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90后,需要怎樣的社交產品?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6年前

          【作者】Estella_thu

          【來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善小倩

          “泛90后”的這個人群,他們叛逆、標新立異、與眾不同,享受當下等心態,注定與傳統的那一輩不一樣,那他們需要什么樣的社交產品呢?

           

          最近被安利了一個詞:“泛90后”,這個人群普遍處于20~29歲之間,剛剛進入這個被80后和70后所霸權的社會。往往被長輩們嫌棄蜜汁自信,說話太沖,做事欠考慮。

          作為一個標準的90后,就勉為其難地接受這個定義吧。

          這個人群,也是最早一批被互聯網洗腦的。大部分人從小學開始接觸電腦,高中開始接觸智能手機。2000年左右,是虛擬化起步,但紙質化傳媒仍然有足夠生存空間的時候。大部分人用過BBS和QQ,被打過“二次元”、“追星族”、“非主流”之類的標簽。

          與此同時,也帶來了個體的高度特質化,獨生子女的特性,父母獨一無二的關心,都強化了這個群體的自信程度。我們接觸到更多的信息,作為第一批翻墻接觸外媒,第一批逃離電視新聞的群體,接觸了高速變化的虛擬世界,現實卻沒有相應改變。

          觀念的落差,注定了叛逆、標新立異、與眾不同,享受當下等心態。上一代傳統求安穩的中庸觀念,家人的期望、比較,和90后自身對隨心所欲追求,注定了矛盾的產生。

          而00后,因為其成長的環境變化,在他們形成認知的時候,已經被我們這群標新立異的90后洗了腦,互聯網、網紅、電競被全面放開。他們不存在90后的矛盾,是因為他們從一開始就接觸了最開放的觀念教育。90后把地雷淌完了,00后享受的是既得利益。

          具有矛盾體的泛90后們,一方面想要盡快融入社會,希望價值被認可;另一方面又生怕被同化而喪失個性。每一個泛90后獨生子女走上社會的過程都注定了矛盾、改變、適應和自我平衡,最終造成身份的區隔和心理的落差。

          這些特質決定了泛90后們的需求和痛點:

          1. 表現欲:明星夢,愛表現,希望成為焦點;
          2. 宣泄欲:尋找表達的通道和釋放的出口;
          3. 獵奇欲:獵奇心理,對新事物的接受程度強;
          4. 尋求刺激:對刺激的感受越來越不敏感,需要更強的刺激來引發快感;
          5. 孤獨和空虛:自我認同的裂變,對于目標的迷茫,尤其是在校大學生和未婚工作人士;
          6. 社交欲:在意自己的社交圈層,害怕自己被落單。

          等等…………

          基于以上的特質,我們可以探討出很多泛90后的需求,激發出很多社交網絡領域的機遇點。市面上的很多產品也是針對90后的這些特質,在微信關系網絡難以掌控后,更多的90后選擇去其他平臺滿足需求。

          一、表現欲

          與實際的80后不同,泛90后從小大多都追過星,好聲音、快男、超級女聲這類節目,又強化了同學們通過選秀等途徑成為明星的愿望。而微博和ins上的網紅,讓人們覺得成名很容易。

          很多社交產品以自身的巨大流量平臺吸引這類人群入駐,通過優質UGC內容吸引粉絲,一躍成名。其實一個平臺上的頭部流量用戶只占很小一部分比重,但只要給用戶這種可能性,還是會有非常多的90后們躍躍欲試的。

          從最開始的微博,到現在的抖音,無不貫徹著這一理念。

          • 一方面,明星和大V們由于微博流量被吸走,紛紛注冊抖音賬號;
          • 另一方面,除掉頭部UGC,還有更多中小UGC,一條短視頻的觀看數量在萬級,點贊過千,過去微博時代,粉絲要過萬很難,但現在抖音上很多人走通了這條路,成名對于虛榮心的滿足,使得大量90后在抖音拍各類視頻。

          之前有人質疑抖音上的內容同質化,其實內容生產者和觀眾都在雙向調節抖音上的內容。現在抖音上,如果選一個很多人用過的音樂錄一段模仿視頻,要超越這個視頻排名前三的人非常困難,對于中小UGC,收獲粉絲更需要自己有原創內容。一如當年的快手,現在抖音上很多人在沿用快手的內容生產模式,自己制作微型劇,系列課程等。

          與此同時,也帶來一個問題,就是成名的成本越來越高。之前設想過抖音要不要做造星工廠,我是站在藝人經紀這種長遠角度看,以為抖音要引入美空模式,沒想到最近出了一個買粉絲的服務。

          確實,對于很多網紅來說,第一批粉絲很重要,但機器人還是跟真粉絲差蠻多的,希望抖音不要做成下一個微博或映客吧。

          與抖音類似的垂直領域軟件,如:配音秀、全民K歌、唱吧、喜馬拉雅FM等平臺也自帶造星屬性,只是沒有完全用好。即便是對于KOL,平臺的價值也很有限。這類軟件工具屬性太強,強調DAU和用戶量,以為有KOL就可以引流,但卻忽視了廣大的長尾用戶使用軟件的心態和內心訴求。

          二、宣泄欲

          私人空間,對于周邊的同齡人極其重要,這是微信朋友圈所喪失的,也是其他社交網絡產品的機會點,但往往在產品啟動后遇到問題。

          為90后解決宣泄需求最典型的軟件就是無秘,無秘借助用戶之間通訊錄和微信的連接關系,打造一個半封閉式的社區,確保推送的匿名信息與用戶高度相關。

          2015年初,我們開始紛紛使用無秘,有一段時間大家都覺得無秘反映了一個真實存在的需求,我周邊的很多人,在無秘啟動的那一個月都每天都會去刷八卦。

          但無秘的1600萬用戶,最終不了了之了,與此雷同的還有人人樹洞功能,作為第一批測試用戶,我們見證了這兩個軟件的興起,火爆和衰亡。

          其衰亡原因無非兩點:

          • 一是人肉八卦對象引發的矛盾,造成了不好的影響和內部矛盾;
          • 二是成為負能量存集地,用戶倒掉自己的垃圾,看到別人的垃圾,久而久之就沒人看了。

          宣泄本身就是一種釋放壓力和焦慮,自我治療的方式,用戶在宣泄壓力,表達困惑,吐槽的同時希望得到共鳴,希望得到安慰和正能量。吐槽了之后觀眾要有反應,沒有反應或者亂評論的觀眾是沒有意義的,但在同一個圈子里面吐槽了又很容易傷害自己或別人。

          這種情形下,部分半匿名半公開的社交網絡將有更大的發展空間。

          Soul和最右這類開放社區,發了一條心情沒人看得懂。朋友圈呢?又不敢隨便發,最后導致很多半明半暗的社交網絡發揮價值。如:微博、豆瓣、ins等。這類時效性不那么強,有熟人但又沒有那么多,內容指向性不強的社交網絡。

          豆瓣這種基于興趣已經形成了群組的社區,要吐槽或求安慰都遠遠易于Soul這種全開放的社區。形成有效的相應和互動,屏蔽傷害,最后協助用戶釋放壓力最關鍵。

          三、獵奇欲

          大多數產品都能滿足用戶的獵奇欲,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每個平臺都能提供新奇的內容,但關鍵點是能不能準確把握90后的興趣需求。新奇的東西很多,但90后的注意力有限,能不能快準狠地一擊即中是平臺的致勝因素。

          說到這里感覺回到內容分發平臺了,后面再詳細比較一下市面上的內容分發平臺。但大部分新聞資訊平臺瞄準的是大眾用戶,并沒有細分到90后這個群體。目前針對90后群體的內容分發平臺有即刻和好奇心日報,但這兩個軟件的用戶基數都極小,未來期待其他的分發平臺能夠做出花樣。

          四、尋求刺激

          注意力下降,要引起90后的注意需要更勁爆的內容和形式。5年前我們覺得在愛奇藝上看一部電視劇很滿足,3年前需要跑男這樣高能的節目吸引注意。現在要吸引90后的注意力,需要更密集的高能點。

          尋求High點是90后的共性,但可體驗的太多,稀奇的變成了平常,對大部分東西都會感到無聊。

          要繼續刺激神經就很難,通宵泡吧,一夜情和改變性取向的越來越多,直播的東西越來越灰色地帶,并且大家都越來越習以為常,不習以為常不行,會被笑話out。

          這種刺激來源于多個方面,線上產品如果能圍繞這些刺激開展,或者創造新的High點,相信對于90后用戶會有巨大的吸引。

          五、孤獨和空虛感

          每一個泛90后都會經歷的問題:社交面的拓寬、認知和實際的差距、太社會的環境、身份的裂變,都會引發空虛感。白天疲于工作,晚上和周末陷于吃雞、聊天、水一切可以刷的東西。我的同齡室友,同學和朋友們,在晚上和周末想不到要干嘛的時候,通常都會用刷手機消磨時光。

          很多人說覺得內涵段子,火山小視頻之類的軟件沒有營養;很多人說水知乎浪費時間,但就是這些看不到什么價值的東西占據了大部分人的閑暇時光。

          想象一下每天工作十個小時,白天被所謂的有價值的東西塞滿大腦,晚上和周末沒有人想提工作,甚至有人會對學習感到抗拒。刷手機水水知乎抖音怎么的了。

          很多時候,白天各種心累,把自己的時間貢獻給同事跟客戶,再晚回去,也需要幾個小時的獨處時間做自己的事情。睡得越來越晚是90后的特質,很多人晚睡是覺得晚上終于有屬于自己的時間了,多少人是每天晚上11點之后刷手機刷到2點睡覺的?生活已經如此艱難,人們依賴這三個小時找回自己。

          前幾天在貼吧看到一條新聞,說有個90后本來想輕生,發了遺書給媽媽,最后打游戲忘記自殺了。這條新聞引起我的深思,為什么沒有人關注娛樂本身的價值?

          十年過去,這批人就是這么長大的,讀中學的時候跟父母談判要打游戲,要偷偷在家開電視看劇,讀大學的時候逃課出去打游戲。娛樂對于90后的價值,不僅僅是消磨時間,而是拯救,是復蘇。

          那一時的快感本身,是對90后最有吸引力的,快樂本身都與愧疚感密不可分,以愧疚感、浪費時間、錯過deadline時間為代價的快樂,才是珍貴的。能夠占用90后們deadline前一個小時的娛樂,能夠占用90后的休息時間,從凌晨2點玩到到3點的娛樂,是最值得深思的。

          六、社交欲

          每一個群體都有自己的交往圈層,交往圈層對于90后來說尤為重要,因為這反應的是自己跟別人不一樣的特質,是圈子。

          70后、80后們的圈子過于功利,太過于社會。90后的圈子,更多與目的無關,大家期待在交流中擦出火花,期待不確定性、期待多元化,討厭設定和條條框框。

          大部分90后都有那么幾個可以為之執著的興趣,并且愿意追求極致,在一個圈子里玩到精,得到這個圈子的認可。在這個貼標簽的時代,每一個90后都希望打造自己獨一無二的標簽。

          另一方面,90后愛交往,面對關系更為開放的屬性,也決定了認識朋友這件事情本身對于90后的吸引力。自己和身邊的同齡人,在工作有限的圈子之外,都在努力拓展社交圈層,擴大自己與別人的交集。尤其是周末party,桌游、吃飯聚會、團體旅游這樣的場合,更容易與同齡人結識。

          基于以上兩點,通過線上尋找圈子,通過線下穩固關系成為90后一條可行的路。在垂直細分領域,做精的意義大于做寬,只是大部分軟件迫于對MAU的關注,想把魚塘做成湖泊。可在這個微信一家獨大的時期,垂直細分領域的社交網絡建立壁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定位清楚,解決痛點,不要貪多求全。很多APP在一開始設置了很多功能,但大部分我們都不會去點開,為什么不能以更開放的心態,讓90后在社交過程中自主地發掘功能,創造新用法呢?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