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格內向,在職場真沒活路嗎?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5年前

          來源 / 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

          作者 /  Lachel

          編輯 / 善小藝

          本文獲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可能很多朋友不知道,我其實是一個相當內向的人。

           

          有多內向呢?每一次見陌生人,對我來說都是一個挑戰 —— 就像剛畢業那會去面試一樣,我要事先做大量的準備,排練,心理建設,才能比較自如地聊天。

           

          即使如此,有時候說的話,做的舉止,也會常常給我造成壓力。我會不斷去想:這樣說是否得體?這樣做是否得當?我是不是還可以做得更好些?

           

          久而久之,跟人社交,就會成為一件「艱巨」的任務。

           

          我可以寫文章,做方案,制定計劃、流程和規范,但跟人打交道,還是算了吧。

           

          因此,我一度有輕微的社交焦慮。這成了我的一個短板。

           

          直到后來做了自媒體,強迫自己,跟行業里的朋友見了幾次,參加了一些活動和聚會,慢慢的,才有所改善。

           

          (為了給自己拖延線下見面會找理由,我也是有點拼)

           

          所以,我對同樣內向的朋友,總是會有感同身受的感覺。

           

          畢竟,這個社會,對內向的人,的確不那么友好。

           

          不說社會上普遍的誤解,在工作和生活中,如果你是一個內向者,你一定經歷過這樣的情景:

           

          被同事說成「難以相處」「性格孤僻」,總是獨來獨往,沒有朋友;

          發言、開會、團隊討論時,總是那個只聽不說的角色,一直找不到我自己的存在感;

          有新任務、新挑戰,被上司看中的永遠不是自己,只能承擔一些支撐和協助的事務;

          ……

           

           

          其實,大多數時候,不是我們能力不足,也不是缺乏激情,只是因為害羞,讓我們不敢表現自己。

           

          同樣,沒有人會真的喜歡孤獨、沒有朋友,往往只是因為自己不敢邁出第一步。

           

          我自己也被這些問題困擾過很長時間。尤其在剛畢業的時候,因為過于害羞、內向,錯失了不少機會。

           

          好在這些年來,被外界的環境推著往前走,也算是不斷在克服和超越自己。

           

          今天,我想跟你分享一些自己的心得。

           

           

           

          01

           

          首先,我們要理解「內向」這件事。

           

          可能跟許多人認知的不太一樣:內向并非后天形成,它其實是有生理基礎的。

           

          神經科學認為,在我們大腦中,負責獎勵和反饋系統的,有兩條通道。一條是多巴胺通道,另一條是乙酰膽堿通道。

           

          先講多巴胺通道。

           

          多巴胺的本質,是一種起興奮作用、激發情緒感知的神經遞質,它在不同回路之中,能起到不同的作用。比如:

           

          • 多巴胺作用于基底核部分,能調節運動技能和表情,跟帕金森癥密切相關;

          • 作用于中腦-皮質回路,能影響認知、記憶、學習,調節集中力和注意力,跟精神分裂相關;

          • 作用于中腦-邊緣系統回路,能使我們感到「愉悅」,調控大腦的獎賞系統……

           

          心理學家 Corr 和 Kumari 1997年的研究表明:當多巴胺充斥大腦時,無論內向和外向的人,都會變得健談、活躍,充滿動力,對外在世界充滿激情和探索欲。

           

          區別在哪里呢?

           

          2005年一項研究發現:外向者的伏隔核和杏仁核更「遲鈍」。產生相同的效果,他們所需要的多巴胺更多。

           

          而相反,內向者這兩個部分更敏感。只需要更少量的多巴胺,就足以刺激產生劇烈的愉悅感。

           

          心理學家 Perpetua Neo 認為:這表明,無論內向還是外向的人,其實都喜歡交流、探索、冒險,差別只是在于閾值:對外向者來說「剛剛好」的強度,對內向者來說,很容易就「過高了」。

           

          這引起的后果,就是疲憊和精力耗竭。

           

          所以,我們的傳統觀念總是認為:內向的人不喜歡社交 —— 這其實是一個誤解。無論什么樣的人,都喜歡社交,只是內向者更容易感到「疲勞」,從而更傾向于輕度、私密、安靜的交流而已。

           

          對于內向者來說,最大的問題就在于:我們這個社會,太「吵」了。

           

          Perpetua Neo 說:正是無處不在的刺激,使得內向者的神經系統不堪重負。

           

          另一方面,是乙酰膽堿通道。

           

          你一定還記得:當我們面對新異刺激時,會刺激生成乙酰膽堿。隨后,乙酰膽堿流經不同腦區,最終跟受體結合,在這個過程中,激活我們不同的大腦功能區域。

           

          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科學主任 Scott Barry Kaufman 認為:內向者大腦中,乙酰膽堿跟受體結合的通路可能很長,因此能流經更多的大腦區域。

           

          舉個例子:內向者的大腦中,雙側額葉、左側海馬體和布羅卡區,這些部位的刺激和外向者存在明顯的差異。而正是這種差異,導致他們感知、認知外部世界的方式,跟外向者截然不同。

           

          最明顯的差異在于右前島葉皮層( Right frontal insular cortex):這個部位跟共情、反思有關,同時也是大腦負責「避錯」的部分。

           

           

          因此,當內向的人接收到新鮮刺激時,他們這個部位會被激活,從而,他們會把新鮮刺激跟記憶里的經歷做對比,以求盡量「不出錯」。

           

          表現出來是什么呢?就是他們遇事總會「退一步」,先審視、思考一下,再決定要如何行動。

           

          而相比之下,外向者的乙酰膽堿通路更短,沒有這么多的內心戲。

           

          所以,我們總是感覺「內向的人很忙」「內向的人很容易焦慮」,確實如此。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他們的大腦總是在不停地轉動,小心謹慎、如履薄冰。

           

          這也就導致了他們更容易感到疲勞。

           

          想一想,你是不是經常有這樣的感受:

          很容易想起以前的挫敗;

          覺得自己做得不夠好,害怕別人嘲笑你、對你失望;

          甚至,患上「冒名頂替綜合征」,對自己的行為患得患失……

           

          不要責怪自己,這其實是大腦結構的緣故。

           

          02

           

          那么,針對內向者,有些什么方法,可以幫助你突破社會的刻板認知和桎梏呢?

           

          1. 認識自己

           

          最首要的第一步,就是認清楚自己:我究竟是不是一個內向者?

           

          不要覺得這個問題顯而易見。實際上,許多研究指出:人并不是只有內向和外向兩種類型,還有第三種類型,叫做 Ambivert。

           

          它指的是「既內向又外向的人」,我暫時將它譯為「靈活者」。

           

          一項 2013 年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 )的研究指出:在銷售中,靈活者往往是最好的營銷人員。因為他們能夠敏感地理解對方的情緒和需求,無論面對內向者還是外向者。

           

          那么,靈活者的特點是什么呢?很簡單:他們有時候喜歡社交、冒險、探索,有時候又喜歡獨處。

           

          外向者通常更喜歡人多的場合,獨處時則容易感到焦躁;內向者往往喜歡私密、安靜、深入的談話,人多時會感到疲倦。而靈活者則不然。

           

          他們可以靈活地在兩者間傾斜,無論哪種情況,都能夠如魚得水。

           

          當然,前提是在限度內 —— 超過必要的限度,都會感到疲倦。

           

          重點是什么呢?如果你是一個靈活者,那就沒必要給自己貼上「內向」的標簽,這會嚴重限制你的可能性和社交空間。

           

          如果你一直認為自己「不適合社交」「不適合探索」「不適合主動」,那么,久而久之,你就會真的喪失這些能力 —— 這就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所以,像很多心理測試,我的態度都是「娛樂即可」,不要真的去相信。

           

           

          無論什么測試和分類,永遠都是粗糙的,尤其是非權威測試(比如知名的 MBTI),并沒有太多學術支撐,作為娛樂和參考就可以了。

           

          如果過于相信,你很容易就會畫地為牢,把自己圈在一個小圈子里面,再也無法掙脫出來。

           

          不論什么事情,都不妨先走一步試試看,看自己適不適合,再進行調整,不要有太多的顧慮 —— 這就叫做 Explore & exploit。

           

          沒有誰能夠代表你告訴你是誰,除了你自己。

           

          2. 以我為主

           

          內向者最大的優勢,在于專注,共情,深度和反思。而這些都需要什么?需要整段的時間和心無旁騖的注意力。

           

          所以,務必對自己的生活進行切割,明確:

           

          • 哪些事情是為別人做的,哪些事情是為自己做的;

          • 哪些時間是可以「給」別人的,哪些時間必須留給自己。

          • 哪些東西是外界需要的,哪些東西是我真正想要的。

           

          如果忽略了這一點,你就很容易在生活中產生疲憊感。

           

          你會感覺:自己一直都在疲于奔命,給別人幫忙,幫別人填補缺漏……恰恰失去了自己的生活。

           

          所以,如何在這個追捧外向的社會里面過好自己的生活?重點在于,找到自己的生活節奏。

           

          不是必要的聚會、應酬、出差、交際,拒絕它們也無妨,沒必要增加自己的負擔。

           

          在每天忙碌工作之余,抽出一段時間,作為自己的「抽屜時間」,哪怕只是靜靜思考,也能起到非常好的療愈效果。

           

          不要過度追求高效、快速,步調慢一點,很多東西并沒有那么急。

           

          不妨從最簡單的步驟開始:每天夜里寫一份日記(不要在臨睡前),做一下反思和復盤:這一天所有事情,哪些是為別人做的,哪些是為自己做的?

           

          如果后者比例太少,或許就意味著,你需要重新思考和規劃自己的人生了。擠出寶貴的注意力,專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這才是你所要不斷堅持和爭取的目標。

           

           

          3. 尋找定位

           

          可能有人會說:如果事事都以我為主,不去社交、應酬,難道不會影響自己的工作和發展嗎?

           

          這就回到一個問題:在這個商業鏈接的世界上,真正重要的是什么呢?是你能夠滿足他們需求的能力,而不是你有多少朋友。

           

          簡而言之,只要你有屬于自己的競爭優勢,你不用主動去展示,別人也會主動來找你。小到一個公司里,你可以浸淫在某項技能上,為自己打造「專家」的標簽,在別人心中樹立起品牌。

           

          像我剛工作的時候,就是以文案見長,各個小組都知道「這個新人文案寫得很棒」,他們自己的人寫不好,都會過來找我幫忙。這時,我是不是善于交際,整天跟他們吃飯、社交,重要嗎?不重要。

           

          后來帶團隊后,客戶要求的方案總是能一稿過。久而久之,難伺候的客戶,老板就會丟給我處理,讓我專心做內容。至于溝通的部分,不擅長怎么辦?沒事,配一個AE不就得了。

           

          所以,無論你從事什么工作,第一,一定要跟業務掛鉤,去學習和了解公司掙錢的業務,這些才是重心;第二,圍繞著核心業務,找到某一個你比較擅長、能夠鉆進去的細分領域。

           

          這就是你的核心競爭力。

           

          大到整個個人品牌,你可以寫文章,做自媒體,當自由職業者,參加工作室……這個時代,有太多的機會,可以在網絡上展示自己,完全無需擔心。

           

          重點在于,想清楚這幾個問題:

          1)你擅長什么?

          2)你喜歡什么?

          3)這些東西如何跟別人的需求結合起來?

          4)這些東西如何創造新的價值?

           

          在這個基礎上,去做出自己的作品和成績,這就是你的個人品牌。

           

          4. 發揮優勢

           

          正如前文所說,內向者通常會有兩個優勢:一個是高度敏感,又稱為 HSPs(Highly sensitive persons);另一個是共情能力(Empaths)。

           

          前者是對刺激的反應。無論多小的刺激,都可能在內向者心中喚起強烈的反應,以及喚醒他們的記憶和經驗。

           

          這樣的人,最適合創意類的工作。他們會注意到生活中細微的事物,會容易對事物進行聯結和構架,容易想到別人想不到的東西。

           

          如果再給他們寬松的環境,較為自由的時間,以及一定的目標引導和正面反饋,會極大地激發他們這方面的特長。

           

          這是許多外向者所不具備的。

           

           

          后者,則是對別人的理解和同理心。他們能覺察到別人的感受,知道什么話該說、什么話不該說,能敏銳地感受到情緒的起伏波動。與此同時,他們也喜歡幫助別人、關懷別人。來自別人真誠的感謝,會是他們良好的動力。

           

          所以,這一類人最適合做什么呢?需要深入交流和關懷的角色。比如社工,咨詢師,講師,教練,等等。

           

          內向者最好的狀態,并不是離群索居,而是:給予他們充足的獨處時間,同時又不失少而精的深度交流,并提供良好的反饋和存在感。

           

          這會令你如魚得水,真正找到自己的節奏。

           

          5. 改變心態

           

          最后,一個小小的建議。

           

          如果你是一個跟我一樣的內向者,不要拒絕接觸新事物,不要拒絕接觸陌生人 —— 你可以跟我一樣,把這看作一次挑戰,以克服挑戰、達成成就的心態去進行。

           

          這一定是困難的,甚至是難受的,否則就不叫挑戰了。

           

          但與此同時,這也是讓你不斷克服自己,產生多巴胺、激活獎賞回路的方式。這種方式本身,就非常有趣。

           

          畢竟,如果只是重復自己熟悉的模式,那就一直沒有成長。

           

           

          簡介:L先生說(ID:lxianshengmiao)Lachel,深度思考踐行者,高效思維達人。幫助你更高效地思考、學習、工作。

           

          -END-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