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馬哥朋友圈怒懟朱嘯虎:摩拜與ofo模式之爭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7年前

          【作者丨批評叉】

          【來源丨青瓜傳媒】

           

          朱嘯虎和馬化騰的朋友圈“互懟”已聊爛,但大部分觀點還都聚焦在“數據之爭”上,筆者認為凡事別只看表面,畢竟在隨時能燒錢肉搏的共享單車市場上,單一的日活、月活真定不了輸贏,熱衷“閃電戰”的朱嘯虎尚且要“一年后見”,我等吃瓜群眾翻各家報告數據對峙真沒實際意義。

           

          本文就避開“數據真假”,來說兩人互懟的真正關鍵點——“智能鎖”。事實上,馬化騰回復朱嘯虎的第一句,除了質疑ofo數據,更重要的是想表達對有智能鎖的摩拜未來的看好(“智能機和非智能機未來價值和潛力還是很不同的”)。

           

                 

          不算最后騰訊投資總經理的回復,朱馬二人互懟8句,有7句在討論“智能鎖”,顯然兩人懟的不是誰數據真實、市場大,而是ofo和摩拜誰是未來。但這倆人懟了半天,其實并沒在一個價值邏輯上:(用狼人殺的說法)朱嘯虎拿的是“風投家”身份牌,他眼中的ofo是生意,要的是迅速回本賺錢,而馬化騰拿的是“產業家”身份牌,他口中的摩拜是生態,要的是長期的投資價值

           

          朱嘯虎的“完全沒必要”

           

          在VC圈有一個概念的共識,Return The Fund (RTF),作為風險投資人,投資時需要明確的關鍵點之一,就是所投公司在退出時帶來的回報能否“承包”整個基金。因此,你不難理解為什么朱嘯虎會認為“性價比最優的方案才是好方案”,因為他考慮的是如何RTF。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消費者行為變化越來越快,在RTF之上,時效也成了投資人算計的關鍵。朱嘯虎今年2月在混沌大學演講時曾說:“我們投資人,能投的是一年之內能賺回來的企業,我們最希望是六個月能賺回來的。如果是兩年才能賺回來的,這個商業模式就是龐氏騙局。”(《朱嘯虎:我為什么要投ofo》

           

          ofo與摩拜的單車大戰中,ofo在成本上占據非常大的優勢,約300元/輛,不及摩拜經典版造價的十分之一、Lite版的五分之一。智能鎖造價昂貴,有人按500元/把的批量采購折扣價計算,改裝100萬輛單車至少要投入5個億。艾瑞最新數據顯示,ofo在全球5個國家、120余座城市布局超過600萬輛單車,整體改造智能鎖費用約30億,相當于一輪融資額(有報道稱ofo目前正尋求5億美元投資),對于投資人來說,這生意不劃算。

           

          雖然ofo表面“嘴硬”,稱機械鎖開鎖更快,智能鎖信號弱時就“完蛋”。但一直被大量用戶詬病“沒GPS找車難”、“一次開鎖終身使用”,ofo通過大量投放,幫用戶解決找車難題,但投放量的增加必然導致成本增加。此外平臺無法監控每輛車的位置和狀態,單車報廢率極高,其維護成本也隨之增高。

           

          今年1月,ofo推出了智能鎖,2月又聯手電信、華為研發NB-IoT,表面看是與摩拜殊途同歸,但從朱嘯虎回復馬化騰的那句“完全沒必要”能看出,這似乎是應對詬病和高運維而不情愿的嘗試——不知是否是出于投入產出比的考慮,ofo年初投放的智能鎖,主要采取的是“機械+電子”的模式,非全智能化,印證了小馬哥“token不算智能,必須雙向通信才算”的說法。

           

          而基于NB-IoT的機械鎖到智能鎖的全面升級,需要大量時間和成本,ofo在市場上大部分的車仍然為機械鎖,這為摩拜贏得了時間和數據差。ofo現在的處境是規模和運營看似很強勢,但其他方面想建立“壁壘”似乎有點晚。 

           

          馬化騰的“智能鎖未來”

           

          回看摩拜,到底為什么馬化騰要如此強調智能鎖的未來?正如前文提到,他的身份決定摩拜不是一次性投資,而是長線、生態發展的價值需要。簡單點,他要的不只是共享單車賺錢,還要單車產生的數據流轉起來,發揮更大的生態價值

           

          摩拜單車的智能鎖,從現在可查信息來看,包含了GPS、獨立SIM卡和通訊模塊,就像是智能手機,接一個撥號鍵就可以打電話。用戶掃碼開鎖的過程,就是完成一次呼叫。無論用戶啟動還是結束騎行,數據都會傳輸到摩拜后臺,形成短距離出行大數據。平臺借此量化用車需求,進行動態匹配,指導鋪貨位置、數量等運營。

           

          從短期來看,ofo所代表的機械鎖單車平臺,數據主要是支付交易數據、LBS地圖區域的單車數量,并非來自單車信源,動態及準確數據缺失,導致無法根據用戶需求精準投放;從長期來看,在市場份額競爭結束后(這一競爭結束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可投放市場飽和;二是可估值空間壓縮),當市場進入商業化變現、大數據挖掘的競爭階段,摩拜所代表的智能鎖數據平臺,則可因數據壁壘,攫取更多變現機會,估值空間相對更大。

           

          其實,在ofo和摩拜早期融資過程中,騰訊曾經在二者之間猶疑過,現在來看,之所以沒選ofo與其缺少數據、生態價值弱不無關系。對于騰訊來說,缺少技術含量的ofo,支付價值大于一切,但騰訊已過了“打車大戰”與阿里拼支付的階段,現在更在意的是硬件、數據、物聯網等摩拜主打的價值,這些也都是在智能時代下,互聯網平臺型公司鞏固生態的重要環節。

           

          追溯兩人的投資角色,似乎能對這場互懟有更理性的認識。資本爭奪背后,產業資本與風投資本根本邏輯的不同,導致投資者價值傾向的南轅北轍,這才是“朱馬之爭”最有價值的地方。“朱”趨于短期投資回報,“馬”寄托長期生態收益,所謂“屁股決定腦袋”,難說誰對誰錯。

           

          但對于ofo和摩拜兩家公司以及創業路上的吃瓜群眾來說,到底是要快速撈錢,還是拼搏夢想,值得跳出投資人的“價值圈”想想了。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