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增長黑客范冰的2018復盤:圣人的洞見與流氓的經驗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5年前

          作者丨范冰   編輯 |  善小闌

          來源丨增長官 (ID : zengzhangguan)

           

           

          硅谷創投圈教條里這句「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本無甚大錯。問題是當下太多人沉溺于「fake」,卻忽略了付諸「make」。

           

          我最近有一個發現:去年和前夜有兩篇 10w+ 爆款文,講騰訊沒有夢想,和百度搜索已死。翻看兩作者此間的其他文章,同樣的互聯網熱門公司和人物時評,同樣不乏實證調研、史料回勘、旁征博引、內幕深喉,但閱讀量通常難及 10w+ 十分之一,常年都是數千。

           

          所以一個令人沮喪的結論是——大家真正買賬的不是你苦心孤詣經營的獨立思考和內涵深度,大家要的不過是一個宣泄情緒的出口、一個足夠醒目的標靶罷了。

           

          這種「Aha Moment」的頓悟感,從去年「增長官」內容創業至今,綿延不斷,且言傳不如身教,看十篇經驗總結不如踩一次坑。

           

          所以很長一段時間,我帶著團隊同事隳突猛沖,掌勁雄渾,卻未必擊中命門,而看著別人只用繡花針輕刺穴位,就激得讀者一陣高潮,好生羨慕。我只能自我安慰:目標不同,打法就不同,你打肉盾跟打法師能是一個走位嗎?

           

          事后想想,對于一招鮮吃遍天的才子型玩家,真的可以做到就一個走位,且每次有不同的風騷。運用之妙,唯手熟爾。相比于做 to C 產品,初嘗內容創業,我還是太年輕了。所以自嘲「傻逼老板」,我們是認真的,最可怕的是傻而不自知。

           

          今天這篇文章,源自年終公司內部年會復盤的部分總結(脫敏脫水)。我將內容創業以來值得沉淀的經驗感悟,結合所見所聞,以及一直以來成功指導我行動的價值觀、原則方法也融入了進來。

           

          額外做個試驗:如果你將本篇文章分享到朋友圈,可以添加增長官助理 Angela 的微信:cgoservice,并出示截圖。她會將你拉進本文讀者的專屬微信群,與我互動交流。

           

          敲敲黑板。下面就正式分享我創業半年多的細膩感悟復盤。作為資本寒冬成功連續融資的幸運者,希望我領悟的這八點(仔細讀到最后其實豈止八點)能成為你 2019 的創業、工作、生活的避險指「難」。

           

          這大半年,我究竟收獲了哪些感悟呢?

           

             1、你只有先證明自己有能力得到,才有資格說自己根本不在乎

           

          人生就是不斷給自己打標簽,然后不斷給自己撕標簽的過程。

           

          你初出茅廬,希望自己是成為「XXXX 明星項目的 PM」;自立門戶單干,不論成敗與否好歹成了「XXXX 公司創始人」,創業屢戰屢敗,美其名曰「連續創業者」;創業略有起色,八方呼應邀你去當「資深創業導師」,舞文弄墨攢出本書,甭管賣的數量有沒有過三位數,這年頭都敢管自己叫「暢銷書作家」;你只會搬運前人思想胡侃爛造,也可以頂著「XX 理論提出者」的頭銜招搖撞騙,總有能收割的群體。

           

          我一度對頭銜汲汲以求,后來這種看多了也就倍加鄙視。直到發現行走江湖,別人對你的第一印象只可能是幾個道聽途說的 Tags,于是幾年前我為自己劃定一條 priciple——「你只有先證明自己有能力得到,才有資格說自己根本不在乎」。

           

          在這條原則多年領航下,我喜提幾個光環,比如 2018 年得了「福布斯 U30」。怎么說呢,喜憂參半,既讓「每天早上醒來,如果我的名字沒有出現在福布斯,我就起床去上班」的段子成為現實,成功在 30 歲大限到期之前兌現了曾經的豪言,但也因為日益通貨膨脹的福布斯頭銜頒出量,而對它的含金量不再茍同。我甚至沒有參加頒獎聚會,也懶得交錢認領一本紀念冊,這事就這么翻篇了。

           

          但我畢竟還是得到了。它成為了我未來開拓全新市場、觸達未知人群的敲門磚。

           

          再比如,我現在就有資格居高臨下地俯瞰新華書店的營銷/運營/創業/互聯網類貨柜,傲嬌地說一句「在座的各位都是垃圾」。你想賣???我教你啊。

           

          說到「暢銷書作者」(我應該算是真的那種暢銷吧),也是我的標簽之一。但為了維持這個標簽,我曾自覺或不自覺地參與了大大小小活動,為各家站臺,時常拋頭露面。

           

          這種狀態一旦啟動,就如同滾雪球,越來越多,會讓你眩暈在鎂光燈和麥克風營造的幻象中,真覺得自己是個被人需要、有頭有臉的人物。來者不拒只是為了感動自己。但你可能只是活動籌辦方嘉賓名單上的一個備選項,逮到算賺到。你付出了 100%,別人只當你是 1%。

           

          受眾也不會因為你是誰而記住你,只會通過你的輸出(以及是否能持續穩定輸出)來 judge 你。我的輸出產量減少,部分原因正是來自參與了太多無謂的活動,耽誤了思考和寫作的時間。所以這種躺在功勞簿上吃老本的煊赫標簽,毫無意義。我不想活成六小齡童。

           

          所以從今天起,請對外的商務同學幫我擋掉一切非重要、非必要的外務活動邀請,特別是不能直接給公司帶來營收的那些,我根本不在乎。

           

          專心扎根做業務,將有限的精力用在我們自己的事情上。所有需要我本人親自拋頭露面的公開站臺、演講、分享、座談,都只跟我們自己的客戶合作,不再提供免費服務。這既是對投資人的負責,更是對我們自己的時間負責。

           

          時間有限,要對社交吝嗇,對閱讀慷慨。

           

           

             2、如果你只讀每個人都在讀的書,你也只能想到每個人都能想到的事

           
           

          我最近一直翻看 2012-2014 年期間收藏在印象筆記里的創投媒體文章,有一些如今看來真是字字珠璣,奉若圭臬。

           

          只可惜,在中國創業浪潮四起的浮躁年代(有多浮躁?大家讀完可以自行去搜我以前一篇廣為轉載的拙作《望京的妄境》),人們的注意力被連續融資、行業大會的喧囂聲浪分流,深度思考、謹小慎微者反倒在商業上敵不過「擼起袖先開干」的燒錢莽夫,美國那一套如何戴著鐐銬跳舞的踏實方法論,在這片被熱錢灼燒的熱土上沒有用武之地,只能看上去很美。

           

          如今風口變換、兩極反轉,流量紅利殆盡、資本熱錢燒光、政策法規收緊、行業巨頭壟斷的格局業已形成,我們是時候翻看一下五年前、八年前美國創投圈的思考精華了,很多變得比當初更適用于當下的國內環境,也沒那么多人為炒作的無用概念。(我有個聰明朋友 Max 就經常在群里發 10 年前的經典文章,比如 Drew Houston 寫的 Dropbox 創業自省課 PPT,「still very informative today」。)

           

          反倒是老美,學會了如何向國人仿效雞賊,花錢買皮膚、暗通黃賭毒、無盡信息流、數據扒底褲,一套一套 6 得飛起。我看到連 Tinder 都在 Instagram 投廣告,說自己是「海外的探探」,堪稱從「Copy to China」到「Copy from China 」的真傳典范。

           

          另外,如果一個人每天的閱讀涉獵只停留在微信朋友圈,那我覺得你就可以被踢出我的朋友圈了。

           

          如果說開放式的社交網絡是圍觀猴戲的看臺,那么封閉式的社交網絡就是沆瀣人性的陰溝。你的朋友圈沒那么多有價值的信息,偶爾關閉體會一次「當代出家」,你會發現根本沒什么損失。(只有個別幾個公眾號值得訂閱,包括你現在正在讀的這個 ^_^)

           

           

             3、圣人的很多洞見,來自他們當流氓時的經驗 

           

          羅胖總結爽文開篇三要素:終極目標,進階路徑,和作弊器。

           

          這其實相當符合我當初寫《增長黑客》這本書的套路(盡管我是無意識的):一上來第一章刻意賣給你創業成功的愿景,后面幾章分成 AARRR 給你層層遞進的心法,每章里大量充斥著「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小 tricks、hacks。結果這本書賣瘋了。

           

          回看做內容創業這半年,我們其實一上來沒有延誤曾經誤打誤撞成功的方法論,而試圖另辟蹊徑,迎合受眾和流量,尋找新的 PMF。為此我們先后試探過各種文風,包括深度訪談、試驗復盤、行業評論、海外翻譯等。

           

          這就導致你作為內容創業賽道的后發者,既拼不過新聞媒體科班出身的內行人,也打不過半路出家路數野蠻的投機者,夾在二者之間,首鼠兩端,東施效顰,行文飄忽,風格擺蕩。最終有的試驗成功,有的失敗,卻也會模糊我們在受眾心智中的定位。

           

          直到上周,我看完另一個羅胖的發布會,按捺不住心中躁郁,回歸擅長的風格,連夜撰寫了一篇探討逼格審美與產品指標增長之間關系的文章,惴惴不安點了推送。很快,我看到朋友圈和社群留言,大家對我這種文采橫溢+犀利吐槽+賣萌刷寶+硬核增長的風格,頗為買賬,閱讀點贊指標也更勝以往。

           

          我想,這就是真誠+直抒胸臆不做作+為他人創造價值+先破后立,共同作用的力量。同樣符合我當年寫的《增長黑客》的風格。原來,這群讀者一直都在那里等你,謎底就在謎面上。我漸漸找回了碼字的初心和動力。

           

          草莽野寇起家,稍微有點被人認知,立馬急著洗去往日痕跡,做清漣狀、裝高大上,沒必要。圣人的很多洞見,來自他們當流氓時的經驗。認清自己在哪個 level,持續輸出高于自身 level 的產品,就足夠你出圈了。

           

          這一頓折騰也讓我對 PMF 有了更多的感悟,發了條朋友圈:

           

          PMF(aka Product Market Fit,產品契合市場),這兩年一直給人培訓給人普及,私底下認為「產品符合市場」是一切商業邏輯的題中之義,沒什么玄妙,也應不難達到。最近越來越意識到,知易行難,君不見那么多項目燒錢億萬、紅極一時,終未達成 PMF 而崩塌,這背后的難度在于,你必須時刻自省,打破路徑依賴、摒除商業潔癖、調整預定賽道、躍遷窗口紅利,還得有原則地逢迎,有脊梁地枉屈,有底線地作弊,有堅守地叛離。總之,要戰勝的不僅是市場和競品,還有認知、心魔、凡俗論調、普世價值觀。后者難上百倍。

           

           

             4、重劍無鋒,學會藏拙

           

          寫書之后兩年鮮少網上傾吐觀點,也不屑消費自己博取點擊。曾經揮斥方遒指點江山的中二少年,變得噤若寒蟬。除了愈發自覺井底之蛙,也多了一層利益牽絆的考慮。

           

          羨慕那些可以肆意暢言的評論家們,今天你沒有夢想,明天它做不成社交。

           

          (真格基金合伙人 @yusendai 在群里評價這種論調:「按照這種邏輯,扎克伯格機器人變身侵害隱私,蘋果庫克銅臭商人,亞馬遜貝索斯亂搞胸無大志,谷歌已變成邪惡帝國幫兇,特斯拉創始人只知道泡妞吸大麻,騰訊沒有夢想,百度已經完蛋,阿里馬云已退休」。)

           

          但你既然這么洞若觀火,為什么沒有更多利益關聯者來牽絆堵嘴,讓你對什么能說、什么不能說掌握分寸呢?是不是真正能被大佬利用的資格和能力都沒有,才只能躲在網線后面敲砸鍵盤宣泄懷才不遇之憤?

           

          縱使文章驚海內,紙上蒼生而已。書生論世的輕豪之氣,必須歷經現實沉郁打擊。人之所以言之鑿鑿,是因為知道的太少。

           

          芥川龍之介寫過一句話:「所有神的屬性中,我最同情的是:神不能自殺。」這句話再直白精煉點,我理解成「醫者難自醫」。

           

          為此我們應該多動手,少動嘴,重劍無鋒,學會藏拙。

           

          我要求各位團隊同事在日常組稿、選題、采訪,乃至結交、識人時,更多向「成事者」討教一手經驗,而少聽「信息二手商販」動不動發明的聳人聽聞的新概念。

           

           

             5、資本寒冬是明確邊界、辨別有效動作的黃金時機

           

          當年愣頭愣腦追潮創業,年輕卻覬覦整個世界,浮躁卻想參透生活,自認為「胸中有丘壑,立馬振山河」,唯一的優勢是尚有鋒芒時能全力以赴一次。得失對半,總體來說失大于得。哪個年輕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呢?世上的事情都經不起推敲,一推敲,哪一件都藏著委屈。

           

          坦率說,我以 2015 年出道的「暢銷書作者」身份,選擇 2018 年從自媒體領域切入創業,起了大早,趕了晚集,錯過了整個賽道最黃金的發展機遇。下半年還因為微信種種傻缺的產品策略調整,和眾所周知的大環境變化,從愚昧之巔到絕望之谷,很難再吃到紅利,低垂的果實早已被摘干凈。

           

          但好處是,塵埃落定之后,才能讓你看清楚自己真正的能力邊界在哪里,而不是外因加權給你帶來的 buff:

           

          • 比如,我絕對不屬于看時機最早最準并且敢瘋狂 all in 的那類風險偏好者,否則我新媒體創業時機也不會那么晚。為此我必須有意識地抬頭看天,從機制上保證我有適度冗余的時間來放空發呆,而不是苦哈哈地每天低頭走路、埋頭在創業細節中不能自拔;

          • 再比如,我也不是最擅長跟形形色色的 C 端用戶打交道那一類人,我拒絕毫無目地聊天打屁,這是我早年 geek 時代的積弊,不然我也不會去研究怎么靠代碼來 hack 增長。所以在保證服務好付費社群用戶的基礎上,我必須克制無效社交,對免費用戶仁至義盡;

          • 再再比如,我對洞察女性不夠深入,如何巧妙地在文章里煽動情緒、激發女性同胞共鳴,我從來沒有刻意為之,無形之中減少了很多點擊率。在這方面我就很佩服郭敬明作為文字商人的敏銳度;

          • 再再再比如,我熱衷閱讀小眾媒體,對大眾追捧的熱點有先天性抵觸,這個問題嚴重性,往小了說,是無法了解主流人群的內容偏好,錯失蹭熱點事件的流量,往大了說,會跟很多更高層次的生命體驗失之交臂。我正在努力做一個能夠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的非主流小眾(我真是好欣賞多抓魚/公路商店運營團隊那種屌萌屌萌的風格)。

           

          每個人活在自己的時區,遵循自己的路徑前行。不要因為偶然踏入別人的花園,就以為自己收獲了整個春天。

           

          經濟繁榮時,跳梁者眾,資本寒冬了,巨浪淘沙,幸存下來的那些往往不是在臺面上最手舞足蹈的那個,而是私底下有效動作最多的那個。

           

          我們要明白自己的能力邊界,在甜蜜區擊球,單位時間內做更多有效動作。

           

           

           

             6、「人生發財靠康波」,追趕康波靠連續性

           

          投資圈有句話叫「人生發財靠康波」,講的是康波周期如何左右一個人的前程大運。絕大多數初出茅廬的新社會人,總會錯過人生第一個康波。在追悔莫及后,變得更熱衷追趕風口、急功近利。

           

          然而經過移動互聯網整個興衰周期,從增量時代進入存量時代后,我重新翻看那些屹立不倒的成功人士,發現在我所熟知的朋友中,職場開掛順風順水、創業成功君臨巔峰的家伙,往往在發展軌跡上有很強的「連續性(consistency)」,也就是不輕易當追風口的豬,在自己長期看好的領域持續深耕。

           

          哪怕前一個項目夭折,下一個項目依然生發于前一次的成功經驗之上,而不是隨便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的方向。為此他們很可能背負逆勢而動的「罪名」齟齬前行數年,內心焦灼,天人交戰,飽受來自員工和投資人的質疑,甚至一度自我懷疑,但最終他們還是追上了新的周期,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比如:

           

          • 七八年前做云計算的團隊,如今正值企業級市場爆發的前夜;

          • 互金、P2P 浪潮的淘金者,在區塊鏈最鼎盛的日子里同樣瘋狂收割韭菜;

          • 做人工智能臟活累活起家的老同事,讀著《毛選》挨過了最難的創業初期成就了如今的獨角獸;

          • 堅守 O2O 賽道、曾親自參與線下發傳單/送貨物乃至打群架的某增長黑客,成了新零售這一波炙手可熱的資深專家。

           

          還有我曾經畢業后效力的盛大創新院,人才濟濟,孵化出了「WiFi萬能鑰匙」這樣的獨角獸。如今這款下沉市場最受歡迎的非 BAT 系工具,正在憑借自己的流量優勢,默默朝著資訊、閱讀、IM 等方向攻城拔寨,潛行狙擊。

           

          背后的商業邏輯和版圖構筑,異常清晰,也從來不是什么秘密,因為這都曾經是盛大早期走過的老路,陳大年老板想必走得駕輕就熟(我看馬上就要放衛星了,字面上的衛星,祝賀)。老兵進入新戰場,剿滅一幫趨勢黨。

           

          所以雖說「選擇比努力重要」,選完了對的大方向,就請沉下心來花時間深耕。Time will tell。時間本身就是難以復制的壁壘。請各位員工謹記和努力。

           

           

             7、被人利用是褒義詞,你賺小錢的前提是幫別人賺大錢

           

          新媒體創業,本身如何商業變現是難題,成功的探索往往意在畫外,不靠媒體本身賺廣告費的小錢,而是轉型電商、自研產品、強化服務、布局新零售。

           

          一方面,這不代表我們要輕視日益萎縮的新媒體創業環境,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在低投入成本的獲客渠道里,新媒體仍然是 ROI 最高、不可控變量最少的一種。最根本的陣地還是要掌握一塊。

           

          另一方面,媒體只是我們的切入點,我們為創業型團隊和謀求增長的成熟企業帶來的價值,要靠更多輸出文章觀點之外的形式來實現,這在眼下經濟環境里,就要強調刺刀見紅、立竿見影,而不只是潛移默化、集腋成裘。

           

          LTV 要跑過 CAC,前提是我們合作的伙伴要先能保證「長久 LT(life time)」才能榨出「V(value)」。成就你的伙伴很重要。資本寒冬,我們更要急人所急。

           

          分享一個有價值的數據:上周我們為一家 SaaS 合作公司推送了一篇極具閱讀性的植入廣告文章,最終廣告效果爆棚,直接帶來了近百條銷售線索,轉化成績是他們自有渠道最好數據的 7 倍,我們光靠這一條推送,能獲得的潛在銷售線索分成收益是 14 萬。

           

          再分享一組信息:去年年初,我和合伙人決定創業做這家公司,很快就在春節前后收到了來自種子投資人的打款,保證我們如期啟動;隨即,5 月我們就獲得了天使投資,讓一切開始走上公司化運營的正軌,也驗證了我們的種子人的眼光;僅僅三個多月之后,9 月我們又獲得新的投資人的垂青,短短半年不到估值又翻了一倍,幫種子輪和天使輪的老投資人又都賺了錢,雖然還只是在賬面。

           

          在資本寒冬里,這樣的融資節奏也算是奇跡,以至于有些在種子/天使輪放過我鴿子的投資人,直接在微信上自嘲「我是傻逼」。

           

          我無意于羞辱任何人的眼光和格局,因為我們也才剛開始創業,賬面上的估值和實際賺到多少錢沒有半毛關系。為了保證最新「接盤」的投資人利益,讓新老利益關聯方持續賺錢,在忙完這一輪融資后,短期內我們不再接受新的投資,要以迎戰寒冬的姿態,埋頭做事了各位。

           

           

             8、過去這一年其他零散感悟(匯總自我發過的朋友圈):

           

          • 功業是個人言辭的最好背書。做馭龍者,而非授屠龍術。——有感于開年兩場全民演講受待見程度的天差地別。

          • 發現「刻意拖延」的一大好處是,不但能在 deadline 前激發最大斗志和緊迫感,還有助于思考什么是杠桿率最高、一箭多雕的事,從而實質上節約了更多時間。

          • 在弱肉強食的動物世界里做不了一株遺世獨立的植物。在成為潛藏幕后的射手之前得扮好嘲諷集火的肉盾。#創始人的本命#

          • 「你必須十分努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兩者顛過來說似乎也沒錯,甚至是更理想的人生境界。

          • 做 to B 的想做 to C,做 to C 的想做 to B。做線上的覺得流量機會在線下,做線下的覺得流量機會在線上。#人間觀察#

          • 整理翻看六七年前記錄在 Evernote 的生活手記,方曉得現在什么叫遺失雅興,忘卻詩意。 

          • 科技增熵第一定律:卡在地鐵閘機口耽誤別人時間最久的,永遠是那些刷手機過閘并以為這樣能節省時間的人。

          • 晚上聽了梁寧老師的產品哲學直播課,產品理解之外最大的收獲是學會了管「向用戶收費」叫「加入價值網」。不學會點道上的話我斷然是整不明白知識付費的。#記skr的一天#

          • 這個行業有意思的地方在于,當初你求爺爺告奶奶見投資人找錢,對方投資經理對你橫眉冷對目光如炬,這會兒經濟不好這位投資經理跳槽去了創業團隊,看你搞了一場增長大會,低三下四摧眉折腰舔著臉問你一次次要免費票希望到場學習,說公司沒購票預算。所以說不要把平臺能力當成你的個人能力。#FML#

          • 「打不過就加入」。創始人就要有多出來賣的覺悟。

          • 「有人選擇成為巴甫洛夫的快樂狗,有人選擇成為斯金納尋求刺激的小鼠,有人選擇做歸屬于自己的人,受苦受難,要真實的幸福,求自由的快樂。有的人,選擇做第三種人,又希望其他人都是前兩類。」(摘自甲子光年)

          • Read more write more, think more and be more.

          • GH 教條里這句「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本無甚大錯。問題是當下太多人沉溺于「fake」,卻忽略了付諸「make」。#自警#

          • 近日重讀《Principles》思考自己快速上手領域學習曲線最快的方法有哪些,發現其中一條是「觀摩他人的失敗集錦」。比如建立公司讀《大敗局》《股權戰爭》,學開車fo @交通事故video,打游戲有各種 WTF Moments,不想意外身亡追 Failarmy。好想找人交流「你的專業領域在哪里能看失敗集錦」?

           

           

           

          — 全文完,感謝閱讀,請猛戳分享 —

           

          作者:范冰 | 增長官

          編輯:善小闌

          本文已獲得增長官公眾號授權,未經許可,嚴禁轉載。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