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秘的吸引力法則:真理還是騙局?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6年前

          【作者】運營喵芬妮

          【來源】運營喵芬妮

          【編輯】善小藝

           

          前段時間難得閑下來,看了個前幾年挺火的BBC紀錄片,叫做《自然法則:吸引定律》。

          制作團隊采訪了各行各業的佼佼者,他們的國籍、性別、職業都不同;但是,他們有一個共性:都曾有過心想事成的體驗。

          一心想賺錢開公司的小伙子,沒幾年真的賺到了第一桶金,實現了愿望。

          因同性戀備受歧視的上班族,再也不糾結這些事時,發現周圍人的態度真的變得友好了。

          研究人員因此大膽得出結論:世間萬物皆由能量或者振動頻率組成,相同的振動頻率相互吸引,并引起共鳴。人類的意識也是能量的一種,正面的思想會促成積極的結果,反之負面的能量則會吸引不好的結果。

          說白了,就是我們越想著這件事,越容易心想事成。

          比如,一直想有錢,遲早有一天能賺到大錢。

          天天想女票,說不定哪天就遇上個一見鐘情的女孩。

          每天加班加點,想著升職加薪,下月老板就主動給你漲了工資。

          是不是很扯???B站評論區也是重災區,騙子、大忽悠、純粹瞎說等字眼都快刷屏了。

          但是,你猜這片子評分多少?

          8.0分,秒殺絕大多數國產片。

          同名的書也是風靡一時,7.3分也算中上等水平了。

          很不可思議吧!

          2

          不過,看似神秘的吸引力法則可不是現代人發現的。早在1877年,Helena Blavatsky在關于宗教的書《揭開伊西斯的面紗》中,就提到了這一概念。

          當我們思想集中在某一領域的時候,跟這個領域相關的人、事、物都會被吸引,這種看不見的能量,引導著整個宇宙規律性的運轉,也引導著我們的生活。

          那么,這個到底有沒有科學依據呢?

          還真有人進行科學研究了。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教授、知名生物科學家布魯斯•利普頓曾在一流的醫學院和鄉村學校任教過。當時,他分別對當地學生提出同樣的難題,本以為一流醫學院的學生將無懸念勝出,可結果卻完全相反:鄉村學生彼此影響,互相幫助,反倒共同取得了好成績。

          因為好奇,教授開始從細胞層面研究環境與潛能的關系,每天要么泡實驗室,要么實地調查采訪……

          功夫不負有心人,研究了好幾年,終于找到了答案,雖然有點驚世駭俗。

          教授認為:信念的力量才是最強大的,是我們命運的主宰者。

          為什么呢?

          教授結合細胞生物學,量子力學的研究,解釋了原因。

          教授根據細胞核實驗,否定了基因決定論,提出細胞膜感知論:細胞膜感知陽光、空氣等外界環境因子,做出相應的反應,刺激細胞釋放信號,這些信號啟動基因的表達。也就是說:

          細胞的生機是由細胞對外界的感知而來。

          聯系到機體層面就是:我們的信念,也就是我們對外界的感知,啟動了我們的基因表達,決定了我們的行為,影響了最終結果。

          當然,這個結論有一個前提基礎:人的信念是有力量的,能對生物生理機能產生效應。

          關于這一點,早就有人證實過。愛因斯坦的老師、量子理論之父普朗克博士,1918年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時,就感嘆道:“我對原子研究最后的結論是——世界上根本沒有物質這個東西,物質是由快速振動的量子組成!所有物質都是來源于一股令原子運動和維持緊密一體的力量,我們必須認定這個力量的背后是意識和心智,心識是一切物質的基礎。”

          教授根據研究結論,還寫出了一本暢銷書,叫做《信念的力量》,出版不久便登上亞馬遜暢銷排行榜,并入選美國年度最佳圖書。

          但是,直到現在,這個理論仍屬萌芽階段,很多有爭議的地方需要時間來證明。畢竟,這個理論要是成立,那就是像摧枯拉朽一樣撼動整個生物學體系。

          3
          理論對不對需要時間來驗證,但是仔細觀察一下,從古到今,心想事成的例子倒是有很多。

          世界上幾乎所有的現存宗教,基本原則里都有一個修心概念,或多或少認為:人們有什么樣的意念、思想就會產生什么樣的言語和行為,唯心主義才是宇宙真理。

          其中,佛教對此的解釋最圓滿透徹,絕對是唯心主義的代表。

          相由心生,境隨心轉 ;三界唯心,萬法唯識;法法不離心、離心即是妄……

          可能有人反駁了:宗教本身就是唯心主義的,沒有說服力。

          但是,哪怕在理性到冰冷的商業世界,信念的力量也總是被強調。

          前2年有一本《高效人士的7個習慣》很火,其中習慣二“以終為始”就提到了用信念鼓勵自己的重要性。

          比如這幾句。

          身外之物和內在力量相比,便顯得微不足道。

          “以終為始”是以所有事物都經過兩次創造的原則為基礎的。所有事物都有心智的即第一次的創造和實際的即第二次的創造。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心中構思,然后付諸實現。正因如此,認定使命才顯得如此重要。

          你不妨每天抽出幾分鐘,在身心完全放松的情況下,模擬各種可能出現的狀況以及適當的反應,腦海中的影像愈清晰愈好。你的行為在潛移默化中會逐漸轉變,最后終于能完全控制情緒,冷靜應變。

          這本書作者史蒂芬·柯維本身也是個商業和學術都有所建樹的大亨,對信念一直持肯定態度。

          此外,日本經營之圣稻盛和夫對心想事成更是深信不疑,曾公開說它是宇宙的法則。

          在現實生活中,信念的例子就更多了。

          比如很多醫生都相信的安慰劑效應:雖然治療是無效的,但由于病人堅信有效,癥狀反而能得到舒緩。所以即使已無能為力,也要鼓勵病人。

          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經歷:信心滿滿,狀態特別好的時候,一天都很順利;趕上一大早負能量爆棚,工作上班不斷出現小差錯,這一天都特別喪。

          4

          其實,信念更像是潛意識,也就是心理暗示。

          當一個人對某件事的愿望足夠強烈,動機就會轉化成行動,你會很自然地朝著實現愿望的方向前進。

          廢寢忘食,朝思暮想,日有所思,夜有所夢……做到這一步,你的愿望就算是滲透到潛意識中了。

          所謂潛意識是不自覺的、潛藏于人內心深處的意識。平時它不出頭,但在無意識中或在某一特殊時刻它會閃現,并發揮不可估量的作用。

          比如凱庫勒在夢中想到了苯的環形結構。無數藝術家作家熱衷的尋找靈感方式:鄉間散步。

          更常見的在生活和工作中,一個問題糾結了好久,直到某一天,潛意識突然啟動,給你觸及事物的核心的啟示,一下子就把問題解決了。

          這個很像《牧羊少年之旅》里面的一句話“當你全心全意夢想著什么的時候,整個宇宙都會協同起來,助你實現自己的心愿。”

          這樣看來,相信了也好,萬一真的實現了呢?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