營銷不是賣產(chǎn)品,而是賣價格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6年前

          【來源】品牌圈圈

          【編輯】善小倩

          “不粘鍋有毒”、“WIFI會殺精”、“小龍蝦重金屬超標”。

          無論是朋友圈還是微博,謠言的出鏡率特別高。為什么總有人會相信這種明顯缺乏邏輯的言論?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多數(shù)謠言都同時滿足了人們的「信任動機」和「傳播動機」。

          信任和傳播,不也是營銷的訴求嗎?接來下,我們就通過分析謠言的傳播原理,試圖窺視怎樣營銷一個言論。

           

          1.相信的性價比更高

          前段時間微博快要被錦鯉刷屏了,人們真的相信轉發(fā)一張圖片就能帶來好運嗎?

           

          其實,大多數(shù)人相信謠言并不是因為謠言可信度高,而是因為選擇相信的代價很低(隨手轉發(fā)錦鯉),但選擇漠視可能要面對巨大的危險(錯失一年好運)。

          人的大腦具有規(guī)避風險的偏好。當我們面對無法辨別真?zhèn)螀s又事關重大的謠言面前,大腦會偏向相信謠言規(guī)避危險。這就人們經(jīng)常說的「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如果謠言被設計成「倒背500字開運咒語,今年一定好運連連」,就很少有人相信,因為背誦500字古文太耗費精力了。

          當支出的成本較高(時間精力也是成本),人們就會去重視收益是否合理。“迷信交好運”明顯不是一個可信的收益。

           

          比如可樂殺精,相信謠言需要付出的成本只是少喝可樂而已,但如果選擇漠視,很有可能付出慘痛的代價。

          還有著名的綠豆治病謠言,也是因為相信謠言需要付出的成本僅僅是食用廉價的綠豆,而選擇漠視則可能失去一次治愈疾病的機會。

          結論:當人們面對一個無法證明真?zhèn)蔚难哉摚鶗糜嬎愠杀敬姹鎰e真?zhèn)巍?/span>

           

          證實偏見

           

          假設你看新同事小王不爽。不爽的動機可能是他比你優(yōu)秀,你妒忌他。但是沒人愿意承認自己心胸狹隘。

          如果又來了一個人告訴你,他也討厭小王,并且列舉了很多小王人品不好的表現(xiàn)。這時候,你就更容易接受他的觀點,我看小王不爽是應該的,因為他人品不好。

           

          人們的思維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情緒控制。當人們心中已經(jīng)有了一個結論(看小王不爽),人們就習慣將既定結論作為前提,再去尋找支持該結論的證實,把各種毫無根據(jù)的材料硬扯到結論上(比如小王人品不好),從而不斷強化既定結論。

          成績倒數(shù)的學生相比于名列前茅的學生,前者更容易相信「愛因斯坦數(shù)學考1分」、「能力比成績更重要」的言論。而后者更愿意相信「高學歷就是高起點」。

          反之,愛吃油炸食品的人更容易對「漢堡里有激素」的言論嗤之以鼻。

          結論:一個言論是否被接受,往往取決于人們的意愿(是否愿意相信),而并不完全因為事實。

          那么,人們愿意傳播什么樣的言論?

           

          3. 尋常情境中的意外

          “明天要降溫了。”、“你老家哪里人?”

          這些常見的開場白。其實是雙方在刻意尋找共同話題。既然話題是人們聊天的必需品,如果一個言論可以為用戶提供談資,人們就更愿意主動分享。

          那么如何為給別人提供一個話題呢?

          一個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在尋常中創(chuàng)造有違常理的意外。而這種方法被運用的最多的,就是標題黨們了……

          《震驚!手機輻射竟然致癌》

          《兩頭大蒜讓你活100歲》

          《橘子里有蛆狀病蟲》

          利用在尋常中找到有違常理的意外,我們也能輕松造謠。

          比如泡面(尋常情境)加上意外:「長期吃泡面會導致鉛中毒!」。一個基本款的謠言就出現(xiàn)了。但如果把泡面(尋常情境)換成誤食化學染料(特殊情境),「誤食化學染料會導致鉛中毒」。

          同樣有意外,但是缺乏尋常情境,就無法喚起人們的傳播動機。同樣的,如果沒有意外呢:「長期吃泡面會導致發(fā)胖」。這根本沒有意義,只是闡述了一個事實。

           

          所以,謠言的基礎就是在尋常情景中找到違背直覺的信息。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謠言傳播者開頭總喜歡說“哎,你知道嗎?”、“你聽說了嗎?”

          結論:人的大腦對兩類信息特別敏感,一是變化的信息、二是與自身相關的信息。當言論符合這兩點就會喚起大腦的注意成為一個話題。

           

          4.說服/幫助他人

           

          在社交關系中,幾乎所有人都希望他人可以接受自己的想法,并且企圖讓他人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動。如果一個言論可以在這個過程中提供幫助,人們就更愿意傾向于傳播這個言論。

           

           

          比如,一名丈夫不希望妻子在美妝上花費太多,但是為了避免落下吝嗇的口舌,又無法明說。突然有一天,他轉發(fā)了一條微信給她的妻子《經(jīng)檢測,90%的護膚品汞超標》。

           

          在這次傳播中,丈夫并沒有認真的查閱相關資料求證,甚至可能連原文也沒有仔細閱讀。事實并不重要,能否“曲線救國”,達到降低妻子在護膚品花費的目標才重要。

           

          給不合理的要求一個合理化的理由。諸如此類的還有「專科生就業(yè)率高于本科生」(逃避努力學習)、「嬰兒發(fā)燒不要就醫(yī),讓其自愈」(拒絕過分擔心嬰兒健康)、「過度加班反而有害工作效率」(拒絕高強度工作)。

          結論:有些言論得以瘋傳,并不是因為言論本身的準確性,而是言論倡導的行動符合傳播者的預期。

          還有一種相反的情況就是,謠言激活了人們幫助他人的心理。

          一些父母的朋友圈是謠言的重災區(qū):《出大事了,吃下這個必死》、《央視曝光劇毒食品名單》等等。這些謠言為什么會在各大家族群、朋友圈中盛行?

          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人們在幫助別人時,自己也會感到快樂,幫助他人可以提升自我認同感,感覺自己“被需要”。

           

          這種心理現(xiàn)象在線下表現(xiàn)的也很明顯,比如熱心的居委會大媽、極力撮合情侶的免費媒人、熱衷向年輕人說教的中年男人。

          結論:如果一個言論可以激發(fā)用戶“幫助他人”的心理訴求,他們就會轉發(fā)你的言論。

           

          總結

          通過分析人們?yōu)槭裁礊橄嘈乓约皞鞑ブ{言的心理特征,我們窺視了言論的傳播原理。

          如果你想讓一個言論被更多人相信,你可以提高相信的性價比或利用證實偏見;

          如果你想讓言論被更多人轉發(fā),你可以創(chuàng)造一個尋常情境中的意外或利用人們希望說服/幫助他人的心理。

          本文只做理論分析,并不鼓勵生產(chǎn)、傳播謠言。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fā)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