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格局決定了人生,那到底什么決定了格局?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6年前
          01
          第一個現象。
          年前參加了單位的面試。來的許多都是名校應屆生,從清北、人大到北航,甚至還有個別復旦、南大的學生過來面試。
          這些學生能本科考入這些名校,基本也都是同齡人中的學霸級別了。
          然后,按照我們單位的尿性,進入面試的大部分除了成績好,還得是“學生干部”“黨員”“文筆好”……所以看簡歷,全都是非常優秀的年輕人,平均年齡大概也就二十二三歲。
          在這群已經是非常優秀的人里,居然還有一個更突出的。
          一個北大的年輕人,剛20歲不到,上學時要么年齡小,要么跳過級。
          簡歷上看著非常清秀帥氣,成績也好的不得了,年年國家獎學金,大學期間發了核心,還是學生會主席,業余還要搞搞籃球隊、話劇什么的。
          大概就是德智體美全方位無死角發展吧,所以特別留意了下。
          到了面試的時候,談吐、氣質、回答問題都無可挑剔,關鍵是非常從容大度,一副見慣大世面的樣子,其表現給所有人都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我們一個HR在現場悄聲跟我說了一句很經典的評價:第一次為自己單位感到自卑,怕留不住這么優秀的人才,他就該直接去外交部當發言人的。
          HR一語成讖。這個人最后沒有來我們單位,因為對像他這樣的年輕人而言,所追求的已經不是簡單的“工資有多高”“有沒有北京戶口”“工作穩不穩定”之類的了……
          他們想要的,是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是天花板足夠高,是展現人生抱負、實現人生價值。
          招聘結束后,一個在現場主持面試的高管說了一句話:從他一開口,我就知道我們單位最多也就是他的一個起點。
           
          02
          如果我只是不斷去強調渲染這群年輕人有多優秀,那大概也就跟“你見過最土豪的行為是什么”“你身邊的富二代任性到什么程度”一樣,除了炫耀,毫無意義。
          我真正想說的,是一個這幾年越來越明顯的現象。
          我在現場的時候,曾經無聊地把所有面試學生的簡歷翻了個遍,再對比了下他們的表現,發現這些名校畢業、表現優秀的年輕人,大部分家境都很好。他們的父母許多是省市公務員,是國企經理、學校教師,是公安局局長……
          當然,也有不多的幾個學生,老家在農村,父母都是務農,屬于特別努力考上名校的“金鳳凰”,雖然各方面也都很優秀,但對比來看,卻會明顯發現在情商、氣質形象和眼界談吐上的差距。
          而那個表現最突出的年輕人,父親是某省正廳級干部,母親是大銀行會計。
          那天面試的人大概有好幾十人,樣本數并不算多,但趨勢之明顯,已足夠讓人震驚。
          更令人震驚的是,早幾年我進入單位時,同一批的還有不少家境不怎么樣的,但這幾年單位面試招人選人,家境好、學校好、自身優異的學生卻越來越多。
          這批人都是90后,正是經歷了80年代改革初期的動蕩,到90年代社會逐漸穩定后出生。
          我們小時候,都看過比爾蓋茨白手起家、愛因斯坦幼時白癡之類的雞湯故事,但越大才越發現這個社會殘酷的真相——越有錢的往往越有錢,越優秀的往往越優秀。
          馬云的兒子在上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柳傳志的女兒從哈佛畢業先入高盛、然后執掌滴滴,即使任正非那只能考上專科的女兒(關于他女兒的學歷,現在很難查出來,但如果早期就關注華為的話,應該是知道的),現在也是華為的CFO。至于王思聰……
           
          03
          上面這個現象,我最早在知乎分享過,那時候還是2016年初。
          這幾年,我并不是每年都去現場參與面試,但每次去,只要我去翻翻簡歷,就會發現進入面試的優秀大學生里,家庭條件差的人越來越少,近乎絕跡。
          我想起,2010年前后網上還有人討論“寒門再難出貴子”,2013年,人民日報都還在報道“北大農村學生所占比例從三成落至一成”,但再后來,關于這方面的新聞和報道卻越來越少了。
          現在我才知道,報道少了,并不是因為這樣的事越來越少了,而是,已經明顯到不是新聞了。
          2017年的時候,北京的高考狀元熊軒昂在接受采訪的時候,說了一段石破天驚的話:
          農村地區的孩子越來越難考上好學校,你像我這種,屬于中產階級家庭的(孩子),衣食無憂,家長也都是知識分子,而且還生在北京這種大城市,所以在教育資源上享受到這種得天獨厚的條件,是很多外地孩子或農村孩子所完全享受不到的,這種東西決定了我在學習的時候,確實是能比他們走很多捷徑。
          現在的狀元都是這種,通俗來講,就是家里又好又厲害的這種。
          從農村出來的劉強東,發跡以后,曾經給自己的母校人大捐了一大筆錢。
          然后發現,其中的助學金根本沒人領。
          因為太少有人大的“優秀貧困大學生”,符合劉強東制定的“困難標準”了。
          這種貧困優秀大學生越來越少的現象,這兩年越來越多的被當成是“階層固化”的證據來討論。
          但可惜,這并不是我今天要分享的關鍵。
           
          04
          這兩年,我所在的部門以及相關的一些部門,進來了不少這樣優秀的年輕人。
          就像前面說的,他們的家庭越來越好、學歷越來越高,各方面素質都很出眾。
          我既見證了他們那精彩的簡歷,也見證了他們在面試場上的似乎是與生俱來的自信。
          很多人都很關心,這些家境優越、自身又很優秀的年輕人,工作以后表現怎么樣。
          下面,我來講第二個現象。
          和很多新人需要很長時間來適應新環境不同,他們幾乎在工作開始不久就表現得特別從容,辦事有條不紊,說話不卑不亢。
          比如其中的一個男生,雖然工作時間不長,但做事極有主見,如果工作安排不合理一定會據理力爭,而不會默默忍受;有時候工作出現了失誤,也會大方承認。
          從一開始,他就從來沒有為房子、車子、女朋友之類的事情發愁過,和他交流時,聊得最多的除了全國各地的美食美景,就是北京政商圈的各種傳聞軼事。
          去年年底,我和他一起出差到外地。
          很偏遠,我們在那里沒有分公司,接待什么都很成問題。
          結果到了之后,他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條,不僅下了飛機有公車接,住宿吃飯以及任務行程的銜接都特別好,各種游刃有余。
          晚上吃飯的時候,我才知道,他的一個直系親屬正好在那個市里掛職當副手,于是小小地提供了下幫助。
          我在看到他親戚身上那種中層實權領導特有的從容、大度和威嚴感時,一下子就明白了為什么他剛參加工作,就是一副見慣世面、波瀾不驚的樣子。
          而他之所以有這么優秀的親戚,是因為他們家也屬于中上階層。
          對比我剛參加工作時的戰戰兢兢、謹小慎微,那種遇到問題就焦慮緊張到失眠的狀態,真的是第一次,深深地感覺到了巨大的差距。
           
          05
          現在,我們越來越多的談到一個詞,“格局”。
          所謂的格局,其實就是你所追求目標的高度,你眼界的廣度,你思維的深度,以及你身上所體現出的從容大度。
          我們越來越發現,一個人的格局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他人生的起點和終點,上限與下限。
          但我更越來越發現,一個人的所謂“格局”,從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很大程度上就已經被劃定了起點,確定了下限。
          就像我上面所講的幾個優秀的年輕人一樣。
          他們的家庭帶給他們的教育,以及在成長過程中,不斷給予他們的指導和幫助,已經讓他們在初入社會時,就站在了比其他人更高的起點之上。
          即使遇到天大的困難,其家庭以及這種家庭所織就的關系網,也能帶給他們足夠的應對底氣。
          在武理的陶同學自殺身亡后,有很多人質疑他為什么在面對導師壓迫的時候那么慫,為什么在遇到困境的時候就這么想不開?
          是啊,心眼太小了,情緒太敏感了,格局太低了,其實換個角度來看,一個導師而已,還能管得了你一輩子?
          但這樣說的人不知道,一個貧寒家庭的子弟,在背負全家期望的求學道路上究竟要面對多大的壓力。
          不敢懈怠、不敢出錯、不敢頂撞、不敢出格、不敢退步,一個不慎就是萬劫不復。
          遇到問題的時候,他們不僅沒有家庭可以提供幫助,而且根本不敢告訴家里,因為害怕讓本就艱辛的父母再承擔更多壓力。
          他們不是不想揮灑自如,不是不想從容淡定,不是不想拍案而起,欠缺的,只是那份天然的底氣。
          06
          有一本書叫《格局逆襲》,在書的封面上,寫著這么突出的幾個大字:
          有人靠天分逆襲,有人靠身份逆襲,如果你什么都沒有,也許只有靠格局了。
          但我的看法恰恰相反。我認為,所謂的天分和身份,其實本就是家庭給的,本就是決定了一個人格局的重要因素。
          多數人,甚至都根本沒有意識到,年輕的時候你之所以要過這種生活而不是那種生活,你之所以是這種氣質而不是那種氣質,之所以會這么想而不會那么想,最根本的原因只有一個,就是你的原生家庭。
          在我的朋友圈里,有一部分是老家的親戚,他們經常分享的東西,套路都差不多:
          “震驚!家里的醬油居然XXX”
          “朋友圈瘋傳!馬上就要被刪的絕密XXX”
          “狠心女人拋棄丈夫兒子,只因XXX”
          偶爾帶娃去游樂場或者周邊的景區,就可以在朋友圈里曬幾天了。
          我有時候都難以想象,他們的孩子整天在“震驚”“瘋傳”“絕密”“感恩”之類的環境里長大,所思所想、所喜所好會不會也變成這樣
          而另一部分,是我的同事、朋友、領導以及工作里有交集的人,他們很少發朋友圈,我只能從為數不多的內容里去窺探他們的生活。
          其中有一個會時不時曬娃。
          他的小孩兒還在上小學,已經多次參加過央視的節目錄制,作為小助演上臺了。業余時間里,父母會帶他出國旅游,送他去上擊劍課,演講課,一對一的英語外教課……
          他在三四年級時,所見到的東西、所學到的東西,足以讓我咋舌。
          同樣的00后,同樣成長在新時代,但這種家庭背景的巨大不同,卻為他們今后的人生劃下了深深的鴻溝。
          要想突破原生家庭的束縛,跨越這巨大的鴻溝,走向更大的人生格局。在我看來,大概只有三條路可走:
          第一, 不斷地讀書和學習。
           “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前提是,你讀的得是“詩書”而不是種馬小說。我在之前寫毛澤東的時候,曾經提到過,他一個來自湘潭農家的普通孩子,之所以能有如此超越世人的識見與志向,首先歸功于年輕時孜孜不倦地學習與看書。
          而他看的是什么書呢?研究哲學的,比如《倫理學》;研究歷史的,比如《御批歷代通鑒輯覽》;研究社會的,比如《盛世危言》;研究時事的,比如《新民叢報》……
          總結來看,這些書根本的東西是兩樣:“知識”與“規律”。知識,是人類文明積累下來的寶貴經驗,而規律則教給人如何去發現經驗、總結經驗、運用經驗。
          在這些人類文明留下的寶貴財富面前,你讀到的每一句話,都將是引導你改變人生格局的力量。
          那個高考狀元說的好:知識不一定能夠改變命運,但是你沒有知識是一定改變不了命運的。
          除非你命好,不用改變。
          第二,不斷地經歷和爬升。
          我在寫青年毛澤東如何度過假期的時候,除了讀書,還寫了兩條:“行萬里路、交萬千友”。
          雖然一個普通的家庭,帶給一個人眼界和思維上的提升很有限,但認識的人多了、經歷的故事多了,想法乃至習性也會發生很大的變化。
          只是,不管是交際也好,經歷也好,都不要只是在同一個層級、同一個圈子里打轉,原地高抬腿,看起來每一下都很用力,實際上卻毫無進步。
          人生應該像爬樓梯,每一層的螺旋上升,都會面臨新的環境,結識新的朋友,而這又會反過來幫助你繼續上升。
           第三,不斷的總結和反思。
          一個人最怕的是,人生早已設限,卻不自知。
          你以為你整天抱怨只是因為工作不順,你以為情緒失控只是因為那天你心情不好,你以為愛情離你而去只是因為沒錢,你以為買不起房只是因為房價太高,你以為摩拜創始人套現15億只是因為運氣好……
          所有的自以為是里,都包含著人生失敗的種子。
          事實上,當你對每一段人生進行總結反思,對每一個看起來自然而然卻又難以理解的現象進行分解、剖析的時候,都能得出很多新的、有價值的東西來——特別是,你和同道好友一起分析的時候。
          每一次的總結和反思,只要足夠深刻、足夠深入骨髓,乃至觸及靈魂和價值觀,都可以是一次浴火重生。
          是的,我花了那么多篇幅來說明,一個人的格局大部分是由家庭決定,不是為了讓大家自暴自棄,而是為了讓大家在反思中,能有更加清醒的認識,更加堅決的斗志,更加旺盛的斗志,以及更加努力的繼續奮斗。
          人生的格局并非一成不變,但你只有自覺、清醒地走出去了改變的第一步,才有可能迎來水到渠成的第二步。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