛表達欲,在那里肆意地傾瀉放飛。

          但是,酷愛飯否吐槽的張小龍一點都不感冒:

          “原來新浪微博的貼量那么低,才2500萬條。”

          “對微博損害大腦的擔憂是不無道理的。”

          “上新浪微博的意義在于,傻逼不光是全國性的,而且全國聯網了。”

          “他人即地獄,那么,微博是地獄的復數。”

          “微博是洪流。看似波瀾壯闊,里面都是沙子。”

          在那個時代,微博的爆發確實有其歷史原因,一方面人類剛剛進入碎片化時代,140字的表達帶來了一種沖擊。另一方面,與今天動輒明星出軌熱搜癱瘓不同,當時的微博更具有公眾輿論意見表達的屬性,人們熱衷于圍觀各種熱點事件、針砭時弊。

          一個副作用就是水軍與僵尸粉橫飛、網絡暴力與人肉搜索盛行,一個用戶用不了多久就很容易被各種垃圾信息、負面情緒、網絡噪音包圍,久而久之不想說話、淪為沉默的大多數。

          作為一個內向敏感的人,張小龍敏銳地發現了這一點。

          他推出的是一個組合拳:公眾號+朋友圈,這更像一個“私人的微博體系”。你可以任意地創作內容、分享動態,又不必太擔心被各種公開刺眼的信息垃圾轟炸。

          此時的張小龍已經不再掩飾他的野心:如你所知,微信不只是一個聊天工具,一切從照片開始,你拍了一張照片,你就擁有了自己的相冊,在朋友圈你可以了解朋友們的生活方式。如你所見,微信,是一個生活方式。

          當時的微博似乎并沒有把這一切放在眼里,如同今天的抖音一樣,他們依然是“最高效率的傳播陣地”,依然是各種社會公共熱點發酵的地方。

          微博確實更快,但是微信的流量更穩。

          在這場時間的賽跑中,張小龍顯然一點都不著急。

          2013年8月23日公眾號正式對外放出,15個月后已經突破200萬,到2015年10月已經有1000萬個公眾號。與此同時,微信的用戶也一路走高,突破4.7億。

          流量更快和更穩、誰更重要,幾年之后再看微博和朋友圈,答案已經不言自明。

          歷史最終證明,社交是王冠上的明珠,微信才是真正的3g時代殺手級應用。

           

          五、偷襲珍珠港

          張小龍的出拳越來越快,越來越猛。公眾號推出的同時,微信也推出了“支付”。

          本來,社交、位置、支付就是移動互聯網的三大基礎設施,想要構建龐大帝國的微信不可能錯過。但是當時的人們并沒有想到,這個微小的動作,帶來了騰訊和阿里最漫長持久的戰爭。

          馬云顯然不會輕視微信,支付的推出意味著什么不必多說。在那一刻,這個擅長洞察的戰略家早已洞悉了一切,阿里和支付寶的一系列防御布局緊鑼密鼓地開展。

          但是他無法洞察的是,微信將在什么時間、從什么位置切入。

          張小龍可能也沒有猜到,在后來的一些記錄中,當時的辦公室里忽然響起了一陣歡呼,原來一個應用被團隊成員做了出來。

          這個應用就是微信紅包。臨近春節,騰訊張志東指定一名團隊成員帶著10人小隊,研究怎么改進給騰訊員工發紅包的方式。但是誰都沒有想到,這款只是為了改進內部效能的小應用,居然成了騰訊撬動整個支付市場的關鍵利器。

          一切發生在2014年春節,微信紅包毫無征兆地推出。轉眼間800萬中國用戶發出了4000萬紅包,綁定銀行卡用戶在一夜之間破億,這是支付寶用了接近8年才完成的成績。

          “偷襲珍珠港!”馬云發出了這樣的驚呼。

          接下來的幾年,兩個馬爸爸率領互聯網上最龐大的兩個帝國大打出手、短兵相接,在支付、電商、社交、o2o、共享單車、人工智能……等幾乎所有熱門領域開戰。許多年后,人們可能很難相信這場戰爭的開始,其實是因為一枚紅包。

          這是一次蝴蝶效應,幾年后另一場蝴蝶效應襲擊了阿里。

          盡管多年征戰,阿里還是守住了基本盤:電商?支付。尤其在電商領域,盡管騰訊已經先后投資了京東、蘑菇街等一堆競品,甚至組建了“反阿里聯盟”,但卻始終不能動搖阿里分毫。

          但是此時,龐大的阿里帝國依然有裂隙:一是龐大的微信流量它沒法有效使用,其它騰訊投資公司用得也不好,這進一步導致諸如下沉市場、銀發族人群,電商們無法有力觸達;另一方面,阿里帝國的生態已經出現了頭部效應和利益板結,很多長尾商家沒法賺錢。

          張小龍顯然捕捉到了這個裂縫,但是內向敏感的他并不打算自己做電商,而是上線了小程序,向各大合作伙伴們放出微信流量和各種能力。電商這一仗,誰有能力誰上吧。

          后來的事情你知道了,另一個杭州人黃崢率領拼多多,利用微信端的“拼團、砍價、分銷、裂變”異軍突起,以閃電般的速度建立起新的電商帝國。黃崢本人的財富也超過了馬云,位列馬化騰之后。

          雖然電商戰爭才剛開始,但張小龍又贏了一程。

           

          六、張小龍的魔法盒

          回顧三大戰役,我們會發現張小龍的四個特點:

          一是喜歡創新。過去人們常常詬病騰訊“山寨抄襲”,但絕對沒人敢這么說張小龍。從微信的總體規劃,到公眾號、朋友圈、支付、小程序的迭代,可以看到他從來都不是簡單粗暴地一味模仿,而是按照自己對中國人各種微妙隱晦心理的洞悉,對關鍵位置進行了不起的創新。

          二是擅出奇兵。孫子兵法有云“以正合以奇勝”,無論最初的微信,還是支付、公眾號、小程序乍一看都平淡無奇,但是張小龍總是善于從你意想不到的角度發起攻擊,他抓住的總是魔鬼般的細節。再進一步說,附近的人、紅包、拼團……這些細節的位置總是發生在“社交”,利用人們的社交行為是張小龍魔法的關鍵。

          三是善于抓住對手弱點。從米聊到微博,再到阿里,對手的弱點都被張小龍看得死死的。

          四是不著急。他從來不急于在短時間內打敗對手,而是小火慢燉,先做好各種水電煤基礎設施的布局,開荒施肥改善空氣……一旦時機成熟,則忽然以震驚世人的迅猛速度完成突擊。

          如果說,阿里、字節更像是德軍的閃擊戰,張小龍的打法則更像是蘇軍的“大縱深”。

          但是現在,微信也遇到了命中注定的對手,抖音。兩個馬爸爸對掐之后,兩個“張教主”也不可避免地要對決了。

          但是進軍短視頻這一步并不容易。對于微信來說,已有的產品功能足夠豐富,甚至有些“過重”了,在這樣的交互基礎上加上短視頻真的可行?

          看起來,這樣的疊加似乎對抗了張小龍早期的產品觀:

          “一個產品,要加多少功能,才能成為一個垃圾產品啊!”

          “你問我們和競爭對手比有什么區別,我說我們沒有她們那些臃腫艷俗的部分。”

          外界開始質疑,微信是否不再克制、失去了初心。張小龍的回答很簡單:“微信沒有克制,做一個好的事情并不是克制什么,而是要判斷什么樣的事情是該做的,什么是對的,什么是對錯,這樣一系列的判斷很理性的過程,而不是靠一個感覺我這樣很有情懷就好了。”

          但是第一次嘗試“視頻動態”卻華麗地失敗了,人們開始意識到,盡管張小龍的每一次行動都能成為大新聞,但也有很多大新聞不了了之。

          那么視頻號呢?

           

          七、戰局推演

          微信視頻號與抖音的戰爭,可能成為移動互聯網歷史上最后一場史詩級戰役。在此,讓我們先理一理兩個關鍵問題:

          1、抖音的軟肋

          盡管抖音已經是當下互聯網最受歡迎的當紅炸子雞,但他并非毫無弱點。事實上,抖音生態中一樣有很多叫苦不迭的商家,光鮮亮麗的背后家家有本難念的經,而且有苦說不出,虧欠破產的最近爆出不少。

          一是抖音粉絲價值低,假粉很多,內容分發基于推薦而非關注,所以你無論有多少粉絲、只要內容水一點,播放量都會少得可憐。在這種邏輯下,你的每一次視頻發布都是“投稿”,都是為平臺打工,你也很難向甲方爸爸證明自己的廣告價值。

          二是算法推薦有時不靠譜。很多創作者表示“豆莢”投放像玄學,投放結果完全看不懂,換個時間可能完全不同,而一些看起來很low的內容卻能超越精心制作的內容、屢屢破播成為頂流,這對人的信心打擊很大。

          三是平臺變臉太快,一開始都是唱歌跳舞帥哥美女,后來又是vlog雞湯,接著是知識分享,接著是各種尬反轉的短劇……如今又全面撲向直播帶貨,裁判員過段時間一個主意,游戲規則總是在變,流量權重很不穩定,讓創作者沒有安全感。

          四是不容易適應用戶狀態的轉變。

          從產品的角度說,用戶看短視頻,有的時候純粹是太忙了,閑暇之余要放松,這時候視頻越短促放松越好。

          有的時候是閑著無聊要殺時間,這時候視頻可以長一點,關鍵是有意思、激發好奇、讓用戶進入心流狀態。

          有的時候真的是學習求知欲爆棚,想要學習各種知識資訊。

          抖音算法再強,也不可能獲知用戶拿起手機那一刻的心態,往往還是按之前積累的興趣數據去推薦,久而久之就容易厭棄。我想搞笑放送時你給我發一堆知識視頻,這是什么鬼!

          所以今天的抖音很像當年的微博,娛樂性和話題性很強,傳播效率很高,流量來得很快,但是流量沉淀很不穩定,你很難確信那些流量是自己的流量、而不是抖音的。

          還是蛋解那句話,以前是豬養肥了才殺,現在是趁著熱乎有一茬割一茬。

           

          2、視頻號的問題

          一是冷啟動的內容很坑、不忍直視。比如前段時間的中年大叔熱,很多中年大叔懶而自戀,總是熱衷于各種輸出、卻不愿意花心思改善一下觀感,他們好為人師的熱情、和人們不喜歡被指手畫腳的本能,構成了一組深刻矛盾。

          比如各種搬運視頻的“平均審美”和渣畫質。

          二是算法很坑,熱門推薦的邏輯完全讓人看不懂,看起來要追上字節、還需要相當的過程。

          三是冷啟動不容易,要想通過“朋友點贊”很好地起量,就要利用各種人際圈和社群,這時候群多的微商反而占便宜了,普通人不太好意思發個視頻還要透支人際關系。

          四是定位左右為難,如果太ugc和朋友圈小視頻有何區別,如果太pgc拼得過抖音嗎,而且是不是失去了做“所有人都可表達的短內容”這個初心?

          五是用戶習慣的培養,目前看來是“農村包圍城市”,先拿下“非抖音典型用戶”的流量,封堵住抖音繼續下沉和向銀發族進軍的路線。

          需要指出的是,這些問題可能都是“暫時”的,而非“根深蒂固”的,根據我們前面分析的張小龍的特點,他等得起,視頻號會迅速迭代。

           

          八、張小龍在下一盤大棋

          在李慕陽看來,微信視頻號接下來的戰略攻擊,可能在四個方向:

          1、建立比抖音“流量更穩”的生態,復制當年狙擊微博的打法。

          具體來看,是迅速迭代、完善基礎設施,讓中長尾內容創作者更有流量和錢。

          為什么我前面特別提到大c這個案例,因為在這里、我第一次發現視頻號的“帶貨交易”實現了閉環。

          一般來說,你在電商平臺上買東西,會分為三步:

          一是引流頁。比如淘寶的電商欄、頭條的信息流、抖音的短視頻。

          二是詳情頁。你上去了解商品的詳細情況、價格參數、用戶評價。

          三是交易頁。用戶在那里付費轉化。

          在大c這個案例中,三者已經在微信無縫銜接:

          引流通過視頻號的短視頻,詳情頁通過公眾號的推文(圖文、一個20分鐘洗腦長視頻),交易通過二維碼導向h5頁面。

          由此,我們可以推導出未來微信視頻體系的帶貨邏輯:

          一是引流觸達機制,可以通過視頻號發短視頻,投放在私人號、社群和朋友圈,同時通過視頻號的“朋友、熱門”機制推薦分發。

          二是詳情洗腦機制,可以通過公眾號推文內放圖文、短視頻、中長視頻,做成詳情頁來實現。

          三是交易轉化機制,可以通過小程序、h5搞定,更重要的是可以私域流量分銷裂變。

          有沒有發現,這套體系對比抖音的體系,缺點是交易流程更長(容易導致用戶流失)、sku更少(畢竟不接入淘寶),但優點是流量留存更豐富穩定,流量觸達與二次裂變手段也完善的多。

          2、著眼于“非抖音典型用戶”人群,簡單粗暴充實內容。

          微信不必特別care產品同行和媒體人的看法,而應該用更簡單粗暴的方式去充實內容,哪怕就是搬運也在所不惜。因為下沉市場、銀發族的非抖音典型用戶們不會看抖音,誰搬運了他們也不知道。

          還記得嗎,公眾號的整個發展,也是經歷了簡單搬運、資訊工具、粗暴養號這樣的階段,而后才有自媒體大v的繁榮和專業媒體的入場。

          只要流量抓住了,習慣養成了,內容可以一步步優化升級。

          3、降低視頻制作門檻。

          如何讓很多人不露臉或者露臉無壓力、又能輕松制作精美有內容的視頻呢,需要工具的加持。

          4、緊抓社交出奇兵。

          微信視頻號要想贏,絕對不是去對方優勢的戰場,去拼“算法推薦、傳播速度甚至內容質量”,而應該圍繞自己的優勢:微信流量和對社交的洞悉理解。

          今天的抖音,已經推出了連線、合拍、熱門話題活動等“類社交功能”。未來視頻號的快速爆發,如果不是基于某種獨家內容,那么就一定基于某種“視頻?社交”功能。

          比如,“視頻?社交化再創作”、“視頻?投票”、“視頻?社交游戲”、“視頻?打賞抽獎”、“視頻+社群玩法”……筆者的想象能力有限,期待張小龍作出精彩的回答。

          做穩創作者流量生態、著眼抖音外人群、降低創作門檻、引入社交玩法。做到以上幾點,即便微信沒有掃蕩群雄,和抖音快手來個“三分天下有其一”也沒有問題。

          接下來,張小龍的腳步可能不止于此,接下來的入侵還會發生在b站、西瓜的中視頻位置。無限游戲的世界中,戰爭沒有邊界,一切基于合理,邏輯和指向很清晰:

          讓流量更穩定、讓用戶使用時間更長、讓社交廣告觸達點更多更有效。

          讓我們一起拭目以待,親歷這場移動互聯網時代最后的對決。

           

          作者張俊,上海帥醒創始人,公眾號阿辯論(ID:bianlunlove),個人微信13385698365。

          6月21日更新

          大家有沒有在視頻號注意到一個叫“大馳”的人。

          據說張小龍給他的視頻點贊過,他的模式就是用視頻號導向推文(長視頻洗腦),再導向小鵝通的課程頁面,目前1000元的課程,已經賣了600多個。

          同時他開啟了分銷模式,分銷者得到600元返點,那么這些分銷者也都在發視頻號宣傳他。

          你們認為,這會是新時代的羅胖嗎?

           

           

          5月15日更新

          微信視頻號要想起來,解決的問題還很多:

          1、中年大叔們的懶和自戀,總以為做視頻號就像發朋友圈寫公眾號,叨逼叨說一堆就行了,而忽視了由于“抖音們的胃口調教”,視頻制作已經變成了一個極高成本的事情,遠高于圖文。

          2、透支人際關系的壓力。因為觀眾直接進視頻號去刷的習慣沒有養成,所以冷啟動一定是看發群和私聊求贊,結果陷入透支人際關系的困境。

          3、定位左右為難,純ugc有朋友圈小視頻,純pgc有抖音快手b站,那么視頻號這1分鐘發什么?

          4、商業閉環遠未完成,甚至觸發小程序都難,在廣告盤迅速壓縮的今天、不可能什么都想著做大粉絲量吃商單,相較于抖音們在變現效率的專注,視頻號還差了點火候。

          5、微信團隊本身不會對內容人工干預,算法數據也缺了些積累,所以真要看pgc內容,用戶可能還是選擇刺激效率更高的抖快西b。

          不過,真正讓騰訊在電商領域突擊的,并不是騰訊本身,而是借助了微信小程序和分享流量體系的拼多多。所以視頻號要迎頭趕上,中間可能還差一個或一群內容運營拼多多。

          問題在于,如果真有這樣的存在,有第二個黃崢,他又為何會選擇只押注視頻號,而不是抖快西b一起投呢?

           

           

          4月12日更新

          微信的視頻號要想起來:

          一是流量入口得加強,真正培養用戶點進去看的習慣。

          二是得解決冷啟動期的內容質量問題,如果都是好友內容往往慘不忍睹,如果都是公域推薦內容坦白說和抖音區分度不大。

          4月9日最新情報

          今晚聽了一個關于微信視頻號的內部分享,感覺很震驚:

          1、視頻號可能是比抖音、快手更大的機會,微信目前的重視程度可能超過當年對公眾號。

          2、視頻號首先開放的用戶,除了一些kol,更多是之前活躍度不高的人,全面開放已經不遠了。

          3、視頻號的目標顯然不是拉用戶數,和b站字節跳動一樣,它要打造中國的優土比,具體看下圖。

          4、視頻號會有更多的流量入口。

          5、視頻號一定不要簡單理解為短視頻的機會,而要和微信已有的整合在一起。

          6、如果說,抖音的機會更像微博,那么視頻號本身更像快手和公眾號,一定不要用和抖音一樣的邏輯去運營,甚至拍攝手法都要不同,不然一定栽跟頭。

          7、視頻號的算法模型還在調整中,所以如果有不穩定不要急。

          安利一下今晚主持會議這個號,看二維碼,后頭會提供注冊入口和更多情報。

          weixin.qq.com/r/3TistAf (二維碼自動識別)

           

           

           

          微信做不好“視頻號”?

           

          這兩天除了疫情,朋友圈里最火的要數“視頻號”。

          “我開通了視頻號,快來關注一下吧。”

          “錯過了抖音、快手,怎么能錯過視頻號?”

          “我剛剛被微信灰度測試到了,你們也有視頻號了嗎?這一看就是一個流量風口呀!”

          這架勢,堪比當年小程序剛起來,朋友圈里一群張小龍粉絲鼓吹:“又一個app時代到了,這是全新的流量紅利,所有事情都值得重做一遍!”(可是后來的后來,你們又有什么后來呢……)

          作為張小龍的粉絲之一,筆者很早就開始關注視頻號,也第一時間提交了申請,然后就石沉大海了……這兩天看到那么多tmt和新媒體的同行開通,那叫一個嫉妒得眼紅。

          好吧,就權當這篇文章是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

          亮觀點:從產品定位到交互邏輯上,當下的視頻號有很多硬傷,作為日活7億以上的微信,即便視頻號的灰度測試范圍只有用戶的十分之一,表現也遠遠不該止于如此。

          至少目前看來,視頻號還在“試一試”的階段,教主還沒想清楚。無論和“不共戴天”的字節跳動,還是和自家投資的b站快手,當下的視頻號都不在一個競爭級別上。

          而且,困難重重,微信很可能做不好視頻號,你假想的“風口”根本不存在。

          要知道,微信這些年已經做出了很多“大新聞”,但是很多大新聞到最后也就不了了之。

          接下來就來談幾個具體的、微信繞不開的困境。

          本來想要定題為《騰訊做不好短視頻》,但想到前段時間一篇《微信的中年危機》直接引發騰訊投訴,后來還被封了一個微信號(16天),這回還是夾著尾巴比較好。

           

          先來看“微信吹們”的觀點:

          1、微信有著超高流量,怎么可能做不好視頻號?

          2、微信有著龐大的自媒體帝國,這幫自媒體人一擁而上,視頻號焉能不強?

          3、“視頻號”的分發邏輯主要是關系鏈:要么你關注的,要么你好友點贊的(類似“朋友在看”的邏輯),這個分發比抖音之類動輒給你推美女三俗的強吧?

          4、現在視頻號數據不好,只是因為還在灰度測試,回頭張小龍測試清楚了,直接給放到“首屏交互”中,你一打開微信就能看到,這流量紅利不就爆了?

          看看很合理是不是?每條都經不起推敲。

           

          微信當然擁有超高流量,可這超高流量是不是屬于短視頻就兩說了。

          直接看數據好了。你打開視頻號,一路刷下去,除了幾個明顯是重點推薦的官號、大v號,大多數的視頻又有多火呢?

          一般也就幾十個、幾百個贊和評論吧?

          有人說,我通過視頻號居然一夜獲得了上萬閱讀。說這話的人大多是苦逼寫公眾號的,辛辛苦苦折騰半天,結果閱讀幾千,靠刷量、發紅包求轉為生。說這話的人肯定玩不好抖音快手,大多數平時也不刷短視頻,沒體驗過什么叫指數級的流量爆發,所以嘗到點甜頭就嗨起來了。

          事實上,像微信這樣日活超過7個億的超級平臺,短視頻這個數據根本說不過去。

          也許有人要說,這是因為微信在“灰度測試”,不是每個用戶都有這個功能。可是筆者身邊基本都有了,哪怕這個灰度測試只是向十分之一的用戶開通,這個數據也不該這么低,這么低只能說明大多數用戶根本不看。

          也許有人要說,抖音上動輒幾萬幾十萬的點贊都是刷出來的。說這話的人一來不了解抖音的反作弊機制,二來微信上就沒有刷量的?你忘記“私域流量熱”中造出了多少僵尸號、機器人、羊毛黨?那視頻號連刷量的都沒,只能說明這塊流量價值太低了。

          也許有人要說,那是因為抖音是算法逐級推薦,而視頻號是社交分發,你關注了或者你的朋友點贊了你才能看到(“在看”功能的邏輯),這個算是說到點子上了!

          時至今日,社交分發和算法分發的戰爭正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可是就連facebook這樣的社交泰斗現在也是大力發展后者。畢竟,利用關系鏈這種“人肉模式”既不高效,也不智能,還很容易變成微商刷屏的“后門”。

          也許有人要說,算法分發只會導致機器“只推薦你喜歡看的”(很多都是美女三俗),最后就是信息繭房,而社交分發推的是你“志同道合、氣質相合的朋友們“喜歡看的,這是不是靠譜多了?

          說信息繭房的人顯然不了解當今推薦算法的先進復雜程度,況且,只看朋友發的就不會”社交繭房“了?

          尬吹社交分發的人,顯然高估了我們”微信好友的純度“,今天的微信早已不是志同道合強關系的小圈子、而變成了關系泛化的通信錄。誰的微信好友沒有一堆根本不志同道合、氣質相合的人呢,更何況有些根本就不是人(機器人)。

          在這種情況下,朋友幫你調臺(社交分發)的短視頻電視臺不僅不會比機器懂你(算法分發)的電視臺好看,而且更加混亂無序,你翻了半天,心想這都什么東西呀。這和抖音刷10個視頻至少7個抓住眼球可不能比。

          或許會有人說,那是因為視頻號藏的太深,在二級菜單,如果張小龍給置頂了用戶習慣不就形成了?這又是想當然,朋友圈也是二級菜單,怎么就能火?

          之前微信做過視頻動態吧?后來還放到朋友圈頂部這個”超高頻位置“了吧,火了嗎?

           

          一個新功能能不能火,一開始靠的是”抓住眼球、新鮮刺激的病毒爆發“,后來靠的就是能不能與原產品功能場景有機組合,搶占用戶心智習慣的一部分。

          放到視頻號,靠新鮮刺激爆發是不可能了,人家抖音快手b站都教育用戶好多年了。

          那么核心,就在于”看短視頻“這個用戶習慣,能不能整合進微信用戶的習慣體系了。

          微信擁有超高流量,可之前的視頻動態、看一看就火了嗎?很多都是我們這些tmt和新媒體的同行小圈子里自己在用在自嗨吧?搞得和產品經理觀光團一樣,身邊的小圈子火了,還以為全世界都在用。微信作為十多年的老妖精,對于用戶心智和習慣的“錨定”早已根深蒂固:溝通通信工具(im)、熟人社交圈(朋友圈)、日常資訊和文章閱讀(公眾號)。

          當然,有人會拿“微信支付”說事,那微信是不是也做好了支付這件“核心定位之外”的事?

          你真確定那是核心定位之外?微信的本質是溝通工具,自然包括“財務溝通”,你和他人、商家之間金錢往來不是很正常嗎?

          但是短視頻就不一樣了。說白了,抖音快手這樣的短視頻平臺就是“巨型的、智能(懂你)的電視臺”,劃動屏幕看“下一條”視頻就和拿遙控器調臺差不多,人們刷短視頻替代的就是過去看電視調臺的習慣。

          從本質上看,微信更像是中國移動(通信部分)?中國(報業)出版集團(公眾號部分),而短視頻平臺更像是中國廣電。這是兩種完全不同的公司邏輯和產品形態,可以嫁接到一起嗎?

          放到用戶場景中:你會一邊和別人說話一邊付付錢(支付),有時看看“報紙豆腐塊”(公眾號),可是你會一邊和別人說話一邊看電視嗎?

          不,你要么會關了電視,要么會急不可耐地說:”別煩,我在看電視!“

          這就叫用戶場景、習慣的沖突,反映在微信使用中是一組明顯的矛盾:你正在刷視頻號,還沒進入狀態,忽然間手機震動,im那邊有”新消息“了,回去不回去看?

          抖音、快手這樣的短視頻都在追求”沉浸感“,為什么提倡豎屏、滿屏,為什么用戶一劃自動播放下一條,這都是為了讓用戶毫無負擔地沉浸其中,享受娛樂。

          可是視頻號呢,偏偏要逆反潮流、抄了個類似instagram的交互,傲嬌嘛。這就算了,關鍵你翻到每個視頻,他一開始看上去都”像是圖片“,直到許久之后畫面動起來、聲音響起來。

          有時候,連續過了幾秒畫面依然不動?網卡了?手機壞了?臥槽,這真的就是一張圖片!

          產品經理之神的微信,怎么可以做出如此違反人性的交互?讓用戶不停處于”確定這是圖片還是視頻“的能量消耗糾結中,哪怕是照抄已成功者的作業,也不該抄成這樣呀。

           

          我們再來看另一個觀點:微信已經擁有了龐大的自媒體帝國,想進軍短視頻分分鐘。

          當然,微信如果說他自媒體是第一,應該沒人敢抗議。但你要注意,這些自媒體絕大多數可都是筆者這樣寫文章、舞文弄墨的。

          這就好像告訴我,全中國最大的報業出版集團明天要做電視網,中國廣電你顫抖吧……

          在這里,我絕無貶低文章作者的用意,我自己也是寫文章的、和大家并無差別,可是真心的:各位老師同行你們的視頻號我都看了,那表情那動作那聲音,鏡頭感真心……尷尬呀。

          很多一看就不是大眾喜聞樂見的,而是自娛自樂或者小圈子互相尬吹的。

          這不是我要揶揄諸位,我自己也想轉型短視頻,當年好歹也是辯論圈一人物、自認為口才了得,可結果你看到了,我拍出來也一樣……尷尬。

          很多時候,一個人太喜歡寫文章是有原因的,他會更沉浸在文字之間行云流水的感覺里,而不是在鏡頭面前大秀顏值和演技。愛寫文章的人往往更敏感、內向,少數(如筆者)還特別愛裝逼,好為人師,有時居然膨脹地會以為只要某個互聯網大佬回應、點贊、互動了,那自己也是同一層級的人物了。

          這樣的人群轉向短視頻,和抖音快手連續幾年搜羅構建的視頻創作生態,恐怕不能比吧?

          至今看到最好的做法就是半佛仙人那樣直接讀文章+畫面剪輯(他的騷畫騷圖太強了),不過視頻號只有1分鐘,大多數老師的文章念不完十分之一吧?

          有人要說,那微信直接摘桃子好了,哪些kol火直接請過來好了。現實也確實這樣,朱一旦這樣一發就火。

          可這樣一來,你視頻號不過是人家”雞蛋不放在一個籃子里“的籃子之一,有什么獨有優勢?而且公眾號領域的馬太效應不是又要重演了?

          公眾號的衰敗就是因為馬太效應太嚴重了,除了極少數頭部,大多數號主文章寫得再棒、恐怕也賺不到幾個錢,靠什么付費閱讀功能就更沒人看了。

          要么就只能“比爛”,看誰更善于搏眼球、玩情緒。

          也許有人要說,哪有什么馬太效應,還不是你文章寫得不夠好,好內容自己會說話。那你看人家朱一旦的公眾號,閱讀量也寥寥呀,能說人內容不好嘛?

           

          說到這里,微信最大的問題就是對于短視頻這件事“沒有想清楚”。

          張小龍說,沒想到公眾號變成了文章平臺,而對于人人都能創作的短內容,他們重視不夠。

          字里行間,仿佛短視頻是比公眾號成本更低、門檻更低的東東了?

          如果僅僅是從“搞著玩玩”的角度看,創作短視頻當然比創作文章容易,但是這也根本不需要大費周章搞什么視頻號,朋友圈的小視頻功能不是已經充分滿足了嗎?

          但是從“媒體傳播”的角度看,想讓短視頻獲得流量,可比公眾號推文要難多了。用戶可以忍受一篇公眾號推文一上來不好看、甚至有點枯燥,大不了一眼掃下去,可短視頻頭3秒抓不住用戶,人家心里可是分分鐘“什么東西呀”。

          所以這就是抖音和快手的假象,看上去是人人都能創作的ugc,其實都是少數人才能創作的pgc,你看到的是普普通通的素人,背后是專業運作的團隊。

          如果微信至今還認為短視頻應該是ugc樂園,那這理解不是一般的滯后。

          為什么從微視以來,騰訊一直做不好短視頻,說白了就是“產品思維+流量思維”在作祟。

          “我只要做出一個能抓住大多數用戶高頻剛需痛點的通用產品,然后再用騰訊已有的超級流量喂一把,一切so easy,好產品自己會說話!”

          在這種思路下,騰訊的短視頻產品都是極簡的,然后挖來幾個頂部流量明星,輔之以渠道大推,一切看來應該很簡單啊,怎么還沒干死抖音?

          那是因為,具體到短視頻這件事,這是一個娛樂平臺而不是一個“效率工具”,對于娛樂平臺來說、統一的高頻剛需痛點還存在嗎?

          用戶的娛樂從來都是多元的,千人千面,每個人娛樂有每個人的興趣和嗨點。

          對于這一點,一個平臺能做的只能是:一方面盡全力豐富內容生態,把sku做到可以滿足一切需求;另一方面就是借助于超強的算法,給用戶他喜歡的。

          這需要的是什么?深度介入,深度技術,深度運營。

          這就是我們看到的抖音快手們的成功邏輯,從內容生產階段就開始深度介入,主動發現培養各種網紅,營造社區話題;功能上不停迭代,甚至有了剪映這樣專業的剪輯工具、各種數據分析工具和電商轉化配件。

          對于整個鏈條,他們都是不遺余力,主動介入的。

          騰訊正好相反,只要產品好了,剩下無為而治就好了,用戶自己能做起來。

          運營基因缺失,更不要說在“內容推薦算法”這個技術中臺的積累上,恐怕和對手們完全不在一個量級,至少在使用體驗上是這樣。

          純粹的產品經理時代已經結束了,產品+運營+技術的復合競爭時代已經來臨。

          如果思路沒跟上來,可能只有通過封封別人的鏈接來掩飾虛弱了。

           

          最后一個問題,是習慣的飽和。

          筆者在《微信的“中年危機”》一文已經指出:一個用戶拿到一個產品,會形成哪些習慣,基本都是確定和有上限的,超過了上限、再培養和教育都沒用,因為腦子不夠用。

          微信已經搶占了人們聊天溝通、公眾號閱讀、朋友圈社交、交易支付等習慣,這幾乎已經是一個極限了。

          要知道,即便是蘋果、安卓這樣的os,真正承載的用戶習慣也是有限的,用戶真正常用的app不會超過一個屏。

          從這個角度說,“看一看”、”視頻動態“都是想要培養新的習慣,或許不是功能本身不好,而是用戶腦力實在有限,真的已經記不住更多的交互習慣了。

          別忘了,附近的人、搖一搖這樣當年的殺手功能,也都已經從用戶的”習慣庫“中淡出了,用戶頭腦中能培養的”習慣總量“總是有限的。

          況且,用戶能習慣的交互也是有限的,你都上下底欄、三級頁面、加個小球了,還能承載多少新交互,使用路徑不會把人繞暈?

          在抖音快手們已經搶占了用戶“觀看短視頻”習慣的當下,微信一定硬要把這個習慣搶占到自己的體系內,“你一定要邊用微信邊看”,其理由有多強?更何況還遠遠沒有人家好看。

          當然,本文的標題加了一個問號,說明筆者在潑冷水的同時,對微信還是有一份期許的。這么難的事情,說不定人家產品之神就做成了,讓我們拭目以待。

          來源:知乎-辯手李慕陽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