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互聯網20大高效營銷方式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3年前

          隨著眾多明星與企業家的紛紛下場,直播帶貨已經成為營銷行業最為關注的話題。然而越來越多品牌方卻以不可持續的「撒幣」策略——“價格戰”作為入場直播的核心策略。

          何為「撒幣」?撒幣必須是和消費者掛鉤,要么是讓利給了消費者,要么是直接把真金白銀撒到了消費者的口袋里。在互聯網領域,「撒幣」可算得上是一項優良傳統,雖然方式繁多,但撒幣的目的永遠只有一個:爭奪到用戶,為品牌帶來足夠的傳播聲量與轉化銷量。

          尤其是在全球經濟下行、企業獲客成本高昂的壓力下,企業的「撒幣」行為也謹慎了很多。撒幣之前,不僅要了解產品賣點與客戶需求的關系,還要了解不同銷售場景下的投放策略,讓「撒幣」“帶品牌”,而非簡單粗暴的“帶貨”。

          那么,怎樣「撒幣」,才能使投資回報率最高呢?本文,我們來盤點下目前ROI較高幾種的營銷形式,分析其細節設置與深層邏輯玩法,以及背后的消費者心理學,給大家的互聯網營銷提供一些借鑒思路。

          1、砍價免費拿——沉沒成本之決策

          首先,強調一點,砍價營銷的ROI非常高。

          我們知道,移動互聯網應用競爭越來越激烈,廣告、地推、線上線下活動等方式的效率也越來越低,現在一個APP的獲客成本早已在100元以上。

          首先,強調一點,砍價營銷的ROI非常高。

          我們知道,移動互聯網應用競爭越來越激烈,廣告、地推、線上線下活動等方式的效率也越來越低,現在一個APP的獲客成本早已在100元以上。

          而在砍價營銷上做得最極致的,非拼多多莫屬。

          拼多多砍價營銷的高ROI體現在多細節的設置上。比如通過砍價發展用戶。如果A用戶邀請B用戶砍價,B用戶幫砍需要下載并注冊,B一旦幫砍,則成為平臺用戶。A通常會將砍價鏈接發給自己的親戚和好友,幾乎一次砍價,就能發展身邊的幾十個好友,

          比如鼓勵發展新用戶。在砍價營銷方式上,新用戶比老用戶砍得多,老用戶到后期基本每次只能砍0.01元,而新用戶則能砍1元甚至更多。

          比如拼多多的砍價營銷成本是動態可控的,一旦活動參與數增多,它則會提高難度,甚至在領現金活動中祭出必殺技,將100元變成兩張500-50的限時優惠券,在這種情況下,平臺幾乎是0成本獲得了你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拉來的新用戶。

          心理學解析:我們一旦對某項目的大量任務進行了支出,那么任務的重要性就會被重新高估。與以前沒有投資支出的時候相比,這種高估會導致對項目進一步擴大資源支出。在這種情況下,與沒有沉沒成本的人相比,有沉沒成本的人往往會過高估計項目成功的可能性。因此,人們往往在預算內的錢扔完之后,繼續補充預算,扔進更多「無辜」的錢。這和砍價免費拿的套路如出一轍,當你已經將砍價積累到一定量級,就會繼續往里面投入精力,忽略「沉沒成本」。

          2、員工內購價——可利用性法則

          這個營銷方式依然出自于社交裂變營銷營銷鼻祖拼多多。2019年雙11前夕,拼多多又祭出一個新玩法——“員工內購”。 “內購”字眼一下子就能抓住用戶貪圖便宜的心理。而內部員工信息和分享鏈,則大幅度降低用戶戒心,提高了活動的可信度。

          但當消費者想要嘗試購買時,系統會提示:內購券不足,購買需要80張內購券,當前擁有10張。想要獲得內購券,請好友助力,助力后雙方各得1~5張。

          大家注意,券的數量不是瞎定的,而是根據優惠幅度和產品的受歡迎程度來決定的。 優惠幅度很好理解,優惠幅度越大,所需要的券越多。 比如節省 411 元的 SK-Ⅱ需要 80 張內購券,而節省 279 元的戴森吹風機則需要 40 張內購券。而一個不怎么火爆的美容儀,雖然說比市場價低了1800 元,但是只要60張內購券。

          心理學解析:在很多時候,人們只是簡單地根據事情已有的信息,包括回憶、簡單的計算、簡單的總結來確定事情發生的可能性。

          比如,由于1929年股市大崩盤的痛苦記憶,許多投資者在災后一直不敢入市,擔心再次蒙受巨損。比如,路邊上的“江南皮革廠倒了,老板跟小姨子跑了……”,3折甩賣皮具,想買真皮具的消費者并不會圍觀上去,因為他們很容易簡單地推測出來,這是假的。看到“員工內購價”,就會不假思索認為這是有利可圖的生意。

          3、限時限量——稀缺效應

          稀缺的東西,總會惹來追捧。如同品牌的限量款,也會引來消費者的趨之若鶩。

          “限量1000份”、僅虧1天”、“趕快來瘋搶吧”,類似字眼在諸多電商平臺的文案中,以某電商平臺近一周的推文統計為例,出現了33次,占比45%,平均每2條推文中就有1條在使用限時限量法。

          機不可失,失不再來,這可能是大多數消費者,在面對這些營銷文案時的心理。而平臺方也正在利用它人為制造的稀缺,及其所產生的焦慮,來縮短用戶購物的決策流程,盡快促成下單。

          這種方法可應用的領域非常廣泛,比如很多店家的營銷活動中,都會標示前100位送禮品等催促消費者趕緊下單的暗示語。

          心理學分析:物以稀為貴,機會越少,價值就越高。當一件東西非常稀少或開始變得稀少起來時,它似乎會變得更有價值。稀缺效應一方面誘發了人們的焦慮感,人們為了緩解焦慮更容易做出購買決策;另一方面是誘發了人們對損失的厭惡,用戶會擔心自己離開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從而做出購買決策。

          4、雙11、618購物節——注意力經濟

          造節營銷便是電商企業在注意力爭奪戰中取勝的重要法寶,也是保持消費者黏性的利器。在知識爆炸的后信息時代,電商的營銷手段并非傳統的“酒香不怕巷子深”般的“潤物細無聲”,而是強調“先打雷后下雨”,“造節”即是電商營銷手段中的一記響雷,將消費者的注意力轉化為現實購買力。

          而低價也是促進消的一個方面,人們對雙十一的印象普遍是:整個天貓的商品在11月11號當天會降到全年最低價,過了這個時間就再也享受不到這么低的價格了。但實際的真相是怎樣的呢?

          「真話財經」曾對天貓雙十一主會場30個大分類下的近15000個樣本進行了價格分析,發現僅有17.17%的商品在雙十一當天是全年最低價,另外高達82.83%的商品并非歷史最低。

          心理學分析:“注意力經濟”這一概念最早由美國學者邁克爾·戈德海伯提出,是指企業以最低成本去吸引用戶或消費者的注意力,通過培養其潛在的消費群體,獲得最大的未來無形資產,即經營消費者的注意力。在這種經濟狀態中最重要的資源,既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貨幣資本,也不是信息本身,而是注意力。每年天貓雙十一的成交額高達數千億元,其背后的原因就是注意力帶來的大量沖動消費。

          5、補貼戰Vs標桿產品——曝光效應

          「百億補貼」在電商領域并不是新鮮事,并且相對各種減滿、蓋樓的套路,「百億補貼」真金白銀搞優惠的確能為平臺帶來不少引流。

          但「百億補貼」只是占據了“便宜”這點,“便宜沒好貨”還是印刻在很多消費者心中的刻板印象,如何扭轉?這就需要一個標桿產品,尤其是一個高端且消費普及度廣的產品。最終在消費者的心智中植入,在這里買東西哪怕大牌也很便宜的概念。

          這一點上,拼多多非常聰明,在所有百億補貼的產品中,把 iPhone 11 設置為標桿產品。

          首先,蘋果的產品價格穩定,官方渠道在各大電商平臺上價格一樣,因此哪怕便宜 100 元也非常突出,最能體現補貼的優勢。

          其次,相比更高端的 iPhone 11 Pro 和 Max,iPhone 11 的出貨量更大,受眾更廣。這樣就能顧及到更多元的消費者,把補貼的效果最大化。

          心理學分析:曝光效應(The exposure theory )是一種心理現象,指我們會偏好自己熟悉的事物,我們把這種只要經常出現就能增加喜歡程度的現象叫做曝光效應。iPhone 和SK2 這些標桿產品出現作為補貼活動打頭陣的產品,能更好地增大活動本身的曝光度,也能將省錢的平臺印象植入消費者心智。

          6、付費月卡——損失厭惡心理

          最近一段時間,「付費會員制」在各大平臺十分流行,包括淘寶、拼多多等平臺都推出了「月卡」制,在大模式上,月卡屬于電商付費會員,用戶支付一定的金額,享受專屬的服務。

          但在細節設計上,站在平臺的角度,月卡更像是一個聚合了領券、免單、試用的活動模式,通過好友助力、限時限次搶購、店鋪瀏覽任務等模型,打造了拼多多新的流量廣告位,更好地串聯了用戶-平臺-商戶這三個角色,從而實現平臺價值的最大化。

          而平臺在開通月卡的引導上也做足了引導,不管是引導話術、權益展示、使用評價,還是頁面的交互設計,營造了一種不開通就損失的氛圍。

          心理學分析:對消費者來說,月卡消費其實抓住了用戶的「損失厭惡」心理,一開始,用戶為了尋求更多優惠,會選擇購買月卡來獲得這種機會,而一旦付費成為會員后,消費成為一項「買多省多」的事件,平臺設置的月卡,每月可以領取固定的紅包和優惠。通過這種方式,用戶每月領了券之后不用,會造成用戶的損失厭惡。一旦用戶買了月卡,相當于承諾一致,承諾每個月都會消費一筆錢。

          7、絕對低價法——錨定效應

          “1元秒殺”、”3.9元起”、“3件9.9包郵”等訴諸于絕對低價的字眼共出現了68次,占比94%,足可見絕對低價法是很多電商平臺最拿手的好戲。

          用戶天生對數字敏感,從視覺性心理的角度來說,數字在獲取用戶注意力上,存在天然優勢。

          數字還有另一個好處,就是不管數字本身是真是假(因為用戶往往不會細究),只要使用了數字,就能使文案顯得更可靠、更具權威性。

          心理學分析:做出判斷時,人類會過分依賴最初接收到的信息或者是熟悉的(被多次重提)的信息。比方說,在薪資談判中,最先被提出來的 offer 往往會成為雙方的參考,最終結果都基于這個offer做出。所以在獲得促銷信息時,會被首先接觸到的價格所吸引,并且被指引進行消費,至于最后得到的價格信息,已不再是重點。

          8、賣的貴是有道理的——凡勃侖效應

          傳統商業模式認為,薄利多銷可以擴大市場,增強影響力,是一個可取的銷售策略,而在現代經濟活動中很多商品并不符合這個規律。例如在某百貨大樓,一件裘皮大衣標價4000元錢,擺了一年多,無人問津,而一件質地跟它差不多,標價3.5萬元的大衣,同期卻賣出了十幾件。同理,小米手機比蘋果便宜很多,但是小米的銷量沒有蘋果高。

          商品分為兩類,一類是非炫耀性商品,一類是炫耀性商品。非炫耀性商品僅僅發揮其物質效用,滿足人們的物質需求。而炫耀性商品則不僅具有物質效用,而且能給消費者帶來虛榮效用,使消費者通過擁有該商品而獲得受人尊敬、讓人羨慕的滿足感。

          心理學分析:美國經濟學家凡勃倫在其著作《有閑階級論》中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專題研究和探討。后來人們把這種價格越高越好賣的現象稱為“凡勃倫效應”。

          造就了炫耀性消費——價格越貴,人們越瘋狂購買;價格便宜,反倒銷售不出去。比如,在服裝店里,標價太低,可能會讓人覺得沒檔次,從而讓它在那里落滿灰塵;但若在價簽上的數字后面加個零,或許就會有人來問津。

          9、大數據驅動會員管理——公域私域化

          ... ...

          10、主動創造服務機會——延展用戶關系

          ... ...

          11、私域流量與社群經營——客戶粘性最大化

          ... ...

          12、點粉絲、燃爆品、燒場景——“小眾”撬開大市場

          ... ...

          13、情緒營銷法——讓消費者成為品牌的傳播者

          ... ...

          14、做圈子提高用戶粘性——從眾心理

          ... ...

          15、消費鏈路數字化——流量觸達轉化最大

          ... ...

          16、包裝即傳播力——顏控心理

          ... ...

          17、產品社交貨幣化設計——消費者表達欲滿足

          ... ...

          18、基于自身優勢和消費者共鳴的文化跨界——痛點理論

          ... ...

          19、花式價格策略+贈品“哲學”——貪便宜心理

          ... ...

          20、GMV黃金公式——提升復購和變現率

          來源:微信公眾號  作者:媒介三六零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