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營銷攻略:公眾號如何利用“爭議”吸粉?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6年前
          【作者】掃地大媽
          【來源】運營拍檔
          【編輯】善小布
          “吸粉”是所有小編的日常焦慮,這個焦慮并不是因為不知道怎么吸粉,而是明明知道,但是不能用。
           
          我們都知道,“做新聞、震驚體、下三路、逗你玩”是最好吸粉的四大類型賬號,然而很多強調行業、專業特點的賬號要么是資源不足,要么是不太方便走這些路線,比如很多干貨類的賬號,在內容定位、風格調性方面更崇尚正統、嚴謹,輕易不開玩笑,畢竟,畫風一變,就有可能犧牲權威感和品質感。
           
          那么,這類賬號就只能靠“內部發行”了么?還有,在千萬賬號的海洋里苦苦掙扎的小蝦米賬號就沒有出頭之日了么?
           
          想來想去,還是有個套路好用的,就是學會利用“爭議”。
           
           
          為什么“爭議”可以吸粉?
           
          舉個例子先。招商銀行前幾天刷屏的“番茄炒蛋”廣告短片受到廣泛關注,其實,運營君的朋友圈并沒有被這個廣告刷屏,倒是被無數個來自專業平臺的點評刷了屏。

           
          有說被這個故事一下戳中淚點的,有說這個故事三觀有問題的,還有人說這個廣告很失敗,故事和產品嚴重脫節。有來有回,有懟有贊。
           
          這看起來很像追熱點是吧?是,但不完全是。
           
          “爭議”的確意味著一定的關注度、熱度,“爭議”通常也來源于熱點,或“爭議”本身制造了熱點。但是,利用“爭議”吸粉更強調在熱點的基礎之上疊加、創造、表達新的內容,用洞察人性的觀點和語言藝術試圖創造新的熱點,吸引關注,凸顯一個公眾號的價值。
           
          另外,利用“爭議”與追熱點最大的不同就是:熱點往往爆得快,冷得也快。而爭議可以讓一個話題持結保持熱度,同時,因為難有“定論”,容易衍生新的熱點,吸引受眾持續關注,從而達到吸粉、增量的目的。
           
          看看這幾年的流行語,不少都跟爭議話題或事件有關,甚至本身就表達爭議的態度,比如,“還有這種操作?”、“你咋不上天”、“你這樣會失去我的”、“良心不會痛嗎?”等等。這些流行語傳播,從某種程度上就是利用“爭議”將熱度延長。
           
           
          攻略:利用“爭議”分四步走
           
          第一步:設計策略
           
          “爭議”這個東西,不是天上掉下來的,一定要人為設計,從策略上來說,可以從兩個方向把握。
           
          制造爭議
           
          觀察正在發生的社會生活動態,在了解主流觀念的不同層面、方向的同時,利用它們之間的差異制造容易產生對立意見的話題或事件。
           
          這需要制造者有很強的洞察能力,對事態的發展可以做出比較靠譜的預判。比如前面提到的番茄炒蛋廣告,招商銀行應該沒有想到這個片子會有這個效果,只是按常規套路走個情懷,本意并不是制造爭議。而第一個發出質疑的那篇文章,是了個不起的爭議制造者,不管是對產品還是人情世故都有良好的判斷力。
           
          主動制造爭議的經典案例有很多,比如“張先生說”的推文《北京,有2000萬人假裝在生活》,24小時閱讀量超過500萬,漲粉超過8萬。再如,新世相“4小時逃離北上廣”,閱讀數30分鐘破10萬,3小時破百萬,漲粉10萬。雖然這些爭議制造者事后都表示“并沒有想到”,相信只是沒有想到“會火成這樣”而己,對于“爭議”本身,制造者是心知肚明的。
           
          參與爭議
           
          簡單說就是用優雅的姿勢“站隊”。在“爭議”產生之后瞅準時機迅速參與,或者用清晰的邏輯,或者用過硬的事實依據,在“爭議”之中發表犀利的觀點,表達明確的態度。雖然立場上站隊,但在風骨上獨樹一幟,內容含金量高。
           
          這種案例在追熱點的例子里就更多了,比如咪蒙隨便寫個啥都會引發爭議,當年的《致賤人》甚至帶動一批對她口誅筆伐的賬號成了明星,吸足了粉絲。
           
          運營拍檔前段時間也嘗試了一下,在“字體侵權”的爭議中站了個很常規的隊,表示“字體侵權”應該受到重視,無論從法理還是情理,我們對字庫的生產者都應該給予保護和尊重。
           

           
          這篇文章在發布時并沒有遇到爆發性的事件,甚至也不是行業內比較重要的話題,但是文章在頭條號發布后,引發了大量的評論。
           

           

          在評論中,我們見識了各色各樣的奇談怪論,發現了關于“爭議”的多個方向,有人并不關心爭議本身,只是想發出自己的聲音;有人則概念混亂,認知不清,甚至祭出了民族大義。
           

           
          其實看到讀者的留言,運營君的心情很復雜,我多么希望正兒八經地跟大家撕一場啊。好吧,這波活躍度運營君收下了,下次我們再真正過招兒。
           
          第二步:確定對象
           
          所謂“爭議”,就一定是要有個對手的,有來有往,才能搞出氣勢,才能在對比與對戰中爭出高低輸贏,進而有利于吸粉。
           
          跟別人爭
           
          這也是在“爭議”的對局中最常見的狀況,比如羅爾事件,比如魏澤西事件,對于當事人、涉事的網絡平臺,網民的憤怒甚囂塵上。這些爭議事件甚至在幾個月后依然被大眾拿出來探討。“跟別人爭”最明顯的好處就是,可以在“情緒”上極大地帶動粉絲,數據表明,文章中的“憤怒”情緒,或文章激發出來的憤怒情緒,是最易引發關注、傳播的原因。
           
          跟自己爭
           
          一件事之所以有“爭議”就是因為在不同角度看它有立得住的理論支撐,所以,也有很多賬號在爭議話題里喜歡自己跟自己玩兒,比如關于“共享單車”的話題,在形式上可以分為正方和反方,用內部辯論會的故事給用戶帶來一些思考。或者干脆玩一回“人格分裂”,替大家說出“兩難”的心聲,也是比較容易獲得粉絲認可的。
           
           
          第三步:把握時機
           
          俗話說,機不可失,失不再來。在機會面前,最可怕的事是錯過,追熱點追晚了肯定沒戲,實際上,早了也不行。
           
          “爭議”從出現到成勢是需要發酵時間的,如果參與爭議太早,信息源內容太單薄,關注點太單一,很難說出與信息源不一樣的內容,沒什么意義。另外,也有一定判斷失誤的風險,說出自打自臉的話,就尷尬了。當然,如果參與爭議太晚,基本上就沒啥可說的了。
           
          如果在時機把握上給個參考的話,大致是這樣:
           
          資訊類的熱點,大部分賬號是無法拿到一手資料的,你就是盯著直播追熱點,也是二手資料,發布這類內容除了暴露自己的無能和尷尬沒有任何意義,而且也有風險,都還記得今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吧?更何況,這個階段并無“爭議”可以利用,比較理想的狀態是看直播的同時緊跟行業領頭門戶。
           
          比如前幾天的錘子秋季發布會,你得一只眼看直播,一只眼看著30個科技類、財經類自媒體,在第一波有價值的內容分析出來之后,迅速跟進,找出第一波分析的不足與疏漏,打出有力的一拳。通常這個時間不能超過48小時。像前文提到的“番茄炒蛋”廣告,也屬于產品的一種宣推資訊,11月2日刷進朋友圈,比較有價值的評論都是出現在11月2日 - 4日。
           
          再比如非資訊類的,像“一元畫”刷屏,“左右腦測試”刷屏,基本上刷屏的24小時之內就要推出文章,因為由信息觸發的參與行動已經開始,具有一定的緊迫性、動態變化性,不及時跟上,事件會迅速冷卻。想第二天再入局,那就需要碰運氣,看看是不是出現了關鍵轉折,讓你撿個大便宜。
           

           

          第四步:內容支撐
           
          這一步當然是最重要的了,在出其不意的清奇觀點背后,展示雄厚辯才,占領“講道理”的高地,之前找對象、抓時機什么的,全等這一刻的精彩亮相了。
           
          比如面對“公眾號打開率不到5%,還有必要做下去嗎?”這樣的聲音,無論站在正方還是反方,都可以說出非常有價值的論斷。
           
          方向一
           
          以“有招出招,沒招死去”為題,表達大浪淘沙是正常現象,自己的賬號走不下去,應該學會接受、學會反思,用實例、數據指出一些賬號在策略、模式方面的問題,勉強維持沒有任何意義。
           
          方向二
           
          換個思路,以“在一片唱衰之中,我認為公眾號依然是自媒體創業首選”為題,還是擺實例、列數據,闡述微信平臺在機制和發展模式上有利于自媒體人的方方面面。
           
          不管朝哪個方向主張“爭議”,只要有扎實的觀點和依據,抓住受眾真正關心的,就能抓住流量。
           
          此外,關于“內容支撐”再撈干的說幾點:
           
          我們選擇的“爭議”一定要有可爭的價值,正方反方都有理,都立得住。詭辯、吵架不是“爭議”。
           
          要注意“爭議”內容與賬號定位的關聯。真人秀是否抄襲成癮?某鮮肉2個億的片酬是否合理?這些的確有“爭議”的價值,但是我們這樣的運營干貨平臺做就不太合適了。
           
          “爭議”中的言論不要犯眾怒,更不能犯法。爭議的價值體現在邏輯思辨上,而不是為了嘩眾取寵、出奇冒泡而故意“語出驚人”。
           
           
          當自媒體、朋友圈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時,越來越多的人有發聲的需求,自然也有捍衛自己觀點的愿望與情緒,一旦有人不同意自己的觀點,持續發聲、持續關注的愿望會急劇增加。所以,利用“爭議”去吸引粉絲、帶動流量,也算是利用了人性的弱點,你看,以前我們教的知識點這里全能用上呢。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