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社交工具如何打破變現魔咒?這里有三條經驗供參考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7年前

          【來源 | 虎嗅網】

          【作者 | 波波夫】

          【編輯 | 第十七】

           

           

          被認為最能代表微信之父張小龍“用完即走”產品精神的美圖秀秀,近日宣布接入個性化電商平臺美圖定制,以期通過為后者導入巨大流量,加速商業化。

          變現難是工具類產品的老問題,在坐擁巨大流量的同時,卻難以找到合適的大規模變現方式,這種甜蜜的煩惱也成為產品經理人的噩夢。工具們變現難根源于兩點:一是用完即走,用戶黏性差;二是工具類產品「贏者通吃」效應突出,建立護城河難度極大。

          但如果綜合美國的Instagram、Snap,以及中國的微信、美圖的商業化嘗試會發現,所有產品大都遵循了這樣一條鐵律:在守住工具本分的同時,還需不斷探索新的邊界,為用戶創造更大價值。

          具體看,有這樣三條經驗可以供工具類產品參考:

           

          經驗之一:從產品到社區

           

          純粹的產品模式很難盈利,必須疊加社區屬性,最主要的方法就是在工具之外增加UGC或者PGC內容。

          QQ上線之初,用戶增長很快,但卻一直沒有找到變現的方式,直到2002年推出群聊功能,QQ那一刻起就不再是一款單一的即時通訊工具,一如騰訊官方傳記《騰訊傳》中記錄的:「QQ群的發明,徹底改變了網民維系關系鏈和在線互動交流的方式,標志著社交網絡概念在中國的出現,而這比Facebook要早18個月。」

          從群聊到后續推出的QQ空間,QQ從聊天工具走向社交網絡,打破了工具魔咒。在美國,最初提供修圖功能的Instagram最終也發展成超級圖片分享社區,實現了從產品到社交的飛躍。

          對于后起的工具類產品來說,如何像QQ、微信、微博這樣的超級平臺一樣,不斷強化社交屬性、增加用戶粘性成為破題的關鍵。前幾年,墨跡天氣的「時景天氣」和大姨嗎的「姐妹說」,都是試圖在內部嵌入社交模塊,這類做法帶有明顯的媒體色彩,較為傳統。

           

          經驗之二:挖掘用戶的長尾需求

           

          絕大部分大流量的工具類產品基本上都采取了免費模式,并以此捍衛市場老大地位,一如微信、有道詞典、美圖。

          歷史上最為成功的收費案例,莫過于QQ秀的皮膚和道具。后來人們在復盤其經驗時發現,這里出售的其實不是道具和服飾,而是情感寄托,用戶購買這些虛擬物件,最終是為了展示一個在線的理想人物形象。

          這是一次罕見的例外,人們不會為QQ的聊天功能埋單——此前試行的QQ注冊收費制遭到了抱怨,而作為可選項的、看似可有可無的虛擬道具卻一度讓騰訊收獲了社交網絡的第一桶金。這其中的秘密正是在于,用戶對于個人形象的長尾需求。

          后來者也開始借鑒這一做法。

          有道詞典上線不久,產品經理們就發現了這些擁有英語學習需求的用戶,能夠以很高的轉化率轉變成為在線英語教育的消費群體,加上傳統語言培訓機構又大都不善于在線教育,于是有道辭典把其他在線教育服務接入到自己的平臺上,既滿足了用戶的長尾需求,又增加了產品的平臺功能。

          美圖和有道詞典也很相似,當修圖成為拍照之后的剛需動作之后,會注意到用戶的后續需求——照片沖洗、周邊產品制作,于是其通過訂制為用戶增加延伸服務:與OEM合作,訂制周邊產品;與國際大牌、明星、網紅推出聯名合作款。

          但并非所有工具類產品都具有開發長尾需求的能力,往往需要具備一定的用戶基礎:用戶規模過億、用戶大都年輕、時尚,對于個性化消費有著強烈需求。

           

          經驗之三:打造全新消費場景、融合線上與線下

           

          廣告是最常見的服務,但也極易為用戶所排斥,甚至導致用戶流失。更為聰明的做法是,創造一個全新的廣告消費場景,將線上線下打通,提升工具類產品的電商價值。

          此前,Facebook IQ將社交網絡在美麗消費中的作用做成一張閉環圖,分別是「靈感-學習-建議-購買-分享。研究發現,在整個閉環上存在多個“觸達點”。調查顯示,超過3/4的愛美顧客都會被一件本無意購買的產品吸引,這就為品牌廠商通過Facebook和Instagram招攬潛在客戶提供了機遇。

          女性居多的社交平臺更具電商轉化價值。一如馬云在2014年阿里巴巴登陸美國上市時所說:「我今天想告訴你們阿里巴巴的商業機密,阿里巴巴70%的買家是女性,55%的賣家是女性,這就是我們主要的資源。所以,我要感謝女性,沒有你們阿里巴巴不可能到紐約來上市。」

          過去,因為所看非所得,買家秀和賣家秀之間存在巨大落差,服飾、美妝等時尚品牌在發展了一段時間的線上營銷之后,很多又回歸到以線下體驗式消費為主。但是,這種線下消費的弊端也顯而易見:營銷成本高、擴張速度慢,很難享受電商發展的紅利。如何打造更契合的場景,抹平虛擬和現實之間的效果落差,成為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

          從某種程度上講,對于具有大流量的工具類App來說,能否變現本身不是一個問題,真正的問題是如何最大化變現。

          如果總結成功者的經驗會發現:工具類產品的商業化,核心是通過嘗試新的推廣渠道進一步擴大用戶群,使用最前沿技術疊加新功能不斷迭代工具價值,發展社區增加用戶停留時間。概括說,工具屬性是基礎、社區運營是關鍵、電商是變現主渠道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