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營方法論本是運營利器,你卻將其變成了“毒瘤”!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data/cxweb/www/gupowang.com/public/article/view.html on line 71
          7年前
          【來源 | 超運營思維
          【編輯 | 姑婆小俊哥】
           
           
          很多人在做運營的時候都忽視了最基礎,最核心的東西,一上來就想著套用各種高大上的運營模型理論,其實這個是非常不利于運營人成長的。運營是一個比較接地氣的工作,尤其是做用戶運營。首先要放低姿態,要深入的了解并理解我們的用戶,盲目的按照所學到的用戶運營的理論或者方法論去建模、分類和生命周期管理其實是本末倒置的。
           
          運營方法論如果能夠深刻理解會是運營利器,能夠有效指導你去運營實踐,但如果本本主義,那就會變成運營實踐的“毒瘤”!
           
          1
           
          前不久超哥寫了一篇文章《你為什么做不好用戶運營?因為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用戶以為的!》,在留言中有位小伙伴給出了這樣一個評論:“水分好大,這是客服,不是運營,用戶運營難道不是建模、分類、做用戶生命周期管理嗎?”。
           
          這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留言,當然并不是說這個留言的本身,而是這個留言反應出一個非常典型的問題,也就是很多初入行運營經常遇到的一個問題。很多人在做運營的時候都忽視了最基礎,最核心的東西,一上來就想著套用各種高大上的運營模型理論。
           
          比如,以用戶運營為例,很多人都是出于自嗨狀態,一路走來猶如盲人過河,高喊用戶運營,自信滿滿的一開始就嘗試各種分類、建模、分層管理。可是對用戶真正想什么都摸不著頭腦,始終都是我以為我以為的就是用戶以為的,經常拍著腦袋去替用戶做決策。
           
          運營是需要建立在對用戶充分理解的基礎上的,我們所看到的運營方法論是對大量運營實踐的共性規律的提煉,但做運營除了有相通之處之外,還有很多個性化的地方;做運營學習很重要,但本本主義是最致命的!
           
          2
           
          如果說做運營有套路可循,那一定是思維上,而非策略和方法上,不要妄想有萬能的方法論可以直接套用。做運營,最忌諱的就是陷入運營方法論的條條框框,在開展運營工作的時候總是去想是否有什么理論或者方法論可以套用。
           
          所以就出現了一個很普遍的現象,也就是往期文章提到的《為什么學了這么多的運營方法論依然做不好運營?》
           
          在做運營的時我們需要有三個關鍵性思維習慣:
           
          1)深入性思考
           
          在考慮問題的時候我們能否抓住問題的本質,而非表象。比如就以社群運營為例,很多人一提到做社群,概念中就是拉幾個微信群或者QQ群,并且把社群用戶數做為KPI指標,經常出現很多老板讓一周內拉起多少個500人群的情況。試想你一周時間拉起5、6個500人的群之后,你該怎么運營,這些群能夠給你帶來多少價值,你的投入產出比是否合理?你憑什么保證他們持續活躍?
           
           
          對于這個問題我們需要這樣思考:你做這個社群的目的是什么?你能夠持續給用戶提供什么價值?如何保證用戶能夠持續活躍?社群的產出是否符合我們的預期?投入產出比是否合理?社群人數跟社群帶來的價值真的成正比嗎?
           
          再以補貼大戰為例,我們不能只看補貼大戰的表面現象,其實補貼只是手段,這個手段的背后存其核心邏輯。
           
           
          試想如果有更低成本的方式促進這個核心邏輯的達成,那我們還會采用補貼這一策略嗎?在做運營的時候應該先思考背后的邏輯,再去考慮具體的手段和方法,而不是一開始就去考慮方法和手段。
           
          2)系統化思維
           
          要有自己的一套思考體系,考慮問題應該是自上而下,學會做思路的拆分,而不是單點性思維,想到什么做什么?在運營過程遇到問題時需要對問題本身進行深層次的思考和分析,而不是直接想解決方法和手段。比如,我們以社區運營為例,很多人看到數據表現不好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去出話題,做活動!或者說,突然靈感一現,覺得某個方法對社區促活可能有用,然后就去嘗試,幾乎周都是不斷的重復著類似的工作,但數社區整體數據仍沒有明顯的變化。
           
          你會發現,很多人的運營工作是今天做這個、明天做那個,缺乏系統性的規劃。一段時間下來發現很多工作缺乏關聯性,全部都是零散的,所有工作顯得缺乏主線,特別沒節奏感,根本沒有系統性可言!
           
           
          3)目標導向意識
           
          你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對你的運營目標有什么幫助?做完這件事能否達到你想要的結果?另外,做這件事的投入產出比是否合理?這都是大家要考慮的。很多時候一件事對運營目標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但是投入成本太高,投入產出比已經超出合理的范圍,那么這件事就不值得去做。
           
          3
           
          做運營,學習很重要,但會學習才是關鍵!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對目前大咖們分享的運營知識和方法論進行歸納分類,針對不同類型的運營知識我們要進行不同對待。我們所能看到的運營文章和書籍分享的內容,大致可以從道、法、術、器四個層面分為以下幾個類別:
           
          1)思維層面:思考方式,更偏道的層面,學習的目的是形成思維方式上的啟發;
           
          2)方法論層面:理論模型,更偏法的層面,學習的目的是做運思考維度和方向上的啟發;
           
          3)經驗輸出類:N大方法、N大技巧等,術的層面,學習的目的主要是在運營過程中避免前輩們踩過的坑或者是避免走彎路;
           
          4)技巧類:也就是說運營中一些實用的小技巧,術的層面,主要是在運營的細節層面讓自己有所啟發;
           
          5)運營工具使用類:運營中一些能夠提升運營效率的工具及其使用方法,器的層面,這個主要就是了解了,目的是讓自己知道做運營有哪些可以輔助自己提高運營效率的工具。
           
          對于這些運營知識的學習需要做到以下兩點:
           
          1)學理不學形:我們要學習的是其中的思想,思考問題的方式,從中尋找啟發,而非其形式;
           
          2)結合實踐,形成自己的理解:任何策略的執行都是需要條件的,而非任何時候都適合,對于所學習的運營理論一定是要結合自己產品的實際情況進行理解。比如用戶運營沒有固定的層級,在用戶運營過程中你可以分為兩級,如核心用戶和非核心用戶,你也可以分為核心用戶、鐵粉用戶、活躍用戶、普通用戶等等,具體要結合實際情況。
           
          4
           
          運營思維比方法更重要,建立一套屬于自己的思維體系,養成良好的思考習慣,對于運營人的職業成長是非常有幫助的。
           
          在公眾號的第一篇原創文章《思維和經驗哪個更重要?看懂這個可以比別人少奮斗5年!》的里面提到,職場人士分為三類:純經驗輸出型,主思維輸出型,思維+經驗輸出型。其中純經驗輸出型職業發展會有明顯的天花板,思維輸出型人在短時間能夠脫穎而出,他們的思維方式可以幫助他們搞定很多并沒有經歷過的事情。當然最終能夠成為大咖級的人,一定是思維+經驗輸出型。
           
          三節課的老黃說過:“如果能夠真的深刻理解和掌握一些好的思維方式,其實很多運營工作中超過60%以上困擾你的問題都不會再是問題”。本人非常贊同這個說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所以超哥的微信公眾號主要以思維輸出為主,目的就是希望跟大家一起做一個有思想的運營人。
           
          學習,“學”是為了“覺悟”,可以理解為從“理”上搞明白,那么“習”就是要將學到的“理”加強反復,并在日常行為中加以實踐和應用,即從“學”到“習”,是一個從“理”到“事”的過程。做運營,學習很重要,但會學習才是關鍵!在具體的運營實踐過程中不能盲目的去套用各種運營理論,別讓自己走入了方法論誤區。
           
          #END#
           
          收藏

          {{favCount}}

          個人收藏

          投稿請戳這里!投稿
          0

          次分享

          文章評論(0)

          {{ user.nickname }}
          發表評論
          登錄 進行評論
          加載更多 正在加載中... 沒有更多了