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西游記,今日社會搖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6年前

          【作者】孫金龍

          【來源】金龍聊運營

          【編輯】善小倩

           

          一、社區(qū)的實質,到底是什么?

          你們知道,「西游記」是怎么寫成的么?

          最開始,只是一些粗糙的神話故事,而且版本非常多。有的版本里,孫悟空有兩個兄弟。有的版本里,悟空是黎山老母的徒弟。

          妖怪的故事,獵奇、好玩,大家都喜歡。說書的先生、唱戲的戲子,作為一個個KOL,一次次的表演經典橋段,三打白骨精,豬八戒背媳婦。在一次次與觀眾的互動中,內容千錘百煉,越來越精彩。

          終于,大觸吳承恩出現了,把眾多精彩橋段加工融合,有主線,有節(jié)奏,有寓意。「西游記」成書。過去寫書不怎么賺錢,要擱現在,出版社得派一個Team常駐吳家,幫老吳分析讀者心理,研究書籍結構,直到書籍大賣,兩家分潤。大觸吳承恩,就成了PGC了。

          四大名著里,只有紅樓夢是個特例,曹雪芹以一己之力完成。這個是真的屌。其他三本,都是這么來的。

          內容,是自下而上生長出來的。

           

          但過去內容生長速度太慢了。自下而上的內容,滿足不了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內容消費需求。大家只好閉門造車,多搞點內容出來,人民群眾們,也湊合著看看。

           

          直到有了互聯網。內容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反饋及時。自下而上的內容,逐步逆襲。

          從芙蓉姐姐的S腰,到鬼吹燈、明朝那些事兒,到MC天佑,辦公室小野,papi醬,從難等大雅之堂,到逐步與明星同列。

           

          世道變了,內容的產出方式變了。

           

          再舉個栗子。前些年大家看春晚的小品很好玩,后來大家覺得,小品都是抄的網上的段子,沒新鮮東西,不好玩。

          其實不是本山、馮鞏的創(chuàng)作能力下降了。創(chuàng)作本來就來源于生活。原來是生活里的小點子,小創(chuàng)意,被馮鞏敏銳的發(fā)掘,演出來,比如點子公司、領導冒號。可現在,一個搞笑的點剛出來,立即被其他網友發(fā)掘,二次加工,各層級KOL加入,直到被徹底消費掉。整個過程不超過一周。

          這時候我們再反過來看社區(qū),就會發(fā)現,社區(qū)的實質不是誰貢獻內容,也不是有沒有機構、明星、PGC。

           

          社區(qū)的實質,是自下而上的內容協作體系。

           

          用戶貢獻海量的創(chuàng)意、點子。優(yōu)質創(chuàng)意自動涌現,各層級KOL二次加工、演繹,直到成為社區(qū)爆款,乃至全網爆款。

          而從用戶視角看,就是:哇,都是我最喜歡的內容!

          社會搖這種內容,鳥叔、鳳凰傳奇都很難搞出來,但它自下而上的生長出來了。是不是很有趣?其實社會搖和西游記沒啥本質區(qū)別,都是喜聞樂見。

           

          二、分發(fā)對社區(qū)的價值?

           

          在這個過程中,分發(fā)起到了兩個作用。

          1. 加速內容協作

          2. 養(yǎng)育中小V

          (分發(fā)能讓你只看到自己愛看的,提升了你的容忍度,讓眾多中小V有了更多機會)

           

          三、為什么短視頻社區(qū)要限制視頻時長?

           

          為什么短視頻社區(qū)要限制10s、15s的時長?同樣是為了創(chuàng)意涌現。

          一個創(chuàng)意撐不住5分鐘、10分鐘,但搞個十幾秒沒問題。

           

          但對于大V們,人家有能力生產更長的視頻,比如2分鐘,也完全OK。

          聊到這,你會明白為啥「小咖秀」不行。因為它只是個工具,不是社區(qū),沒有內容協作體系。

           

          四、如何維持社區(qū)調性?

           

          你需要維持的,是內容協作體系的高效性。調性只是自然呈現的結果而已。

           

          五、社區(qū)的內容應該是人格化內容,可什么是人格化?

           

          PGC是人格化嗎?可以是。papi醬、小野妹子,都是團隊運作,劇本、創(chuàng)意點、道具,都是群策群力出來的,只是推出的形象是一個人而已。

          一群人能人格化嗎?當然能。TFboys你敢說不是人格化內容?

          一定得露臉才是人格化嗎?不是。王尼瑪常年戴頭套。

          所以人格化不存在定義價值,無法作為抓手。只要我拍出來是給別人看的,就是人格化內容。

           

          六、社區(qū)的核心競爭力是什么?

          底層是用戶區(qū)隔度。微博容不下一個動漫類的垂直微博,但容得下一個中老年微博。快手容不下火山,容得下抖音。

          核心是優(yōu)質內容數量。這取決于你的內容協作體系的體量大小,和健康程度。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fā)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