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年終演講實錄:為什么要堅持運營微博?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3年前

          我在上個星期參加微博組織的“V影響力峰會”,在科技分論壇做了一次分享,在這里也把內容一并分享出來:

            整個2018年,4.73萬的微博大V,貢獻了微博全站54%的閱讀量,比2017年還漲了2%,這是喜憂參半的事情,利好之處當然是說明微博抓取頭部用戶的業績出色,市場回報相當明顯,這同時也意味著,絕大多數的用戶其實是在消費而非生產的角色上,他們使用微博,但沒有經營微博,微博對于創作的正向反饋還不夠普及,這個漏斗的直徑有多大,決定了微博的天花板有多高,所以今天分享的主題,就是談談為什么微博值得每個人經營下去。

            不知道還有多少人記得“七問新浪微博”這個標題?這是我當年寫的讓微博恨得牙癢的一篇稿子,時值微博位于“二次崛起”之前的階段,確實活躍度存在一些問題,然后我又認為微博可以在Social Network這個方向做得更多,于是就恨鐵不成鋼了,據說還有微博的員工因為沒有處理好我的負面情緒而被扣了獎金,這是讓我很內疚的事情。

            后來是怎么從一個微博的頭號刺頭變成一個身體力行的唱多者呢——我甚至已經是微博的股(san)東(hu)了——不妨用一個文摘式的故事來說明,溫斯頓·丘吉爾曾經有過一句吐槽,說你要是把兩個經濟學家關在一起,你會得到兩個意見,但是如果其中一個是凱恩斯的話,那么你可以收到三個意見,這是在諷刺凱恩斯見風使舵,而凱恩斯聽到時候是怎么隔空懟回去的呢,他說事實改變了,我的看法當然就改變了,不然你怎么做呢,嘴硬死撐嗎?凱恩斯也很毒舌,在他看來,丘吉爾這樣的政客,為了取悅基本盤的選民立場,是無法真正服務于客觀事實的,所以他很偉大的打贏了二戰,卻因為始終停留在戰時思維,而被追求生活重建的英國公民又給選了下去。

            你可以說凱恩斯很圓滑,但是感知變化并作出調整,確實是一項稀缺的技能。

          社交媒體的本質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解決信息分發的效率問題”。社交媒體的本質是什么?一言以蔽之,就是“解決信息分發的效率問題”。

            在我寫那篇“七問新浪微博”不到半年之后,Google宣布它的RSS閱讀器Google Reader停止運營,這是一個不亞于晴空霹靂的消息和信號,它象征著技術理想主義的一次重大挫敗。

            要知道Google Reader不是因為不掙錢(本就不是盈利型產品)或是泄露隱私這種問題而被關掉的,它的失敗原因很赤裸,就是沒有人用,或者說,用戶規模無法達到Google的及格線,這不是我這樣的忠誠用戶出來憤慨就能否認的,我記得當時還有鮮果這樣的同類RSS閱讀器借勢表示要承接Google難民,還說出了諸如“你把用戶棄若敝屣,我把用戶視為珍寶”這樣煽情的話,然后又過了一年,鮮果也關了??

            Google Reader的退場,說明試圖說服用戶主動構建信息入口的行為是不切實際的,你不能把普通網民全都當成極客對待,所以在Google Reader——或者說RSS——成為遺物的新時代,內容行業開始興起了“分發”這樣一個自造詞,而圍繞“分發”,又衍生出了兩個流派。

          也就是社交分發vs算法分發。也就是社交分發vs算法分發。

            社交分發就是我們都熟悉的微博和微信,它依托的是關系鏈機制,讓你的朋友、你關注的對象決定你能看到什么,算法分發則是信仰程序,讓機器琢磨你的興趣和偏好,然后給你推送內容,比如很多新聞客戶端產品都是這樣。

            二者的同時發展會是一次注定曠日持久的路線之爭,我將之稱作是“資本放任主義和社會平均主義的競爭和融合”,因為兩邊的短板都很突出,社交分發會造成馬太效應,粉絲規模靠前的大V占據資源過多,導致新生力量很難出頭,用更時髦的話來說就是階級固化,資本主義有的毛病它都有,而算法分發則會加劇信息繭房的效應,你在機器的一次又一次跪舔里完成高潮,然后喪失對于真實世界的認知能力,內容市場也會變得以算法為中心,算法喜歡什么,它就會生產什么。

            兩邊都在借鑒對方的長臂,比如我的微博數據里,每天大約20%-30%的閱讀量已經不是來自用戶關注的信息流里的了,它會分布于熱搜、榜單、推薦等等地方,是社交算法化的一種趨勢,你再去留意那些以算法著稱的App,引導用戶沉淀關系,也是這兩年來的產品迭代重點,我覺得無論這個路線之爭最后會博弈成一個怎樣的結果,見證并親歷它的演化都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在主張經營微博之前,我給很多人的一個理由都是,不要當溫室里的花朵。在主張經營微博之前,我給很多人的一個理由都是,不要當溫室里的花朵。

            曾是“贏在中國”制片人的王利芬老師在今年早些時候,因為寫了一篇評論八零后創業者代表之一茅侃侃的不幸去世而收獲了閱讀量十萬加的爆款文章,她很高興的在微博上說了這件事情,并表示“努力皆有可能,先高興一下”,然后你們懂的,直接炸鍋了。

            其實你們要是認識王利芬老師的話,都會感到她其實是一個很好的人,她發那條微博其實也沒有任何惡意,只是非常樸素的把一種事業上的興奮流露了出來,做過新媒體的朋友都不會對這種情緒感到陌生,只是王老師在她的那個溫室里待得太久了,在朋友圈里是不會有人批評、警告乃是糾正你的,這種人情世故的庇護,會一天一天的消解掉你展開公共溝通的技術。

            所以,經營微博是一個很好的開始。

            當然,把你從溫室里拽出來,并不是要讓你在寒風里被凍死,剛剛上映的“無敵破壞王II”里面有句臺詞,是說上網的第一條原則就是不要去看評論。

            互聯網不是烏托邦,它是真實世界的投影,甚至由于物理距離的隔斷,人們在網上的攻擊性往往更強,學會和所謂的“噴子”和“杠精”們相處,并找到真正重要的東西,是貫穿經營微博整個流程的一個道理。

            有缺點的戰士依然是戰士,再完美的蒼蠅始終是蒼蠅,求同存異當然是好的,但是在更多的時候,你要學會把時間用在刀刃上,剖開肚子證明自己吃了幾碗腸粉的做法,無論多么悲情,仍是傻子才會去做的事。

            在中文互聯網,再無第二個產品像微博這樣建立并維持著介于粉絲和好友之間的關系鏈,它的單向關注能力很強,但又不是純粹的“我寫,你看”這種結構,你會對一些粉絲特別有印象,并有機會延伸出更豐富的關系出來,這和微信那種熟人結構,也不盡相同。

            昨天晚上,我和十幾個粉絲吃飯,都是朝氣蓬勃的年輕人,他們之中有在天體物理的學術業研究星系形成的,有在南苑機場做機務卻是半專業音樂愛好者的,有在北京數一數二的高端酒店做管理的,我們可能是彼此完全不會有交集的一群人,但是因為某種機緣巧合,我們在一張桌子上吃飯尬聊,如同認識許久的老朋友那樣,這真的很奇妙。

            微博現在也很坦然于很多網紅并不是從它這里誕生的,但是最后他們都會來到微博運營用戶,比如手工耿和華農兄弟這些,這說明微博已經占據了一個平臺級的生態位,它已經是生態平衡和物種秩序的塑造者之一了。

            如果一定要讓我從九年的微博生涯里總結出什么經驗的話,那么我會列出下面這四條:

            - 真誠

            - 不吝有趣

            - 堅持創造價值

            - 以及,不要被劫持

            都是很淺顯的意思,只是世事總是知易行難,看上去簡單的,做起來未必輕松,我更想分享的,是我們都很喜歡的梁歡老師引用的一段話:

            “當你停止創造,你的才能就不再重要,你所擁有的只剩下你的品味。而品味會裹挾你,讓你排斥他人、變得狹隘。所以,創造。”

            就是這樣。

          最后這一頁的文案,我用的是“只要種子不死,無懼花果凋零”。最后這一頁的文案,我用的是“只要種子不死,無懼花果凋零”。

            這句話的來源很正能量,出自人民日報的一篇社論,那篇社論是說,在原子化的現代社會,赤手空拳背井離鄉的年輕人越來越多,但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應該留存有宗族和家庭的紐帶,只要等到陽光雨露,就可以再度林木叢生。

            我也想說,無論我們距離多么遙遠,甚至無論我們以后會使用怎樣的產品,只要堅持應有的價值觀,做正確的事情,做正直的人,那么我們必然終將重逢。

            很高興認識你們,謝謝。

          來源:微信公眾號       作者:闌夕

          (善小月)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