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2017產品總結:「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6年前

          【作者】jimmy wang

          【來源】人人都是產品經理

          【編輯】善小藝

           

           

          1

          「為什么」比「是什么」更重要

          這一年來,做了很多需求,有從客戶那里來的,也有從銷售那里來的,當然還有從上級那來的。

          從 CRM 到智能報表,從語音會議到審批,基本上 to B 行業的各個主場景都趟過了一遍,總結一句就是「了解需求背后的為什么,比了解需求是什么更重要」。

          我想用一個案例來解釋這句話。

          我在做 CRM 系統(注:客戶關系管理系統,主要用戶是一些銷售員)的時候,有用戶提到希望我們提供一個排序的功能,根據「最后跟進時間」由舊到新排序。

          其實從開發角度看,這個功能并不難搞,很快就能上線,但是我們還是希望了解用戶所提的這個「需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接著我們開始進行一對一的深度調研,當時客戶說了這樣的一句話:

          “ 我有個客戶A,我上個月15號拜訪過了,這個月15號拜訪了另一個客戶 B。到了這個月底,在系統里面,我應該先看到 A,再看到 B。因為我接下來我要跟進的是 A,而不是剛拜訪過的 B。

          很多產品經理或者產品設計師,到了這里可能就會停止發文,并且滿口答應說,「是的是的,你這個需求很合理,我們會搞」。

          但這還不夠,我們還需要了解其需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為啥用戶要先跟進 A ,而不是先跟進 B 。

          多問了幾個為什么后,了解到原來背后有兩大原因:

          • 銷售們為了防止因為太久沒跟進,而導致客戶流失,都會優先跟進很久沒跟進的客戶。

          • 有些企業會限定銷售員跟進客戶的時間。如果銷售員沒法在30天內簽單的話,可能這個客戶就會轉到其他銷售員名下。

          明白了原因之后,我們再來看原來客戶提到的「排序」需求,你會發現「排序」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這兩個問題,因為客戶提到的「排序」需求背后的真實需求是「提醒TA 跟進很久沒跟進的客戶」。

          所以最后,我們為客戶設計了「智能提醒」功能,每天會提醒 TA 哪些是需要當天跟進的。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還找到了個很不錯的銷售管理模型——「客戶到期回收」,后來這個也成為了我們產品的一大賣點之一。

          總結下來就是:當你接到需求的時候,不妨問下自己「為什么有這個需求」,因為你從別人那里得到的需求并不一定是用戶的真實需求;甚至連用戶或客戶提的需求也不一定是真實的。

          特別是 to B 產品的用戶提的需求,就更不能相信了——因為這類用戶對業務都非常熟悉,所以他們反饋問題的時候,往往會基于他們舊的業務角度看待問題,同時給出一個解決方案,而不是需求。

          2

          要不要做?

          了解完為什么后,我們就要問自己一個問題——要不要做?

          為何會有這個問題,原因就是很多時候,我們不是沒有需求做,而是需求太多,給用戶太多不一定是好事,其實確定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但是該如何判斷要不要做呢?我的答案是能不能給用戶「提供足夠」的價值。

          (當然了,決定要不要做,還需要考慮實現成本,是不是用戶最迫切的等,我這里更偏向于從更深的角度看待做不做的問題。)

          判斷能否給用戶「提供足夠」的價值,我想引用下俞軍老師提到的一個產品價值公式:

          產品價值=(新體驗 – 舊體驗)-換用成本

          從這個公式中,我們可以看到,要想做出一個高產品價值的產品,首先「新體驗」要做到足夠好,其次「換用成本」要足夠低,最好「舊體驗」足夠差。

          所以在把需求轉化為產品之前,我們需要了解用戶的「舊體驗」是如何的,同時有沒有競品也在做。

          比如我們接到一個「為00后設計一款聽音樂的產品」的需求,并且假設00后們的確有這個需求,那么我們就看00后們是不是真的需要一款新的聽音樂的產品,用已有的網易云音樂可以嗎?用 QQ 音樂不行嗎?

          3

          怎么做?

          怎么做這一塊,我認為自己一年來只是不斷地深化理解。

          簡單的說下,我認為一個好的產品由三大框架組成,分別是:

          • 產品框架:包含核心、流程、細節

          • 運營框架:由引擎和準則組成

          • 商業框架

          4

          怎么衡量成功?

          知道如何做之后,我們還要由能力去衡量成功。衡量成功的關鍵就是數據分析。

          一般產品經理或者產品設計師,會去看兩大數據:

          • 用戶行為數據

          • 運營數據

          用戶行為數據一般包含用戶點擊、頁面停留時間等數據,而運營數據一般是根據用戶的行為數據計算的值,比如點擊率、付費轉換率等;當然還有些是通過問卷的形式的采取數據,再經過計算得出的值,比如凈推薦值。

          但是我在學習數據分析的過程中,發現不能簡單地把運營數據看成獨立的值。

          運營數據應該分成兩個大類:一個是單體值,一個是整體值。

          做功能或者運營活動除了關注單體值,還需要關注總體值——因為有可能某些功能的單體值升高,導致整體值下降了。

          舉個例子:某個 IM 產品要搞個一鍵生成生日祝福功能,對于這個功能來說「使用生日功能的次數」這個運營值是個單體值,但是有可能會影響其他整體值。比如發送消息的數量,因為大家都使用一鍵發送祝福功能了,而不用傳統的文字或語音消息。

          另一方面,在我做了兩年 to B 產品后,我發現除了關注行為數據與運營數據外,還有一個數據非常重要——用戶成功數據。

          舉幾個例子,說明下這個數據:

          to B 產品的用戶成功數據:對于 to B 產品來說,可能付費轉化率這個運營數據很關鍵;但是對于企業客戶來說,他們期待的是「賺更多的錢」或「省更多的錢」。

          那對于 to B 產品來說,還需要關注用戶使用了產品后,比以前賺多了多少或比以前省了多少——這個數據就是產品的長期核心數據目標;當你的客戶從原來的小型企業成長成大型企業后,忠誠度以及付費能力也會隨至增高。

          線上職業教育平臺:對于這種產品,運營數據可能包括用戶點擊率,或付費轉化率——但是對于產品來說,長期數據目標是用戶的薪水有沒有張,有多少人因為這個培訓而成功換工作等。基于這些數據指標,再去倒推產品功能,可能比看轉化率等數據還有效果。

          最后,再舉一個 Uber 的例子:

          Uber 在產品的早起關注的指標是乘客等車所花的時間,因為對于乘客來說「短時間內打到車」是他們的「成功」目標,當打車變得非常便利后,日活、凈推薦值都會有所提高。

          5

          總結

          最后總結下,我將上面的四點,整理成以下一個圓形。越靠內的就越重要,里面的就像內力,外面的就像外功,越靠外,越容易修煉。

          另一方面,我也將產品經理以及產品設計師的一些能力,往這個圓形靠,得出了這樣一幅圖:

           

           

          最后,我也總結了下每個模塊常用到的方法,希望對大家有用: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