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萬別學小米的商業模式!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6年前

          來源:品牌圈圈

          編輯:善小倩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在談論小米的“粉絲經濟”和“口碑傳播”了...大家談論最多的,其實是這三組關鍵詞:生態鏈,性價比,互聯網企業。

           

          生態鏈:用最通俗的語言來說,就是什么都能做。

           

          性價比:產品不比別人差,但價格要便宜得多。

           

          互聯網企業:不通過賣硬件來謀利,而是通過互聯網相關的配套和服務。

           

          今天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說說,為什么別學小米:

           

          關于小米生態鏈

           

          先來簡單說說生態鏈的事。

           

          在營銷界,小米的生態鏈一直飽受爭議,而其中最受人關注的,就是它似乎違反了定位理論,踏入了品牌延伸的陷阱。

           

          早在2015年,特勞特的中國合伙人鄧德隆先生,就針對小米的生態鏈計劃提出過“警告”。他認為:小米應該回歸自己的優勢業務,把自己聚焦定位成“互聯網直銷手機”,而不是什么都去做。

           

          當然,現在我們可以說鄧的觀點是比較狹隘的——他還是在用“品類思維”去理解小米,甚至去理解品牌和定位。(且不說“互聯網直銷”這個概念是否具有很高的壁壘吧)

           

          其實,小米生態鏈即使是做到今天這個規模,也依然沒有違背定位理論。只不過,此時的“小米”早已不代表“手機”這個品類,而是“性價比”這三個字——任何一個產品只要貼上小米的牌子,幾乎所有人都會認為它肯定非常便宜,并且質量不會差。

           

           

          是的,所謂的定位,歸根結底就是消費者腦中一個鮮明的認知——它既可以是一種品類,也可以是一種特征,甚至還可以是一種行為或場景。

           

          所以,并不是說一個做手機的品牌就只能一輩子只做手機。

           

          這里的關鍵就在于:一定要明白當初是什么導致自己的成功。到底是“手機”這個品類?還是“性價比”這三個字?

           

          性價比的魅力

          剛才我們說:因為小米最開始就贏在“性價比”,所以之后其他產品只要仍然堅持“性價比”,就一樣可以成功。

           

          讀到這,你也許會問:

           

          那如果我本來是賣豬肉的,賣得很好,而它的特點主要在于“生態”。現在我又準備賣蔬菜了,是不是只要保持好“生態”這個概念,我的蔬菜也一樣可以賣得好?

           

          對于這種問題,我既不會全盤否定,但也絕對不會非常樂觀。

           

          為什么?

           

          因為“性價比”是個非常特殊的屬性,它的殺傷力幾乎高于其他任何一種產品屬性和營銷手段。(也許跟“降價促銷”“N級分銷”有得一拼)

           

          是的,不管你處于哪個行業,如果你要問我:

           

          我們公司準備像小米一樣推出“高性能低價位”的產品,你認為它會有市場嗎?

           

          那我現在就可以明確回復你:有,而且這個市場很大!(也許奢侈品除外吧)

           

          花更少的錢買更好的產品,這幾乎是所有消費者的終極夢想。

           

          畢竟,這直接關系到“錢”啊!

           

          想當年,西班牙艦隊包圍了阿姆斯特丹,炮彈打進城來,到處尸橫片野。而當西班牙艦隊宣布高價回收炮彈后,阿姆斯特丹市民掩埋了親人、擦干了眼淚,懷著悲傷的心情...抱起炮彈就往敵艦上送,拿去賣給敵人,政府都攔不住...這就是金錢的力量。

           

          包括我自己——雖說我一直不主張其他企業走小米這種“性價比”的路子,但當我自己在買凈化器和旅行箱的時候,想都沒想就直接選擇了小米...

           

          別學小米的性價比

           

          話又說回來,為什么我不主張走“性價比”路線?它不是很有市場嗎?

           

          其中一個原因是:我們之所以每天講品牌,講營銷,不就是為了能讓自己的產品叫的上價嗎?為什么現在又倒回去想著賣便宜貨...

           

          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這種策略對99%以上的企業來說,都不合適。

           

          在上周的文章中我們講過,企業有三種能使自己變得更加卓越的基本策略:成本領先策略,差異化策略,集中策略。

           

          要想實現類似小米的“性價比”,就必須重點運用成本領先策略——只有先把自己的成本降到比對手更低的范圍,才可能以低得多的價格把產品賣出去。

           

          而成本領先策略又有一個基本的邏輯——它要求只能是某個企業成為成本領導者,而不是很多企業競相贏得成本領先的地位(具體可參考邁克爾·波特的《競爭優勢》)。也就是說:在每個行業或市場里,只有1家企業能成功運用這種策略。

           

          小米就很辛運的成為了這1家企業。最開始它主要通過互聯網紅利來降低手機的渠道成本,并通過手機籠絡了一大批用戶,也贏得了知名度,然后又利用這種規模的優勢來降低其他產品的成本。比如小米凈化器,其核心部件的成本只有競品的1/3,原因就在于它給工廠的訂單量比其他廠家都大得多。

           

          所以,當你也準備走“性價比”的路線時,最好先問一下自己:我的綜合成本是否能比所有同層次的競爭對手都低?

           

          很明顯,絕大部分企業都不能...

           

          海底撈完全可以學

          幾年前有本書挺火,叫《海底撈你學不會》。

           

          這本書我倒沒看,不確定它主要想表達什么。不過,今天我想說的,并不是讓其他企業去學海底撈的服務或文化,而是去學它的競爭策略。

           

          關于競爭策略,這里先講一個故事:

           

          加拿大原住民地區有幾支部落,都以狩獵為生。他們之間的生存競爭非常激烈,最后只能有一個部落能生存下來。而為了生存,每個部落都采用了一定的狩獵策略。

           

          一種是每次狩獵前,都會總結過往的經驗,選擇獵物最可能出現的地方出擊;另一種則是請巫師作法,巫師說去哪里狩獵就去哪里狩獵。

           

          請問,最后采用哪種策略的部落更可能生存下來?

           

          答案也許很出乎意料:最終生存下來的,是請巫師作法的那個“傻子部落”,而那些思考徹底、準備充分的“聰明部落”都沒能活下來...

           

          這就是邁克爾·波特在闡述競爭策略的時候,講過的一個關于印第安部落的寓言故事。

           

          很多人、很多公司每天都在堅持做“正確的事”,但最后之所以變得一文不值,就是因為他們沒明白這個故事中的道理: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你能做什么并不取決于自己,而是取決于你的競爭對手。

           

          很多公司要推新品牌,都會先讓市場人員做調研:“消費者最看重這種產品的哪些屬性?在消費者心中,什么樣的產品才是好產品?”等之后出調研結果了,“哦,原來消費者最看重這個屬性啊!OK!那我們就主打這個屬性!”

           

          這就是所謂“正確的事”,而這些公司就是寓言中的“聰明部落”。

           

          它們不曾明白:那些“聰明部落”最終之所以消亡,并不是因為他們不夠聰明,而是因為他們的聰明才智恰好把他們帶入了同質化競爭的處境。(同理:消費者認為某個屬性更重要,很可能是因為你的對手也在強調這個屬性,這是別人的領地)

           

          而那個“傻子部落”最終之所以生存下來,并不是因為傻人有傻福,而是它恰好避免了同質化競爭,開創了屬于自己的新天地。

           

          這就是差異化策略的精髓,也是海底撈策略的精髓——在海底撈出來之前,如果要問人們好的火鍋店應該是什么樣?那大家肯定都會說“味道好”。于是,幾乎所有火鍋店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在“味道”上。而海底撈卻另辟蹊徑,把注意力集中在“服務”上,所以才更容易脫穎而出,成為最大的火鍋品牌。

           

          為什么主張差異化策略?就是因為它(和集中策略)才是真正適合99%企業的策略——別人強調這個屬性,那我可以強調另一個屬性;別人主打這個市場,那我可以主打另一個市場。這里有非常多創新的可能。

           

          至于小米的“性價比”,以及其對應的成本領先策略,則更像是獨木橋——雖說它也能通往成功,但只能是一個人通過。(當然,“性價比”也是典型的“正確的事”)

           

           

          互聯網企業

           

           

          與其他僅僅是利用互聯網來做推廣和銷售的企業不一樣,小米是一家真正的互聯網企業——它是一個平臺。

           

          之前看過一篇文章,標題是“互聯網思維,不知害死多少企業”。其實,更加準確的說法應該是“平臺思維,不知害死多少企業”。

           

          因為平臺始終是少數的(如果人人都去做平臺,那誰去做內容呢),并且它還具有馬太效應,所以它跟成本領先策略非常類似——只適合少部分企業。

           

          另一方面,小米之所以一定要把自己歸類為互聯網企業,其實跟它的“性價比”策略也有一定的關系。

           

           

          由于走了“性價比”路線,小米的總體利潤率是非常低的,只有6%左右。而其中硬件部分的利潤率更是只有2.8%。前一陣雷軍在小米發布會上,表示:

           

          “小米公司董事會已經通過決議,從今天起,小米向用戶承諾,每年整體硬件業務(包括手機及 IOT 和生活消費產品)的綜合稅后凈利率不超過 5%,如超過,我們將把超過 5% 的部分用合理的方式返還給小米用戶。”

           

          這比很多活的還不錯的傳統企業低了10倍以上(比如戴森和OPPO,利潤率都在30%以上)。所以在盈利方面,它更多只能靠軟件。

           

          當然,還有一點也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小米之所以敢頂著如此低的利潤率,是因為它跟亞馬遜比較類似,不太關注利潤,而更加關注“流量”——自由的現金流。

           

          為什么?

           

          因為別人的“賺錢邏輯”就跟大部分企業不一樣——小米最核心的業務既不是軟件,也不是硬件,而是投資,是對資本的運用。

           

           

          如果把企業比作賭徒,那小米就是一個并不關心自己能從賭桌賺走多少錢,而更關心自己手中還有多少籌碼的賭徒...

           

          是的,小米的種種特征,都讓我們無法用常規的思路去理解和評判,它完全是個“新物種”。

           

          也許這個品牌可以成為極客們心中的信仰,但對于大部分企業來說,它絕對不是值得效仿的對象。(尤其是“性價比”)

           

          畢竟,你并不是那頭既能遇見風口,又剛好長著一對翅膀的豬...

           

          — end —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