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裂: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6年前

          【作者】Link

          【來源】從0到1

          【編輯】善小倩

           

          爆裂,磨砂面的書皮,黑超的底色,亮白的字體,以及虛幻模糊的標題。

           

          面對復雜、不對稱性和不可預測性的未來,人類應該怎么辦呢?

           

          書籍作者,伊藤穰一,從9個角度談了他的破局方法。以下為文章導讀,讀完之后,再來思考是否值得購來一讀。

           

          一、涌現優于權威

           

          新的事物(比如新技術)比過去的權威更重要。在這種前提下,人類唯一能做的就是接受新的事物。

           

          伊藤穰一舉了一個例子,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高級研究員湯姆·奈特,他在計算機科學的諸多領域有重要的發明,但是他卻在年紀很大時跑去和大二學生們一同去學生物課了,因為他知道今天半導體集成電路的密度已經接近極限,未來很難再提高了。

           

          在細胞層面基于化學反應的集成電路板或許能代表未來,因此,即使作為一個計算機科學的權威人士,奈特仍認為自己必須讀一個生物學的碩士學位,以便應對涌現出來的新技術的挑戰。

           

          二、拉力優于推力

           

          所謂推力,就是用各種方式推銷給你東西,而所謂拉力就是自己有需求而主動獲取。在互聯網時代,分布式的、來自底部的主動需求,顯然要比從上面推下來的東西有價值。

           

          傳統的推力策略是指決策制定者將資源推到他們認為最有用的地方,管理效率低下。而拉力戰略利用創新帶來的低成本,使得溝通交流、原型設計、資金籌集和新的學習方法成為可能,使得世界從“資源儲存”向“資源流動”轉變。

           

          從《不列顛百科全書》到維基百科的出現便是這一轉型階段的絕佳例證,前者的作者是權威的專家團隊,后者的作者則是出于公益目的自發寫作的讀者群體。 

           

          三、指南針優于地圖

           

          在能夠預測的年代,我們看到地圖就能找到路徑,但是在未來,很難畫出一份準確而具有時效性的地圖,因此使用指南針找準方向,要比按圖索驥有意義得多。

           

          四、風險優于安全

           

          在這一章中,伊藤穰一舉了深圳的例子。為什么這個地方成了全世界很多高端硬件產品部件的供應源頭,伊藤穰一認為這是因為深圳的小企業更愿意承擔風險,在未來,沒有什么是絕對安全的。

          美國只有像深圳那樣愿意擁抱風險,愿意承受失敗并從頭再來,才能夠與深圳相競爭,這其實等于是讓美國回到當初的成長階段,看似是倒退,其實是進步。

           

          五、違抗優于服從

           

          在《硅谷之謎》曾講過,叛逆和對叛逆的寬容,才是硅谷成功的第一要素。

           

          伊藤穰一在這本書中用一個故事說明違抗的重要性,即20世紀初杜邦公司(DuPont)發明尼龍的故事。卡羅瑟斯(Carothers)的老板斯泰恩(Stine)給予下面的科學家足夠的自由做自己的研究。

           

          但是,他后來的老板博爾頓(Bolton)要求大家研究能賺錢的東西,所幸的是卡羅瑟斯仍繼續專注于自己的興趣,并且利用過去自由研究時期積累的科研成果,最終發明了尼龍。

           

          伊藤穰一認為,沒有違抗就沒有大發明,因為創造力需要擺脫束縛,這其實就是在違抗那些出于善意的(和不那么善意的)管理者的意愿。

           

          六、實踐優于理論

           

          對于理論和實踐哪個更重要,在歷史上一直有爭議。伊藤穰一并不想論述誰更重要,他所謂的“實踐優于理論”,意味著由于節奏快、變化成為新常態,等待和計劃的成本要比先實踐后隨機應對更高。

          在過去慢節奏的時代,做所有事情的時候,都可以規劃好了慢慢來,這樣可以有效避免損失。今天這種規劃變得不現實,因此應該先行動起來再說。

           

          七、多樣性優于能力

           

          簡單地講,就是通才比專才重要,在一個機構中,人才的多樣性比單一化有優勢。

           

          自我復制是高能力的天性,而領域差異往往使外行人更能打破固有知識界限解決一些難題。

           

          八、韌性優于力量

           

          對這一點的認識,或許來自伊藤穰一東方人的基因,即對所謂的“柔能克剛”的認同。

           

          力量在一個機構中的作用當然不消說,但是,如果我們承認未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局部失敗的必然性,我們就需要一個能抵御災難性故障的系統,而韌性能夠幫助度過意想不到的風暴,使得一個機構真正變得更加活躍、強健和有活力。

           

          在未來某一時刻,我們都可能無可避免地要面臨失敗,最實用的系統能夠快速革新重生,關鍵在于保持韌性。

           

          九、系統優于個體

           

          系統論的觀點。真正具有競爭優勢的是一個系統,而非一個特別強大的個體,是一套能夠保證不斷成功的制度,而不是一個天才個人的行為。

           

          十、End

           

          除了九大原則,書中印象最深的一句話是“未來已來,只是尚未流行”。

           

          我們總是后知后覺的那些人,未來的樣子其實已經悄悄來到你身邊,只不過我們不夠敏感,在它沒有流行之前,我們遲鈍得感受不到。

           

          當開始流行時,我們才恍然大悟,悔恨當初怎么沒察覺。究其原因,還是那個問題:思維脫節,刻板印象,以為自己以為的是世界以為。 

           

          比如回到10年前,當別人告訴我們,一定要買騰訊股票或者上海房子的時候,那時候的我們真的就會去執行了嘛?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