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的數據戰爭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7年前

          【來源 |虎嗅】

          【作者 | 李娜】

          【編輯 | 蒸糕】

           

          2017年6月1日,菜鳥與順豐因快遞柜數據引起一場相互封殺的大戰,震驚了整個業界。

            雖然在國家郵政局的介入調停下,雙方的業務合作和數據傳輸已于6月3日暫時恢復,但這場3Q大戰之后,又一次將無數用戶卷入的巨頭互殺,有可能成為中國互聯網發展史上,一個具有標志意義的分水嶺。

            以此役為界,對數據的爭奪,已成為互聯網商戰的制高點,沒有之一。

            對數據的控制,即對市場生態的控制。對數據的爭奪,即對行業話語權的爭奪。

            而此次沖突的全面爆發,以及過去數年來,阿里巴巴在多個行業反復上演的數據沖突,也讓大家看清了阿里巴巴的數據野心。

            阿里巴巴對數據的渴求,早已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無論阿里巴巴在做什么生意,無論你給它什么樣的定位,馬云都會告訴你:

            其實,阿里巴巴只是一家數據公司。

            問題在于,阿里巴巴獲取數據的邊界在哪里?而當它與政府、其他企業以及公眾之間的數據沖突愈演愈烈,它未來又將何去何從?

            戰爭,還是和平,抉擇的背后,考驗尺度與平衡。

            1

            阿里巴巴與順豐這一戰,是誰最先掐斷了數據,點燃了這場戰爭的導火索?

            順豐說,是菜鳥試圖掌握豐巢非淘系之外的物流數據。

            菜鳥則稱,從未要求順豐提供非淘系數據,相反,是豐巢調取大量的淘系數據。

            坐在談判桌的兩端,菜鳥和順豐各執一詞,讓我們很難去證實,背后究竟誰是誰非。

            事實上,對與錯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更何況,商業的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

            關鍵的問題在于,這個羅生門的背后,爭奪未來的產業生態話語權,已經成為雙方根本的利益矛盾。

            而當這個根本矛盾徹底在桌面攤開,雙方的矛盾爆發,乃至分道揚鑣已再所難免。

            雖然有政府力量的斡旋,雙方暫時休戰,但當生鮮季過去,雙方的沖突很有可能再度重燃。

            2

            值得注意的是,或許連阿里巴巴自己都沒有想到,沒有定論的"豐鳥之爭"事件,卻帶來了罕見的一邊倒指責。

            包括官媒在內的大量媒體,對阿里巴巴進行了鋪天蓋地的聲討,社交網絡平臺上,也有大量用戶力挺順豐。

            多名業內人士表示,阿里巴巴的遭遇,在于此前觸及了太多公司利益,樹敵太多。

            事實上,這種爭端,早已不是特例。

            多年來,因為數據問題,阿里巴巴與企業甚至用戶"擦槍走火"的情形,已經在多個行業不斷出現:

            (1)阿里健康:運營藥監碼,觸動醫藥行業利益。

            2014年1月,阿里巴巴斥資1.7億美元,對中信集團旗下的二十一世紀有限公司進行戰略投資。同年10月,更名為阿里健康。

            這一布局所瞄準的,是食藥總局的新政:對藥品生產經營企業全面實施藥品電子監管。

            2015年1月,食藥總局要求所有藥品必須在12月31日前全部入網藥監碼系統。這個藥監碼系統的具體運營者,正是阿里健康。

            這意味著,如果沒有后面的波折,阿里健康將全權掌控醫藥零售流通環節。

            然而,阿里健康同時擔當售藥市場平臺方和藥監碼運營方,獨家掌握監管信息數據后,可用于商業化運作的多重身份,遭到了醫藥行業人士的強烈質疑。

            2016年1月,湖南養天和大藥房企業集團有限公司以"強推藥監碼違法"為由起訴食藥總局。

            2016年2月,醫藥行業集體控訴阿里健康利用平臺特權,兜售醫藥行業核心數據、收取不合理的平臺使用費。

            控訴一:阿里巴巴針對入網企業收取一次性費用300元,用以承擔藥品電子監管網絡的運營成本。

            控訴二:阿里巴巴對醫療軟件服務商設置人為技術障礙,利用藥品監管系統的認證功能,要求軟件行業服務商繳納接入認證費。

            控訴三:開發阿里巴巴數來寶平臺,給藥企和ISV(第三方數據服務商)企業提供數據接口服務,并針對不同企業繳納數額不等的"保證金"。

            控訴四:阿里健康銷售人員向藥企兜售藥品批次、流向、數量等核心機密,成為一個販賣數據的"中間商"。

            這些控訴未必是事實,但伴隨矛盾升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最終還是決定,收回了阿里健康的藥品電子監管網運營權。

            分析人士指出,食藥總局并未按照政府公開招標的方式引入非盈利第三方藥監碼平臺,而阿里健康的介入,勢必會觸動傳統醫藥行業的利益,也是導致這一政企合作走向終結的原因所在。

            (2)阿里教育:觸及學生數據隱私邊界

            阿里巴巴健康的風波還未停,阿里家校也因數據問題,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

            2014年5月,阿里巴巴聯合北京市教委推出了名為"阿里師生"的APP,提供了健康管理、營養測評、出勤管理、學校通知、健康反饋和班級互動等多個功能。

            2016年初,"阿里師生"更名為"師生家校",其后,北京市教委和衛計委向各學校下發文件,要求全北京市中小學使用,"確保學校覆蓋率達到100%"。

            然而,由于這一系統收集了學生的學籍管理信息、健康基礎信息及家長信息等數據,所以遭受了大量家長的擔憂和質疑。

            雖然北京教委隨后明確表示,"師生家校"系統是獨立服務平臺,不與學籍管理系統有任何關聯和信息交換,但由于反彈意見壓力,"師生家校"的推廣,最終還是以"升級完善暫停開放"的名義不了了之。

            分析人士指出,不論阿里巴巴觸及到學生數據這塊大蛋糕之后,能否抵擋住商業誘惑,用戶都很難放心將如此重要的數據隱私,安心交給一家商業企業來管理和運營。

            (3)京東:為何放棄支付寶?

            此次"豐鳥之爭",京東率先站隊順豐,除了因為"敵人的敵人是朋友",也有京東與阿里系的多年的宿怨前因。

            在京東發展的早期,其實曾與阿里巴巴還有過合作,其支付通道就曾采用過支付寶。

            但在2007年,劉強東突然對外宣布,終止與支付寶合作,原因是支付寶拒絕對京東的支付費率由千分之四降到千分之三。

            劉強東表示,京東與四家在線支付合作,但支付寶的費率是別家的4倍,"這意味著,京東每年需要多支付500-600萬的費用"。

            事實上,費率問題并不是京東與支付寶分道揚鑣的唯一原因。

            當時,就有媒體據公開數據計算,2010年京東的全年交易額為100億人民幣,按支付寶占比1%-2%來計算,支付寶一年向京東收取的費用總計不會超過100萬元。

            分析人士認為,雙方分手的最直接原因是,京東必須把核心數據握在自己手中。

            隨著京東的發展壯大,如果還依托支付寶在線支付平臺,就意味著京東客戶的屬性、客單價、購買頻次、退款率等所有銷售數據,都有可能被阿里巴巴全部掌握。

            如果你的競爭對手,掌握了你最核心最機密的數據,那無異于自掘墳墓。

            因此,意識到問題嚴重性的劉強東,借著支付費率高的理由,果斷與支付寶分手。

            所幸,京東當時對支付寶和財付通的依賴還很小,只占比在線支付的1%-2%,停止合作的影響,還在可承受的范圍之內。

            (4)運營商:拿走用戶"家門鑰匙"的危險邊界

            不久前,知名自媒體人寧宇也在一篇《請不要把你家的鑰匙交給陌生人保管》的文章里,對阿里巴巴旗下的"芝麻信用"業務進行了質疑。

            芝麻信用,是螞蟻金服旗下獨立的第三方征信機構,通過云計算等技術,在數百個服務場景里,為用戶提供信用服務。

            其中,寧宇直接質疑的,是芝麻信用的話費賬單查詢功能。

            這一功能要求用戶提供在運營商處(移動/電信/聯通)設置的六位數的客服密碼。用戶授權后,就可以在支付寶APP中直接查詢話費賬單。

            在寧宇看來,芝麻信用是以方便用戶服務和提升客戶信用為誘餌,試圖撬開用戶隱私大門,牟取用戶的話費賬單、學籍信息、車輛信息、公積金等重要個人隱私。

            芝麻信用團隊否認了這一說法,表示自己并不直接進行數據收集,而是通過第三方服務商杭州數立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為其提供信息采集服務,采集完畢后,數立公司直接將數據回傳給芝麻信用。

            盡管如此,支付寶與數立信息之間的關系,其實很難撇清。比如數立信息的執行董事兼總經理何奕之,此前就曾擔任過支付寶上海公司總經理。

            最重要的是,只要獲得了最核心的用戶授權,芝麻信用就可以繞過運營商的用戶隱私數據保護,直接以用戶的名義向運營商提出數據獲取請求,而運營商無法辨識,也就無法拒絕,只能把數據交出去。

            這就相當于,用戶把家里的鑰匙,直接交給了保姆保管。

            這是一個危險的邊界,即使是以服務用戶的名義。

            3

            不要問我,阿里巴巴為什么對數據這么重視。

            沒有行業不需要數據。

            羅振宇說,數據是商業的基礎設施,是下一代生意的土壤,涂子沛說,只要生存在現代社會的協作網絡,就逃不出數據之網。

            "夸張點說,未來整個電商,乃至整個移動互聯網的入口都在數據里,對于阿里巴巴來說當然是很重要了。"一位運營商人士說。

            按照工信部預測的數據,到2020年,僅中國的大數據相關產品和服務業務收入,就將突破1萬億元,而且復合年增長率將保持高達30%左右。

            而在阿里巴巴的商業版圖布局中,數據也是其賴以生存的土壤。

            2016財年,阿里巴巴中國零售交易市場交易總額達3萬億元人民幣,正式成為全球最大的零售體,但馬云卻對外界"中國Ebay"的稱呼很是苦惱。

            "雖然阿里巴巴是全球最大的零售平臺,但阿里巴巴不是零售公司。"他強調說,"阿里巴巴是一家數據公司。"

            過去幾年來,馬云更已在各個場合,反復強調數據的重要性。

            2014年,中國年度管理大會上,馬云說:"淘寶的目的不是為了賣貨,而是獲得所有零售的數據和制造業的數據;做阿里巴巴小微金服的目的,是建立信用體系;做物流不是為了送包裹,而是將這些數據合在一起。"

            2015年,證監大會上,馬云說:"十年以后,這個世界上最大的資源不是石油,而是數據。誰擁有更多的數據,誰能夠把數據處理得速度更快,能夠把數據產生出價值,這是一個國家的競爭力。"

            2016年,第三屆互聯網大會開幕式上,馬云說,"未來,數據會成為核心資源。"

            2017年,中國國際大數據產業博覽會上,馬云表示,由于大數據時代的出現,未來30年將對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進行重新定義,"大數據給制造業帶來的沖擊,將遠遠超過電子商務對零售的沖擊"。

            在很多人看來,阿里巴巴一會兒做電商,一會兒做金融,一會兒做物流,一會兒搞醫藥,一會兒做電影……好像各個領域都在介入,但其實,阿里巴巴做的生意只有一個。

            數據。

            依托這些數據,阿里巴巴將前所未有地了解它的每一個用戶。

            "我們對一個人的了解,會遠遠超過用戶自己。"馬云說。

            這是數據對于阿里巴巴的意義。

            如今,阿里巴巴早已成為國內最大的數據運營者之一,它掌握著中國乃至全球數以億計的機構、企業和消費者的海量數據。

            據悉,現在阿里巴巴的數據存儲已經逼近EB(大數據存儲單位)級別,部分單張表每天的數據記錄數高達幾千億條。每天,都有數千位活躍的工程師進行數據處理工作。

            甚至有人說,學會數據分析,已成為每一個阿里巴巴員工必備的基本技能。

            自2015年以來,阿里巴巴又牽手全國200多所高校,成立大數據研究院,培養大批量大數據專業人才。

            阿里巴巴早已預料到,數據將會成為未來產業財富擴張的重要引擎,將在我國的產業經濟發展中將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

            而它自己,則如同一個龐大的平臺,在它的業務觸及的各個領域,不斷的產生海量的數據資源。

            4

            現在的問題在于,阿里的數據布局,將以何處為邊界?

            在很多人看來,阿里巴巴需要被提醒,在法律的紅線上,可為與不可為的界限,大數據時代,數據的共享更應以公平競爭為邊界,在遵守行業競爭規則下展開。

            如同順豐、在芝麻信用、在阿里健康、在阿里家校等紛爭背后的矛盾與現實,在最大化地獲取用戶數據過程中,如何平衡產業利益,如何保護用戶隱私,都是阿里巴巴需要認清的問題。

            但在業界看來,現行法律的規劃與完善,已經遠遠落后于大數據的實際發展。

            "對包括阿里巴巴在內的各家數據公司來說,要做到法律的合規,這并非難事,但如果僅僅是法律合規,卻并不足以完善地保護用戶的數據利益。"一位長期從事大數據研究的專家說。

            在這位專家看來,當前幾乎所有的互聯網公司,都正在以近乎野蠻的方式,進行數據資源的跑馬圈地。

            雖然從理論上來說,用戶的數據,應由用戶本人所有,但實際上,這些數據早已經成為各家公司竭力爭奪的"私產"。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阿里巴巴與其他大多數公司獲取用戶的行為,并沒有本質的區別。

            這已是整個行業的新常態。

            雖然,這些公司并不認為,自己是數據的"掠奪者"。他們只是在不斷擴展自己的業務邊界,并在自己的業務中持續產生數據。

            但在實際的業務爭奪中,這些數據的商業價值卻一直在持續增長,甚至已經成為決定行業話語權與勢力消長的兵家必爭之地。

            誰掌握用戶數據,誰就能成為對上下游生殺予奪的行業主宰。

            當產業鏈各個環節對數據的擷奪碰撞在一起,我們就看到,曾經的盟友反目成仇。

            而隨著信息通信、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發展,這個趨勢已經不可逆轉,且將不斷加速。

            所以,正如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協約國總司令福煦的名言:"這不是和平,這只是20年的停戰協議!"

            數據戰爭,現在才剛剛開始。

            下一場戰爭,遲早還會到來。

            而且,需要應戰的不止是阿里巴巴以及業界的互聯網公司。

            其實,我們所有人都已身在戰場。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