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2年100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6年前

          【作者】陳維賢

          【來源】運營研究社

          【編輯】善小倩

           

          每到運營社的生日,我都會對我們賴以起家的東西——「社群」進行一次全方位的復盤和思考。

           

          又一輪 365 天過去,這次我的花銷漲到了 100 萬人民幣,得到全新的 10 條社群運營經驗,也是我在運營社2周年北京站的分享,希望能夠幫助你在社群運營上認知升級。

           

          <div class="content-font" style="box-sizing: border-box; color: rgb(61, 70, 77); font-family: " pingfang="" sc",="" "lantinghei="" "helvetica="" neue",="" helvetica,="" arial,="" "microsoft="" yahei",="" "\\5fae軟雅黑",="" stheitisc-light,="" simsun,="" "\\5b8b體",="" "wenquanyi="" zen="" hei",="" micro="" sans-serif;="" font-size:="" 15px;"="">

           

          思考一:社群增長的核心是什么

          首先說一下我秉承的社群增長原理:比社群用戶量增長更重要的是社群價值增長。

          基本上,社群用戶量的增長是有天花板的。而且,請讀者注意下圖中的小紅線,很多社群在增長期有過很好的數據,但是很快就衰落了,你可以算一下,這樣的社群增長其實不太值錢。

           

          用2年100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

           

          真正的社群增長點在小紅線后面。我們做運營的,就是要把用戶的留存做好,把社群的價值周期延長,說難聽點就是把用戶的真正價值榨干,讓用戶 ARPU 值盡可能高,這是我進行思考的底層邏輯。

           

          思考二:社群的前景到底有多大

          我做運營社的幾個思考,第一個就是社群的前景到底有多大。

          一開始我在百度貼吧做運營的時候,運營的都是幾十萬、幾百萬用戶量級,所以當時我對社群的看法是:才服務那么點人很 LOW。

          后來自己投身做社群,加上對社群的理解提升到傳播層面后,我覺得它的前景很大。具體體現在這么幾個維度:

           

          用2年100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

           

          1)如今的商業(yè)爭奪其實是對用戶時間的爭奪。像微信這個平臺,用戶的平均在線時長是 70 分鐘,你在社群里提供服務,可以非常快地讓用戶花在你這里的時間比普通的獨立APP還長。

          2)人害怕孤獨,群體交流是人們與生俱來的習慣。微信380億次消息互動中有30%是來自社群,每天有230萬個新社群被創(chuàng)建,我們用社群去做傳播和業(yè)務增長也算是踏上了順風車。

          3)微信的日活躍用戶9億,因此能用社群撬動的用戶量上限極高。大家很熟悉的拼多多、大V店、微信圖書等等,都是靠做社群的社交傳播火起來的。

          總之,現在做社群機會非常好,想象空間也很大,如果你缺流量就一定要去利用這股力量。

          思考三:做社群裂變的關鍵點在哪兒

           

          今年年初,網易戲精課程的裂變案例各位想必還記憶猶新。類似這種通過社群裂變讓體量快速增長的玩法,關鍵在哪兒呢?

          下圖是社群裂變的原生流程,可能市場上存在某些變體,但是大部分的流程都是這樣。

          用2年100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

          我們也做過裂變的事情,包括我們這次在運營社2周年慶活動的時候,在這過程中我們發(fā)現 2 個比較關鍵的數據:

           

          第一,有多少人愿意去關注你的活動(X值)

           

          比如,你發(fā)一張海報到朋友圈,有3個人掃碼到你的活動頁面了,那么你的X=3。如果你想提升X值,就是要打磨你的宣傳物料。

          比如傳播海報的制作。

          我們第一版的海報只是整個活動信息呈現,用戶分享朋友圈平均只能帶來一個 UV(X=1)。后來經過迭代,分享朋友圈帶來的 UV 增加到了 4 個。這就是通過數據分析進行物料打磨帶來的變化。

           

          用2年100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

          運營社2周年海報初版

           

          具體來說,我們在第二版的海報中凸顯了痛點、可信度、權威、價值、緊迫感等信息。比如說將大咖的頭像設計得更加突出、將痛點表述得更加簡單粗暴、將強調報名緊迫性的文案放在更顯眼的位置等等。

           

          用2年100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

          改版后的宣傳海報

          第二,你的活動流量轉化效果(Y值)

          3 個人到你的活動頁面了,只有 1 人參與你的活動,那么你的轉化率就是 1/3。至于Y值的提升,也是看你的活動頁面的設計,同樣需要從痛點、可信度、權威、價值、緊迫感等角度去優(yōu)化。

          X 和 Y 是做社群裂變非常重要的兩個關鍵指標,通常情況下 X*Y>1 你才可能形成非常有效的裂變。

          這里有一個問題可以思考下,網易開年大課等分銷型社群裂變玩法提升的是哪個數值?(歡迎到評論區(qū)留言)

           

          用2年100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

           

          思考四:哪些社群適合做快速增長

          我有一個在南京做貿易的小伙伴,學了我的社群課程后,做一個“2斤裝山藥9.9元包郵”的裂變社群活動。一開始用戶增長非???,他很開心,后來發(fā)現剎不住車了,生意越好,虧得越多。

          這個社群就不適合做快速增長,原因很簡單,他的社群提供的服務邊際成本是固定的(每服務一個人都要寄 2 斤山藥過去)。

          去年運營社做的服務模式也有同樣的問題,給用戶做分享、給用戶答疑,就有一個問題,成本非常高,不能快速的增長。

          今年年初我找到一個好方法,就是在社群里讀經管類圖書,我只需要固定的投入 1 萬元,就可以以非常低的邊際成本去服務很多人。而且書是剛需,我們的流量轉化率也高,所以這才是一個適合做快速增長的社群。

          除了思考邊際成本問題,還需要思考群體是否足夠的大,比如你去做高校老師社群,那就不要指望用社群裂變做快速增長了(高校老師才有多少)。年初看到網易公開課刷屏,我是非常開心的——這意味著市場體量已經足夠大,如果我把我的能量儲備好了,我就也有機會完成刷屏級的傳播。(多大人群才叫大呢,這里我給個數值是 400 萬)

          以上說的這3個思考更多的都是增長性的思考:市場有多大,裂變的關鍵點,以及快速增長的社群業(yè)務特征。

           

          思考五:讓用戶在24h內喜歡上社群

           

          前面說了增長層面的思考,接下來是一些留存層面的思考。

          這里的第一個問題是:怎么讓用戶在 24 小時內喜歡上社群。

          騰訊官方和香港大學聯(lián)合寫一篇關于社群的論文,其中有一個結論讓我非常受啟發(fā):

          一個用戶在 30 天之后和 24 小時之后,在數據上所體現出來的留存率幾乎是一樣的。

          所以,留住一個社群用戶的最佳時間是他入群后的 24 小時內,一定要讓他在24小時內愛上社群,要集中火力去關愛他、維護他,而不是拉長戰(zhàn)線、每天喂一點。

          關于如何讓用戶快速喜歡上你,我發(fā)現一個非常好的參考資源——APP 的啟動頁,因為 APP 的啟動頁最核心的功能就是要留住用戶。我每天都會看大量 APP 的啟動頁,然后把它們截圖保存、分類整理。

          通過對啟動頁的分析,我總結出讓用戶快速喜歡上自己的 3 個要點。

           

          用2年100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

          1)介紹自己

          很多人做群引導、群公告的時候,一直有個非常錯誤的做法:只知道說不能發(fā)這個、不能干那個。

          最正確的是什么呢?應該要先介紹你自己是誰,讓用戶覺得這個社群是牛逼的,覺得群主是牛逼的,是值得信賴托付的。比如我這樣介紹自己,前小紅書早期成員,百度員工,暢銷書《跟小賢學運營》作者,就會讓用戶更信任這個社群是可以幫助他學到運營技能的。

           

          2)吸引用戶

          怎么吸引用戶?通用的做法無非兩種,一是提供好的內容,二是策劃好的活動。并且,如前所述,一定要把最精華的內容和活動一下子全給他,不要一點點給。

           

          3)產生行動

          讓用戶產生行動的底層邏輯是,讓用戶在自己的產品或社群上沉淀價值,讓他獲得參與感、價值感,并增加他的沉沒成本、轉換成本。

          社群中常用的手段是讓用戶自我介紹,因為用戶加入社群,一個強烈的訴求是與他人進行連接,只有把自己介紹清楚了,后續(xù)才有可能連接。

          下圖是我們運營社的模塊,我覺得還是比較好的,有介紹我是誰,有吸引用戶的東西,以及有一些產品使用上的引導。

           

          用2年100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

          入群歡迎語模板

           

          思考六:如何讓社群用戶產生更多連接

          當用戶在一個群里邊認識的人越多(5 個人以上),那他留存下來的可能性就越大,所以我需要去思考如何讓用戶在群里產生更多的連接。

          具體來說,從易到難分別是:

          1)讓用戶認識群主

          一般的做法是讓用戶添加群主,進行私聊。有的群主會做直播,比如英語流利說對群主的要求是先來一段流利的英語。

          當然,形式還有很多,比如群主爆照、群主發(fā)紅包等等,目的都是先將用戶和群主聯(lián)系在一起。

           

          2)讓用戶相互認識

          最典型的是自我介紹、自我分組,做到自我分組黏性就非常高了。如果你還不滿足,還可以讓用戶相互采訪。

          我們運營社做到第九期的時候,就是相互采訪。采訪中,我們挖出了很多有意思的用戶故事,比如軍人退伍做運營、護士兼職做運營等等,這些自我暴露讓社群成員相互之間更加信任。

          還有一個比較好的方法——構造用戶分享。對于用戶分享,通常的理解就是讓用戶去說一些內容,通過輸出自我成長。我的理解可能更本質一些,我認為用戶分享的價值在于讓有能力、有特點的人幫我建立連接點。

           

          3)讓用戶邀請好友

          觸發(fā)邀請行為可以是利益驅動或榮譽驅動,目前最多的是利益驅動——前段時間我們做了一個讓大家邀請好友,給求職攻略,效果不錯。

          這里有一個小的數字你可以記一下:大部分用戶會在入群后的第 5 天開始愿意邀請好友(前 4 天還沒混熟),因此在這一天可以考慮發(fā)起一個邀請活動,太早、太晚都不好。

           

          用2年100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

           

          另外,用戶的邀請行為存在馬太效應——曾經邀請過好友的用戶,之后邀請好友的行為會越來越頻繁,因此,維護好這類超級用戶非常重要。

           

          4)讓用戶嘗試付費

           

          付費是提升用戶忠誠度最好的方式。當然,付費的方式多種多樣,從提升連接點的目的出發(fā)可以讓他們做一些對賭活動:大家讀一本書,你 50,我 50,大家相互進步。

          這種付費方式還能比較快地增加連接點,他們會刻意的關注對方,這樣你的社群就做起來了。等下一階段運營社的技術開發(fā)能力強一點,我們運營社的讀書群都會加上對賭的玩法。

          總結一下,提升用戶連接點,由淺入深分為四 4 個不同的階段:先從認識群主開始,然后相互認識,之后讓他們邀請好友進來,最后嘗試付費。

           

          用2年100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

           

          思考七:社群需要做什么樣的活動

          做線下活動用戶對你的要求非常高,而且特別容易得罪用戶,所以盡量少做線下活動。

          不過我經常做一些線下分享,做這個事情又不賺錢,覆蓋的人群也很小,那我是出于考慮才會做的呢? 

           

          1)第一種是品牌活動

          一場活動,大家覺得好或者是某個嘉賓講得好,品牌就起來了。這種活動對我來說就是品牌型的,即使賠錢也要做。當然,既然是品牌活動,那就要盡量往大了做,千萬別做100人規(guī)模不到的沙龍。

           

          2)第二種類型是會員活動

          我們可以通過數據去看會員活躍度,對最活躍的那個群體做線下的邀請,讓他們去進行線下的連接。

          在衡量用戶活躍度方面,我們研發(fā)出了一套積分體系,根據用戶價值的高低,我們會給他們提供差異化的活動服務。大家以后想參加我們運營社的小型聚會,可以重點關注我們的積分制,每個月的活動都一定是小而美的,當然質量也是比較高的。

          用2年100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

          運營社社群積分體系

           

          3)第三種類型是分享活動

          不是我分享,是用戶分享,像思考五中說的那樣,分享用戶是極佳的連接點,我要通過分享活動來提升連接點。

          4)第四種類型是收費活動

          做商業(yè)化變現的活動是非常有價值的,從財務角度來說這才是可持續(xù)的模式,從運營角度來說這是提高忠誠度的良方。

           

          思考八:核心用戶發(fā)廣告應該踢嗎

          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問題,犯了錯的核心用戶該不該踢?

          我的觀點是:該踢,而且要堅決。

          因為社群存在非常明顯的破窗效應,當一個人發(fā)廣告,而群里沒有人馬上去阻止,這個社群一定會出問題。

           

          用2年100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

           

          春節(jié)放假前,攜程做了一個“加速包”活動——讓好友幫忙點擊,就能加快搶票速度。按理說這是個挺不錯的活動,理所應當,看見有人在朋友圈請求好友幫忙加個速,我也會幫著點。結果一下子來了三個人在群里求加速,我就只能對他們“痛下殺手”了。

          還有很多同學會往群里分享一些圖文,有沒有錯?在我看來,發(fā)圖文本身沒錯,但是做法有錯。一句話不說扔個圖文鏈接到群里是不行的,必須要有自己的見解。

          踢人的事情,運營社是越來越堅決了。

           

          思考九:如何做到56%的社群復購轉化

          前面我們說了增長、留存,現在說轉化。

          以前我們做社群的時候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因為沒有商業(yè)化,有多少算多少。開啟商業(yè)化嘗試后,我們開始提升整個數據,經過數次迭代,我們做到了 56% 的復購轉化率。

          想提升轉化率,主要是從這 5 個角度出發(fā)。

           

          用2年100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

           

          1)信息觸達

          很多人在社群做轉化應該是發(fā)個群公告就結束了,還有的人為了讓更多人來看你的廣告還會發(fā)個紅包啥的。

          其實這些都是不是好的觸達方法,好的觸達方式是私聊用戶,其實私聊還不夠,最好要做到個性化地私聊。比如用戶近期在面試,那就私聊一些面試相關的話術,那肯定能夠引起他的注意。

           

          2)氛圍引導

          除了“破窗效應”社群還非常容易產生另外一種群體行為叫“羊群效應”——當有人往某個方向跑的時候,很多人就會跟著跑。所以做運營的同學想要轉化率高就要做氛圍引導。

          比如在這次周年慶,一開始我們門票在社群里的銷售效果一般,后來在里邊做“搭樓”的氛圍引導,售票效果馬上就走起來了。

           

          用2年100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

           

          氛圍引導的方式除了搭樓,還有咨詢、曬單、用戶分享等等。

          3)動態(tài)定價

          用定價來提升社群轉化是有策略的,一般的套路是「預定→特價→原價→漲價」,越往后越貴,讓社群用戶知道——買得晚就虧了,再不買就沒了。

          但如果漲價后還是效果不佳怎么辦?一定不能降價,這里建議做一些附贈商品,提升他們的感知價值。

          4)善用拼團

          這是非常有效的社群轉化方式,去年我們做了七百人的年終聚集活動,有將近 40% 的票都是拼團的。

          5)豐富品類

          你的品類要豐富,如果只賣一個東西,哪來的復購和轉化。這里建議大家可以按時間、按場景、按人群、按等級來做產品的品類。

           

          思考十:社群與小程序的關系

           

          社群最大的問題就是難以規(guī)模化,不過在研究完小程序之后,我覺得可能有機會解決掉這個問題了。

          社群與小程序的關系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也是我在 2018 年需要去重點攻克的事情。同小程序相比,前面寫到的幾點思考都可以說是小打小鬧的皮毛。

          首先,對于社群來說,小程序能提升整個社群的服務質量,提升社群用戶之間的協(xié)同能力,讓社群有更強抓力。比如,學習這件事我們就可以做到小組內的成員協(xié)同以及小組之間的 PK 了。

          小程序可以打破社群之間的壁壘。以前,社群間的信息無法相互流通,比如北京群的小伙伴就是不知道上海群的小伙伴都在干什么。在有了小程序以后,這些都能夠打通。

           

          用2年100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

           

          其次,對小程序來說,社群是核心的流量來源,我可以通過社群為小程序快速獲取社交流量;同時,社群也是小程序實現服務閉環(huán)、提升用戶留存的重要手段。

          大家可以看看小程序的整個服務流程。

           

          用2年100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

           

          一個用戶進入小程序后,享受完服務離開,你可以通過消息推送來讓他再次進入小程序。

          如果在流程圖中加上社群的角色,當用戶把小程序分享到社群,它不僅幫我做了傳播,而且我在社群的詳情頁上還增加了一個小程序的入口,這就是社群對小程序的傳播價值。

          比如前段非?;鸬男〕绦?ldquo;敲木魚”、“王者榮耀”、“拼多多”,就是利用了社群的傳播效果才非??斓孬@取到上千萬用戶。

           

          用2年100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

           

          關于社群與小程序的關系,這里我做一個總結:不以提升社群服務質量和服務傳播效率為目標的小程序都是耍流氓。那些不太 OK 的小程序基本上是把內容往上一發(fā),也沒有考慮社交屬性,案例比較多,我也不多舉了。

          以上 10 條經驗就是今天想要分享的全部內容啦,它們都是我認為運營社能夠走完這 365 天的關鍵,也是我們花了 100 萬換來的經驗。

          對了,一年后的今天我應該會繼續(xù)分享運營研究社的核心運營心得,希望那時候可以起的標題是《用3年1000 萬人民幣,換來的10條社群運營經驗》。明年見!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fā)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