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周年復盤:為什么成功的是微信?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6年前

          本文轉自:公眾號【行者慎思】(ID:shensing)

          作者:陸樹燊

          原標題:微信發展簡史: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微信是互聯網圈永遠的熱點,這不,這兩天突然微信又成了話題中心,原因有兩個:

           

          1、微信更新版本,做了一個『浮窗』,有了這個小小的浮窗,用戶可以在聊天和閱讀文章之間隨時切換;

           

          2、有人把7年前微信剛上線時App store各種一星差評的截圖發出來,整個科技圈投資圈都在驚嘆:原來成功者當年也是很落魄的(這個雞湯真好喝)。

           

          作為微信創始期的親歷者,我想到了一些不同的東西。本文源自2016年9月我在一次產品經理社群分享中的演講稿。當時已有不少聽眾把我的一些觀點做了筆記發在公共媒體,但現場講稿卻在我的電腦里存放了一年半。

           

          現在把講稿整理出來,做了一些修改,希望能幫大家還原出一個不一樣的微信發展史。也算是對7歲的微信寶寶一個致敬吧。

           

          本文分為三部分:

           

          1、微信發展簡史;

          2、微信的前身;

          3、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一、微信發展簡史

           

          微信是如何一步步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

           

          微信在上線433天的時候,用戶數達到1億,上線2年的時間,用戶數達到3億,這是非常可怕的增長速度——相對于在此之前的所有PC互聯網產品,這是絕無僅有的。

           

          這樣一個幾乎可以稱為『拋物線增長』的產品,它的發展路徑中每一步,其實都是非常有關聯的。

           

          下圖右邊是微信在全盛時期14年2月之前的活躍用戶增長情況。左邊,是從微信1.0到6.1的每個版本的發展次序。

           

          從1.0版本到2.0版本,這兩個版本微信的發展平淡無奇。1.0版本微信主打能發文字、發圖片,可以免費替換移動運營商的短信和彩信。早期微信的用戶活躍度并不高,或者說,微信跟米聊、Kiki等同類,甚至是跟手機QQ相比,并沒有什么競爭力的。

           

          大家看到的那么多一星差評就是這個時候了。

           

          微信迎來第一波用戶增長是在2.0版本發布了語音功能。這個功能是來自香港的Talkbox率先在智能手機中做出來的,但很快國內外的米聊、微信、Whatsapp等都迅速跟進。

           

          從2.1、2.2、2.5、3.0到3.5版本,這幾個版本微信在干什么事情?其實就是一件事:讓用戶可以不斷地去添加好友。

           

          1、熟人關系鏈

           

          首先,通過匹配通訊錄的功能,微信把用戶手機里的這些好友都加進來了;通過QQ離線消息,微信把QQ的用戶也拉進來了。

           

          當然,從最開始,微信就是允許用QQ賬號直接登錄微信的,但此前這個特性并沒有讓微信在和米聊等競爭時有優勢,但一旦微信的功能更全面之后,這種賬號優勢是巨大的。

           

          2、陌生人關系鏈

           

          2.5版本微信做了附近的人,3.0版本做了漂流瓶、搖一搖。

           

          這些都是陌生人社交功能,微信給用戶提供了一種通道,與附近的、遠方的有緣分的陌生人成為朋友。

           

          那時候很多人評價微信為『約炮神器』。

           

          實際上真正著名的(已洗白的)神器:陌陌,也差不多在那個時候發布的(2011年6月)。

           

          那時候所有人都在講這種LBS社交(基于地理位置的社交服務),其實是有原因的,因為智能手機的出現和普及,讓隨時隨地確認用戶的地理位置成為可能(這在PC時代是不可能的),那么人們就能夠自然地從遠程網絡的社交中識別出那些離用戶最近的、能夠產生更多線下互動的其他用戶。

           

          當時還有一個非常火熱的概念,叫『彈性社交』,用戶到達一個位置之后,就能和那個位置附近的人聊天,美國有一個全明星創業者團隊就做了一個這樣的產品叫『Color』,但很快就死了。

           

          微信又是因為什么去做這樣的功能呢?

           

          對一個聊天工具來講,每個用戶在上面能做的事情不就是跟別人聊天嗎?但是,當一個用戶第一次安裝微信,并把手機通訊錄里的、QQ里那些已經使用微信的好友們導入進來,一開始他也就只有幾個好友,這樣是聊不起來的。

           

          微信只有不斷的給他們之間制造一些可以聊的話題、一些可以聊的場景,才能讓他們留下來。所以這時候,附近的人、漂流瓶、搖一搖等場景就應運而生了。

           

          微信在附近的人和漂流瓶、搖一搖在幾個功能發布之后,用戶數就實現了暴漲,并把國內同行都遠遠地拋下了,奠定了在國內移動端通信App中的巨無霸地位。當然上面的數據圖中,因為后期數據增長太龐大,所以基本把初期的前幾波『暴漲』給掩蓋掉了。

           

          為什么微信在做了陌生人社交之后,用戶量就飆升了呢?

           

          最簡單的一個解釋,就是對于一個全民通用的App來講,它首先要做的,就是打動人性中最根本的需求。這方面,相信大家都聽說了微信搖一搖設計中的故事了,這里就不細說了。

           

          3、線下關系鏈

           

          接下來的3.5版本,微信做了分享二維碼名片。有了二維碼名片,我們每個人在線下見面時就很容易借此互相添加好友了,從熟人,再到陌生人,線下的關系鏈一一導入到微信中來。

           

          我們現在在社交場合中遇到新朋友,都不再是交換名片,而是說『加個微信吧』,然后打開掃一掃,說『我掃你吧』,等著他打開二維碼。

           

          大概在發布這個版本之后,微信用戶達到一億。

           

          4、盤活關系鏈

           

          在4.0版本微信做了『朋友圈』。

           

          在此之前,微信只是一個即時通信工具,而在一個聊天工具里面去做社區,在全球互聯網歷史上其實是沒有過的。

           

          對于微信,這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嘗試。

           

          但為什么要做呢?

           

          前面說到,此時用戶數已經有一個億了,一個億的用戶在這個App里面,他們每個人各自添加了不少好友,比如失散多年的小學同學,比如前陣子在某個大會認識的某大咖……但是加了好友之后,我們卻從來沒有機會聊天。慢慢地,我們都不知道對方是誰了(或者是否還活著?)。如果無緣無故強行去聊(撩),就成了『尬聊』了,大概對方就要把你拉黑了。

           

          這種事也不是微信中才有的,我們還記得,在微信出來之前,我們每年過年、過節的時候通常都會收到各種朋友的祝福短信的轟炸。為什么很多明知群發短信別人不看、不回,甚至會很煩,但還是要發?因為有太多的『沉寂人脈』,好不容易找個理由和他們打個招呼,告訴他們『我還活著』,當然不能錯過。

           

          所以這時候需要朋友圈的出現,給這個問題畫了一個非常完美的句號。

           

          有了朋友圈,我們每天在朋友圈發布的內容,微信好友是能看到的。也許他跟你沒有太多共同話題,但他至少可以點贊表示下存在感,表示一下他對你的關心。于是通訊錄里的陌路人升級為『點贊之交』。

           

          而且你還會從某些朋友的朋友圈動態的點贊列表中發現:『咦,你們兩個人是怎么認識的?』于是就有了一種『三角好友關系』。

           

          這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更多連接,因為有了更多共同的話題、共同的信任。原本人與人之間在網絡中都只是單線聯系,但是有了微信的朋友圈,人與人之間就變成一個三角更密集的網絡關系了。每個人都成了這張密集網絡中的一個重要結點。這樣的網絡,當然也就更穩固了。

           

          還有一種更普遍的情況,有了朋友圈,我們很容易及時更新朋友們的信息,找到共同的話題。比如我們常見的朋友圈評論:『你去泰國了呀,好不好玩?』、『生日快樂!』、『新婚快樂!』、『加班到現在么?』、『這么晚還不睡』……

           

          在我看來,如果說微信在做了陌生人社交功能之后奠定了它的移動互聯網巨頭地位,那么,朋友圈就是一個讓這種巨頭地位永久固化的功能。微信生態圈在此時已經完成了,后續的其他功能雖然也有其重要意義,但都是建立在微信已經站穩腳根的前提下,也就是所謂『第一張移動互聯網船票』。

           

          這里需要提一下公眾號。我前面整理的版本更新列表中沒有『公眾號』,因為當時公眾號并沒有專門發布的客戶端版本,而是 原來預埋在App中,大概在微信4.0版本發布前后開始上線功能。

           

          微信單聊群聊、微信公眾號、微信朋友圈,至此形成了一個信息傳播的閉環,至今我們依然每天活在這個閉環的信息轟炸中。

           

          5、商業化

           

          5.0版本,微信發布了游戲中心、微信支付和表情商店。

           

          我之前的文章《支付大戰簡史:微信支付 vs. 支付寶》中寫道:

           

          13年初,在騰訊公司年會上,公司總裁劉熾平跟全公司員工說“2013年是微信的商業化元年”。這一年,微信發布了微信支付、游戲中心、表情中心,三個志在讓微信實現商業化的產品。

          1)游戲是騰訊公司歷來的營收重點,借助微信的大用戶量、高活躍度和強關系鏈,這種優勢也從PC端遷移到手機端;

          2)表情包在QQ時代就一直是中國網民的愛好,但并沒有給騰訊帶來很好的營收,但是微信的日本同行Line成功地通過表情賺得盆滿缽滿。于是微信就努力地試試,結果并不好,中國果真和日本不一樣,網民不愿意為表情付費的習慣到了移動端依然沒有改變——所以微信表情現在基本轉為免費策略;

          3)而支付就是騰訊成功逆襲的一條戰線了。

           

          今天我們可以看到,游戲中心確實是很成功的,給微信賺了很多錢,也幫騰訊股價實現了大規模上漲。而微信支付也在2016年實現了盈利。

           

          6、插件化

           

          從前面的五個步驟看起來,似乎微信從一開始就設計好了路徑:導入熟人關系鏈、陌生人關系鏈、線下關系鏈,盤活關系鏈、商業化。

           

          其實不然,微信并不是從一開始就是有一個完整的戰略思考,每個功能都是到了具體階段,根據需要去補充的。

           

          在這些功能迭代的過程中,微信最成功的地方是,它的整個界面、整個業務結構、功能結構幾乎沒怎么改變。這是因為微信在增加功能時,充分考慮了這些功能的向后兼容性,只做當時最最最需要的那一項功能,而不是貪多求全。

           

          微信的功能越來越多,卻一點而不臃腫,要知道,這是QQ長期以來被詬病的地方。

           

          這主要靠插件化。

           

          微信早期的功能都是用一個個插件的形式存在的。插件你是可以隨時安裝可以卸載。再后來有了公眾號,微信一下子就有了更多神奇的功能,公眾號這種相當于一個可裝卸的功能插件。

           

          微信所走的路,是沒有人走過的路。

           

          在微信的成長過程中,參照了很多同行(甚至非同行),但最終走出來的是微信自己的路,并且迎來了國內外的各種抄襲、復制、模仿者——手機QQ、微博、來往、易信、支付寶、Facebook……

           

          二、微信的前身

           

          可能你看到『前身』這兩個字覺得很奇怪,微信為什么有前身?

           

          這就是QQ郵箱。微信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QQ郵箱的成功和失敗上面。

           

          1、微信的起源

           

          故事要從2010年美國出現的一個叫做Kik的App開始講起。

           

          那個時候Kik用了一個月的時間獲取了一百萬的用戶,震驚了全世界。這種用戶增長速度是前無古人的,算是移動互聯網的第一個奇跡。

           

          很巧的是,QQ郵箱團隊當時正在著手開發一個叫做『手中郵』的App,也就是QQ郵箱的移動版。

           

          郵箱團隊的負責人張小龍看到Kik這個奇跡之后,馬上發了郵件給馬化騰(Pony),說這個東西我們應該做。Pony同意了,把它命名為『微信』。

           

          于是郵箱團隊就著手從『手中郵』轉向微信的開發,這就有了微信的第一版。

           

          微信這個名字很有意思,微型的郵件,這個名字非常確切。由于微信是郵箱團隊開發的,為了快速實現,盡可能復用了原先QQ郵箱的整個后臺協議和框架,所以背后的通信協議采用的也是郵箱的HTTP協議,而不是通常即時通訊工具所用的UDP協議。所以我們每次發送一條微信消息,就真的是在通過微信后臺向朋友發送一封微型的郵件。

           

          2、微信與QQ郵箱的親緣關系

           

          2005年,騰訊公司收購了張小龍創辦的Foxmail團隊,讓他負責QQ郵箱的開發,一直做到2010年。于是這整個五年的過程中,這個團隊一直在鍛造QQ郵箱。這款產品后來在騰訊內部叫做七星級郵箱。

           

          當然,在這個過程中,郵箱做了非常多的嘗試。

           

          在這個郵箱界面,我們仔細看看這些功能,再看看手中的微信,是不是有些異曲同工之處?

           

          1)漂流瓶。微信里的漂流瓶就源自于QQ郵箱的漂流瓶。

           

          2)QQ郵件訂閱以及已經下線的『閱讀空間』。它們是微信公眾號的前身。是不是有點像?通過郵件去訂閱一些博客,或者朋友的QQ空間,就像我們現在通過公眾號去關注一些媒體、大咖、朋友的公眾號一樣。

           

          3)QQ郵箱以前還有一個功能,可以在郵箱里面和QQ好友聊天。大概在2009、2010年的時候,那時還沒有Web微信,我還經常在公共電腦用這個功能和朋友聊QQ。這個功能后來搬進微信里,就成了『QQ離線消息助手』。

           

          4)微信曾經嘗試過一個『短消息』的功能,可以給QQ郵箱上的好友發一些比較簡短的一些信件,就已經跟今天的微信單聊消息很像了。

           

          5)曾經還有過一個功能叫作『廣播』。廣播比新浪微博稍晚上線,比騰訊微博都要早一年多時間上線,當時就是希望把Twitter給復制到中國來。這個功能后來因為騰訊集中全公司的火力去做騰訊微博,所以就放棄了。但是,正是因為『廣播』,郵箱團隊才第一次開始嘗試去做社區功能。在此以前這就是只是一個郵箱,大家對郵箱的理解就是一個工具軟件,在這里發郵件收郵件,然后就走了。也正因為有了廣播的嘗試和失敗,才有了后來在朋友圈的一戰成功。

           

          6)郵箱有記事本功能,微信有語音記事本插件。

           

          7)郵箱有『文件中轉站』,相當于郵件的附件收藏夾,于是微信有了『收藏』。

           

          8)甚至,郵箱有標簽功能,給郵件打標簽,微信在提供好友分組功能時,提供的也是標簽功能。

           

          ……

           

          如果你仔細去發現,還能發現其他的相似之處。

           

          3、閱讀空間的移動化

           

          我們知道2005年上線的QQ空間從誕生之日起就被貼上了低齡化的標簽,在空間上面,有各種音樂、裝扮、背景、熒光體字體之類,很適合初中生高中生的喜好。而當時最早QQ空間的前端技術是比較差的,所以體驗很不好。

           

          但隨著用戶的長大,原來的中學生,也慢慢上了大學,畢業成了白領,他們就不太喜歡這些花哨的東西了。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于是郵箱團隊就做了閱讀空間(功能如其名),方便用戶只看好友的文章內容,不看各種花哨的擺設,這樣體驗就好很多了。

           

          后來,又引入了訂閱網絡上的博客的功能,類似于Google Reader。

           

          我是在這個2011年加入QQ郵箱團隊的,最開始就在『閱讀空間』項目組工作,而當時微信也還只是郵箱團隊中另一個項目組的產品。

           

          當時我們團隊就在想,閱讀空間能不能也獨立做成個移動App?說干就干,這個項目唯一的產品經理兼客戶端開發就是我了(早期的時候我還兼任了設計師,隨意P圖)。當時內部定了個名字叫『微雜志』。

           

          Demo做好了,小龍一看,不如把它合并到微信里面吧,于是就有了微信里面的兩個插件,一個叫騰訊新聞 ,一個叫微博閱讀。結合公司當時的資源,把騰訊新聞、騰訊微博上的內容抓取過來集合在插件里面,推送給用戶。騰訊微博后來停止服務了,所以微博閱讀插件就不在了,而騰訊新聞插件現在還在,它給騰訊新聞帶來了非常好的流量,也因此造就了騰訊新聞客戶端在移動互聯網的輝煌。

           

          有了這兩個插件,團隊就在想,是不是可以把這種能力開放給所有的媒體?于是就有了公眾平臺。

           

          最早的時候,公眾平臺不是這個名字,叫媒體平臺。我們都知道微信公眾平臺的網址是『mp.weixin.qq.com』,這個mp,就來自于媒體平臺『media platform』的縮寫。

           

          后來,又把它改成『官號平臺』,取『官方賬號』之意。當時還想,不只是媒體可以來發內容,還可以邀請一些明星過來,最早的時候引入了像陳坤、王力宏、楊冪等等這些明星來發內容,早期的用戶可能還有印象。楊冪的粉絲關注了她的公眾號,她就會給你發一段語音(當然是自動回復的語音),粉絲都很開心。

           

          再后來,覺得這事格局還不夠大,就改叫『公眾平臺』了——口號是『再小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品牌』。于是公眾平臺就誕生了。

           

          這里還有一個小插曲,我們經常看公眾號文章,官方限制了在文章內容嵌入鏈接,所以如果要加鏈接的話,就要加在最底下的『閱讀原文』里面。

           

          有沒有人想過,為什么叫閱讀原文,這不是很奇怪么?不是應該叫『相關鏈接』之類么?

           

          這是因為當時公眾平臺的內容模板用的是我之前做『微雜志』的模板,而微雜志的模板又是因為做的是博客內容抓取,為了方便用戶回溯去看原網址,也為了尊重原作者,給他帶回去流量,所以在底下加了一個『閱讀原文』的鏈接入口。

           

          這個坑就一直留到了現在。

           

          三、微信成功的必然和偶然

           

          微信的成功是有必然性的,也是有偶然性的。

           

          必然在哪?

           

          因為它有騰訊這個爹,所以有了實現用QQ賬號直接登錄、和QQ打通實現離線消息、郵箱本身的推廣資源、騰訊母體的平臺運維支持、騰訊一向在即時通訊的經驗等,這些都是行業內其他競爭對手無法想像的支持。

           

          但這些必然性就導致了經常有人說:如果把張小龍換成雷軍,換成其他任何人,他都能做出微信來。

           

          這樣說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因為微信的成功,它有兩個方面:

           

          首先,微信在移動端做成了一個類似QQ在PC端那樣的全民級通訊平臺,這是微信成功的第一方面。這方面的成功,靠騰訊的親兒子這一點,應該是非常大的概率能做到。

           

          但另一方面,微信已經遠遠不只是一個聊天工具,它的地位實際上已經遠遠超過了QQ,成了一個操作系統,全民每天平均有超過40%的時間花在微信里面。另外,微信覆蓋了QQ無法覆蓋的高端人群,也實現一定程度的國際化,這也是QQ一直無法做到的。而且微信借助它的創新,還引來了大量的國外同行的模仿,這是原來更無法想像的事。

           

          一個產品做到這種程度的成功,就遠不是有資源支持就能夠做到的了。

           

          下面我來講講微信成功的5個偶然。

           

          1、第一個偶然:沒有負擔

           

          很多人都聽說過了,當年微信初創時,騰訊公司里面有幾個團隊都在做微信類的產品。但是,郵箱團隊原本是沒有做移動App的經驗的,而另外兩個團隊,他們都屬于無線事業群,原本就是專門負責移動應用的開發的。

           

          理論上,他們應該比郵箱團隊更有經驗。但是,他們受制于另外一個因素:騰訊無線當時有很大比例的收入來自于移動運營商,市面上有微信類的產品出來后,中國移動就和騰訊無線打招呼,不允許上線這樣的產品,別人可以做,但你們是大公司,你們就是不可以。

           

          所以當時無線團隊是束手束腳的,非常謹慎地在做。后來我們看到,像QQ通信錄里面加了一個Q信,就是這樣的妥協下的產品。所以當然他們是成功不了的。

           

          而郵箱團隊由于不歸無線團隊節制,加上小龍的魄力、Pony的支持,大膽開發,大膽上線,才有了今天的微信。

           

          2、第二個偶然:種子用戶群

           

          早期做微信的時候,其實并不像大家想像的那樣,受到QQ的支持。最早微信的用戶,基本來自于團隊自己的產品,QQ郵箱。

           

          有兩個來源:一個是QQ郵箱的首頁,放了一個微信的廣告。另一個就是在微信里面引導用戶發郵件去邀請好友加入微信。

           

          也正是因為最早的來源是QQ郵箱,而不是QQ,所以早期的微信用戶比較『高端』——QQ郵箱由于長期的體驗優化,已經獲得了很多上班族的喜愛。這些從早期喜歡花哨的QQ秀、QQ表情的年輕人,已經走出校園,走進職場,喜歡上了簡潔、專業的風格。

           

          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早期的用戶屬性很大程度也影響了社交產品的調性和口碑。于是微信是最早是在他們中傳開的。

           

          3、第三個偶然:極致追求

           

          如果沒有張小龍和整個微信團隊追求極簡體驗的格調和品味,那么微信從文案、圖標到功能定義,都有可能落到像QQ一樣,整天去寵著用戶、慣著用戶,又要想辦法讓用戶花錢:今天改改皮膚,明天加個QQ秀,后天搞這個鉆、那個鉆、會員、積分、星星、月亮……然后再一會改來一會改去,折騰用戶。

           

          這些個性化的、商業化的功能不是不好,對小朋友就應該這樣,但這樣做的話,就不可能吸引得了高端用戶,微信也不可能有今天的成功。

           

          我們都知道以前白領們,特別是外企員工,是不屑于用QQ的,他們聊天只用MSN。今天,MSN已經銷聲匿跡了,米聊這樣強勁的對手也黯然退下戰場,手機QQ下了狠心把微信抄了一遍,這些都和微信的『極簡』追求有莫大關系。微信的這種『性冷淡』偏好,甚至影響了今天整個中國的移動互聯網。

           

          4、第四個偶然:遠離總部

           

          微信的成功還得益于,微信團隊是在廣州辦公,而不是深圳辦公。

           

          這是一件很有趣的事。騰訊的總部在深圳,2012年的時候,騰訊公司大概有2萬人,其中至少1萬8千人是在深圳的,其他的城市分公司人都很少。其中廣州郵箱團隊只有不到200人。

           

          但就是因為人數這么少,反而保持了它的精干,保持了它的純粹,而不會被總部的各種人才流動打擾,實現了優秀人才的集中和長期合作。

           

          我在互聯網行業經歷過的這些年,微信團隊的優秀是超過我見過的任何其他團隊的,特別是它的優秀人才的密集程度。

           

          這個在我之前的文章《騰訊與阿里的區別,就像書生和土匪的區別》中提到:

           

          微信團隊(曾經的廣州研發部)在騰訊公司中又極為特別,也許是因為遠離總部,在微信做大之前,這里的升職、調動的機會并不多,人員流動很少,團隊里隱藏了非常多低調卻才華橫溢的同事。在部門群里聊天,總是時不時就有人賦出詩一首,或者來一句讓人拍案叫絕的金句,但在現實生活中,他們卻常常少言寡語,默默在做好事情,專心的雕琢產品、代碼、設計稿。

           

          如果說微信團隊的招聘有什么標準的話,以我的觀察和總結,那么,這些人除了優秀之外,身上還必須有一個亮點,他才可能進入這個團隊。在微信初期前三年,一直保持著極低的錄用率,特別是到了后面快速發展期,還特別苛刻,『寧缺勿濫』,不肯降低標準。

           

          5、第五個偶然:膽大心細

           

          我前面提到,微信做朋友圈是一種非常大膽的嘗試。朋友圈的實際對手,是微博,為什么呢?因為它們同樣都在模仿Facebook,都在搶占國內這個『生態位』。

           

          但在把聊天功能和社區功能放在一起是冒險的,就像Facebook后來就把Facebook Messager獨立出來,但也沒有很成功,新浪微博當初想要把微博私信打造成一個獨立應用對抗QQ和微信,也沒有成功。

           

          另外一個案例,微信的早期對手米聊,很早就在產品中加入社區,自動同步用戶改簽名等動態。但最大的問題就是,在用戶關系鏈沒有沉淀好的情況下,做出來這個功能,最后整個動態區就變成了垃圾堆。

           

          但微信膽大心細地做了。為了這個功能,微信團隊整整花了半年的時間,內部嘗試了40多個方案,才最終把朋友圈的方案定下來,一舉成功,幾乎沒再有大的改動。

           

          這個嘗試的成功,本身也是偶然的。

           

          總結

           

          一個產品的發展歷程順不順利,除了它的產品策略,除了產品團隊的實施過程之外,跟產品團隊的基因、團隊的積累、團隊的管理方式、團隊的行為方式,都有非常非常大的關系。

           

          正是因為微信團隊經歷過了郵箱時期的各種功能嘗試,不但積累了經驗,還鍛煉了團隊,建立了團隊的系統基礎,才有可能在短短的一兩年內做出了一個幾億級的明星產品。

           

          所以我前面說,微信所有的成功都建立在QQ郵箱的成功和失敗上面,這種成功,有必然,更有偶然。而值得我們學習的,恰恰是那種偶然性。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