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和我一樣,也存在過“潛在失業焦慮”?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5年前

          來源 / 奔跑的大胯(ID:benpaodedakua)

          作者 / 奔跑的大胯

          編輯 / 善小蓉

          本文獲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原本那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時代再也不復返了。

           

          如果依然把自己的視角局限在某家特定企業上,就很容易出現問題——很可能你剛入職一家新公司,還沒來得及跟上團隊的節奏,公司就倒閉了。

           

          既然某個特定的企業本身已經很難成為個人長期成長的基礎,就要想方設法跳出企業的視角。

           

          一個眾所周知但一不小心還是會被遺忘的事實是:

           

          • 企業的生命周期很短;

          • 行業的生命周期較長。

           

          如果站在行業的角度來給自己的能力重新定位,會產生什么奇妙的變化?

           

           

           

          你周圍一定存在這種人:一旦某個新生事物出現了,比如抖音,他就會立馬想通過抖音“掙大錢”,甚至還會抱怨說“哎!早知道前幾年就學做視頻了”。

           

          最有趣的是,當下一個新生事物出現的時候,他還會用同樣的話術重新“表演”一遍“自己的懊悔”。

           

          我們自己或多或少都會有類似的“懊悔”:

           

          • 感嘆自己沒有趕上淘寶;

          • 感嘆自己沒有趕上京東;

          • 感嘆自己沒有趕上快手;

          • 感嘆自己沒有趕上抖音;

          • ……

           

          你信不信,用不了多長時間,很多人還會感嘆自己沒有趕上區塊鏈。

           

          但是,如果我們再重新看一眼這個詞:

           

          趕上

           

          你難道沒有發現它蘊含著一種巨大的“不公平”么?

           

          當一個機會來臨,如果絕大多數人都能“趕上”,對于那些在這個機會旁準備了很久的少數人來說,不就太不公平了么?

           

          但是,一個新的疑問又出現了:

           

          那些少數人怎么就知道機會會來呢?

           

          真實的情況可能是這樣的:

           

          • 在當初剛開始準備的時候,他們幾乎不知道這是個機會;

          • 即使知道這是個機會,他們也不知道機會什么時候來臨;

          • 即使知道機會什么時候來臨,他們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撐到那個時候;

          • ……

           

          但是我們總會抱有這樣一種幻想:

           

          機會來臨的時候,只要努力就能很快趕上。

           

          殊不知,這只是財富故事會里的橋段,并非事實。

           

          無數次被證明的事實是:

           

          第一批的機會是留給那些在機會旁邊準備了很久的人,而不是留給那些等到機會來臨才幡然醒悟并且想要試圖去“追趕”的人。

           

          進而,你就會發現那些出現在大眾視野里的行業領頭人,不管你是否喜歡他們,如果你去追根溯源,會發現他們幾乎都滿足下面的條件:

           

           

           

           

          • 他們不是等到機會來了才從頭做起的;

          • 他們是從類似的領域遷移過去的。

          比如,咪蒙的履歷:

           

          • 1995-1999年,本科就讀于山東大學中文系;

          • 1999-2002年,研究生階段主攻魏晉南北朝文學;

          • 2002年之后,任南方都市報深圳雜志部首席編輯。

           

           

          所以,短視頻機會來臨的時候,如果是那些沒有長時間準備的人趕上了,papi醬卻沒有趕上,你覺得公平么?

           

           

           

          所以,自媒體機會來臨的時候,如果是那些沒有長時間準備的人趕上了,咪蒙卻沒有趕上,你覺得公平么?

           

          再比如,papi醬的履歷:

           

           

           

          所以,短視頻機會來臨的時候,如果是那些沒有長時間準備的人趕上了,papi醬卻沒有趕上,你覺得公平么?

          • 2007年,papi醬負責上海電視臺體育頻道《健康時尚》欄目的前期編導及配音;

          • 2009年,papi醬擔任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出品的話劇《馬路天使》導演助理;

          • 2015年10月,papi醬開始在網上發布原創短視頻 。

          • 2005年,papi醬考入中央戲劇學院導演系導表本科;

          • 2006年,papi醬成為北京電影學院導演系畢業作業膠片短片的副導演并擔任女主角;

          • 2007年,papi醬負責上海電視臺體育頻道《健康時尚》欄目的前期編導及配音;

          • 2009年,papi醬擔任上海話劇藝術中心出品的話劇《馬路天使》導演助理;

          • 2015年10月,papi醬開始在網上發布原創短視頻 。

           

          再或者,羅振宇的履歷:

           

          1990-1994年,本科就讀于華中科技大學新聞系;

          1994-1997年,碩士就讀于北京廣播學院(現中國傳媒大學)電視系;

          1997-1999年,博士就讀于中國傳媒大學;

          1999年之后,曾擔任《決戰商場》、《中國經營者》、《領航客》等電視節目主持人,第一財經頻道總策劃;

          2008年,從中央電視臺辭職,成為自由職業者;

          2012年底,他與獨立新媒創始人申音合作打造知識型視頻脫口秀《羅輯思維》。

           

           

          二、

           

          現在假如10年后某個行業有機會,你也不知道那是什么機會,但是你早已在這個行業里面精耕細作、埋頭苦干好多年,10年后的那個機會來臨了,如果是那些沒有長時間準備的人趕上了,你卻沒有趕上,你覺得公平么?你覺得來氣么?

           

          反過來思考,我們可以做個預測,未來5-10年內,或者更短時間內,大數據大概率會非常火。

           

          假設你從未學習過大數據,現在有一個和你一樣從未學習過大數據的好朋友叫上你一起從頭開始學習大數據,一起去瞄準大數據創業,你去不去?

           

          • 你可以去,但是你務必知道:早已有很多專業人士在大數據行業里面深耕多年;

          • 你是否能夠有足夠的天賦和努力能夠在機會來臨之前超越他們,成為趕上機會的少數人?

           

          如果再繼續說下去,可能很多人就會悲觀了。

           

          但是,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望過去,會發現:

           

          機會并不是靠“趕”上的,而是靠“蹲點”的,但“蹲點”并不是亂蹲的,如何最大程度地提高“蹲點”概率才是我們可以有所作為的。

           

          請勿把下面的文字誤解為雞湯或是和稀泥,沒有經過深入思考且踐行的雞湯才是毒雞湯,很多方法就是那么明顯,但是絕大多數人就是不愿意做。比如:熟能生巧,多簡單的道理,但是不做、不練,就是扯淡。

           

          甚至他們還幻想自己在剛開始的時候就能保持順利,他們早已忘了一個事實:

           

          剛開始如果就太過順利,本質上就是一種揠苗助長。

           

          所以,提高“蹲點”概率的方法就是花一天的時間(如果不夠再加一天)來問自己下面的問題(最好問到“吐血”):

           

          1.我所在的行業核心價值(假設為A)是什么?

           

          2.我可以在行業中的哪個環節(假設為B)提供這個價值?

           

          3.為了提供這個價值,我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能力(假設為C)?

           

          請注意,上面三個問題中:

           

          • 沒有提到任何關于“企業”的信息;

          • 沒有提到任何關于“職位”的信息;

          • 沒有提到任何關于“平臺”的信息;

          • 沒有提到任何關于“方式”的信息。

           

          因為只要回看近100年的歷史就知道了:

           

          企業、職位、平臺甚至連實現方式都會變,但是我們人類這個群體的人性很難改變,滿足人性的需求也很難改變,甚至還相當穩定。

           

          • 當年錢鐘書的《圍城》里的段子和今天電影中的段子別無二致;

          • 當年畫油畫的人和今天的高端藝術照大師都需要同樣的藝術修養和社交技能;

          • ……

           

          也就是說,當你對這三個問題進行了深入思考之后,你會得出下面的答案:

           

          我是通過C能力在B行業創造了A價值的人。

           

          只要抓住了這個定位,也就抓住了“蹲點”的本質。

           

          三、

           

          這樣說還是有點抽象,舉個例子,比如媒體行業。

           

          • 當一個人把媒體定位為某家傳統媒體企業,就很容易面臨“潛在失業”;

          • 所以當互聯網來臨的時候,就會導致很多從業者失業,找不到自身定位。

           

          然后卻有一部分從業者會選擇逃離傳統媒體企業,表面上看不出什么差別,但是如果深挖一下會發現,他們早已想明白三個問題:

           

          1.我所在的行業核心價值是什么?

          答:媒體行業是為了更快、更準地讓大眾獲取信息。

           

          2.我可以在行業中的哪個環節提供這個價值?

          答:假設我以前是一名編輯,我就是在信息獲取和處理的環節來提供這個價值。

           

          3.為了提供這個價值,我需要具備什么樣的能力?

          答:我可以選擇訓練自己更快的能力,也可以選擇訓練更準的能力。

           

          但是,如果再深想一步,會發現:

           

          “更快”意味著:需要訓練對于信息的反應能力,也需要訓練表達能力從而讓信息傳播地更廣,這種能力更多的是體力活,天花板很明顯,復利效果很小;

           

          “更準”意味著:需要訓練對于信息的篩選能力,也需要訓練社交能力從而能夠讓自己獲得更多的一手信息源,這種能力更多的是腦力活,天花板還不知道在哪,且長期積累有巨大的復利效果。

           

          有趣的事情就發生了:

           

          選擇“更快”的人,往往盯著職位干活,每天思考的都是“寫多少篇稿子”、“拿多少稿酬”、“怎樣能夠當主編”,過了幾年才發現這個職業門檻太低,什么人都能進來,甚至被計算機算法代替;

           

          選擇“更準”的人,往往盯著行業干活,每天思考的就是“如何能夠獲取更可信的一手信息源”、“應該選擇哪個領域深耕下去”?

           

          這樣的人,在10年前甚至更早就能發現互聯網將會大大提高信息的傳播效率,他們要做的其實就是找準一個領域,持續地積累一流的人脈,然后順勢學會新的網絡語言,就能夠穩穩地站在行業頭部,從而成為一個“行走的價值提供者”。

           

           

          更有趣的是:

          你說這些“行走的價值提供者”,是大V?是IP?是作家?都不是,這些名詞都是用來忽悠那些看不透底層邏輯的吃瓜群眾的。

          這些價值提供者心里非常清楚:

           

          不管他們頭銜換了多少個,他們都只在做一件事:換著平臺、換著方式地持續創造核心價值,成為某個行業中的頭部價值鏈條。

           

          這種基于提供行業價值的定位有三個好處:

           

          核心價值容易遷移。你的價值不受企業、職位、平臺的影響,可以在行業內進行自由遷移,只要是發生在行業內的機會,你都能夠“蹲點”;

           

          能力可長期積累不斷層。你不會被新的任務擾亂,不用今天學一項新技能,明天學一個新工具,而是專注某個領域,長期刻意訓練;

           

          創造價值的能力可以被帶走。即使是離開了某個企業,原本的職位、關系、資源不一定能帶走,但是你創造價值的能力是能夠被帶走的。

           

          關鍵是如何找到自己行業的核心價值所需要的核心能力呢?具體步驟是:

           

          • 將你目前的月薪乘以2,比如你現在月薪1.2萬,乘以2之后就是2.4萬;

          • 在各類招聘網上按照2.4萬月薪的標準找到5-7條你自己行業的工作要求;

          • 找出你目前的能力和這5-7條的工作要求之間的差距;

          • 這個差距就是你需要打磨的能力,能夠讓你成為“行走的價值提供者”的能力。

           

          安全很重要,但是卻難得。比起讓自己絕對安全,還不如思考怎樣讓自己在不安的世界里活得更久、活得更有價值。

           

          再回想一下你身邊那些看到風口就想著把你拉入伙的人,拍著胸脯說一定能掙大錢。但是,需要我們思考的是他們本身是“行走的價值提供者”么?我們本身是“行走的價值提供者”么?

           

          到頭來會發現:

           

          那些把丑話說在前頭的人,往往比信誓旦旦的人更靠譜。

           

          職場有一個早已存在但很多人不忍直視的事實:

           

          盯著職位,越盯越慫;盯著本質,越盯越強。

           

          你是否和我一樣,也存在過“潛在失業焦慮”?

           

          你是否也曾經試圖去“趕機會”、“趕風口”?

           

          說說你的經歷。祝近安!

           

          簡介:奔跑的大胯(ID:benpaodedakua)成長之路很孤獨,但幸好有你!我是大胯。

           

          ———— / END / ————

           

          編輯:善小闌 

           

          我們是姑婆那些事兒,專注于APP推廣和運營干貨分享,添加小闌微信(ID:gpxms018)與各界新媒體人一同成長。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